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旺季行情遇冷:价格跌穿成本线,市场预期落空
(一)传统旺季价格反季节下跌
本年度鸡蛋市场表现与预期显著相悖。依据过往惯例,每年 7 至 9 月为鸡蛋销售黄金时期,价格通常呈现显著上扬态势。然而,2025 年鸡蛋市场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景象,价格未升反降,走势令人诧异。
自 7 月起,全国主产区鸡蛋均价持续下行,从 7 月下旬高点一路滑落,截至 8 月 7 日,已降至 2.86 元 / 斤。与去年同期相比,该价格跌幅达 14.1%,创下近五年同期最低纪录。武汉一家养殖企业负责人表示,当前大号鸡蛋成本已达 3.44 元 / 斤,而蛋价连续两周处于成本线以下。原本预期旺季盈利以弥补前期亏损,现实却是每日亏损,经营困境凸显。
商超市场同样表现冷清。北京、上海等地鸡蛋货架客流量较去年同期减少 30%,以往备受关注的促销活动,如今鲜有人问津。部分电商平台虽推出优惠活动,但其订单量仅达预期的 60%,远未达到预期水平。
(二)供需数据背离凸显矛盾
根据农业农村部监测数据,8 月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鸡蛋均价为 7.54 元 / 公斤,与 2024 年同期的 10.37 元 / 公斤相比,跌幅高达 27.29%,这一数据反映出市场价格的大幅下滑。与此同时,冷库蛋库存处于高位,对市场形成较大压力,犹如潜在风险因素。
据了解,2025 年冷库蛋库存量达 180 万吨,较去年增加 60 万吨。在华北、华东地区,低价抛售现象频发,部分冷库蛋成交价较鲜蛋低 15%。这种低价竞争严重冲击了现货市场信心,加剧了鸡蛋市场的低迷态势。众多养殖户和经销商表示,冷库蛋的大量涌入致使销售压力增大,价格持续走低,经营难度显著增加。
二、供应端高压:产能过剩与库存积压双重绞杀
(一)存栏量突破 13 亿只,产能创历史峰值
2021 年至 2024 年期间,蛋鸡养殖行业呈现出较高的盈利水平,在此利益驱动下,养殖户纷纷加大投资,引发大规模的扩产浪潮。
相关数据显示,2024 年全国在产蛋鸡存栏量达 12.87 亿只,同比增长 5.55%,这一数值已较为可观。而 2025 年上半年存栏量更是突破 13 亿只,创下近十年新高。如此庞大的存栏量对市场形成较大压力,影响市场供需平衡。
卓创资讯指出,3 - 4 月补栏的 9400 万只鸡苗集中开产,7 月新增开产蛋鸡数量较淘汰鸡多出 2000 万只,形成新老产能叠加局面,日均鸡蛋供应量同比增加 800 吨。市场供应远超需求,鸡蛋价格受到明显抑制。许多养殖户面对大量积压的鸡蛋,面临经营困境,曾经盈利的产业如今成为难题。
(二)老鸡淘汰遇阻,库存压力持续累积
7 月下旬,蛋价出现短暂回升,这一现象本应是积极信号,但对鸡蛋市场而言却带来负面影响。由于蛋价回升,养殖户对 500 日龄以上老鸡的延养比例达 35%,较正常年份高出 15 个百分点。
湖北一家拥有百万羽蛋鸡的养殖场负责人透露,原计划 7 月淘汰 20% 的老鸡,但因蛋价上涨而选择观望,实际淘汰率不足 5%。这种惜淘行为导致在产蛋鸡存栏结构失衡,大码蛋占比超过 60%,而终端消费者更偏好中码蛋,进而引发结构性过剩问题,部分产区大码蛋与中码蛋价差扩大至 0.3 元 / 斤。
为消化库存,许多养殖户不得不低价抛售大码蛋,这不仅压缩了利润空间,还进一步拉低市场价格,导致鸡蛋市场陷入库存增加、价格降低的恶性循环,养殖户经营愈发困难。
三、需求端疲弱:消费降级与替代效应双重压制
(一)终端需求难振,旺季备货量同比下滑
鸡蛋市场的低迷,不仅源于供应端问题,需求端的疲弱同样不容忽视。在传统消费旺季,鸡蛋市场面临多方面挑战,市场表现低于预期。
首先是餐饮渠道收缩。作为鸡蛋重要消费场景,餐饮行业的变化对鸡蛋市场影响较大。今年,北京、上海等地餐饮用蛋量同比下降 20%,许多餐厅为控制成本减少蛋制菜品供应,如番茄炒蛋、鸡蛋羹等常见菜品在菜单中减少出现。一些连锁快餐企业表示,为降低成本选择更便宜的食材替代鸡蛋,导致鸡蛋在餐饮渠道销量大幅下滑。
家庭消费降级也对鸡蛋市场产生冲击。随着猪肉价格持续低位运行,全国均价降至 13.81 元 / 公斤,许多家庭在食材选择上倾向于价格实惠的猪肉,鸡蛋消费被分流。同时,鸭蛋、鹌鹑蛋等蛋类替代品销量同比增长 12%,凭借独特口感和较低价格吸引消费者,进一步挤压鸡蛋市场份额。
食品加工行业延迟备货使鸡蛋市场形势更为严峻。按照惯例,中秋月饼、预制菜等企业应在 7 月开始备货,但今年备货期推迟 15 天,采购量减少 18%。某知名烘焙企业负责人表示,因市场行情不稳定,不敢大量囤货,只能按需采购,导致鸡蛋需求大幅减少。
(二)冷库蛋低价倾销,扰乱市场价格体系
需求端疲弱对鸡蛋市场产生长期影响,而冷库蛋的低价倾销则对市场价格体系造成直接冲击。
7 月高温天气引发华北、华东地区冷库蛋甩货潮,单日出货量高达 15 万吨,是平时的 3 倍。这些冷库蛋储存 3 - 6 个月,品质略逊于鲜蛋,但价格优势明显,每斤比鲜蛋低 0.3 - 0.5 元。受价格因素影响,许多消费者和采购商选择冷库蛋,导致鲜蛋销量被挤压 25%。
山东一位蛋商表示,下游客户优先选择冷库蛋,鲜蛋销售困难,只能降价销售,甚至出现亏本出货情况,市场陷入混乱。这种低价竞争恶性循环不仅压缩养殖户和蛋商利润空间,还引发消费者对鸡蛋品质的质疑,进一步抑制市场需求。
四、后市展望:产能去化成破局关键,短期仍难改低迷
(一)产能去化节奏决定价格走向
展望未来,鸡蛋价格走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产能去化节奏。若 8 - 9 月养殖端能够加快淘汰老鸡,使日龄 500 天以上老鸡占比降至 20% 以下,且 4 - 5 月补栏鸡苗进入淘汰期,在产蛋鸡存栏量有望回落至 13 亿只以内。如此,市场鸡蛋供应量将减少,供需矛盾有望得到一定程度缓解,蛋价可能迎来转机。
然而,若养殖户惜淘情绪持续,存栏量维持在 13.5 亿只以上,鸡蛋市场将持续供过于求,蛋价将长期承受下行压力。在此情况下,蛋价不排除跌至 2.5 元 / 斤以下,进而引发大规模亏损性淘汰,这将给养殖户带来巨大损失。
(二)短期反弹空间有限,中秋备货成最后希望
卓创资讯指出,8 月下旬开学季可能带动学校食堂采购量增加 15%,中秋前两周食品厂集中备货有望提振短期需求,蛋价存在阶段性反弹可能,目标价在 3.2 - 3.5 元 / 斤左右。但冷库蛋高库存和庞大存栏压力将严重限制反弹幅度,预计旺季均价较 2024 年同期仍将低 20% 以上。
从长期看,鸡蛋行业需经历 6 - 12 个月深度去产能,以重构供需平衡。在此过程中,养殖户应理性看待市场,及时调整养殖策略,减少存栏量,缓解市场压力。同时,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强对鸡蛋市场的监管与引导,避免市场过度波动,促进鸡蛋行业健康发展。
结语:从 “量增利涨” 到 “价跌伤农”,蛋鸡产业如何破局?
2025 年鸡蛋市场旺季不旺现象,并非偶然,而是产能周期与消费转型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一困境对蛋鸡产业各环节提出严峻挑战。
在养殖端,从业者应摒弃以往盲目跟风扩产的短视思维,避免忽视市场供需平衡。当前应主动调整,加快淘汰低效产能,优化存栏结构。同时,积极探索品牌化、差异化竞争策略,开发可生食蛋、有机蛋等特色产品,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提升产品附加值。
流通环节需进行反思与改进。冷库蛋作为市场调节因素,本应发挥稳定市场作用,但今年却扰乱市场秩序。因此,建立冷库蛋库存预警机制至关重要,通过科学监测库存水平,合理调控出库节奏,避免集中抛售对市场造成冲击。
政策层面也可发挥积极作用。政府和相关部门可借鉴国外经验,探索建立蛋价保险制度,为养殖户提供价格风险保障;完善产能调控制度,通过政策引导合理控制蛋鸡存栏量,减少市场大幅波动。
当 13 亿只存栏的产能压力与消费分级的市场变化相遇,鸡蛋市场旺季不旺现象为行业敲响警钟。只有养殖端、流通端、政策端协同合作,主动去产能、提升品质、稳定供应,才能使鸡蛋市场摆脱困境,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