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大猪企 9 月销售数据剖析:量增价跌为主导趋势
(一)销量同比普遍增长,环比表现分化呈现差异
在 9 月的生猪市场格局中,牧原股份、温氏股份与新希望三家龙头猪企,以各自独特的运营态势,展现出规模化扩张进程中的细微差别。从同比数据观察,增长趋势显著,这有力地印证了行业规模化发展的进程。牧原股份销售商品猪 557.3 万头,同比增长 11.05%,在行业中维持领先地位。然而,其环比下降 20.4% 的表现值得关注,主要归因于内部调运策略的调整,向全资子公司牧原肉食品有限公司及其子公司合计销售商品猪 277.8 万头,占比达 50% ,此操作致使外部市场投放量阶段性收缩,类似于内部资源的重大调配。
温氏股份销售生猪 332.53 万头,同比大幅增长 32.46%,环比微增 2.45%。这一业绩得益于仔猪外卖量与毛猪鲜品销售的协同驱动。33.07 万头仔猪的外卖,为市场注入新的活力,299.46 万头毛猪和鲜品的销售,则是其稳定的业绩支撑,二者相互配合,推动温氏股份在市场中稳步前行。
新希望销售生猪 139.42 万头,同比增长 16.92%,环比增长 4.22%,并且连续两月实现环比正增长。这表明新希望在产能释放方面节奏稳健,持续提升自身在市场中的份额,发展态势较为扎实。
(二)销售收入同步面临压力,牧原单月营收跌破百亿
价格大幅下跌的市场形势,使三大猪企的销售收入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牧原股份作为行业巨头,商品猪销售收入 90.66 亿元,同比下降 22.46%,环比下降 23.5%,单月营收年内首次低于百亿。这一数据背后,是猪价下跌与销量结构调整的双重影响,企业面临严峻挑战。
温氏股份的生猪销售收入为 49.75 亿元,同比下降 15.16%,但环比增长 3.11%。销量增长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价格压力,对企业业绩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
新希望生猪销售收入 17.46 亿元,同比下降 23.82%,环比微增 1.39%,是三家企业中环比降幅最小的。尽管销售收入也在下降,但新希望在市场逆境中展现出较强的韧性,通过优化销售策略等举措,尽力减少价格下跌带来的损失。
(三)均价同比暴跌三成,全行业陷入 “卖猪不盈利” 困境
9 月的生猪价格持续下行,使三大猪企均陷入 “卖猪不盈利” 的困境。牧原股份商品猪均价 12.88 元 / 公斤,同比下降 30.94%,环比下降 4.7%,这一价格已跌破多数养殖场的成本线,对养殖户造成较大影响。
温氏股份毛猪均价 13.18 元 / 公斤,同比下降 30.81%,环比下降 5.18%,创近三年同期最低。市场行情低迷,温氏股份也难以避免受到冲击。
新希望商品猪均价 12.89 元 / 公斤,同比下降 31.47%,环比下降 4.8%,价格走势与牧原高度相似。在价格竞争的市场环境中,新希望也需面对市场的残酷现实,努力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以应对价格下跌的冲击。
二、量增价跌背后:供需失衡加剧行业困境
(一)供给端:产能集中释放,中小散户加速出栏
在供给端,当前生猪市场面临产能集中释放的巨大压力。回顾 2024 年末,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达到 4078 万头,处于产能调控绿色区域上限,预示着生猪供应的潜在增长。按照生猪生长周期推算,对应 2025 年 9 月为生猪集中出栏高峰期。同时,前期中小散户因看好市场而压栏的生猪,也在 9 月集中出栏,导致市场供应短期内急剧增加。
牧原、温氏等龙头企业在这一过程中,虽然环比表现有所不同,但同比增幅均超过 10%,反映出整个行业的出栏压力并未减轻。例如,牧原股份虽在 9 月向内部子公司调运大量生猪,导致外部市场投放量环比下降,但同比仍保持增长,表明其整体产能仍在稳步扩张。温氏股份通过增加仔猪外卖量和稳定毛猪鲜品销售,在产能释放的同时,努力优化销售结构以适应市场变化。中小散户的加速出栏进一步加剧了市场供应压力。由于其养殖规模相对较小,抗风险能力较弱,面对市场价格波动时,往往选择及时出栏以减少损失,短期内使市场生猪供应量大幅增加,对价格形成强大下行压力。
(二)需求端:双节提振作用有限,消费淡季影响价格
在需求端,原本被寄予厚望的国庆中秋假期,并未如预期般带动猪肉消费高峰,使整个生猪市场陷入更深困境。节前,市场普遍期望双节能够拉动猪肉消费,带动价格回升,但实际消费增长幅度远低于预期,市场需求未出现明显提升,这可能与居民消费观念转变、其他肉类替代品竞争以及经济环境等多种因素有关。
节后,需求出现惯性回落,主流屠企开工率下降,进一步表明市场对猪肉的需求在减弱。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9 月下旬生猪(外三元)价格为 12.4 元 / 公斤,环比下降 4.6%,10 月 10 日,价格更是进一步跌至 11.42 元 / 公斤,创下年内新低。这一价格已跌破 13 - 14 元 / 公斤的行业平均成本线,导致企业亏损面不断扩大。消费淡季的影响也不容忽视。随着天气转凉,人们饮食习惯逐渐变化,对猪肉需求相对减少,而此时市场生猪供应处于高位,供需矛盾进一步加剧,导致价格持续下跌,即使在传统消费旺季,也难以扭转市场颓势。
(三)成本端:饲料价格高企,利润空间受到双重挤压
在成本端,饲料价格高企成为猪企面临的重大压力。尽管近期豆粕等饲料原料价格有所回落,但整体来看,生猪养殖成本仍处于高位。饲料成本在生猪养殖成本中占比较大,其价格波动直接影响猪企利润空间。例如,豆粕价格上涨会导致饲料成本增加,进而使每头生猪养殖成本上升。为维持利润,猪企需提高生猪销售价格,但在当前市场供大于求的情况下,这难以实现。
牧原等企业试图通过扩大仔猪销售来对冲商品猪亏损,1 - 9 月牧原仔猪销量达到 1157.1 万头,并且预计全年出栏量上调至 1200 - 1450 万头。然而,市场形势严峻,仔猪均价也同步下跌,使得这一策略的增效作用有限。仔猪价格下跌,一方面是由于市场上仔猪供应量增加,另一方面是养殖户对未来生猪价格预期不乐观,导致对仔猪采购意愿下降。在这种情况下,猪企利润空间受到双重挤压,既要承受高昂养殖成本,又要面对产品价格下跌的困境,经营压力越来越大,一些小型猪企甚至面临倒闭风险,整个行业正经历严峻考验。
三、后市展望:政策支持下,猪价拐点何时出现?
(一)短期:产能去化加速,政策 “组合拳” 实施
面对生猪市场的严峻形势,农业农村部采取果断措施,推出一系列政策 “组合拳”。已启动生猪产能调控,要求 25 家头部企业在 2026 年 1 月底前合计调减 100 万头能繁母猪,旨在从源头上缓解生猪供应过剩压力。同时,密集开展冻猪肉收储行动,仅 8 - 10 月就累计收储超 6 万吨。这些政策向市场传递出明确信号:稳定猪价,保障养殖户利益。
然而,短期内生猪市场仍面临巨大挑战。当前能繁母猪存栏量(8 月末 4038 万头)仍高于正常保有量 3.5%,意味着未来一段时间内,生猪供应仍将维持较高水平。加之消费淡季影响,市场需求难以在短期内大幅提升,猪价仍将在低位波动,行业将进入 “磨底期”。在此阶段,猪企需做好充分准备,应对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
(二)中期:效率竞争加剧,龙头优势显现
尽管当前生猪价格低迷,但温氏、牧原等企业凭借规模化养殖成本优势和全产业链布局,在市场竞争中展现出强大抗风险能力。牧原股份通过不断优化养殖模式,降低生产成本,完全成本已降至 14 元 / 公斤以下,在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其全产业链布局涵盖从种猪繁育、生猪养殖到屠宰加工的各个环节,实现资源高效整合和协同发展,不仅降低交易成本,还提高产品质量和安全性,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
温氏股份凭借在养殖技术和管理方面的优势,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其智能化管理系统能够实时监控生猪生长状况,及时调整养殖策略,提高养殖效率。通过种猪改良和饲料配方优化,温氏股份不断降低养殖成本,提高生猪品质和产量。新希望通过优化养殖效率,在困境中寻求突破。PSY(每头母猪年提供断奶仔猪数)提升至 24 头以上,表明新希望在种猪繁育和养殖管理方面取得显著成效。通过引进先进养殖技术和设备,加强员工培训,新希望不断提高养殖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产能质量。
(三)长期:周期底部明确,2026 下半年或现反转
根据生猪养殖周期规律,能繁母猪存栏调减后大约 10 个月,这一变化将传导至商品猪出栏。若 2025 年底能繁母猪存栏能够降至 3900 万头左右,那么到 2026 年下半年,生猪供给压力有望得到有效缓解。随着供给减少,市场供需关系将逐渐趋于平衡,猪价也将迎来转机。加之消费旺季的支撑,如春节、中秋等传统节日,人们对猪肉需求通常会大幅增加,将为猪价上涨提供有力动力。
2026 年下半年,猪价或迎来阶段性拐点,行业将逐步走出困境,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但这只是基于当前市场情况的预测,实际情况仍可能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如疫情、政策调整、市场需求变化等。猪企需密切关注市场动态,及时调整生产和销售策略,以应对未来市场的不确定性。
四、行业启示:从 “规模扩张” 到 “价值深耕”
三大猪企 9 月的销售数据,清晰地反映出整个生猪养殖行业正处于从单纯 “规模扩张” 向深度 “价值深耕” 转型的关键阶段,面临巨大压力与挑战。
牧原股份大幅上调仔猪出栏量预期,这一策略调整背后,体现的是其在种苗领域构建全周期产业布局的战略意图。通过扩大仔猪销售,牧原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分散商品猪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还能进一步强化其在产业链上游的影响力,为未来产业发展奠定更坚实基础。
温氏股份凭借 “毛猪 + 仔猪” 的双轮驱动销售模式,验证了多元化销售策略在对冲市场风险方面的显著作用。这种模式使温氏在市场变化中,能够更灵活地调整销售结构,适应不同市场需求。当毛猪市场价格低迷时,仔猪销售或许能成为业绩支撑;反之,当毛猪市场行情向好时,毛猪销售又能为企业带来丰厚利润。
新希望在产能去化的背景下,通过稳健经营策略,实现生猪出栏量环比稳健增长,充分体现其 “稳存量、提效率” 策略的成效。在行业困境中,新希望没有盲目扩张,而是专注于内部管理优化和生产效率提升,努力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这种稳健经营方式,有助于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
对于投资者而言,当前猪价持续低迷时期,正是筛选优质投资标的的关键时机。在这一充满挑战的市场环境中,那些具备强大成本控制能力、拥有稳定现金流且积极参与产能调控的龙头企业,将成为市场的优质选择。一旦行业周期迎来反转,这些企业将凭借深厚底蕴和强大实力,率先受益,为投资者带来丰厚回报。
从整个行业发展角度看,加速淘汰低效产能已成为当务之急。只有及时清理落后产能,才能为行业健康发展腾出空间,优化资源配置。构建 “养殖 - 加工 - 消费” 全链条协同发展模式,也成为行业应对周期波动的核心竞争力。通过加强产业链各环节紧密合作,实现信息共享、资源优化配置,不仅能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还能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增强行业整体抗风险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