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制定行业标准:从无序发展到规范有序
(一)双重维度构建标准体系
预制菜行业在近年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市场规模从 2017 年约 1000 亿元激增至 2023 年超 5100 亿元 ,年复合增长率超 30%。然而,在快速发展的背后,行业面临着标准缺失导致的无序发展问题。部分小作坊式生产的预制菜,加工环境不佳,食材存放随意,卫生状况存在隐患;一些企业为压缩成本,采用劣质肉类、过期蔬菜作为原料,甚至违规过度使用添加剂以美化菜品外观。2023 年 “315” 晚会曝光的 “土坑酸菜” 预制菜事件,凸显了行业标准缺失下的食品安全风险,未经严格清洗消毒、在卫生条件恶劣环境中腌制的酸菜被制成预制菜供应市场,极大降低了消费者对预制菜的信任度。
建立行业标准已刻不容缓,需从政府监管与企业生产两个维度协同推进。
在政府监管维度,应以保障公共食品安全为核心构建严密监管体系。在原料准入环节,明确各类食材农药残留、兽药残留的最高限量标准,如蔬菜农药残留不得超过国家标准的 50%,肉类兽药残留必须符合严格检测指标;在生产规范方面,对加工车间卫生条件、人员操作规范作出详细规定,例如车间每日需进行 3 小时紫外线消毒,加工人员必须穿戴无菌工作服、手套等;在流通追溯环节,推行 “一品一码” 制度,消费者扫码即可获取预制菜从原料采购、生产加工到运输销售的全流程信息,一旦出现问题,可在 12 小时内实现精准召回。
从企业生产维度,企业应通过实施 GMP(良好生产规范)标准,提升自身市场竞争力。在原料筛选阶段,严格把控质量,肉类原料必须符合 GB2707 生鲜肉标准,杜绝使用来源不明的肉类;在加工流程中,将冷链运输温度精准控制在 - 18℃±2℃,确保菜品在运输过程中的品质稳定性;在产品分级方面,明确划分即食、即热、即烹、即配四大类,并清晰界定每类的加工工艺,如即食预制菜的微生物检测标准应高于其他类别,以保障开袋即食的安全性。
(二)狭义与广义标准的协同落地
狭义标准聚焦产品本身质量,为预制菜品质设定底线。以 T/CNFIA 115 - 2019 团体标准为例,其中对预制菜亚硝酸盐含量作出严格限制,规定不得超过 30mg/kg,菌落总数不得超过 10^4CFU/g,这些量化指标为产品质量提供了明确的衡量依据。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必须严格依照这些标准进行质量检测,确保每一批次产品均符合要求。
广义标准将视角拓展至整个产业链。山东、广东等地积极开展 “原料种植基地 - 中央厨房 - 冷链物流” 标准化示范项目,对产业链上 21 项关键指标实施管控。从原料种植基地的土壤质量检测、灌溉用水标准,到中央厨房的加工设备清洁频率、生产流程优化,再到冷链物流的车辆温度监控、配送时间限制等,实现全链条标准化运作。例如在土壤质量检测中,确保土壤重金属含量不超标,为优质原料生长提供保障;在冷链物流中,车辆配备智能温度监控设备,一旦温度异常,系统即刻报警并采取调控措施。
标准的制定并非某一方单独完成,而是政府、科研机构、行业协会三方协同合作的成果。政府部门如卫健委、市场监管总局,凭借其权威性和监管职责,为标准制定提供政策指导与监管支持;科研机构如中国农业大学,利用专业科研力量,开展预制菜相关技术研究与标准论证,保障标准的科学性;行业协会如中国预制菜产业联盟,汇聚行业内企业力量,反映企业实际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推动标准的落地实施。通过三方紧密协作,避免出现 “一企一标” 的混乱局面,促进预制菜行业在统一、科学的标准下健康发展。
二、加大技术研发:破解 “工业化” 与 “风味还原” 的矛盾
(一)突破中式烹饪工艺瓶颈
在预制菜行业发展进程中,技术研发是决定其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消费者在食用预制菜时,普遍感受到口感与现做菜肴存在差距,这一现象反映出中式烹饪工艺在工业化过程中面临的瓶颈。例如火爆腰花独特的锅气和鲜嫩口感,在预制菜中难以呈现;老火靓汤经工业化生产后,缺少小火慢炖的醇厚鲜味。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预制菜的品质提升和市场拓展。
为解决这些难题,部分企业在技术研发方面探索新路径。以熟度分级技术为例,一些企业将预制菜划分为不同熟度等级,如 “8 成熟半成品”,消费者在食用前只需进行简单复热或烹饪,即可最大程度还原菜肴风味。如预制红烧肉,企业生产时仅完成炖煮步骤,将收汁环节留给消费者,消费者按照说明书,使用空气炸锅在 180℃下复热 8 分钟,制作出的红烧肉色泽红亮、口感软糯,与现做相似度高达 85% 。
在天然风味锁鲜技术方面,国联水产研发的 “低温慢煮 + 真空锁鲜” 技术成效显著。该技术应用于预制烤鱼时,将鱼的汁液保留率提升至 92%,使鱼肉鲜嫩多汁、鱼皮酥脆、味道浓郁,消费者品尝时如同置身烤鱼店。紫燕食品在卤味预制菜领域也取得重大突破,通过自主研发的 “动态卤制循环系统”,使卤汁更均匀地渗透到食材中,渗透效率提高 40%,卤味口感与门店现卤差异小于 5%,消费者在家即可轻松享用门店级别的美味卤味。
(二)效率驱动下的供应链革新
预制菜要实现高效发展,供应链的高效运作至关重要。然而,冷链成本居高不下,成为制约预制菜性价比的关键因素。据统计,冷链成本通常占预制菜终端价格的 15%-20% ,这使许多企业在价格竞争中处于劣势。例如一些小型预制菜企业,因缺乏高效冷链设备和管理系统,运输过程中菜品损耗率高达 10% 以上,不仅增加成本,还影响产品质量。
头部企业通过技术升级成功突破这一瓶颈。蜀海供应链打造的智能仓储系统,采用先进的 WMS 系统,实现库存精准管理。系统可根据订单信息快速定位货物位置,将订单响应时间压缩至 30 分钟,库存周转率提升至每年 12 次,较传统仓储提高 50%。这使企业能够更快将预制菜送达客户,同时减少库存积压,降低成本。
在配送环节,美团买菜推出的 “常温 + 冷藏 + 冷冻” 三温层配送服务,大幅提升预制菜配送效率。对于即配类预制菜,如净菜沙拉,该配送方式使损耗率从 8% 降至 3%,配送时效缩短至 2 小时达社区。消费者下单后短时间内即可收到新鲜、完好的预制菜,极大提升消费体验。
三、优化市场布局:“天时地利人和” 打造差异化竞争力
(一)天时:深耕原料产地降低综合成本
预制菜行业的 “天时” 体现于原料产地优势。山东寿光素有 “中国蔬菜之乡” 之称,拥有 300 万亩蔬菜种植基地,黄瓜、西红柿、西兰花等蔬菜源源不断供应至预制菜工厂。凭借这一优势,寿光蔬菜预制菜供应量占全国的 60% ,原料采购成本较非产地企业低 12%。当地亿龙食品在蔬菜收获旺季,直接从田间地头采购新鲜蔬菜,减少中间流通环节,大幅降低成本。同时,新鲜采摘的蔬菜经快速加工,保留更多营养成分和鲜嫩口感,提升预制菜品质。
河南作为全国肉类大省,生猪存栏量居全国首位。双汇作为河南预制菜龙头企业,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构建 “屠宰 - 加工 - 冷链” 一体化产业链条。双汇在河南各地布局多个现代化屠宰场,日屠宰生猪数量可观。这些新鲜猪肉直接进入紧邻的预制菜加工车间,经精细加工制成各类预制菜产品。通过一体化运作,双汇将单吨加工成本控制在 800 元以内,相比从外地采购原料的企业,成本优势明显。此外,双汇与当地养殖户建立长期稳定合作关系,从源头把控猪肉品质,确保每一份预制菜安全、美味。
(二)地利:销地端布局抢占 B 端先机
在销地端,靠近消费市场布局体现 “地利” 优势。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拥有庞大餐饮市场。味知香把握商机,在上海周边建立多个前置仓,为连锁餐厅供应黑椒牛柳等半成品预制菜。这些前置仓如同 “美食中转站”,储存大量预制菜产品,餐厅下单后,味知香通过高效配送团队实现 “订单次日达”。这不仅帮助餐厅降低 30% 的后厨备菜时间,使厨师更专注于菜品烹饪,还减轻餐厅食材库存压力,提高运营效率。
广州作为粤菜发源地,美食文化底蕴深厚。千味央厨为满足广州餐饮市场对预制菜的需求,依托郑州物流枢纽优势,打造高效配送通道。千味央厨为麦当劳供应的米制品预制菜,通过该配送通道实现全国 72 小时配送覆盖率达 95%。在广州麦当劳餐厅,消费者能品尝到新鲜、美味的米制品预制菜,这得益于千味央厨精准的销地端布局和高效配送体系。无论是早餐的油条、肠粉,还是午餐的炒饭、煲仔饭,千味央厨的预制菜都能及时送达,为餐厅提供稳定食材供应,为消费者带来便捷、美味的用餐体验。
(三)人和:单品突破锁定细分市场
对于中小品牌而言,“人和” 策略是在竞争激烈的预制菜市场中脱颖而出的关键。同庆楼作为徽菜代表品牌,将臭鳜鱼预制菜打造成亿元单品。臭鳜鱼作为具有浓郁安徽特色的菜肴,以独特臭味和鲜嫩口感闻名。但传统臭鳜鱼腌制工艺复杂,臭味不稳定,难以实现标准化生产。同庆楼研发团队经多年努力攻克技术难题,通过标准化去腥工艺,使臭鳜鱼臭味更稳定、浓郁,口感更鲜嫩多汁。2024 年,同庆楼臭鳜鱼预制菜线上销量同比增长 150%,成为预制菜领域明星产品。无论是家庭聚餐还是餐厅宴请,同庆楼臭鳜鱼预制菜都能让消费者品尝到地道徽菜风味。
随着露营经济兴起,麦子妈敏锐捕捉到市场机遇,推出 “15 分钟户外套餐” 预制菜。该套餐包含预制牛排、即热汤品等美食,专为露营爱好者定制。户外露营时,消费者简单操作即可在 15 分钟内享用美味大餐。牛排鲜嫩多汁,汤品热气腾腾,为露营之旅增添乐趣。2025 年一季度,麦子妈 “15 分钟户外套餐” 销售额突破 5000 万元,复购率达 35%。这种针对特定场景的细分市场策略,既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又为麦子妈赢得良好市场口碑和稳定客户群体。
四、营造产业环境:政府搭台助力 “软硬兼施”
(一)软环境:政策 + 科研双轮驱动
各地政府将预制菜视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出台一系列具有吸引力的政策,为预制菜产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广东 2022 年发布的《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十条措施》具有示范意义,其中规定对新获得绿色食品认证的预制菜企业给予 50 万元现金补贴,有力鼓励企业提升产品品质。在税收方面,对符合条件的预制菜企业实施 15% 的优惠税率,远低于一般企业的 25% ,显著减轻企业负担。在融资支持上,设立规模达 50 亿元的预制菜产业基金,为企业研发、生产、扩张提供充足资金保障。山东也设立 2 亿元预制菜产业基金,重点投向冷链物流和智能装备项目。在潍坊,当地政府对新建的智能化预制菜生产线给予最高 500 万元的设备购置补贴,激励企业加快技术升级。这些政策有效推动预制菜产业发展。
产学研协同创新为预制菜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扬州与江南大学合作共建 “淮扬菜预制化研发中心”,致力于攻克淮扬菜工业化难题。经多年努力,研发中心成功突破狮子头工业化成型技术,使预制狮子头口感与手工制作相似度达 90%。该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已应用于 5 家本地企业,新增产值超 2 亿元。江苏大学在预制菜保鲜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研发出 “纳米保鲜涂层” 技术,有效延长预制菜保鲜期。该保鲜涂层可抑制微生物生长,减少水分流失,将预制菜保鲜期从 7 天延长至 14 天。目前,这项技术已在 10 家预制菜企业推广应用,产品损耗率降低 15%,显著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二)硬设施:园区建设与标准落地
高标准的预制菜产业园是产业集聚发展的重要载体。重庆合川预制菜产业园规划面积达 5000 亩,园内配套万吨级冷链仓储设施,为预制菜提供稳定、高效冷藏服务;食品检测中心配备先进检测设备,对每一批次预制菜进行严格检测,保障产品质量安全。入园企业可共享中央厨房设备,经测算,生产成本降低 20%。山东诸城预制菜产业园的智能化生产车间采用先进自动化设备,从原料处理、加工制作到包装入库实现全流程自动化生产。一条自动化红烧肉生产线每小时可生产 5000 份预制红烧肉,生产效率是传统人工生产的 5 倍。
监管体系升级是预制菜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浙江建立预制菜企业 “红黑名单” 制度,对守信企业给予便利,对失信企业实施限制,被列入黑名单的企业 3 年内不得参与政府招标项目,形成强大威慑力。2024 年,全省预制菜抽检合格率从 85% 大幅提升至 94%,消费者对预制菜信任度显著提高。福建在预制菜溯源体系建设方面成效显著,通过建立 “一品一码” 溯源平台,消费者扫描预制菜包装上的二维码即可获取产品原料来源、生产过程、检测报告等详细信息。一旦发现问题,可在 24 小时内实现产品召回,有效保障消费者权益。在一次预制菜市场抽查中,通过溯源平台迅速锁定问题产品并及时召回,避免更大范围的食品安全风险。
结语:标准化筑基,创新破局千亿市场
展望 2026 年,预制菜市场规模预计将突破万亿,迎来新的发展阶段。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标准化与创新能力将成为企业构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
从原料生产到产品销售全链标准的实施,为预制菜品质与安全提供保障,增强消费者信心;在技术研发方面,从口感还原到效率提升的每一次突破,都为预制菜品质升级注入动力,提升消费者体验。企业通过精准把握产地与销地优势,挖掘细分市场需求,明确市场定位,稳固市场地位。各地政府积极营造良好产业生态,为预制菜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当 “标准 + 技术 + 市场 + 政策” 的闭环有效形成,预制菜将摆脱 “方便速食” 的固有印象,转变为高品质生活的新选择。它不再是快节奏生活下的应急之选,而是融合便捷、美味、健康与品质的生活新模式。未来,预制菜将以更加丰富多样、优质的形态,满足人们对美食的多元需求。
在预制菜行业快速发展过程中,究竟是技术瓶颈还是标准缺失问题更为迫切需要解决?或者您对预制菜未来发展有独特见解?欢迎在评论区分享观点,共同见证预制菜行业的变革与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