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今日饲料价格速递:多品种价格保持平稳,区域分化展现韧性
(一)蛋白类原料:豆粕价格窄幅震荡,鱼粉价格高位企稳
在今日的饲料原料市场中,蛋白类原料呈现出独特的价格走势。豆粕作为饲料行业的核心蛋白源,其价格的每一次波动都对从业者产生重要影响。目前,全国豆粕现货均价为 3020 元 / 吨,较昨日微跌 0.17%,尽管整体波动幅度较小,但背后的市场博弈十分激烈。
从区域角度来看,华北、华东地区凭借成熟的产业布局和庞大的市场需求,豆粕主流报价稳定在 2980 - 3050 元 / 吨。该区域内饲料企业众多,对豆粕的需求持续稳定,从而形成了较为稳定的价格区间。而在南方的广东、广西地区,港口库存充足成为价格小幅回落的主要原因,价格下跌 3 - 14 元 / 吨。充足的库存使市场供应相对宽松,贸易商为促进出货,不得不适当降低价格。然而,福建、江苏等地却出现逆势上涨的情况,价格上涨 3 - 32 元 / 吨。这主要是由于下游养殖企业的补库需求旺盛,短期内对豆粕的采购量增加,导致供不应求,进而推动价格上涨。这种区域间的价格差异,充分体现了市场供需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鱼粉市场延续高位企稳态势,超级蒸汽鱼粉价格稳定在 14900 - 15000 元 / 吨区间。大连、广州等主要港口连续两日价格无波动,持货商挺价信心坚定。鱼粉作为优质的动物蛋白源,在水产养殖等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鱼粉价格高位稳定,一方面是因为其生产成本较高,原材料的稀缺性和生产工艺的复杂性决定了其价格底线;另一方面,市场对高品质鱼粉的需求依然强劲,尤其是在高端水产养殖中,鱼粉的使用量和质量要求都很高,这使得持货商有足够的底气维持价格稳定。
(二)能量类原料:玉米价格弱势下行,小麦价格涨跌互现
能量类原料在今日市场上也呈现出分化的价格趋势。玉米作为饲料能量的主要来源之一,全国均价为 2.45 元 / 公斤,较前日下跌 0.82%,处于弱势下行通道。
主产区的新粮上量持续处于高位,给市场带来巨大的供应压力。东北潮粮因储存困难,农户加速抛售,大量玉米涌入市场。而华北深加工企业也趁机压价收购,进一步压低了玉米价格。在这种情况下,仅河南、山东等地因饲料企业小麦替代需求,局部地区玉米价格止跌。这表明,当市场上存在其他可替代原料时,玉米价格的下跌趋势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市场的供需关系也会因此发生微妙变化。
小麦市场呈现出 “厂强市弱” 的特征。粉企因库存低位,为保证生产,不得不灵活调价。山东、广东等地的小麦均价微涨 0.05 元 / 公斤,这是因为粉企积极采购,增加了对小麦的需求。而河北、北京等地则受玉米价格拖累,小幅回落 0.08 - 0.1 元 / 公斤。玉米价格的下跌,使得饲料企业在选择能量原料时更倾向于成本更低的玉米,从而减少了对小麦的采购,导致小麦价格受到影响。这种价格的涨跌互现,体现了小麦市场在不同因素影响下的复杂表现,也反映了玉米和小麦这两种能量原料在市场上的竞争关系。
二、核心原料市场深度解析:供应宽松与成本支撑的角力
(一)蛋白原料:国际联动减弱,国内供需结构优化
蛋白原料作为饲料的关键组成部分,其市场动态一直备受关注。在全球农产品市场的格局中,豆粕市场的走势与国际大豆供应格局紧密相关。当前,巴西 2025/2026 年度大豆播种进度已达 14%,远超去年同期的 8%。这一数据表明,巴西大豆种植开局良好,未来产量预期乐观。而从我国国内的大豆进口情况来看,1 - 9 月进口大豆 8618 万吨,同比增长 5.3%,这一增长幅度反映出国内对大豆的需求依然强劲。同时,10 月国内压榨量预计达到 850 万吨,如此高的压榨量将进一步增加豆粕的市场供应。在供应不断增加的情况下,豆粕现货市场的宽松格局得以延续,价格也因此受到一定的下行压力。
然而,在豆粕市场供应宽松的大背景下,氨基酸市场却出现了不同的景象。新和成、梅花生物等行业龙头企业的检修计划,使得赖氨酸、蛋氨酸的供应在短期内呈现收紧态势。这种供应的变化直接反映在价格上,98% 赖氨酸报价目前为 6.95 元 / 公斤,较之前有所上涨。这一价格的提升,不仅是供应变化的结果,更对部分饲料配方的成本产生了支撑作用。在饲料生产中,氨基酸的添加量和种类对饲料的营养价值和成本有着重要影响。当赖氨酸等氨基酸价格上涨时,饲料企业为保证饲料的品质和营养均衡,可能需要调整配方,这无疑会增加饲料的生产成本。
鱼粉市场同样引人注目。秘鲁声纳考察的延缓,使得鱼粉的外盘价格维持在 CNF1950 美元 / 吨的高位,表现十分坚挺。而在国内市场,港口库存已经降至低位。鱼粉作为一种优质的动物蛋白源,在水产养殖等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价格的高位抗跌性,一方面源于外盘价格的支撑,另一方面也与国内市场的供需关系密切相关。低库存意味着市场上可供交易的鱼粉数量减少,而需求却相对稳定,这就使得鱼粉价格在短期内具备较强的抗跌能力。
(二)能量原料:新粮上市承压,替代效应增强能量原料
在饲料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其价格走势直接影响饲料的生产成本和市场价格。当前,玉米主产区迎来新粮 “上市潮”,这一现象成为玉米市场价格波动的主要驱动力。在东北三省,由于气候等因素的影响,储存霉变率超过 30%。种植户为减少损失,认卖情绪高涨,大量玉米涌入市场。然而,用粮企业却保持谨慎态度,仅维持刚需采购。这种供应增加而需求相对稳定的局面,使得玉米市场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据市场分析,10 月玉米均价环比下跌的概率超过 70%,这一预测反映出市场对玉米价格走势的普遍预期。
与此同时,小麦在饲料市场中的替代效应逐渐增强。部分地区由于玉米毒素超标,饲料企业对小麦的替代需求大幅提升,预计提升幅度在 15% - 20% 左右。小麦作为一种重要的能量原料,其价格和供应情况对饲料市场有着重要影响。在玉米供应出现问题时,小麦成为饲料企业的重要选择。然而,小麦市场自身也面临一些问题。目前,粉企开机率仅为 65%,这意味着小麦的加工需求相对较低。市场陷入 “粮商腾仓” 与 “饲企补库” 的博弈期。粮商为迎接新粮上市,需要腾出库容,因此会积极出售手中的小麦;而饲企则根据自身的库存情况和市场预期,谨慎地进行补库操作。这种博弈使得小麦市场价格短期内难以走出震荡走势,市场参与者都在密切关注市场动态,等待新的变化和机会。
三、价格波动驱动因素:政策、气候与国际市场共振
(一)国际市场:巴西大豆增产预期压制美豆溢价
在全球农产品市场中,国际市场的动态对我国饲料价格有着深远影响。近期,CBOT 大豆期货市场陷入 2.02% 的窄幅震荡,这一现象的背后是美国政府停摆导致数据缺失,市场缺乏明确指引,投资者只能在有限信息中谨慎决策。
然而,更引人注目的是巴西大豆的增产预期。巴西 IBGE 机构上调 2025 年大豆产量至 1.6587 亿吨,同比增长 14.4%。这一数据在市场上引起较大反响。巴西作为全球大豆的主要生产国之一,其产量的大幅增加,缓解了市场对远期供应缺口的担忧。这种担忧的缓解直接反映在豆粕期货价格上,主力合约价格为 2915 元 / 吨,较上月下跌 3.2%。市场对未来大豆供应的预期变得更加乐观,豆粕的价格也因此受到下行压力。
在油脂板块,市场的分化也十分明显。马来西亚棕榈油出口增长 16.2%,这一积极的出口数据提振了棕榈油市场,为油脂板块带来活力。而菜粕现货则随加菜籽期货小幅反弹 1.2%。国际农产品市场的这种分化加剧,使得市场参与者需要更加敏锐地捕捉市场动态,把握投资机会。
(二)国内环境:产能释放与政策调控双轮驱动
国内市场环境同样复杂多变,产能释放和政策调控成为驱动饲料价格波动的两大关键因素。
节后,油厂开机率回升至 85%,这一数据表明油厂的生产能力正在逐步恢复。预计本周豆粕产量将达到 210 万吨,这将进一步增加市场上豆粕的供应量。与此同时,中储粮陈豆拍卖成交率达到 66%,这一较高的成交率显示出市场对陈豆的需求较为旺盛,也反映出国产大豆在市场上的供需独立性正在增强。
在政策层面,“豆粕减量替代” 政策持续推进,这一政策的实施对饲料市场产生了深远影响。低蛋白日粮技术的推广,使得棉粕、DDGS 等原料的使用比例提升了 5%。这不仅有助于减少对豆粕的依赖,降低饲料成本,还对豆粕的涨价空间形成间接抑制。饲料企业在政策的引导下,积极调整配方,采用更多的替代原料,使得豆粕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价格上涨受到一定限制。
然而,中美贸易谈判再生变数,美方威胁 11 月加征 100% 关税。这一消息给市场带来不确定性。乳清粉、维生素等进口添加剂的价格波动风险因此加剧。这些添加剂在饲料生产中起着重要作用,其价格的波动将直接影响饲料的生产成本和市场价格。如果关税加征,进口添加剂的成本将大幅上升,饲料企业可能面临成本增加、利润压缩的困境,甚至可能将这部分成本转嫁到消费者身上,从而影响整个饲料市场的稳定。
四、对养殖业影响评估:成本压力缓释与结构调整机遇
(一)生猪养殖:猪价与饲料的 “剪刀差” 收窄
在生猪养殖领域,当前市场呈现复杂而微妙的态势,猪价与饲料价格之间的 “剪刀差” 变化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
近期,外三元生猪均价为 11.04 元 / 公斤,较昨日微涨 0.1%。这一价格走势虽看似平稳,但背后蕴含着市场供需关系的悄然转变。与此同时,豆粕、玉米等关键饲料原料的成本环比下降了 3.7%。这种饲料成本的下降,对生猪养殖企业来说是有利因素。它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企业长期面临的成本压力,使得自繁自养的亏损幅度成功缩至 150 元 / 头以内。
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不同规模的养殖主体采取了不同的策略。规模场凭借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强大的资源调配能力,趁饲料降价的有利时机,加速出栏。据相关数据显示,10 月规模场计划出栏量同比增加了 8%。他们深知,在当前市场供大于求的格局下,及时出栏可以有效规避价格风险,减少库存压力,确保资金的快速回笼。
而二次育肥市场则出现另一番景象。随着标肥价差扩大至 -0.79 元 / 公斤,华北、华东等地的补栏积极性大幅提升了 20%。二次育肥者认为,当前猪价已处于相对低位,且饲料成本下降,补栏的风险降至阶段性低位。他们期望通过补栏,在未来猪价上涨时获取丰厚利润。这种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市场的短期供需关系,使得市场呈现 “产能去化” 与 “短期投机” 并存的复杂格局。
从长远来看,这种市场格局的变化对生猪养殖行业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一方面,产能去化有助于优化行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提高行业整体的生产效率和竞争力。另一方面,短期投机行为虽可能在短期内加剧市场波动,但也为市场注入活力,促进市场资源的合理配置。然而,无论是产能去化还是短期投机,都需要养殖企业密切关注市场动态,合理调整养殖策略,以应对市场的不确定性。
(二)水产与禽类:淡季平稳过渡,备货周期延长
在饲料价格波动的背景下,水产和禽类养殖行业展现出独特的市场适应性,正经历淡季的平稳过渡,同时备货周期也出现延长趋势。
水产养殖行业目前处于淡季,需求下滑了 10%,这使得菜粕、棉粕等水产饲料原料的消耗明显放缓。然而,福建、广东地区的鲈鱼、对虾存塘量却高于去年同期。这一现象反映出当地水产养殖在品种选择和养殖技术上的优势,使得养殖户能够在淡季保持一定的市场供应。为应对市场的不确定性,企业普遍维持 30% 的安全库存。这一举措不仅有助于保障生产的连续性,还能在市场需求突然回升时,迅速响应,满足市场需求。
在禽类养殖中,蛋鸡养殖表现出较强的市场韧性。当前,鸡蛋均价为 5.6 元 / 公斤,这一价格为蛋鸡养殖提供了一定的利润空间。为进一步降低成本,养殖户将玉米替代比例提升至 40%。这种原料替代策略在保证饲料营养价值的前提下,有效降低了饲料成本。与此同时,维生素 E 停报引发了添加剂囤货现象,但通过合理的成本控制,饲料成本依然控制在 2.8 元 / 公斤以内。在这样的成本控制下,蛋鸡养殖的盈利空间稳定在 0.3 - 0.5 元 / 枚,为养殖户带来稳定的收益。
水产和禽类养殖行业在面对饲料价格波动时,通过优化库存管理和调整饲料配方等策略,成功实现淡季的平稳过渡。这种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不仅体现了行业的成熟度,也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随着市场的不断变化,行业内的企业和养殖户需要继续保持敏锐的市场洞察力,灵活调整经营策略,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
五、后市展望:震荡筑底期,关注三大关键节点
(一)短期(1-2 周):新粮上市节奏与天气窗口
在接下来的 1 - 2 周内,饲料市场将进入关键观察期,新粮上市节奏和天气变化将成为影响市场的两大核心因素。
东北作为我国玉米的主产区,其降雨情况对玉米收割进度的影响至关重要。若 10 月 20 日前潮粮含水率能够降至 25% 以下,且霉变率得到有效控制,那么农户的抛售压力将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较低的含水率和可控的霉变率意味着玉米的储存难度降低,农户不必急于抛售,市场上玉米的供应节奏将更加平稳。这对于稳定玉米价格,避免价格过度下跌有着重要意义。
中储粮陈豆拍卖成交情况同样值得关注。近期中储粮陈豆拍卖成交率达到 66%,显示出市场对陈豆的需求较为旺盛。若这一成交率能够持续高于 60%,将进一步增强国产大豆在市场上的定价权。国产大豆定价权的增强,将使得国内大豆市场在面对国际市场波动时,具有更强的抗风险能力。这不仅有利于稳定国内大豆价格,也将对豆粕等相关饲料原料的价格产生积极的稳定作用。
(二)中期(1 个月):政策与国际供应链博弈
展望未来 1 个月,饲料市场将面临政策与国际供应链的双重博弈,这将对市场价格走势产生深远影响。
11 月 1 日中美关税节点日益临近,这一节点的不确定性给乳清粉、鱼粉等进口原料市场带来巨大的价格跳涨风险。中美贸易关系的变化直接影响进口原料的成本和供应稳定性。若关税政策发生不利变化,进口原料的价格将大幅上涨,这将直接增加饲料企业的生产成本。对于依赖进口原料的饲料企业来说,提前做好应对准备,寻找替代原料或优化采购渠道,是降低成本风险的关键。
在国内,“饲料粮减量替代” 行动细则的落地将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这一细则将明确菜粕、酒糟蛋白等替代原料在饲料中的使用比例上限。对于饲料企业而言,这意味着需要提前布局原料结构调整。企业需要根据细则要求,优化饲料配方,合理增加替代原料的使用比例。这不仅有助于降低对传统饲料粮的依赖,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三)操作建议
在当前复杂多变的饲料市场环境下,养殖企业和饲料加工商需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操作策略,以应对市场风险,实现可持续发展。
养殖企业可趁豆粕、玉米低位震荡期建立 30 - 45 天的滚动库存。在市场价格较低时,适当增加库存,可以降低后期采购成本。但同时要注意避免追高,防止因市场价格波动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通过建立滚动库存,养殖企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稳定饲料成本,确保养殖业务的稳定运行。
饲料加工商则需在配方优化上下功夫,将棉粕使用比例提升至 12% - 15%。棉粕作为一种重要的蛋白原料,在价格和营养价值上具有一定优势。合理提高棉粕使用比例,不仅可以降低饲料成本,还能丰富饲料的营养结构。关注赖氨酸、蛋氨酸企业的检修进度也至关重要。提前锁定关键添加剂货源,能够确保生产的连续性,避免因添加剂短缺而影响生产。
当前饲料市场处于 “供应宽松压制价格、成本支撑限制跌幅” 的胶着期。在这一时期,企业需强化精细化管理,充分利用区域价差和品种替代来降低成本。关注政策动向和国际市场动态,保持高频跟踪,及时调整经营策略,方能在震荡周期中把握先机,实现稳健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