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政策 “急刹车”:产能过剩倒逼调控升级
(一)生猪市场深陷 “赔本困局”
近期,深入菜市场调研发现,猪肉摊位前的价格标识极为醒目。此前徘徊在 20 元左右的猪肉价格,如今已降至每公斤 14 元上下。摊主普遍反映,价格跌幅过大,每售卖一斤猪肉亏损几毛钱,经营难以为继。这一现象背后,折射出整个生猪市场正处于低迷态势。
据农业农村部监测数据显示,8 月第一周,全国生猪均价急剧下滑至 14.53 元 / 公斤,同比下降 28.1%,已跌破全行业盈亏平衡线。养猪户面临严峻挑战,河南某养殖户老王透露,一头猪养殖下来,成本难以收回,持续亏损使其经营陷入困境。
从更全面的数据来看,形势更为严峻。国家统计局数据表明,6 月末全国生猪存栏量达 4.24 亿头,增长 2.2%。其中,能繁母猪存栏量为 4043 万头,占正常保有量的 103.7%,超出正常保有量 3.7%,已接近产能调控合理区域上限。此外,5 月龄以上的中大猪存栏量和上半年全国新生仔猪量均处于历史高位。农业农村部生猪产业监测预警专家朱增勇指出,若不及时进行调控,可能导致猪肉消费旺季市场需求不旺,明年春节后养殖行业可能出现亏损,预计亏损面将扩大至 40%。
这一问题不仅关系到养殖户的经济利益,还对整个产业链产生了广泛影响。饲料企业订单减少,运输行业业务量下滑,农村就业也受到波及。曾经繁荣的养猪村,如今发展活力有所减弱。
(二)政策组合拳精准 “去产能”
面对严峻形势,农业农村部迅速采取行动,推出一系列调控措施。
明确提出引导调减约 100 万头能繁母猪,将总量控制在 3950 万头左右。这一决策经过了深入研究和审慎考虑,旨在使生猪产能回归合理区间。
7 月 23 日,农业农村部召开推动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农业农村部部长韩俊明确要求,合理淘汰能繁母猪,适当调减能繁母猪存栏量,减少二次育肥,控制肥猪出栏体重,严控新增产能。这一要求从母猪存栏、育肥方式到出栏体重等多个方面,对生猪产业进行全面规范,直击产能过剩问题的关键。
事实上,这并非首次发出预警。早在 6 月上旬的生猪生产调度会上,就已提出通过降低出栏均重减少供给、调减 100 万头能繁母猪稳定供给;5 月底,相关部门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多家头部猪企被要求暂停扩产。政策力度不断加大,彰显了国家稳定生猪市场的坚定决心。
以牧原股份为例,作为行业龙头企业,已启动产能 “瘦身” 计划,减少 19 万头母猪存栏量,并计划年底前再减 13 万头,将生猪总量降至 330 万头。这一举措起到了示范作用,带动整个行业积极响应政策,加快去产能进程。
二、猪企 “瘦身” 与散户突围:冰火两重天的生存战在生猪产能调控的大背景下,猪企和散户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发展态势,一边是龙头企业主动调整产能求生存,一边是散户努力转型谋发展,行业格局正在经历深刻变革。
(一)龙头企业开启 “产能瘦身” 计划
政策出台后,龙头企业迅速响应,纷纷启动 “产能瘦身” 计划,以适应市场变化,遵循新的市场规则。
牧原股份作为行业领军企业,率先行动。已减少 19 万头母猪存栏量,并制定了明确目标,年底前再减 13 万头,将生猪总量降至 330 万头。这一过程涉及一系列复杂决策,包括猪舍的合理空置调整、母猪养殖策略的优化等。为确保削减产能不影响整体运营效率,牧原股份对养殖流程进行全面梳理,优化人员配置,将原负责多余母猪养殖的员工调配至其他关键岗位,实现了人力资源的高效利用。
新希望从销售端入手,严格把控销售流程,对商品猪只开具屠宰类检疫票,有效切断了二次育肥渠道。二次育肥曾扰乱市场供需节奏,加剧猪价波动。新希望的这一举措稳定了市场秩序,从源头上减少了市场投机行为。据新希望内部人士透露,实施该措施后,短期内销售渠道虽有所收窄,但从长期来看,市场对其产品的信任度逐步提升,消费者对其猪肉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更有信心。
神农集团终止了 2.9 亿元仔猪扩繁项目,巨星农牧暂缓 65 万头育肥产能定增。这些决策体现了企业对市场趋势的敏锐判断。神农集团原计划通过扩繁项目扩大市场份额,但面对产能过剩的形势,果断调整策略,将资金投入现有产能的优化升级,加强现有猪场的技术改造,引入先进养殖设备和管理系统,提高养殖效率和生猪质量。巨星农牧在暂缓定增后,积极探索新发展模式,与科研机构合作开展养殖技术研发,提升自身竞争力,为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数据显示,今年 7 月,三大猪企(牧原股份、温氏股份、新希望)的生猪销量收入环比、同比均出现下降。根据大宗商品分析机构卓创资讯数据统计,7 月自繁自养一头生猪盈利均值为 169.9 元 / 头,环比上涨 13.36%,同比下跌 73.52%;育肥一头仔猪盈利均值为 123.62 元 / 头,环比下跌 23.49%,同比下跌 84.49%。这些数据直观反映了猪企在当前市场环境下的困境,也凸显了主动去产能的紧迫性和必要性。猪企如同在复杂市场环境中航行的巨轮,通过调整自身 “重量”,保持稳定,迎接市场变革。
(二)散户转型 “小而美” 求生
在龙头企业积极调整产能的同时,散户也在危机中寻求生存之道,不少散户开始探索 “小而美” 的转型路径。
2025 年上半年,500 头以下散户存栏量同比下降 15%,行业 CR10(前十企业市场份额)已突破 25%。这一数据背后,既有众多散户无奈退出市场,也有部分散户在困境中找到新机遇。
在四川、云南等地,一些土猪养殖户通过打造 “生态猪肉”“有机认证” 产品,实现了产品溢价。其猪肉售价高达 20 元 / 公斤以上,较普通猪肉溢价 40%。这些养殖户注重生态养殖环境建设,采用天然饲料喂养,让猪在自然环境中生长。例如,四川的李大叔将猪场建在生态环境良好的区域,猪食用自家种植的有机玉米和蔬菜,饮用山泉水。为获得有机认证,他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进行养殖,从饲料采购到养殖过程监控,每个环节都严格把关。虽然养殖成本有所增加,但高溢价带来的利润使猪场在市场低迷期仍能保持盈利。李大叔表示,以往养殖模式较为盲目,如今意识到做出特色才能在行业中立足。
卓创资讯生猪分析师王亚男认为,近年来,头部养殖企业市场占比逐步提升,为降低养殖母猪带来的长周期风险,选择仔猪育肥、二次育肥等短周期养殖模式的中小企业及散户逐渐增多。当前,产能进一步向养殖集团集中,但散户仍有生存空间,关键在于转变养殖模式。部分散户开始与大型企业合作,采用 “公司 + 农户” 的模式,由公司提供仔猪、饲料和技术支持,农户负责养殖,最后公司统一收购。这种模式降低了散户的养殖风险,借助公司的品牌和市场渠道,实现了稳定销售。
散户转型之路面临诸多挑战,如资金短缺、技术落后、品牌建设困难等。但这些挑战也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活力和生存智慧。散户如同顽强的野草,在市场夹缝中努力生长,展现出生猪养殖行业的韧性和多样性。
三、调控深层逻辑:从 “规模扩张” 到 “效率革命”
(一)行业正在经历 “质量替代数量” 的变革
这一轮生猪产能调控,表面上是数量削减,实则蕴含着行业发展模式的深刻转变,即从追求规模扩张的粗放式发展,转向注重效率提升的精细化运营,这是一场 “质量替代数量” 的重大变革。
过去,生猪养殖行业普遍采用 “跑马圈地” 式的扩张模式,企业和养殖户过度追求养殖规模,认为数量即竞争力。但随着行业发展,这种模式的弊端日益凸显。市场饱和后,产能过剩问题随即出现,导致猪价暴跌,养殖户遭受重大损失。如今,在政策引导下,行业开始重新审视发展模式,更加注重生产效率的提高。
一个关键指标的变化清晰反映了这种变革,即 PSY(每头母猪年提供断奶仔猪数)。当前,行业平均 PSY 已从 24 头提升至 26 头,龙头企业表现更为突出,达到 32 头。这意味着,相同数量的母猪如今能产出更多仔猪,养殖效率大幅提高。例如,牧原股份通过持续技术创新和精细化管理,在疫病防控、营养配方、种猪育种、智能化管理等方面不断优化,实现了 PSY 的大幅提升。该企业研发的智能环控、智能饲喂、智能巡检等智能化设备,广泛应用于养猪生产各环节,提高了养殖效率,优化了猪群健康管理。
这种效率提升对产能调控产生了重要影响。按照以往生产水平,减少 100 万头母猪可能导致生猪供应大幅减少。但如今,由于 PSY 提升,减少 100 万头母猪仅相当于削减 900 万头生猪供应。这表明,效率提升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数量调控的影响,行业不再单纯依靠母猪数量保证生猪供应,而是通过提高生产效率来实现。
从成本角度看,效率提升带来的优势更为显著。牧原股份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优化,成功将养殖成本降至 12.2 元 / 公斤,较行业均值低 1.6 元。这一成本优势使牧原股份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在猪价低迷时期,其他企业可能亏损,而牧原股份仍能保持盈利。这种技术优势加速了市场出清,推动行业向更加高效、集约的方向发展。
这种 “质量替代数量” 的变革,既是企业应对市场变化的必然选择,也是行业走向成熟的标志。它促使企业从追求短期利益的盲目扩张,转向注重长期竞争力的提升,通过技术创新、管理优化等手段,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未来行业格局或呈 “三三制” 新生态
在产能调控和效率革命的推动下,未来生猪养殖行业格局正发生变化,一种被业内称为 “三三制” 的新生态逐渐形成。
“三三制” 格局,即 30% 的头部企业保障基础产能、30% 的特色养殖满足差异化需求、40% 的中型家庭农场发挥灵活性。这一设想是对行业发展趋势的深刻洞察,也是应对市场波动、实现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有益探索。
头部企业凭借资金、技术、管理等多方面优势,在行业中占据主导地位。它们拥有先进养殖技术和设备、完善的疫病防控体系以及强大的市场拓展能力。例如牧原股份、温氏股份等,不仅养殖规模庞大,而且生产效率高,成本控制能力强。通过规模化、标准化养殖,保障了市场基础供应,稳定了行业基本盘。
特色养殖瞄准市场差异化需求。随着消费者生活水平提高,对猪肉品质和特色的要求日益增加。一些土猪养殖户、有机养殖企业等,通过打造 “生态猪肉”“有机认证” 产品等,满足了部分消费者对高品质、特色猪肉的需求。在四川、云南等地,一些土猪养殖户通过宣传独特养殖方式和土猪品种优势,成功将售价提升至 20 元 / 公斤以上,较普通猪肉溢价 40%。这些特色养殖企业以独特产品定位和市场策略,在细分市场中获得生存空间。
中型家庭农场以其灵活性和适应性,在行业中发挥重要作用。它们规模适中,管理相对灵活,能够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养殖策略。市场行情好时,可适当扩大养殖规模,增加收益;市场行情不好时,可迅速减少存栏量,降低损失。此外,中型家庭农场往往与当地农业资源相结合,形成种养结合的生态循环模式,既降低了养殖成本,又实现了资源有效利用。
这种 “三三制” 格局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行业发展的必然结果。预计 2026 年,行业 CR10(前十企业市场份额)将突破 30%,头部企业市场地位将进一步巩固。中小企业也在积极寻求与龙头企业合作,通过 “订单养殖”“托管代养” 等模式,与龙头企业形成协同发展态势。在一些地区,中小企业与龙头企业签订合作协议,由龙头企业提供仔猪、饲料和技术支持,中小企业负责养殖,最后龙头企业按约定价格收购生猪。这种合作模式降低了中小企业养殖风险,充分发挥了其灵活性优势。
“三三制” 格局的出现,为生猪养殖行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和活力。它兼顾了效率与多样性,使行业在面对市场波动时能够更加从容应对,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周期未解:自律机制能否终结 “过山车” 行情?
(一)短期阵痛与长期利好的博弈
从生猪价格走势来看,8 月生猪价格已跌破 14 元 / 公斤,这一数据反映出养殖户面临的经营压力以及屠宰企业的压价行为。河南某屠宰场负责人表示,当前市场生猪供应过剩,为保证盈利,不得不压价收购。统计数据显示,屠宰企业开工率降至 26.9%,凸显市场需求疲软和供应过剩问题。
然而,从生猪生长周期和政策调控的长远影响分析,未来发展并非毫无希望。生猪生长周期较长,能繁母猪存栏量变动通常在 10 个月左右后影响生猪出栏量。若市场从 2025 年 8 月开始减少能繁母猪存栏量,预计 2026 年 6 月左右,生猪出栏量有望出现拐点,由增长转为下降。
卓创资讯生猪分析师王亚男指出,能繁母猪存栏量变动虽不会直接影响当前行情,但对未来长周期行情具有调控作用,可防止猪价过低导致的持续亏损,有助于平抑猪价。农业行业研究员王勇认为,从长期看,此次调减相当于削减 900 万头生猪供应,2026 年猪价波动幅度有望收窄 30%。
这体现了短期阵痛与长期利好的博弈。短期内,养殖户需承受价格下跌压力,市场供需失衡问题难以迅速解决。但从长远看,政策调控效应将逐渐显现,生猪市场有望回归稳定,猪价波动幅度将减小,养殖户将迎来更稳定的收益预期。如同在黑暗中等待黎明,虽然过程艰难,但未来充满希望。
(二)建立行业自律迫在眉睫
当前生猪市场缺乏有效规则,各方参与者受利益驱动各自为政,导致市场秩序混乱,“价高扩产、价跌减产” 的恶性循环不断出现。
调查显示,50% 的中小散户仍受 “价涨扩产” 思维影响。猪价上涨时,盲目跟风扩大养殖规模,大量补栏仔猪;猪价下跌时,又匆忙抛售,造成市场供应大幅波动。山东散户老张便是典型例子,去年猪价稍有回升,他就贷款扩大养殖规模,增加 50 头母猪。今年猪价暴跌,他面临饲料资金困境,后悔未理性判断市场。
龙头企业在成本优势下仍有扩张冲动。以牧原股份为例,尽管行业整体产能过剩,但因其技术和管理先进,成本优势明显,仍有继续扩张产能的想法。这种扩张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市场供需矛盾,使产能过剩问题更为严重。
业内人士呼吁建立 “产能预警 - 动态调节 - 利益共享” 的自律机制。该机制如同市场 “稳定器”,通过实时监测产能数据,提前发出预警信号,促使企业和养殖户及时调整养殖策略。产能过剩时,主动减少养殖规模;产能不足时,适度扩大规模。
牧原、温氏等企业正在探索 “生猪期货 + 订单农业” 模式。通过生猪期货,企业可提前锁定价格,规避价格风险;订单农业使企业与养殖户建立稳定合作关系,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生产,避免盲目扩产和减产。在此模式下,企业和养殖户利益紧密相连,共同承担市场风险,分享市场收益。
建立行业自律机制并非易事,需要政府、企业、养殖户等各方共同努力。政府应加强政策引导和监管,制定合理的行业规范和标准;企业要发挥带头作用,积极践行自律机制,承担社会责任;养殖户要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市场意识和风险意识。
只有各方形成合力,建立有效的行业自律机制,生猪市场才能摆脱 “过山车” 式行情,实现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这不仅关系到生猪行业未来,也与广大消费者切身利益相关,是一项必须长期坚持推进的重要任务。
结语:在 “去产能” 中孕育新周期
此次百万母猪调减,不仅是对产能过剩问题的及时应对,更是生猪产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关键举措。当行业从 “拼规模” 转向 “拼效率”,从 “粗放扩张” 走向 “精细运营”,或许才有望真正破解 “猪周期” 难题。对于养殖户而言,面临着被动淘汰还是主动转型的抉择;对于消费者而言,期待着更稳定的肉价。这场 “效率革命” 的成效,有待时间检验。生猪行业如何跳出 “大起大落” 的发展怪圈,欢迎各界人士在评论区分享观点。(数据来源:农业农村部、国家统计局、卓创资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