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风波乍起:当牛排价格成为政治筹码
(一)特朗普的激烈指控:外国资本操控市场?
2025 年 11 月 11 日,看似平常的日子里,美国政商界因一则消息掀起波澜。特朗普,作为美国政治舞台上的关键人物,在其社交平台 Truth Social 上连续发布多条帖文,将矛头直指美国牛肉包装企业。
特朗普言辞激烈地指出,多数此类企业被外国资本掌控,且涉嫌合谋操纵价格。他强调,美国养牛户正成为这些外国控股肉类加工商的 “替罪羊”,当前牛价暴跌而肉价却居高不下,这种异常情况背后必有隐情。他还表示,这一局面既对辛勤劳作的农民造成打击,也给普通消费者带来沉重负担。
特朗普的指控并非空穴来风,他直接呼吁美国司法部立即采取行动,深入调查是否存在价格操纵及反竞争行为。这一举动迅速引发广泛关注,在政商界产生强烈震动。受此影响,全球最大的肉类加工商 JBS NV 股价一度大幅下跌 6.2%,泰森食品开盘跌幅达 2%,美国肉类 ETF(PORK)单日成交额激增至原来的 3 倍,市场恐慌情绪显著。
(二)行业的强硬反击:我们是亏损者而非暴利者
面对特朗普的指责,美国肉类协会迅速做出回应。协会主席 Julie Anna Potts 发表正式声明,对特朗普的观点进行逐条反驳,态度坚决。
Potts 在声明中明确指出,屠宰企业目前处境艰难,已连续一年多处于亏损状态。主要原因是活牛成本创下历史新高,且供应持续紧张,企业运营压力巨大。她强调,所有交易均在高度透明且受到严格监管的市场环境中进行,不存在暗箱操作的可能。
为增强说服力,Potts 引用美国农业部(USDA)的数据,表明整个行业正经历 “灾难性亏损”,且预计这种亏损状态将持续至 2026 年。她表示,行业当前自顾不暇,根本不存在所谓的暴利情况。
Potts 在声明最后,向特朗普发出诚挚邀请,欢迎他和团队实地走访肉类加工厂,希望他们能亲眼了解行业的真实运作情况,消除误解。她指出,加工商和养殖户是命运共同体,只有实现供需平衡,整个产业链才能健康、稳定发展,任何一方受损都会影响行业生态。
二、数据迷雾:解析 “牛贱肉贵” 的矛盾现状
(一)市场表象:活牛价跌与牛肉价涨的背离
从市场数据来看,活牛收购价与超市牛肉零售价呈现出明显的背离趋势。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数据显示,12 月活牛期货主力合约价格持续下跌,截至 11 月某交易日,已收于 218.775 美分 / 磅 ,较之前大幅下滑,育肥牛期货价格同样走低,1 月主力合约收于 315.600 美分 / 磅,下跌趋势显著。美国农业部(USDA)数据表明,在现货市场,活牛收购价格近几个月来一路下行,众多养殖户忧心忡忡。
然而,超市里的牛肉零售价却依然维持高位。普通家庭在超市中会发现,牛肉价格居高不下,碎牛肉零售均价达每磅 6.318 美元,较五年前上涨超 40% ,牛排等高档牛肉价格更为昂贵。消费者抱怨不断,购买牛肉时深感钱包压力增大,以往轻松购买的家庭牛排套餐,如今购买时需谨慎考虑。这种活牛价跌与牛肉价涨的矛盾现象,直观地展现在公众面前,引发了公众对市场操纵的强烈质疑,成为此次 “牛肉价格之争” 的核心焦点之一。
(二)深层动因:多重现实因素的叠加效应
分析师深入研究后指出,“牛贱肉贵” 现象并非源于市场操纵,而是多重现实因素叠加作用的结果。
首先,牛群存栏量处于十年低位。近年来,美国许多牧场地区遭受持续干旱,导致牧草和水源稀缺,牧民不得不减少牲畜数量。统计数据显示,美国西部约 66% 的地区处于极其干旱状态,加利福尼亚州 97.5% 的地区处于严重干旱及以上级别 。干旱致使饲料作物产量减少,饲料价格上升,养牛成本大幅增加。必孚(中国)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美国活牛屠宰量累计 1,725.2 万头,屠宰量的高位运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美国国内牛群数量下降,截至 7 月 1 日,牛存量近 9,200 万头,与 2021 年同期相比下降了 2%,达到自 2016 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其次,屠宰产能有限,难以快速响应需求波动。美国的肉类屠宰行业集中度较高,少数大型屠宰企业占据大部分市场份额。当市场需求突然增加时,这些企业难以迅速扩大产能,导致肉类供应无法及时跟上。例如,在节假日等肉类消费高峰期,经常出现供应短缺的情况。此外,屠宰企业的运营还受到劳动力、设备等因素的限制。肉类加工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当前劳动力市场紧张,企业招工困难,许多屠宰场无法满负荷运转。
再者,物流、能源、人工成本全面上涨给整个产业链带来巨大压力。随着国际油价的波动,物流运输成本不断攀升,从牧场到屠宰场,再到超市的运输费用大幅增加。劳动力市场的变化使得人工成本也大幅提高,企业需要支付更高的工资来吸引和留住员工。美国大型肉类加工商泰森食品公司公布的财报显示,今年二季度,其牛肉部门将调整后的利润率降至 10.2%,而前一季度为 12.7%,去年同期为 22.6%,活牛成本增加了约 4.8 亿美元,该公司预计未来利润率将进一步下降至 5% - 7% 。
最后,供应链各环节利润分配失衡,风险更多由中游承担。在整个牛肉产业链中,养殖户面临自然风险和市场价格波动风险,而肉类加工企业则承担着高昂的生产成本和市场不确定性风险。由于缺乏有效的风险分担机制,当市场出现波动时,中游的加工企业往往成为风险的主要承担者。为维持运营,他们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肉类价格,将部分成本转嫁给消费者,从而导致牛肉零售价居高不下 。
三、政治角力:选举年下的农业议题博弈
(一)特朗普的政治算盘:拉拢选民与攻击对手
2025 年,美国进入关键选举周期,政治舞台上的一举一动都可能对选情产生关键影响。农业州,如得克萨斯州、爱荷华州、内布拉斯加州等,在这场政治角逐中占据重要地位,是两党必争之地。这些农业州拥有庞大的农业产业和众多农民群体,他们的选票对候选人至关重要。
特朗普此次就牛肉价格问题发声,背后有着深刻的政治考量。表面上,他是为养牛户鸣不平,关注他们面临的困境,但实际上,这是其精心策划的政治策略。养牛户是农业州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经济状况直接关系到当地经济发展和选民生活。特朗普通过指责大型肉类加工厂,呼吁司法部调查,试图让养牛户看到他对他们的关心,从而赢得他们的支持和信任,巩固自己在农业州的选民基础。
同时,特朗普的这一行为也是对拜登政府农业政策的间接攻击。在过去执政期间,拜登政府推出一系列农业政策,旨在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提高农民收入等。然而,这些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可能未达到预期效果,或在某些方面引起部分农民不满。特朗普抓住牛肉价格这一热点问题,将矛头指向肉类加工厂,暗示拜登政府在监管市场、保障农民和消费者权益方面存在失职,试图在选民心中制造对拜登政府的不满情绪,削弱拜登在农业州的支持率,为自己在选举中争取更大优势 。
(二)司法部的调查前景:经济民生与政治的交织
目前,司法部是否会启动大规模调查仍存在不确定性,这使得整个事件更加扑朔迷离。牛肉价格问题看似只是经济领域的市场价格波动问题,但实际上已深深卷入经济民生与政治话语权的交织之中。
从经济民生角度看,牛肉是美国民众日常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价格稳定直接关系到消费者生活成本和生活质量。持续高企的牛肉价格使普通家庭在食品支出上承受更大压力,影响生活幸福感。对于养牛户而言,牛价暴跌使其收入大幅减少,许多养殖户面临经营困境,甚至可能破产,这不仅影响他们个人和家庭生计,也对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造成冲击。因此,司法部的调查若能查明真相,解决价格异常波动问题,将对稳定经济民生起到重要作用。
从政治角度看,调查的走向和结果可能对选举格局产生重大影响。若司法部启动调查并发现肉类加工厂存在价格操纵等不正当行为,特朗普将在这场政治博弈中占据上风,其支持率可能大幅提升,对拜登政府执政地位构成严重挑战。反之,若调查结果显示肉类加工厂并无不当行为,特朗普的指责将被视为无端攻击,他可能失去部分选民支持,而拜登政府则可借此巩固执政地位 。
各方都在密切关注司法部动向,无论是消费者、养牛户,还是肉类加工企业,都期待一个公正、客观的调查结果。这场调查不仅是对牛肉价格问题的审视,更是对美国政治生态、市场监管体系以及社会公平正义的一次考验,其结果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持续影响美国的政治和经济走向 。
四、行业反思:从舆论战到结构性改革
(一)产业链的脆弱性:垄断争议与效率挑战
美国肉类加工行业的集中化程度一直备受关注,少数巨头在市场中占据主要份额。以泰森食品、JBS 美国和荷美尔食品等为代表的企业,通过一系列并购和扩张,掌控了大量市场资源。数据显示,在过去二十年里,美国牛肉加工行业的 CR4(前四大企业集中度)从 65% 迅速攀升至 85% 。这种高度集中的市场格局引发了关于垄断的争议。
从市场竞争角度看,垄断可能导致市场缺乏活力,消费者选择受限。在肉类加工行业,大型企业凭借规模优势,在采购、生产和销售等环节具有更强议价能力,这可能挤压中小企业生存空间。一些小型肉类加工企业因无法与巨头竞争,不得不退出市场。统计显示,在过去十年间,美国有超过 300 家中小加工厂关闭 。这不仅减少了市场参与者数量,也影响了市场多样性,消费者可能无法享受到更多样化的肉类产品和更合理的价格。
同时,产业链各环节的协调效率问题日益凸显。在 “牛贱肉贵” 现象中,可看到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矛盾。养殖户面临牛价下跌困境,而肉类加工企业承受高成本和低利润压力,消费者则要为高价牛肉买单。这种矛盾背后,是产业链各环节利益分配失衡以及信息沟通不畅。例如,当牛群存栏量下降时,养殖户可能无法及时将信息传递给肉类加工企业,导致企业生产计划出现偏差,无法及时调整产能以适应市场需求变化。而且,由于各环节之间缺乏有效的协同机制,在面对外部冲击,如自然灾害、疫情等时,整个产业链韧性不足,容易出现供应中断或价格大幅波动的情况 。
(二)破局之道:基于事实的对话与系统性调整
在这场关于牛肉价格的舆论战中,养殖户的困境和消费者的负担真实存在,反映出美国牛肉产业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正如美国肉类协会所言,解决问题需要基于事实的对话,而非情绪化的指控。
未来,行业需在多个方面进行系统性调整。在供需平衡方面,要加强对牛群存栏量的监测和调控,建立科学的养殖规划。政府和行业协会可通过提供补贴、技术支持等方式,鼓励养殖户合理调整养殖规模,确保牛群存栏量保持在合理水平,以稳定肉类供应。同时,要加强对市场需求的研究和预测,引导肉类加工企业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生产策略,避免出现产能过剩或供应不足的情况 。
成本控制也是关键环节。肉类加工企业需通过技术创新、优化管理等方式,降低生产成本。例如,采用更先进的养殖技术,提高饲料转化率,降低养殖成本;在加工环节,引入自动化设备和智能管理系统,提高生产效率,减少人工成本和能源消耗。此外,还可通过优化供应链管理,降低物流成本,减少中间环节损耗,从而降低整个产业链的成本 。
政策支持同样不可或缺。政府应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促进市场公平竞争。加强对肉类加工行业的反垄断监管,防止企业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维护市场秩序。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牧场生产条件,提高养殖效率。出台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减轻养殖户和肉类加工企业负担,支持行业可持续发展 。
行业还应加强各环节之间的合作与沟通,建立有效的信息共享机制。养殖户、肉类加工企业和零售商等应加强协作,共同应对市场挑战。通过建立行业联盟或合作组织,加强信息交流和技术合作,实现资源共享,提高整个产业链的协同效率,从而解决美国牛肉产业深层的结构性矛盾,实现行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
五、结语:价格之争背后的美国农业之痛
这场关于牛肉价格的争论,犹如一面镜子,清晰映照出美国农业经济深层的结构性矛盾,也凸显了选举年政治博弈的复杂性。特朗普的指控看似为养牛户和消费者鸣不平,实则有着拉拢选民、攻击对手的政治考量;肉类协会的回应则是为维护行业利益,强调行业的艰难处境 。
在这场争论中,养殖户面临牛价暴跌、收入大幅减少的困境,许多人陷入亏损,艰难维持养殖业务。消费者也承受着高肉价的负担,家庭食品支出增加,生活成本上升,购买牛肉时需谨慎考虑,这无疑影响了他们的生活质量。
然而,将复杂的市场问题简单归结为 “外国资本阴谋” 或 “企业贪婪”,是片面且不负责任的做法,这种 “甩锅” 行为无助于问题的真正解决。要化解这场危机,实现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和消费者利益的保障,需要各方跳出 “甩锅” 思维,共同努力。
从产业结构角度看,要着力解决肉类加工行业高度集中的问题,打破垄断格局,促进市场公平竞争,提高产业链协同效率。在政策支持方面,政府应制定科学合理的农业政策,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供技术支持和补贴,鼓励养殖户合理调整养殖规模,稳定牛群存栏量。同时,加强对市场的监管,建立健全的市场监测体系,及时发现和解决市场异常波动问题 。
随着调查动向和牛群恢复进度逐渐明朗,这场 “牛肉之争” 或许会迎来新的转折。但无论结果如何,美国农业都将在这场风波中面临严峻考验。它需要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提升应对市场风险和外部冲击的能力,从而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为美国民众提供稳定、优质、价格合理的牛肉产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