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频道
产经·企业  曝 光 台  本网动态  畜牧舆情  
当前位置:首页本网动态本网评论 → 文章内容

罗永浩再谈预制菜:从吐槽西贝到推动行业透明化,消费者知情权为何成焦点?


现代畜牧网 http://www.cvonet.com 2025/9/21 18:17:18 关注:88 评论: 我要投稿

  一、预制菜论战复盘:从餐桌体验到行业规则的全民热议

  (一)吐槽引发千层浪:一场由 “口感” 掀起的信任危机

  9 月 10 日,社交平台上一条吐槽动态引发广泛关注。罗永浩直言在西贝餐厅的用餐体验欠佳,指出其 “几乎全是预制菜却卖高价”,甚至用 “吃了恶心” 来形容。此言论迅速引发舆论热议,如巨石投入舆论深潭,激起千层浪。长期以来,消费者走进餐厅,特别是像西贝这种定位中高端的餐饮品牌,潜意识中期望享用热气腾腾、现点现做的新鲜美食,享受食材在厨师手中转化为美味的过程。而当罗永浩以公众人物身份,将 “预制菜” 这一工业化产物与高价餐厅联系起来时,消费者的心理预期被打破。
  这场风波的本质,是消费者支付正餐价格,却感觉吃到的是 “工业化流水线” 产物,核心矛盾在于 “知情权缺失”。消费者点餐时,完全不清楚即将入口的美食是提前加工、冷冻保存再加热的预制菜,还是后厨师傅精心烹制的现做菜。西贝创始人贾国龙最初强硬回应 “没有一道预制菜”,称中央厨房配送的是原料而非成品,试图在定义上与预制菜划清界限。但这种回应在消费者看来,更像是玩文字游戏,双方围绕 “预制” 定义展开数天隔空论战,热度持续居高不下。
  (二)论战升级与停战转折:从法律诉讼到行业标准呼吁

  随着舆论持续发酵,这场论战不断升级。罗永浩为表明立场,晒出 “预制菜分级表”,详细提出在不同场景下对预制菜的接受度标准:在超市或平价快餐厅,对各种级别的预制菜接受度较高;而在正式一点的餐厅,对 IV 级(深度加工预制菜)零容忍。这一标准为消费者在不同消费场景下对预制菜的态度提供了参考,也引发大众对不同餐饮场景应匹配何种预制菜的思考。
  期间,双方矛盾激化,罗永浩一度宣布将起诉贾国龙 “诽谤”,甚至调侃要带着十万元现金去西贝公司 “奖励” 对方揭露行业内幕,将事件推向高潮。就在大众以为这场论战会以法律诉讼形式持续胶着时,9 月 15 日,罗永浩突然发布长文宣布 “停战”。他在文中强调并非反对预制菜,而是坚决主张餐饮企业使用预制菜时,必须保障消费者知情权,不能用预制菜冒充现做的新鲜菜肴。这场从餐桌体验引发的争论,看似以罗永浩的 “退让” 暂时收尾,但实则是消费者对自身权益的一次集体觉醒,使 “餐饮消费知情权” 成为社会关注焦点,也为后续预制菜行业规范发展埋下伏笔。
  二、罗永浩的 “预制菜分级论”:撕开行业 “模糊地带” 的切口

  (一)分级标准背后的消费逻辑:场景化选择而非全盘否定

  在这场预制菜论战中,罗永浩提出的 “预制菜分级论”,精准剖析了消费者在不同场景下对预制菜的复杂态度,为行业规范发展提供了极具价值的思考方向。
  其核心诉求是让消费者在餐饮消费中 “明明白白花钱”。在他看来,超市和快餐店通常是人们追求效率、快速解决温饱时的选择,在这些 “效率优先” 场景下,消费者对预制菜的接受度天然更高。例如在工作日午餐时间,上班族更在意能否在短时间内吃到热乎饭菜,此时,超市里加热即食的预制便当,或快餐店里提前准备好的预制套餐,只要价格合理、口味尚可,就能满足其需求。
  然而,当消费场景转换到正餐餐厅,情况截然不同。正餐餐厅承载着消费者对美食更高层次的期待,不仅是为了果腹,更是一种社交、休闲体验,是对品质与仪式感的追求。在此场景下,消费者往往希望品尝到厨师精心烹制、充满 “锅气” 的新鲜菜肴。因此,罗永浩提出,在正式一点的餐厅,必须对预制菜的使用进行严格区分和标注。I 级预制菜,如净菜类,只是对食材进行简单清洗、切割处理,保留了食材原始新鲜度,在这类餐厅中尚可接受;II 级预制菜,即经过简单调味的半成品,加工程度稍有加深,但消费者仍能在一定程度上感受到烹饪过程,也在可接受范围内。
  而 III 级预制菜,属于深度加工的成品,已基本完成烹饪过程,消费者更多是食用加工好的成品,这类预制菜在正餐餐厅中需谨慎使用,并明确标注,让消费者有自主选择权利;至于 IV 级预制菜,也就是复热即食且工艺复杂的预制菜,罗永浩认为完全不应在正餐餐厅中冒充现做菜品,因为这严重违背消费者对正餐餐厅的品质预期,是对消费者信任的极大伤害。
  这种分级思维,直击预制菜行业长期存在的痛点:大众对预制菜的争议,并非预制菜本身的存在,而是商家利用消费者对预制菜的不了解,以及不同消费场景下预制菜接受度的差异,故意营造 “现做” 假象,从而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二)自我解构与行业反讽:卖过预制菜的 “维权者” 更懂边界

  当罗永浩站出来为消费者知情权发声时,部分人提出质疑,认为他作为曾经在电商直播间卖过预制菜的人,如今大力批判餐饮企业使用预制菜的行为,存在 “双标” 嫌疑。面对这一质疑,罗永浩并未回避,大方承认直播间确实卖过预制菜,但同时强调,“明确告知消费者” 是其售卖预制菜的前提条件。
  他这种 “既当玩家又当裁判” 的姿态,看似矛盾,实则强化了其观点的合理性。在商业活动中,合法合规的关键在于信息 “透明”。罗永浩以自身经历,为预制菜的正确商业运作提供了范例:预制菜作为工业化发展产物,本身并无问题,具有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保证口味一致性等诸多优势,在合理场景下,能为消费者带来便利和实惠。
  真正的问题在于,部分餐饮企业在使用预制菜时,未遵循商业活动基本准则,将预制菜与现做菜等同定价,甚至通过虚假宣传、模糊概念等手段,让消费者误以为购买的是现做的新鲜菜肴。这种行为,实质是利用消费者对美食的信任,侵害消费者选择权,破坏市场公平竞争环境。例如,一些餐厅将复热即食的预制菜以现炒菜价格出售,消费者在不知情情况下支付更高价格,却未得到相应品质体验,这无疑是对消费者权益的严重损害。
  三、行业现状:定义模糊下的 “预制菜焦虑” 如何破解?
  (一)国家标准缺位:从 “预制” 到 “预制菜” 的概念迷宫

  在预制菜行业蓬勃发展背后,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逐渐显现 —— 国家标准缺位。尽管市场监管总局在 2024 年明确了预制菜定义,将其界定为工业化预加工、需加热食用的预包装菜肴,同时明确不含主食类及中央厨房半成品,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诸多模糊地带。
  首先是加工深度的界定问题。腌制肉类、预调味食材这类产品,是否应算入预制菜范畴?以腌制肉类为例,它经过盐渍、风干等加工工序,已改变食材原始状态,但又不像一些深度加工的预制菜那样,经过复杂烹饪和包装流程。在实际市场中,这类产品的归属常引发争议,不同企业和消费者可能有不同理解。
  场景应用标注也存在较大争议空间。餐厅在使用预制菜时,是否需在菜单上明示?这一问题直接关系到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在当前市场环境下,许多餐厅未对预制菜的使用进行明确标注,消费者点餐时往往难以知晓所点菜品是否为预制菜。这种信息不透明,不仅易引发消费者不满,也不利于市场公平竞争。
  预制菜的品质分级体系同样亟待完善。不同加工工艺的预制菜,其口感、营养和成本存在差异,如何对它们进行差异化定价,成为行业面临的一大难题。在西贝的争议中,核心问题正是利用 “中央厨房配送半成品不算预制菜” 的政策定义,却未向消费者说明食材的 “预处理程度”,导致消费者的感知与事实严重脱节。这种模糊定义和不透明操作,不仅损害消费者利益,也给预制菜行业整体形象带来负面影响。
  (二)消费者敏感背后的三重诉求
  消费者对于预制菜的态度,既包含对便利生活的追求,也有对品质和权益的坚守。相关调研显示,78% 的消费者并不反对预制菜,这表明预制菜在满足消费者快节奏生活需求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然而,高达 92% 的消费者要求对预制菜进行 “明确标注”,这一数据背后,隐藏着消费者更深层次的三重诉求。
  消费者对于价格匹配度极为关注。在他们看来,如果餐厅使用预制菜,就不应再收取 “现做溢价”,预制菜应体现其成本优势。例如,一份现做的红烧肉可能因厨师人工成本、新鲜食材采购成本等因素,价格相对较高;而如果是预制菜红烧肉,在减少这些环节成本情况下,却仍以现做价格出售,消费者会觉得自身利益受损,这种价格与价值的不匹配,是他们无法接受的。
  品质透明度也是消费者关注重点。他们希望知晓食材加工流程,包括是否添加防腐剂、冷链运输时长等信息。以防腐剂为例,虽然市场监管总局规定预制菜不允许添加防腐剂,但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消费者仍存在疑虑。如果企业能公开食材加工流程和相关信息,让消费者清楚了解预制菜品质,就能有效减少消费者担忧,增强他们对预制菜的信任。
  消费者对于预制菜的场景适配性也有明确要求。在快餐场景下,他们更注重效率和便捷性,因此对预制菜接受度较高;而在正餐场景中,消费者往往更期待现场烹饪体验,追求食物的 “锅气” 和新鲜度。行业数据显示,标注 “预制菜” 的菜品复购率比隐瞒低 15%,但客诉率却下降了 30%,这一数据充分说明,“诚实定价” 虽可能在短期内影响菜品销量,但从长远看,却能有效降低信任成本,提升消费者满意度和忠诚度。
  四、破局之路:从 “罗西之争” 看预制菜行业的合规化转型

  (一)专家支招:建立 “分级标注 + 牌照管理” 双轨制

  在这场预制菜论战风暴中,行业破局之路逐渐清晰,专家们纷纷为预制菜行业规范发展建言献策,其中建立 “分级标注 + 牌照管理” 双轨制成为关注焦点。
  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指出,当前预制菜行业乱象丛生,破解困局需从细化国家标准入手。在现有预制菜定义基础上,进一步增加 “预制程度分级”,明确区分全预制和半预制菜品。全预制菜品,即所有加工环节都在工厂完成,消费者只需简单加热即可食用;半预制菜品,则是部分加工在工厂进行,如食材的预处理、调味等,后续还需在餐厅或家庭中进行进一步烹饪。这种分级方式,能让消费者更直观了解菜品加工深度,从而做出更符合自身需求的选择。
  除预制程度分级外,“加工工艺公示” 也至关重要。企业应明确告知消费者菜品是否经过油炸、腌制等深度处理。油炸食品往往含有较高油脂,对于关注健康的消费者来说,了解这一信息能帮助他们避免选择这类食品;腌制食品则可能含有较多盐分和亚硝酸盐,公示加工工艺能让消费者在食用时更加谨慎。规定 “预制菜占比超过 30% 需显著标注”,也是保障消费者知情权的重要举措。当预制菜在菜品中占比较高时,消费者有权知道所食用菜品大部分是预制菜,从而在点餐时做出更明智决策。
  推行牌照制度,也是规范预制菜行业的关键一环。对中央厨房硬件设施进行严格要求,确保其具备先进生产设备和卫生条件,能够生产出符合质量标准的预制菜。冷链运输能力也是考量的重要因素,预制菜在运输过程中需保持低温环境,以确保食材新鲜度和安全性。完善的信息公示系统也不可或缺,企业应将预制菜的生产过程、原材料来源、保质期等信息进行公示,让消费者能够随时查询。通过设置这些准入门槛,倒逼中小企业从 “模糊宣传” 转向 “合规运营”,提升整个行业质量水平。
  (二)企业应对:从 “避谈预制” 到 “明牌经营”
  西贝事件无疑是预制菜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让众多餐饮企业深刻认识到,在预制菜使用上,“避谈” 已不再可行,“明牌经营” 才是顺应市场需求和消费者期望的正确选择。在这场行业变革中,一些企业积极探索,走出各具特色的发展路径。
  老乡鸡在这场变革中脱颖而出,成为行业典范。它创新性采用菜单明确标注方式,将 “现炒”“预制加热” 菜品清晰区分,让消费者点餐时一目了然。这种透明化做法,不仅尊重消费者知情权,也让消费者能根据自身喜好和需求进行自主选择。老乡鸡还在价格策略上进行巧妙设计,预制菜定价低于现做 20%。这一价格差异,既体现预制菜成本优势,也让消费者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通过价格锚定消费者预期,老乡鸡成功化解消费者对预制菜价格与品质不匹配的疑虑,赢得消费者信任和青睐。
  外婆家等品牌则另辟蹊径,将重点放在供应链透明化上。它们在门店公示中央厨房加工视频,让消费者能直观看到预制菜加工过程,从食材的清洗、切割,到烹饪、包装,每一个环节都展现在消费者眼前。展示预制菜储存条件与复热流程,让消费者了解预制菜在运输和储存过程中的保障措施,以及食用前的正确处理方式。这种全方位信息公开,有效消解消费者对预制菜 “不新鲜” 的顾虑,让消费者吃得放心。
  一些企业在产品创新方面下足功夫,推出 “半预制 + 现场组装” 菜品,将预制菜与现场烹饪优势相结合。以火锅为例,企业提供预制汤底,保证汤底口味一致性和稳定性;同时,消费者可根据自身喜好选择现涮食材,现场体验烹饪乐趣。这种菜品模式,既兼顾效率,能快速满足消费者用餐需求,又提供个性化体验,让消费者感受美食魅力。通过这些创新举措,企业成功在预制菜与消费者之间搭建起信任桥梁,为预制菜行业发展开辟新道路。
  结语:预制菜争议是行业成熟的 “成人礼”
  罗永浩与西贝的这场论战,看似是一场简单消费吐槽引发的争论,实则是消费升级浪潮下,消费者日益增长的品质与知情权诉求,和产业工业化进程中,企业对成本控制、效率提升追求之间的激烈碰撞。在这个消费理念不断迭代的时代,消费者已不再满足于 “好吃不贵” 的基本诉求,开始追求 “吃得明白”,渴望在每次餐饮消费中,都能清楚了解所购买食物的来源及加工过程。
  在此背景下,餐饮行业长期存在的 “模糊地带” 被彻底曝光,预制菜作为其中典型代表,成为这场变革焦点。但预制菜本身并非洪水猛兽,它是科技进步与产业发展的产物,在提高餐饮效率、保障食品安全、促进资源合理利用等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真正让消费者担忧的,是信息不透明,是商家在利用预制菜降低成本的同时,选择隐瞒这一事实,侵犯消费者基本权益。
  正如罗永浩在论战中反复强调的:“行业早有基本定义,细化标准并不复杂。” 这场争议虽喧嚣,但终将落幕,而留给预制菜行业的课题却清晰而紧迫:建立一个 “分级标注 - 合理定价 - 场景适配” 的透明体系,让消费者面对预制菜时,能根据自身需求和偏好,做出理性选择。只有这样,预制菜才能摘掉 “争议品” 帽子,真正成为消费者餐桌上的 “放心选”。
  对于广大消费者而言,支持合法合规的预制菜,抵制隐瞒欺骗的 “伪现做”,不仅是维护自身权益,更是推动整个行业进步的底层力量。毕竟,餐饮行业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是 “以心换心” 的服务。只有企业坦诚相待,为消费者提供真实、准确信息,消费者才会用实际行动为企业投票,让真正尊重消费者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实现整个行业的良性发展。

  声明:本网刊登的文章以信息传播为目的,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如果转载文章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或者转载出处出现错误,请及时联系进行删除,电话:13520072067。本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感谢您的支持和理解!
文章来源:肉类食品网     文章作者:豆包     文章编辑:一米优讯     
进入社区】【进入专栏】【推荐朋友】【收藏此页】【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信息
10月10日,预制菜概念板块上涨1.15%2025/10/10 16:09:24
10月9日,预制菜概念板块下跌0.78%2025/10/9 15:46:24
河南预制菜 “乘风破浪”:20 个园区在建、全国第三,“国人厨房” 如何抢占风口2025/10/8 18:27:23
预制菜行业发展态势剖析:从 “方便菜” 进阶至 “新刚需”,三大趋势重塑万亿餐饮2025/10/8 17:38:19
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答复|关于加强预制菜标准体系建设及监管的提案2025/10/8 14:13:14
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答复|关于提高江苏省内预制菜食用知情权的建议提案2025/10/7 20:17:04
 发表评论   (当前没有登录 [点击登录])
  
信息发布注意事项:
  为维护网上公共秩序和社会稳定,请您自觉遵守以下条款:
  一、不得利用本站危害国家安全、泄露国家秘密,不得侵犯国家社会集体的和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得利用本站制作、复制和传播下列信息:[查看详细]
  二、互相尊重,对自己的言论和行为负责。
  三、本网站不允许发布以下信息,网站编辑有权直接删除:[查看详细]
  四、本网站有权删除或锁定违反以上条款的会员账号以及该账号发布的所有信息。对情节恶劣的,本网将向相关机构举报及追究其法律责任!
  五、对于违反上述条款的,本网将对该会员账号永久封禁。由此给该会员带来的损失由其全部承担!

您可能感兴趣的产品更多>>

版权所有 现代畜牧网 Copyright©2000-2025 cvo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00426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