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情速递:板块逆势回调,个股分化加剧
截至 2025 年 10 月 17 日 15:00,猪肉概念板块较前一交易日下跌 0.93%,成交额达 69.60 亿元,成交量为 7.02 亿股,量比 0.86,呈现 “缩量回调” 态势。板块内仅 3 家上涨、29 家下跌,涨跌比例为 1:10,市场情绪面承受较大压力。具体表现如下:
逆势上涨个股:天康生物(涨幅 1.43%)、海大集团(涨幅 0.63%)、邦基科技(涨幅 0.24%)涨幅居前,主要得益于其饲料业务的韧性以及在生猪养殖成本控制方面的成效。
领跌个股:ST 天邦(跌幅 5.12%)、正邦科技(跌幅 4.38%)、新希望(跌幅 3.15%)跌幅显著,主要集中在业绩预亏、债务压力较大以及产能过剩的企业。主力资金净流出 3.2 亿元,呈现出明显的散户接盘特征。该板块自年内高点已回落 18%,当前市盈率为 25 倍,略低于农林牧渔行业平均水平,处于估值修复与周期磨底并存的阶段。
二、三大核心因素解析回调本质
(一)市场预期差:生猪涨价≠板块上涨的背离逻辑
现货市场价格上涨,而资本市场却表现消极。10 月 17 日,全国生猪均价为 5.67 元 / 斤,已连续 3 天上涨,创下近 6 天以来的新高,但猪肉板块却出现下跌。其核心矛盾在于,现货价格上涨是由短期供需错配导致(24 个省份价格上涨,仅 3 个省份持平),而机构担忧上半年的高产能(23 家上市猪企 1 - 9 月销量增长 25.2%)将持续对四季度价格形成压制,从而形成 “利好兑现即利空” 的反向操作。
期货与现货联动失效。生猪期货主力合约下跌 0.5%,市场对远期供应过剩的担忧加剧。根据农业农村部数据,8 月末能繁母猪存栏量为 4038 万头,仍超出正常保有量 3.5%,预示着 2026 年生猪供给压力依然较大。
(二)业绩压力:成本高企与盈利分化双重绞杀
行业整体盈利状况恶化,由盈转亏。2025 年三季度,外三元生猪均价为 14.0 元 /kg,同比下跌 28%,自繁自养每头盈利仅 42 元,外购仔猪育肥则每头亏损 118 元。温氏股份、牧原股份等行业龙头虽凭借规模效应维持微利,但中小散户亏损面达 60%,资金链紧张致使其被动出栏,市场担忧业绩风险集中爆发。
饲料成本呈现刚性上涨。玉米、豆粕价格较二季度上涨 15%,占养殖成本的 70% 以上,而生猪价格反弹幅度仅为 5%,成本传导受阻。在此情况下,中游加工企业毛利率压缩至 8.7%,低于行业警戒线水平。
(三)政策与资金面:去产能进程不及预期,增量资金缺席
产能去化进展缓慢。农业农村部明确提出 “减母猪、控体重” 的目标,但 8 月能繁母猪存栏量仅下降 0.1%,规模化猪场淘汰率不足 10%,散户观望情绪浓厚,政策实际落地效果低于市场预期。
资金流向发生转变,流向 AI、新能源板块。北向资金净卖出猪肉板块 1.2 亿元,主力资金已连续三周净流出。同期,AI 算力、锂电池板块获得净流入超过 50 亿元,市场投资偏好从 “周期防御” 转向 “成长进攻”,导致猪肉板块资金外流。
三、产业链分化:龙头抗跌与中小企承压并存
(一)上游养殖:规模化率提升,散户加速出清
龙头企业逆势扩张。牧原股份(涨幅 0.34%)9 月生猪销量达 5732 万头,同比增长 27%,凭借其全国性布局和饲料自研优势,将成本控制在 13.5 元 /kg,较行业均值低 15%;温氏股份(涨幅 1.20%)推进 “公司 + 农户” 模式,抗风险能力突出。
中小散户加速退出市场。河南、山东等地散户存栏量周降幅达 8%,部分散户转为代养模式,行业规模化率提升至 65%,预示着未来市场份额将向行业 TOP10 企业集中。
(二)中游加工:屠宰企业 “冰火两重天”
头部企业订单稳定。双汇发展(跌幅 0.16%)依托全国 180 万吨产能,低温肉制品订单增长 5%,但受生猪价格波动影响,资金净流入为 - 0.22 亿元,市场对其利润弹性存在担忧。
中小加工厂经营困难。上海某中型屠宰厂开工率仅 50%,由于白条猪价差收窄(最高价 24 元 /kg,最低价 13.59 元 /kg),被迫缩减产能,行业整合进程加快。
(三)下游消费:旺季需求 “量增价不增”
终端销量略有增长。北方灌肠、南方腌腊需求启动,农贸市场猪肉销量周增长 3%,但超市冷鲜肉市场价格竞争激烈,促销力度达到 10% - 15%,企业利润受到压缩。
替代品分流作用明显。牛肉(66.37 元 /kg)、鸡肉(11.77 元 /kg)性价比优势突出,家庭消费逐渐转向禽肉,猪肉在肉类消费中的占比降至 45%,创下 5 年来的新低。
四、后市展望:短期磨底与中期周期拐点
(一)短期走势(10 月底前):情绪面主导,关注 60 日均线支撑
技术层面分析,板块已回踩 60 日均线,若该点位被有效跌破,可能进一步考验前期低点;若能获得支撑,依托政策托底(冻猪肉收储 3.5 万吨)以及三季报业绩分化情况,板块有望迎来弱反弹。
资金层面来看,需等待北向资金回流以及游资重新关注。当前换手率为 2.1%,低于行业均值,短期内难以改变震荡格局。
(二)中期机会:产能去化与消费旺季共振
去产能周期有望开启。若四季度能繁母猪存栏量环比下降 1% 以上,且出栏体重控制在 120kg 以下,2026 年一季度供需格局有望改善,机构预测猪价中枢将上移至 16 元 /kg。
估值修复窗口显现。当前板块市盈率为 25 倍,低于 2019 - 2021 年平均的 35 倍,具备一定的安全边际。建议逢低布局成本控制能力强、现金流稳定的龙头企业(如牧原股份、温氏股份),等待周期反转。
(三)风险提示
冬季疫情若出现反弹,可能对餐饮渠道需求形成压制。
饲料价格若再次上涨,将进一步吞噬企业利润。
产能去化进度若不及预期,可能导致亏损周期延长。
五、给市场参与者的操作建议
投资者:短期内应规避业绩预亏股票,逢低配置市盈率低于 25 倍、机构持仓增仓的龙头企业股票(如牧原股份、海大集团),并将止损点设定为 60 日均线被有效跌破。
养殖企业:应加速淘汰低效母猪,与屠宰企业开展 “订单养殖” 合作,积极运用生猪期货进行套期保值,锁定利润。
消费者:鉴于当前猪肉价格处于低位(白条猪均价 18.03 元 / 公斤),可通过社区团购、批发市场等渠道囤货,冷冻肉建议在 3 个月内食用完毕。
结语
2025 年 10 月 17 日猪肉板块的回调,本质上是市场对 “产能去化不及预期” 以及 “消费旺季需求表现欠佳” 的提前反应。短期内,供需博弈仍将持续,板块难以摆脱磨底走势;从中长期来看,政策推动下的产能出清以及消费升级,正在为行业积蓄向上的发展动能。对于投资者而言,需摒弃短期博弈思维,重点关注真正具备成本优势和抗周期能力的龙头企业;对于整个产业链来说,这一轮调整正是优化产能、提升效率的关键时期,周期底部的每一次产能出清,都在为下一轮上行周期积蓄力量。 (数据支持:大畜牧网、中商情报网、Wi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