一、全国饲料价格整体小幅上扬,原料分化加剧
(一)综合均价微涨,区域表现冷热不均
2025 年 10 月 9 日,全国饲料市场呈现出较为微妙的变化态势。禾谷饲料均价出现微幅上涨,以 1,153.07 元 / 吨收盘,相较于前一日涨幅仅为 0.07%。但近一周内,其价格在 1,095.29 - 1,153.07 元 / 吨区间波动,充分显示出市场的不稳定性。饼粕饲料均价维持在 1,590.29 元 / 吨,然而区域市场出现明显分化。东北、华北地区豆粕到货量有所增加,价格较上周下降 1.2%。玉米市场同样呈现出南北价差扩大的趋势,山东诸城兴贸玉米收购价涨至 2,400 元 / 吨,而黑龙江青冈龙凤潮粮仅为 1,985 元 / 吨,差价超过 400 元 / 吨,这一现象凸显了区域市场供需的显著差异。这种区域价格的不平衡,与各地的粮食产量、物流运输成本以及养殖需求密度密切相关。山东等地深加工企业密集,对玉米的需求旺盛;而黑龙江作为粮食主产区,供应相对充足,价格相对较低。
(二)豆粕引领原料涨价,替代效应逐步显现
豆粕作为饲料的核心原料,价格稳定在 2,960 元 / 吨。华东地区的山东日照邦基、浙江宁波金光,华南地区的广东东莞中储粮,其豆粕价格均在 2,920 - 2,950 元 / 吨之间。尽管节前豆粕价格保持持平状态,但南美大豆减产预期使得期货市场普遍看涨。面对豆粕价格压力,饲料企业纷纷积极寻找替代品,DDGS(干酒糟及其可溶物)成为热门选择。东北 DDGS 报价在 2,170 - 2,240 元 / 吨,华北地区报价为 2,360 元 / 吨,其性价比优势较为突出,在猪禽饲料中的添加比例已提升至 15% - 20%。这种替代趋势不仅是受成本因素驱动,也充分反映出饲料行业在原料选择上具备较强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企业通过调整饲料配方,降低对单一高价原料的依赖,以有效应对市场价格波动。
二、分品种价格走势:玉米稳中有涨,豆粕区域分化,DDGS 韧性凸显
(一)玉米:深加工企业提价吸粮,东北潮粮上市承压
玉米市场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区域化价格波动特征。在华北地区,新季玉米上市进度已达 30%,市场供应逐渐增加。山东天力药业、滨州西王等企业,为吸纳更多粮源,收购价小幅上调 10 - 30 元 / 吨。这一价格调整策略有效刺激了农户的售粮积极性,促使他们更倾向于将手中的玉米出售给这些提价的企业。从市场数据来看,山东地区的玉米价格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回升,这与企业的提价收购策略紧密相关。而在东北地区,情况则有所不同。潮粮水分偏高,这给玉米的储存和加工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中粮公主岭、嘉吉生化等企业的开秤价在 1,985 - 2,215 元 / 吨,较去年同期低 5% - 8%。这样的价格水平,使得饲料厂为降低成本,不得不增加从华北地区采购玉米的比例。从全国范围来看,玉米均价为 2,320 元 / 吨,周环比上涨 0.8%,但仍处于近三年同期的低位。这表明,尽管玉米价格有一定上涨,但整体市场仍面临着供应相对过剩的压力,价格难以出现大幅上涨。
(二)豆粕:进口成本支撑较强,西南地区逆势上涨
豆粕市场的价格走势较为复杂。在华东、华北地区,豆粕主流价在 2,940 - 3,080 元 / 吨之间。其中,山东日照凌云海报价 2,940 元 / 吨,较之前上涨 10 元;河北秦皇岛金海报价 3,020 元 / 吨,同样上涨 10 元。在西南地区,由于运输成本高企,导致豆粕价格相对较高。四川成都报价 3,082 元 / 吨,贵州报价 2,762 元 / 吨,贵州的价格较华东地区低 200 元 / 吨,这明显体现出运输成本对价格的影响。值得关注的是,华南地区的港口库存消化至 35 万吨,较上月降低 12%,这使得市场供应偏紧。广东湛江中纺的报价为 2,980 元 / 吨,环比上涨 2.3%,显示出该地区供需关系的紧张。这种区域化的价格差异和供需不平衡,与各地的物流条件、港口库存以及养殖需求密切相关。物流不便的地区,运输成本增加,导致豆粕价格上升;而港口库存较低的地区,由于供应不足,价格也会相应上涨。
(三)DDGS:酒精企业开工率提升,价格保持稳定
受白酒消费旺季的带动,东北、华北地区的酒精厂开工率达到 65%,这使得 DDGS 的日产量增加了 5%。黑龙江中粮肇东报价 2,170 元 / 吨,吉林四平新天龙报价 2,240 元 / 吨,河北石家庄报价 2,360 元 / 吨,均与前日持平。在产品结构方面,蛋白 26% 以上的高脂型 DDGS 在水产饲料中需求旺盛。山东潍坊英轩的报价为 2,330 元 / 吨,较普通型溢价 100 元 / 吨,凸显了产品结构分化对价格的影响。随着白酒消费旺季的到来,酒精企业加大生产力度,不仅满足了白酒市场的需求,也增加了 DDGS 的供应。而高脂型 DDGS 在水产饲料中的需求增长,反映出饲料行业对高品质原料的追求,这种需求变化进一步推动了 DDGS 市场的产品结构优化和价格差异化。
三、三大因素驱动当前行情:原料涨价、需求回暖、政策托底
(一)国际粮价传导效应:美豆炒作天气,豆粕跟涨压力大
国庆长假期间,国际粮食市场的波动对国内饲料价格产生了显著影响。CBOT 大豆市场因美国中西部收割进度低于预期,引发了市场的炒作情绪。主力合约累计上涨 2.9%,这一涨幅直接带动了国内进口大豆成本的增加,每吨成本上升了 30 元。从国际供应格局来看,巴西作为全球重要的大豆出口国,10 月大豆出口预计达到 712 万吨,较去年同期增长 60%,这显示出巴西大豆出口的强劲势头。然而,阿根廷出口税的调整却导致了短期供应偏紧的局面。这种国际供应的不平衡,使得国内油厂挺价意愿强烈,豆粕现货基差较上周扩大 50 元 / 吨。在全球粮食市场一体化的背景下,国际粮价的任何波动,都会通过贸易渠道迅速传导至国内,影响国内饲料原料的价格走势。
(二)养殖存栏高位支撑需求:生猪存栏 4000 万头,饲料消耗激增
国内养殖行业的存栏量处于高位,为饲料需求提供了坚实支撑。据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9 月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达到 4,020 万头,超过正常保有量的 3.7%,生猪存栏量更是高达 3.9 亿头。与此同时,白羽肉鸡的月出栏量也达到了 12 亿只。如此庞大的养殖规模,使得饲料企业的开机率提升至 75%,玉米日耗量达到 45 万吨,豆粕日耗量为 28 万吨,环比均增长 5%。新希望、通威等行业龙头企业,在月内两次提价,猪饲料涨幅在 50 - 100 元 / 吨,禽饲料涨幅为 100 - 200 元 / 吨。养殖存栏量的增加,直接导致了饲料需求的激增,而需求的旺盛又进一步推动了饲料价格的上涨,形成了市场供需的动态平衡。
(三)政策组合拳发力:减量替代缓解
原料依赖政策层面的积极调整,也在深刻影响着饲料市场。随着《饲料中玉米豆粕减量替代工作方案》的深入实施,全国饲料玉米用量占比降至 58%,较 2022 年下降了 7 个百分点,小麦、高粱等替代原料的比例达到 15%。同时,杂交构树、饲料桑等非常规饲料的应用面积增加了 20%。在河北、河南等地的规模猪场,豆粕添加量降至 18%,通过酶制剂、益生菌等先进技术,提升了蛋白利用率,部分企业的饲料成本较年初降低了 80 元 / 吨。政策的引导作用,促使企业积极调整饲料配方,寻找替代原料,不仅缓解了对玉米、豆粕等传统原料的依赖,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饲料成本,增强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四、养殖业承压:猪价跌跌不休,成本倒挂加剧
(一)生猪养殖陷入 “卖一头亏一头” 困境
当前,生猪养殖行业正深陷困境。据中国养猪网数据显示,10 月 9 日全国生猪均价仅为 12.3 元 / 公斤,而自繁自养的成本却高达 13.5 元 / 公斤,这意味着每出栏一头生猪,养殖户就要亏损 120 元左右。饲料价格的上涨,成为了压垮养殖户的 “最后一根稻草”,直接导致生猪养殖成本增加了 0.3 元 / 公斤。与此同时,仔猪价格也在持续下跌,15 公斤仔猪的价格已降至 350 元 / 头,较年初下跌了 26%。这一价格走势,使得中小散户的补栏意愿降至近五年的最低水平。他们担心,补栏后不仅面临高昂的饲料成本,还可能遭遇猪价继续下跌的风险,从而进一步加剧亏损。
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即使是具有采购议价能力的规模企业,也难以独善其身。以温氏、牧原等行业巨头为例,他们通过大规模采购和优化供应链,将饲料成本控制在 6.2 元 / 斤左右。然而,由于整体市场行情不佳,他们仍预计第四季度养殖板块的利润同比将下降 15%。这表明,生猪养殖行业面临的困境,不仅仅是成本问题,更是整个市场供需失衡、价格低迷所带来的系统性风险。
(二)禽养殖分化:白羽鸡微利,蛋鸡成本红线岌岌可危
家禽养殖行业也呈现出分化的态势。白羽肉鸡凭借其较高的饲料转化率,目前仍处于微利状态。白羽肉鸡的饲料转化率为 1.6:1,按当前饲料价格计算,其出栏成本达到 8.2 元 / 公斤。而市场收购价为 8.5 元 / 公斤,两者之间仅形成了微弱的利润空间,处于一种紧平衡的状态。这种微利局面,使得白羽肉鸡养殖企业必须通过精细化管理和成本控制,才能维持运营。
蛋鸡养殖的情况则不容乐观。蛋鸡饲料中玉米、豆粕的占比高达 70% 以上,这使得蛋鸡养殖对原料价格的波动极为敏感。随着玉米、豆粕价格的上涨,每公斤鸡蛋的成本已攀升至 5.8 元,较 9 月上涨了 0.5 元。而鸡蛋的现货价格仅为 5.6 元 / 公斤,这导致行业亏损面迅速扩大至 30%。在一些产区,已经出现了提前淘汰老鸡的现象。养殖户们无奈地表示,继续养殖只会增加亏损,只能提前淘汰老鸡,减少存栏量,以降低损失。这种现象不仅影响了蛋鸡养殖企业的经济效益,也对鸡蛋市场的供应稳定性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五、后市展望:短期震荡上行,中长期看产能去化
(一)短期(1-2 周):节日效应消退,价格或现小幅回调
随着双节备货结束,饲料企业的库存普遍达到了 20 天的用量,采购积极性明显下降。在这种情况下,玉米、豆粕的现货价格预计将在高位震荡。由于市场供应相对充足,需求端的动力减弱,价格上涨的空间有限。而 DDGS 方面,由于酒精厂的库存累积,局部地区的价格可能会下跌 10 - 30 元 / 吨。这是因为酒精厂在生产过程中,随着产量的增加,DDGS 的库存也相应增加,为了消化库存,企业可能会选择降价销售。此外,10 月 12 日 USDA 供需报告也备受关注。若美豆单产上调,这意味着美国大豆的产量可能会增加,全球大豆供应将更加宽松。在这种情况下,国内原料价格可能会迎来阶段性回落,因为国际市场的价格变化会通过贸易渠道迅速传导至国内,影响国内原料的采购成本和市场价格。
(二)中长期(1-3 个月):产能去化决定价格天花板
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若生猪能繁母猪存栏量每月下降 1% 以上,这将意味着饲料需求将进入下行通道。因为能繁母猪存栏量的减少,会导致仔猪的出生数量减少,进而影响到生猪的存栏量和养殖规模,最终导致饲料需求的下降。叠加南美大豆的丰产预期,玉米、豆粕的价格可能会在 2026 年第一季度见顶。这是因为南美作为全球重要的大豆产区,其大豆产量的增加将进一步增加全球大豆的供应,使得市场供过于求的局面更加明显,从而对价格形成压力。
对于养殖主体来说,利用期货工具锁定原料成本是一种有效的风险管理策略。通过在期货市场上进行套期保值操作,养殖企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规避原料价格波动的风险,确保生产成本的相对稳定。而中小散户则可以适当降低存栏,避免在饲料高价期盲目扩产。因为在饲料价格较高的情况下,扩产会进一步增加养殖成本,而市场价格的不确定性又可能导致养殖收益的下降,从而增加养殖风险。
结语:饲料涨价倒逼行业升级
2025 年 Q4 的饲料价格波动,本质是全球粮价传导与国内产能博弈的结果。当 “豆粕依赖症” 遇上 “猪周期低谷”,养殖业正经历成本与价格的双重挤压。从长期看,加速非常规饲料开发、提升养殖效率、构建产业链协同,才是穿越周期的关键。对于养殖户而言,密切关注原料期货走势、优化饲料配方,或许比单纯期盼价格下跌更具现实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