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7 月生猪销量态势剖析:数据背后的增长逻辑探究
(一)主流猪企逆势扩张,销量同比显著增长
在国家倡导去产能的宏观背景下,多数上市猪企 7 月生猪销量呈现出引人注目的增长态势,与去产能导向似有相悖。
温氏股份 7 月销售生猪 316 万头,同比增长 36.22%,成绩出众。深入分析其增长原因,前期投苗增加是销量增长的基础因素。温氏提前布局,为后期生猪出栏量增长奠定基础。外卖仔猪策略则有力推动了销量攀升。基于对市场行情的研判,将仔猪推向市场,既实现了资金回笼,又扩大了市场影响力。尽管毛猪均价同比下跌 23.06%,但销量的增长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价格下跌带来的冲击,彰显出较强的市场韧性。
大北农控股及参股公司 7 月销售生猪 59.39 万头,同比增长 27.5%。产能逐步释放是其销量增长的关键因素。长期以来,大北农在养殖领域持续投入,从养殖场地建设到种猪培育,如今进入收获阶段,产能得以充分释放。12.9 元 / 公斤的成本优势,使其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即便面对价格波动,仍能保持良好盈利状态,实现量利齐升。
东瑞股份、正虹科技同比增幅分别达 82.4%、288.69%,表现突出。东瑞股份凭借深耕区域市场,精准定位当地市场需求,在当地构建起稳定的销售渠道和客户群体,以特色化、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赢得市场认可。正虹科技则通过积极扩张抢占市场份额,不断扩大养殖规模,增加养殖基地数量,短期内实现销量爆发式增长。
数据显示,1 - 7 月多数企业累计销量增幅超 30%,直观反映出这些企业强大的产能投放能力,也引发了对行业去产能现状的思考。其在市场上的强劲表现,究竟是短期策略调整,还是基于对行业未来发展趋势的不同判断?
(二)逆势减产案例彰显策略分化
在整体增长态势下,神农集团和金新农选择了不同路径,成为少数产量下降的企业,为行业变革增添别样色彩。
神农集团 7 月销量同比下降 11.99%,令人意外。回顾其发展历程,今年此前一直保持稳步增长,7 月却突然由增转降。究其原因,停掉定增项目、收缩扩张步伐是关键因素。这体现出神农集团对行业周期的审慎判断,如同在暴风雨来临前提前收帆,以规避更大损失。在行业普遍扩张的形势下,神农集团选择 “急流勇退”,是出于对市场风险的敬畏,还是有着更深层次的战略考量,值得探究。
金新农因战略转向成本控制,销量同比降 14.62%。从 2024 年 8 月披露的投资者关系记录可知,其战略重心已从规模扩张转向成本控制,计划通过 “满栏满线生产” 和精细化管理降低养殖成本。在生猪市场价格波动的环境下,金新农认识到单纯的规模扩张已难以适应市场变化,唯有强化内部管理、降低成本,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这种从规模竞争向精细化管理的转变,反映出头部企业对市场趋势的敏锐洞察和主动变革的决心。
这些逆势减产案例,反映出行业从 “粗放扩张” 向 “质量优先” 的分化趋势。在生猪养殖行业,这种分化将如何影响未来市场格局?是坚持扩张的企业继续引领市场,还是注重质量和成本控制的企业后来居上,有待观察。
二、政策驱动下的产能调控:理想与现实的权衡
(一)政策组合拳直击产能过剩问题
在生猪产能过剩的背景下,农业农村部迅速采取行动,一系列调控政策精准针对产能过剩问题。削减能繁母猪数量,从源头把控生猪供应;控制出栏体重,防止过度养殖导致资源浪费和市场供需失衡;管控二次育肥,避免市场被投机行为扰乱,维护市场秩序。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目标调减至 3950 万头,这一指标时刻提醒着行业从业者,产能调控已进入关键阶段。
牧原、新希望等头部企业作为行业风向标,迅速响应号召,明确表态调减母猪存栏。这一行动在行业内引发连锁反应,促使各大企业重新审视自身产能布局,一场产能结构调整悄然展开。政策的强力干预,旨在打破 “猪周期” 的剧烈波动,稳定生猪市场,保障养殖户利益和消费者需求。然而,政策的理想目标与现实行业状况之间存在差距,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加以解决。
(二)“减产不减量” 成为大型猪企发展策略
在产能调控过程中,头部企业展现出独特的发展策略,“减产不减量” 成为关键。提升 PSY 是重要举措,牧原 PSY 达 32 头以上,意味着每头母猪年提供断奶仔猪数大幅增加,生产效率显著提高。温氏通过优化种猪结构,将 PSY 稳定在 28 - 30 头,为产量稳定提供保障。
低蛋白日粮技术和智能化养殖的应用,进一步提升了企业竞争力。低蛋白日粮技术在满足生猪营养需求的同时,降低了饲料成本,实现资源高效利用。智能化养殖借助科技手段,精准控制养殖环境,提高生猪存活率和生长速度。在母猪存栏调减 5% - 10% 的情况下,生猪出栏量却保持 10% - 15% 增长,实现了 “数量降、效率升” 的结构性调整。这种调整既是企业应对政策的策略,也是适应市场竞争的必然选择,将为企业在未来市场竞争中赢得更多优势。
(三)中小猪场 “抄底” 行为增加去化难度
当大型猪企在政策引导下逐步减产时,中小养殖户及区域性猪场却看到不同机会,其 “抄底” 行为为产能去化增加了难度。种猪价格低位徘徊,部分品种降幅达 40%,对中小猪场具有较大吸引力。他们纷纷增加存栏,期望在未来市场反弹中获利。
天域生物 7 月末生猪存栏同比上升 10.26%,是这种现象的体现。这背后反映出中小猪场对市场周期反转的强烈预期,他们认为大型猪企减产将导致市场供应减少,未来猪价必然上涨。这种 “政策减产与市场补栏” 的博弈,使得能繁母猪去化速度远低于预期。4 月末全国存栏 4038 万头,仅环比微降 0.1%,看似微小的变化,却反映出产能去化的艰难。在这场博弈中,中小猪场的行为是市场的自然反应,但也给政策实施带来挑战,如何平衡政策引导与市场自主调节,成为行业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三、行业转型关键期:成本竞争与生态重构
(一)成本控制成为核心竞争要素
在生猪养殖行业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成本控制已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大北农成功将养猪成本降至 12.9 元 / 公斤,牧原更是在 5 月将成本控制在 12.2 元 / 公斤。这些头部企业通过规模化采购,以量的优势压低采购价格,降低饲料、种猪等原材料成本;升级疫病防控体系,为生猪健康提供保障,减少因疫病导致的损失,从而建立起 2 - 3 元 / 公斤的成本优势。
相比之下,中小散户成本普遍在 15 - 16 元 / 公斤,在市场价格波动中,高成本使其面临巨大亏损压力,只能被动去产能。这种成本差距加速了行业集中度的提升,头部企业凭借成本优势不断扩大市场份额,强者愈强,弱者愈弱,行业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革。未来,随着成本控制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头部企业的成本优势可能进一步扩大,中小散户面临的挑战也将更加严峻。
(二)全产业链布局重塑竞争格局
在行业变革过程中,全产业链布局成为企业重塑竞争格局的重要战略。温氏积极拓展鲜品销售,占比已达 40%,直接对接消费者,增加产品附加值;牧原肉食品子公司内部消化 37% 的出栏量,实现生产与销售的无缝对接,降低成本。克明食品通过 “饲料 + 养殖 + 食品” 闭环,构建起稳固的产业生态,降低价格波动风险,无论市场如何变化,都能保持稳定发展。
这种从 “卖生猪” 到 “卖鲜肉、卖加工品” 的转型,正在改变行业盈利模式。过去,企业依赖生猪价格,盈利受市场波动影响较大。如今,通过全产业链布局,企业在不同环节挖掘利润点,实现多元化盈利,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在未来市场竞争中,全产业链布局的企业将更具优势,引领行业发展方向。
(三)周期底部的战略抉择:扩张还是收缩
面对 14 - 15 元 / 公斤的猪价低位,企业面临战略抉择,扩张还是收缩成为决定企业命运的关键。巨星农牧、东瑞股份选择继续释放产能,凭借对市场的乐观预期和自身发展规划,在低谷期抢占市场份额,为未来发展奠定基础。巨星农牧 7 月销量增长 44.67%,东瑞股份均价达 16.18 元 / 公斤。
而神农、金新农则选择 “以退为进”,收缩战线聚焦效率。神农停掉定增项目,减少扩张投入,将精力集中在现有业务优化上;金新农战略转向成本控制,通过精细化管理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不同策略反映出企业对周期节奏的判断,是在低谷期冒险一搏抢占市场份额,还是保存实力静待市场反转,考验着企业的决策智慧,也将影响行业未来发展格局。在未来市场发展中,不同战略选择的企业将面临不同机遇和挑战,共同描绘出行业未来走向。
四、破局路径:从 “去产能” 迈向 “优产能”
站在行业发展的关键节点,生猪产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破局成为当务之急。当前,行业承担着 “双重任务”,一方面要坚决遏制产能的无序扩张,避免市场供过于求加剧;另一方面要防止过度去化,以免引发新的周期波动,导致市场供应短缺、价格大幅上涨。
在政策引导方面,应着重推动头部企业科学调减母猪数量,将年均去化目标设定在 5% - 8%。头部企业作为行业领军者,其行为对市场影响深远。通过政策引导,促使其合理调整产能,既能发挥示范作用,又能有效控制市场总量。同时,建立中小养殖户退出机制至关重要。例如,实施产能置换政策,使中小养殖户在退出养殖时能获得合理补偿和转型支持;提供环保补贴,鼓励其主动升级养殖设施或转向其他绿色产业。这不仅有助于减少市场无序竞争,还能优化行业结构,提高整体生产效率。
期货市场与收储制度应协同发挥作用。期货市场具有价格发现和套期保值功能,企业可通过期货合约锁定未来价格,降低价格波动风险,合理安排生产计划。收储制度是市场的 “稳定器”,价格过低时,政府收储猪肉减少市场供应,稳定价格;价格过高时,投放储备肉增加市场供应,平抑物价。两者相互配合,能有效平抑价格波动,为行业创造稳定市场环境。
从 “量的竞争” 转向 “质的提升” 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企业应加大在技术研发、人才培养、品牌建设等方面的投入。在技术研发上,探索更高效的养殖技术,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培养专业人才,为企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打造品牌,提升产品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力。当行业深刻理解 “去产能不是减产量,而是淘汰低效产能” 这一理念时,将迎来健康可持续的发展新周期,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推动生猪产业迈向新高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