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国价格态势:均价 18.03 元 / 公斤,微涨之中蕴含分化
截至 2025 年 10 月 17 日 14:00,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猪肉平均价格为 18.03 元 / 公斤,较前一日上升 0.1%,结束连续 5 日的小幅调整,呈现出 “弱反弹、强分化” 的阶段性特征。
(一)区域价差显著扩大至 11.4 元 / 公斤,南北市场呈现显著差异
北方市场低价趋稳:天津金钟河、山东凯盛等批发市场大宗价格区间为 17 - 21 元 / 公斤,低价冻品(如猪碎肉、猪骨)占比超过 40%,主要流向食堂、预制菜加工厂,以走量为主要销售模式。
南方市场优质品类领涨:上海农产品中心、广东佛山等地鲜猪肉价格达到 24 - 26 元 / 公斤,土猪、黑猪肉等特色品种溢价 15% - 20%,商超 “现切鲜销” 区销量周增长 5%。
极端价差创月内新高:甘肃武威的低价冻品价格为 15 元 / 公斤,云南通海的本地鲜猪肉价格为 26 元 / 公斤,两者价差达 11.4 元 / 公斤,充分反映出消费层级与品质偏好的显著差异。
(二)品种差异主导价格走向,鲜品抗跌性优于冻品
鲜猪肉均价为 22 元 / 公斤,环比微涨 0.3%,凭借 “短链流通 + 现杀溢价” 在华东、华南市场保持价格韧性;冻猪肉均价 16 元 / 公斤,受进口低价冻品(到岸价 15 元 / 公斤)的制约,涨幅仅为 0.1%,表明市场对于新鲜食材的偏好持续增强。
二、三大核心因素驱动价格微幅上涨
(一)供应端:产能去化与出栏节奏协同驱动
能繁母猪存栏连续 3 个月下降:根据农业农村部数据,8 月末能繁母猪存栏量为 4038 万头,环比下降 0.1%,山东、河南等主产区淘汰率达到 12%,预示 2026 年生猪供给量可能下降 1.5%,市场对于远期供应收缩的预期有所升温。
散户惜售情绪阶段性增强:猪粮比价降至 5.46:1,进入过度下跌预警区间,河北、山东中小散户出栏量周减少 8%,部分养殖户压栏 500 斤以上大猪,致使市场流通货源短期内减少 10%,屠宰企业被迫提价收猪。
(二)需求端:淡季回暖与替代效应共同作用
终端消费温和复苏:随着北方气温下降,猪肉灌肠、腌制需求开始启动,北京、天津农贸市场销量周增长 3%;南方 “秋风起食腊味” 提前预热,广东、广西腊肉加工厂订单增长 5%,拉动优质鲜猪肉需求。
性价比优势吸引消费回流:生猪均价 11.34 元 / 公斤,与牛肉(66.37 元 / 公斤)、羊肉(61.75 元 / 公斤)价差明显,家庭消费转向猪肉,超市冷鲜肉销量增长 2%,团体采购量恢复至去年同期的 80%。
(三)政策与市场情绪:收储预期与看涨信心形成共振
国家发改委启动冻猪肉收储计划,计划在 10 月收购 3.5 万吨,叠加农业农村部 “控体重、减母猪” 政策的实施,市场对于产能去化的预期增强。期货市场生猪主力合约持仓量增长 5%,资金流入带动现货市场短期溢价,30% 的贸易商选择逢低补库,推动价格止跌回升。
三、产业链影响:从养殖端至餐桌的多维度传导
(一)养殖户:利润分化加剧,结构调整迫在眉睫
规模场盈利微增:玉米、豆粕价格较二季度下跌 12%,自繁自养头均盈利 42 元,较 9 月增加 5 元,部分大厂趁价格稳定加速出栏 120 公斤以上标猪。
中小散户压力显著:外购仔猪育肥头均亏损 118 元,25% 的散户因资金链紧张选择淘汰母猪,15 公斤以下仔猪销量环比下降 10%,行业规模化率提升至 65%。
(二)消费者:低价期采购策略探讨
家庭采购:高性价比部位推荐:猪腿肉(18 - 20 元 / 公斤)、五花肉(22 - 24 元 / 公斤)适合红烧、腌制,单次采购 5 - 10 公斤分装冷冻(保质期 3 个月)。
品质消费指南:南方用户优先选择具备 “冷鲜三证”(检疫证、检验证、屠宰证)的猪肉,北方可关注 “国产谷饲猪肉”,口感鲜嫩且价格较进口产品低 10% - 15%。
四、后市展望:短期震荡筑底,中期拐点研判
(一)短期走势(10 月底前):供需博弈下的弱反弹态势
供应端规模场出栏计划完成 70%,散户惜售与压栏导致短期货源偏紧,全国均价可能小幅上升至 18.5 元 / 公斤;但进口冻品低价倾销(约 15 元 / 公斤)以及终端消费未显著回暖,涨幅受限,北方低价区可能维持在 17 - 19 元 / 公斤,南方鲜品区在 24 - 26 元 / 公斤区间震荡。
(二)中期机会(11 月后):两大信号预示行情转折
消费旺季正式开启:11 月南方腌腊、北方灌肠集中开工,预计猪肉消费量环比增长 15%,加工企业原料采购量增长 20%,可能拉动价格反弹 1% - 2%。
产能去化加速验证:若 10 月能繁母猪存栏环比下降 0.5% 以上,叠加春节前补栏周期,2026 年 1 月生猪价格可能迎来阶段性高点,优质鲜猪肉溢价空间扩大至 25%。
五、给市场参与者的操作建议
养殖户:体重 120 公斤以上生猪应逢高出栏,淘汰低效母猪,对接屠宰企业开展 “订单养殖”,锁定优质品种溢价。
经销商:北方冻品维持 5 天低库存,南方鲜品聚焦 “早市现杀”,开发小包装(500g / 份)以满足小家庭需求。
消费者:趁当前价格低位,通过社区团购、农产品批发市场囤货,冷冻猪肉建议 3 个月内食用,以避免营养流失。
结语
10 月中旬的猪肉市场,0.1% 的微涨背后是产能去化、消费回暖与政策托底的共同作用。短期来看,这是市场在 “供强需弱” 格局下的阶段性修复;从中长期来看,产能去化深度与消费旺季强度仍是决定行情的关键。对于从业者而言,把握区域差异与品质升级是破局关键;对于消费者而言,低价窗口期是囤货的良好时机。关注后续能繁母猪数据与收储政策,方能在市场波动中把握节奏。(数据支持: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卓创资讯、证券之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