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猪价 “旺季不旺”:供需博弈下的周期筑底
(一)消费旺季遇冷:60% 肉类消费主力承压
在我国居民的饮食结构中,猪肉占据着重要地位,其作为占我国肉类消费 60% 的主要食材,价格走势备受关注。自 2025 年 1 月起,猪肉价格呈现震荡下行态势。至 9 月第二周,生猪均价大幅下跌,降至 14.1 元 / 公斤,与去年同期相比,跌幅达 29.7%,这一幅度较为显著。
通常情况下,中秋国庆双节临近、学校开学以及餐饮行业复苏,这些因素应能推动猪肉消费增长。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8 月白条肉批发价较 7 月高点回落 9.03%,终端消费未达预期,“旺季不旺” 特征明显。这反映出当前猪肉市场消费端较为疲软,即便在传统消费旺季,需求也未得到有效提振,市场对猪肉的购买热情受到一定抑制。
(二)供给过剩压力未解:产能去化迫在眉睫
从供给端来看,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6 月末能繁母猪存栏量达 4042 万头 ,超出正常保有量 3.6%。这表明生猪生产源头数量过多,后续生猪产出量也会相应增加。同时,当前每头母猪年提供仔猪数(PSY)提升至 23 - 24 头 ,母猪繁殖能力增强,仔猪数量增多,预示未来生猪出栏量将进一步上升。据预测,2025 年四季度生猪出栏量将同比增加 8%,这无疑加剧了市场供大于求的压力。
市场上,中小散户因对市场行情担忧,出现恐慌性出栏情况,使市场形势更为严峻。8 月规模场日均出栏量达到 22.93 万头,环比增长 8.93% ,大量生猪集中涌入市场,而消费端难以在短期内消化这些供给,供需失衡状况愈发严重,价格持续处于低位。
二、产能调控 “精准拆弹”:政策工具箱全解析
(一)调控核心目标:熨平周期波动的 “稳定器”
面对猪价大幅波动和产能过剩压力,生猪产能调控政策出台,旨在为市场提供稳定机制,其核心目标是熨平猪周期的剧烈波动。政策制定者期望构建 “合理价格区间”,使猪价在该区间内稳定波动。这不仅关系到民生,确保居民能够以合理价格购买猪肉,也关乎整个生猪产业的健康发展,避免养殖户因价格大幅波动遭受重大损失。
为实现这一目标,调减低效能繁母猪成为关键举措。目前计划调减 100 万头低效能繁母猪,使能繁母猪存栏量稳定在 3950 万头左右 。这一数据是经过严谨市场分析和供需测算得出的,旨在避免 2026 年出现阶段性供过于求的局面,防止猪价再次陷入深度低迷。
在调控手段上,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方面,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发挥带头作用,率先调减产能,通过示范效应带动整个行业的产能调整;另一方面,严格控制新增规模扩张,避免在市场供过于求的情况下,新增大量产能进一步加剧供需失衡。同时,建立 “绿色 - 黄色 - 红色” 三级预警机制,根据能繁母猪存栏量变化情况,及时发出不同级别的预警信号,以便政府和养殖户提前做好应对准备,采取相应调控措施,确保生猪市场的稳定供应和价格相对平稳。
(二)龙头企业 “带头冲锋”:规模化养殖的示范效应在生猪产能调控中,牧原、温氏等头部企业凭借强大市场影响力,成为产能调控的关键力量。这些龙头企业的生猪出栏量占全国市场 30% 的份额 ,其经营决策对市场供需平衡影响重大。
以河南某龙头企业为例,其积极响应国家政策,率先将能繁母猪存栏从峰值压减 15% ,这一举措带动了全省生猪存栏量的调整。截至 2025 年 6 月末,全省生猪存栏量同比下降 0.6% ,能繁母猪存栏量稳定在合理区间,为稳定全省乃至全国的生猪产能做出了重要贡献。
广东、广西等地也积极出台专项政策,引导规模场进行产能调整。通过精准市场监测和政策引导,将 5 月龄以上中大猪存栏量压减 6.2% 。这些地区还采用 “降体重、控节奏” 等精细化管理手段,及时缓解市场供应压力。当市场生猪供应过多时,引导养殖户适当降低生猪出栏体重,加快出栏节奏,促进生猪快速进入市场流通,避免生猪积压;当市场供应相对稳定时,合理控制出栏节奏,维持市场平稳运行。这些举措体现了龙头企业的责任担当,也展示了规模化养殖在产能调控中的示范效应和高效执行力。
三、去产能 “精准滴灌”:淘汰低效母猪的科学法则
(一)PSY 指标成关键:20 头以下母猪成淘汰重点
在生猪产能调控中,PSY 指标(每头能繁母猪每年产的有效仔猪数)是衡量母猪生产效率的核心指标 。近年来,我国生猪养殖技术不断进步,规模猪场的 PSY 水平显著提升,部分先进规模场已达到 28 头左右 ,一般规模场普遍稳定在 23 - 24 头左右。
然而,仍存在部分生产效率较低的母猪。PSY 水平低于 20 头的母猪,其产仔数量少,且浪费养殖资源。据统计,每头 PSY 低于 20 头的母猪,每年消耗的饲料成本相比高效母猪增加 10% ,这对规模化养殖场而言,是一笔不可忽视的额外开支。此外,这些低效能繁母猪还会降低整个猪群的生产效率,影响养殖场的经济效益。
为优化猪群结构,提高整体生产效率,农业农村部明确了淘汰标准,将使用年限超过 4 年、连续两胎产仔数<8 头的母猪列入优先淘汰名单 。通过严格执行这一标准,养殖场能够及时淘汰低效能繁母猪,使优质母猪占比提升至 70% 以上 。这有助于提升猪群整体素质,提高生产效率,从源头上控制过剩产能,为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
(二)区域化调控案例:河南 “三降一升” 显成效
河南作为我国生猪存栏量第一大省,在生猪产能调控中积极探索,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 “河南模式” 。河南通过实施 “降存栏、降体重、降成本、升效率” 的综合措施,在产能调控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借鉴。
从存栏量来看,截至 2025 年 6 月末,全省生猪存栏量为 3968 万头 ,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 0.6%,能繁母猪存栏量稳定在合理区间,这体现了河南在控制生猪存栏规模方面的努力和成果。从出栏体重方面,自今年 5 月份以来,河南省生猪出栏头均重呈连续下降趋势,到 8 月份,降至 125.99 公斤 ,与 5 月份的最高峰 129.54 公斤相比,减少 3.55 公斤。按照 2024 年三季度全省生猪出栏头数测算,今年三季度河南因此减少近 3 万吨的猪肉供应 ,有效减轻了市场供应压力。
在成本控制和生产效率提升方面,河南表现出色。目前,部分中等规模场的养殖场育肥成本已成功控制在 13 元左右 ,生猪 PSY 达到 28 头左右,大型龙头企业成本控制能力更强,能将成本控制在 12 元以内 。全省生猪平均育肥成本自今年 6 月份达到顶峰后,7 - 8 月份环比连续下降 ,这不仅提升了养殖场户的盈利能力,也增强了其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河南的成功经验展示了区域化产能调控的潜力和可行性。
四、散户破局之道:穿越周期的生存指南
(一)短期策略:灵活出栏与成本管控
在猪价波动的市场环境中,中小散户面临较大风险。然而,若采取正确策略,仍可实现稳定发展。
对于中小散户而言,短期内灵活调整出栏节奏是应对市场波动的关键。当猪价处于低位,且手中生猪体重在 110 - 120 公斤的适重区间时,应果断出栏 。因为每多压栏一天,生猪日均成本将增加 30 - 50 元 ,这将增加养殖成本,压缩利润空间。以 2025 年上半年为例,部分养殖户因过度压栏,导致一头猪养殖成本增加近 1000 元,利润大幅缩水。
除灵活出栏外,成本管控也至关重要。饲料成本占养殖成本的 70% 左右 ,优化饲料配方是降低成本的重要途径。低蛋白日粮技术的推广应用为养殖户提供了帮助。通过科学添加工业氨基酸,该技术可在不影响生猪生长性能的前提下,将豆粕用量减少 15% ,有效降低饲料成本。此外,利用小麦、稻谷等本地廉价谷物替代玉米,也可降低成本。据测算,采用这种替代方式,可使饲料成本降低 8% - 10% 。实际操作中,部分养殖户通过优化饲料配方,每头猪养殖成本降低 200 - 300 元,提高了养殖效益。
(二)长期转型:对接龙头与疫病防控
从长期来看,中小散户要在激烈市场竞争中实现可持续发展,需积极寻求转型。加入 “公司 + 农户” 订单养殖模式是一种可行选择。这种模式下,龙头企业凭借资金、技术和市场渠道优势,为散户提供仔猪供应、疫病防控指导及稳定销售渠道 。
以温氏集团的 “公司 + 农户” 模式为例,农户按照公司标准和要求进行养殖,公司负责提供仔猪、饲料、技术服务并回收成品猪。在此过程中,农户的仔猪来源和销售问题得到解决,抗风险能力显著提升,相比独立养殖,抗风险能力提升 40% 。同时,农户可通过与龙头企业合作,学习先进养殖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自身养殖水平。
在疫病防控方面,建立严格生物安全屏障是保障生猪健康生长的关键。非洲猪瘟、蓝耳病等重大疫病对养殖户威胁较大,一旦爆发将造成巨大损失。因此,养殖户应加强猪舍消毒工作,定期对猪舍、养殖设备进行全面消毒,每周至少消毒 2 - 3 次 。同时,严格控制人员和车辆进出,进入养殖场的人员需更换工作服和鞋子,车辆要进行彻底消毒,防止病菌传入。
通过科学合理的疫苗接种计划,提高生猪免疫力,也是疫病防控的重要措施。针对非洲猪瘟,虽目前尚无有效疫苗,但可通过加强生物安全措施预防。对于蓝耳病等疫病,要根据当地疫病流行情况,选择合适疫苗进行接种,确保生猪健康。部分养殖户通过建立完善生物安全体系,将生猪成活率从 90% 提升至 95% 以上 ,降低了养殖风险,提高了养殖效益。
五、周期拐点临近:四季度猪价走势研判
(一)政策托市效应显现
面对猪价持续低迷,政府积极采取干预措施,实施一系列政策。其中,冻猪肉收储政策成为稳定市场的重要手段。8 月、9 月,国家发改委两次启动冻猪肉收储 ,这一举措释放出强烈政策信号,彰显政府稳定猪价的决心,有效提振了市场信心。
国家发改委表示,将根据猪粮比价动态调整收储力度 ,这种灵活调控方式使市场对未来猪价走势有了更明确预期。回顾历史,收储政策成效显著。单次收储可拉动猪价短期反弹 3% - 5% ,这不仅缓解了养殖户恐慌情绪,也遏制了 “越跌越卖” 的负反馈循环。如 2019 年,国家多次启动冻猪肉收储,使猪价短期内迅速回升,稳定了市场供应和养殖户信心。
(二)消费回暖可期
随着天气转凉,猪肉消费市场将迎来变化。从 11 月开始,南方地区将启动腌腊消费 ,这一传统习俗将带动猪肉需求环比增长 12% 。春节前的备货周期也是猪肉消费高峰期,家庭采购和餐饮行业备货将为猪肉市场注入强大需求动力。机构预测,四季度生猪价格将在 24 - 26 元 / 公斤区间筑底回暖 ,行业有望在 2026 年一季度迎来盈利修复窗口 ,养殖户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整个生猪产业也将逐步走出低谷,迈向新的发展阶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