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农业产业体系中,生猪产业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其不仅关联国计民生,更与广大养殖户的切身利益紧密相连。近年来,生猪产业正经历深刻变革。在 2025 年中央一号文件的指引以及农业农村部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推动下,行业从以往的 “野蛮生长” 阶段步入 “精准调控” 的全新阶段,开启从规模扩张向效率比拼的转型征程。
一、政策框架重构:从 “野蛮生长” 到 “精准调控”
(一)中央一号文件定调:稳产能、降成本、强科技三重导向
2025 年中央一号文件为生猪产业发展指明方向,其首次将 “稳产能” 置于生猪产业政策的核心位置,明确设定 3900 万头能繁母猪的正常保有量。此数值是经严谨调研与科学分析确定的,充分考量我国猪肉市场供需平衡及产业可持续发展需求。为达成 “稳产能” 目标,配套 “降成本” 激励举措,如粮改饲补贴范围扩大至 300 万养殖户,鼓励养殖户调整饲料结构,采用青贮玉米、苜蓿等优质饲草替代部分粮食饲料,以此降低养殖成本,提升养殖效益。同时,“强科技” 支持为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生猪种业自主创新被纳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旨在培育具备自主知识产权、适应我国养殖环境的优良猪种,提高生猪生长速度、抗病能力及肉质品质。这一系列政策措施标志着我国生猪产业政策从 2018 年非洲猪瘟后的 “产能保卫战”,成功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 “效率攻坚战” 。
(二)农业农村部 “反内卷” 组合拳:降体重、稳产能、限二育
2025 年 7 月 23 日,农业农村部召开的推动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成为生猪产业发展历程中的重要里程碑。会议明确提出 “降体重、稳产能、限二育” 的三大调控方向,如同一套有力的 “组合拳”,直击产业发展痛点。
“降体重” 要求规模场肥猪出栏均重逐步降至 120 公斤以下(目前数值为 125.28 公斤)。过度压栏会致使生猪体重过大,不仅增加养殖成本,还会造成阶段性供应过剩,冲击市场价格。降低出栏体重,可使生猪在最佳生长阶段出栏,既能保证肉质品质,又能合理控制市场供应量,稳定猪价。
“稳产能” 方面,2025 年计划调减 100 万头能繁母猪,同时淘汰 500 日龄以上、产仔数<10 头 / 窝的低产母猪,推动产能向 PSY(每头母猪每年提供的断奶仔猪数)≥28 头的高效群体集中。通过此方式,优化产能结构,提高整体产能质量与效率,避免产能盲目扩张,确保市场供应稳定。
“限二育” 则是通过备案系统对二次育肥行为进行严格监测,将二次育肥交易占比压降至 10% 以下(当前比例为 8.86%)。二次育肥常是部分养殖户为追求短期利益,在猪价上涨预期下,将已达出栏标准的生猪再次育肥,人为制造供应短缺预期,导致市场价格异常波动。限制二次育肥,能有效遏制这种短期投机性囤货行为,维护市场正常秩序。
二、产能监管升级:备案新政加速行业 “优进劣退”
(一)《畜禽养殖场备案管理办法》9 月实施:门槛抬高与数据联网
2025 年 9 月 1 日起,《畜禽养殖场备案管理办法》正式施行,标志着我国生猪产能监管迈入全新阶段。
在备案范围上,年出栏 500 头以上的生猪养殖场必须进行备案。备案时,养殖场需提交粪污处理设施、兽医技术人员等证明文件,这对养殖场硬件设施与技术水平提出明确要求。若环保不达标,养殖场将不予备案,此规定预计将淘汰 15% 的中小散户。通过提高准入门槛,可促使养殖场提升环保意识与养殖水平,减少环境污染,推动产业可持续发展。
在数字监管方面,建立 “一场一码” 畜牧兽医生产经营主体代码,每个养殖场拥有唯一代码标识。借助此代码,可实时采集养殖场存栏、出栏数据,并与农业农村部监测平台联网。如此一来,监管部门能够对全国生猪产能进行动态监测,当能繁母猪存栏量超过绿色区间时,立即触发预警机制,为政策制定与调整提供准确数据支持。
(二)龙头企业示范效应:牧原、温氏引领产能优化
在政策引导下,龙头企业发挥积极示范带头作用。
牧原股份作为生猪养殖行业领军企业,2025 年 7 月淘汰母猪 35 万头,环比增长 40%,彰显坚决的产能优化决心。其能繁母猪存栏计划降至 330 万头,同时 PSY 提升至 32 头,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26 头。这得益于牧原股份在养殖技术、管理模式等方面的持续创新与投入,通过智能化养殖设备、精准营养配方和严格疫病防控体系,提高母猪繁殖效率与仔猪成活率。
温氏股份同样积极响应政策号召,暂停新增产能投资,将出栏均重从 130 公斤压减至 122 公斤。为降低成本,温氏配套建设 100 万吨饲料加工厂,实现饲料自给自足,有效降低采购成本。通过一系列成本控制措施,温氏股份头均养殖成本降至 12.5 元 / 公斤,低于行业平均的 14 元 / 公斤。在养殖模式上,温氏股份采用 “公司 + 农户” 的合作模式,充分发挥公司技术、资金和市场优势,以及农户养殖经验和土地资源优势,实现互利共赢。
三、核心矛盾解析:产能高企与效率提升的 “对冲效应”
(一)总量过剩与结构滞后并存
当前,生猪产业面临严峻挑战,总量过剩与结构滞后问题并存。
从绝对产能来看,2025 年 6 月能繁母猪存栏量达到 4043 万头,超过正常保有量的 3.7%。随着养殖技术进步,PSY 不断提升,理论上生猪出栏量将达到 7.5 亿头,然而我国年度消费预期仅为 7 亿头,这无疑给市场带来巨大供应压力。
在区域分布上,产能失衡问题也十分突出。华北、东北地区产能占比高达 45%,但这些地区面临较大环保压力,养殖成本相对较高。而广东、福建等销区的自给率不足 60%,需要大量从外地调运生猪,这不仅增加冷链物流成本,还容易受到运输环节影响,导致终端价格波动较大。
(二)散户博弈与规模扩张的 “内卷陷阱”
中小散户在生猪养殖中占据一定比例,他们凭借低成本优势,往往选择延迟出栏。目前,300 斤以上大肥猪占比仍达 18%,这在一定程度上抵消政策引导的降体重效果。中小散户养殖方式相对粗放,人工成本占比较低,他们更倾向于依据市场价格波动决定出栏时间,而忽视养殖效率和成本控制。
上市公司在生猪养殖市场中也扮演重要角色,2025 年它们的出栏目标普遍增长 15%,例如牧原计划出栏 7200 万头,温氏计划出栏 3500 万头。然而,由于成本管控能力差异,头均利润出现明显分化。牧原凭借先进养殖技术和高效管理模式,头均盈利可达 300 元,而中小散户亏损面却超过 40%。这种盲目扩张行为,不仅加剧市场竞争,还容易导致行业陷入 “内卷陷阱”,造成资源浪费和市场不稳定。
四、政策成效与挑战:短期阵痛与长期重塑
(一)阶段性成果显现
经过一段时间政策实施,生猪产业已取得一些阶段性成果。
在价格方面,波动明显收窄。2025 年 8 月生猪均价为 13.83 元 / 公斤,较 6 月低点反弹 5%,二次育肥带动的价格异常波动频次减少 60%。这表明政策在稳定市场价格方面发挥积极作用,避免价格大起大落,为养殖户和消费者提供相对稳定的市场环境。
在效率指标上,也有显著提升。规模场料肉比降至 2.8:1,而散户为 3.2:1,这意味着规模场能够用更少的饲料生产出更多的猪肉,养殖效率更高。智能化猪场的普及率超过 40%,通过智能化设备,养殖场可以实现精准饲喂、环境智能调控、疫病实时监测等功能,大大提高养殖管理水平。疫病监测覆盖率提升至 85%,能够及时发现和防控疫病的发生,保障生猪的健康生长。
(二)深层挑战待解
尽管取得一定成果,但生猪产业仍然面临一些深层挑战。
产能去化阻力较大,当前仔猪繁育利润可达 200 元 / 头,这使得散户补栏积极性高涨。2025 年 7 月新生仔猪数环比增长 3%,这意味着未来的供应压力依然存在。散户往往缺乏市场信息和长远规划,容易受到短期利益驱使,盲目补栏,导致产能过剩问题难以有效解决。
成本传导也存在不畅问题。玉米、豆粕等饲料原料价格高位运行,规模场饲料成本占比超过 70%,而终端猪肉价格却受到进口冻肉的压制,到岸价仅为 12 元 / 斤。这使得养殖企业利润空间被严重压缩,经营面临困境。进口冻肉的大量涌入,一方面是由于国际市场猪肉价格相对较低,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我国猪肉市场在国际竞争中的压力。
五、未来展望:从 “规模竞争” 到 “价值竞争” 的新周期
(一)技术驱动效率革命
在未来发展中,技术将成为推动生猪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
育种突破是关键环节,国家生猪技术创新中心正在加速培育 “华系” 种猪,目标是在 3 年内打破美系、丹系种猪的垄断,将 PSY 提升至 30 头以上。“华系” 种猪的培育,将更加适应我国的养殖环境和市场需求,提高生猪的品质和生产效率,降低对国外种猪的依赖。
智能养殖也将成为行业发展趋势,重庆的 “生猪产业大脑 2.0” 模式值得关注。通过 AI 巡检,能够实时监测生猪的生长状况、健康状况和行为模式,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措施。精准饲喂系统可以根据生猪的体重、生长阶段和营养需求,精准投放饲料,避免饲料的浪费,降低养殖成本。据统计,这种智能养殖模式可以降低 10% 的饲料消耗,同时中小场数字化改造成本下降 30%,为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二)政策护航产业升级
政策在生猪产业升级过程中也将发挥重要保障作用。
环保倒逼转型的力度将不断加大,京津冀等重点区域实施粪污资源化利用补贴,每吨补贴 50 元。这将促使养殖场加大对粪污处理设施的投入,实现粪污的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预计这一政策将倒逼 50% 的中小场退出或升级,推动产业向绿色、可持续方向发展。
金融支持也将更加精准化,“保险 + 期货” 试点扩至 200 个养殖大县。规模场可以通过生猪期货锁定 60% 的成本,有效降低市场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生猪期货的推出,为养殖企业提供了一个风险管理工具,企业可以根据市场行情和自身需求,合理利用期货合约进行套期保值,稳定经营收益。据测算,通过这种方式,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可提升 40%。
结语:在调控中孕育新质生产力
生猪产业的 “反内卷” 改革,是一次具有深远意义的变革,其本质是通过政策引导,打破过去 “扩张 - 亏损 - 再扩张” 的周期循环,推动资源向高效率、可持续的产能集中。
对于养殖户而言,不能再依赖过去 “赌行情” 的方式,而需积极 “练内功” 。要主动拥抱品种改良,选择优良猪种进行养殖,提高生猪生长性能和抗病能力。同时,要积极引入数字养殖技术,利用智能化设备提升养殖管理水平,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对于整个行业而言,备案制与产能调控组合拳正在重塑竞争格局。未来 3 年将是规模化企业夯实成本优势、中小企业谋求特色生存的关键窗口期。随着产业从 “量” 的比拼转向 “质” 的较量,真正的高质量发展必将破茧而出。在这个过程中,行业各方需要共同努力,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推动我国生猪产业迈向更加辉煌的明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