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8 月生猪价格:从快速下跌到震荡磨底,全月均价环比跌超 5%
(一)价格走势:全月呈现 “两头跌、中间稳” 的过山车行情本部分聚焦 2025 年 8 月全国生猪市场价格走势。截至 8 月 27 日,全国生猪交易均价为 13.80 元 / 公斤 ,环比下降 5.15%,同比暴跌 32.16%,创下近三年同期最低水平。具体价格走势如下:
上旬(1 - 10 日),养殖端集中出栏,前期压栏的 130 公斤以上大体重猪集中上市。同时,河南、山东等地屠宰厂冻品库存达 80% 高位,为降低库存压力,屠宰厂大幅压价收购。受此影响,生猪价格快速下探,10 天内从 14.27 元 / 公斤跌至 13.60 元 / 公斤,跌幅达 4.7%。
中旬(11 - 20 日),中小散户挺价情绪升温,110 - 120 公斤标猪出栏占比提升至 70%,对低价订单接受度降低,致使价格窄幅震荡,跌幅收窄至 13.5 - 13.8 元 / 公斤区间,市场观望氛围浓厚。
下旬(21 - 31 日),110 公斤以下小体重猪集中出栏,占比超 40%。虽临近开学季,但开学季备货量同比减少 20%,需求未达预期,价格再度回落,8 月 27 日触及 13.59 元 / 公斤的月内新低。
(二)区域分化:北方 “量增价跌”,南方 “消费疲弱难支撑”
8 月生猪市场区域分化显著。华北、东北地区生猪均价在 13.2 - 13.5 元 / 公斤。辽宁、黑龙江等地散户集中抛售,低价猪占比超 30%,养殖户因担忧猪价持续下跌而急于出栏,导致市场供过于求,价格进一步走低。
广东、福建等南方销区均价在 14.0 - 14.5 元 / 公斤,看似价格较为坚挺。然而,深圳、广州批发市场白条肉走货量环比下降 15%,终端消费持续低迷,价格缺乏实际消费支撑,后续价格稳定面临挑战。不同地区的价格差异受养殖、消费、运输等多种因素综合影响,加剧了 8 月生猪市场的复杂性。
二、价格下行背后:供应 “三重压力” 与需求 “旺季不旺” 的错配
(一)供应端:三股力量加剧市场过剩
8 月生猪价格大幅下跌,供应端存在三方面因素加剧市场过剩。
一是出栏节奏紊乱。正常情况下,8 月生猪理论出栏量应环比减少 5% 左右 。但 7 月养殖户压栏惜售,8 月前期压栏的 200 万吨大猪集中释放,且中小散户因担忧 9 月价格更低而提前出栏,提前出栏量超出预期 10%,导致市场生猪供应同比增长 8%,严重超出市场消化能力,拉低价格。
二是体重结构失衡。8 月 110 公斤以下小体重猪出栏占比达 45%,较正常年份高出 15 个百分点。此类小体重猪成本约 13 元 / 公斤,养殖户为快速回笼资金低价抛售,大量低价小体重猪涌入市场,拉低整体市场价格。
三是规模场 “以量换价”。牧原、温氏等头部企业 8 月出栏量同比增长 12%,通过低价策略抢占市场份额。在山东、河南等地,规模场生猪挂牌价较散户低 0.3 - 0.5 元 / 公斤,对散户造成较大竞争压力,进一步扰乱市场价格秩序。这三股力量叠加,致使 8 月生猪供应严重过剩,价格持续下行。
(二)需求端:高温抑制 + 替代分流,消费难扛大旗
8 月需求端存在诸多问题,难以支撑价格。
首先是传统淡季深化。8 月全国 35℃以上高温日数超 15 天,高温天气抑制消费者食欲,家庭猪肉消费降至日均 0.3 公斤 / 户,较 6 月下降 20%,农贸市场五花肉销量环比下跌 18%,猪肉消费需求明显减少。
其次是替代品冲击明显。8 月生猪与鸡肉价差扩大至 8 元 / 公斤,鸡肉价格相对较低,食堂、餐饮企业为降低成本,纷纷转向采购鸡胸肉、鸭肉。学校食堂、快餐店等团膳订单量同比减少 15%,对猪肉市场造成较大冲击。
最后是屠宰厂被动压价。全国冻品库存超 180 万吨,屠宰厂为腾库容将收购价压至成本线以下。山东地区屠宰厂理论亏损达 0.5 元 / 公斤,只能通过压低收购价减少损失,倒逼养殖端降价,形成恶性循环,进一步打压市场。8 月生猪市场需求端的这些问题,使得价格难以回升。
三、9 月展望:供应压力有增无减,政策成唯一 “变量”
展望 9 月,生猪市场走势依旧严峻,供应压力持续增大,政策成为影响市场的关键因素。以下从供应端、需求端及政策托底效应三方面进行分析。
(一)供应端:三大因素预示 “量增价跌” 压力加剧
供应端存在三大因素,预示 “量增价跌” 压力将进一步加剧。
一是产能释放期延迟出栏。据卓创资讯调研数据,8 月养殖端出栏计划完成率仅 85%,约 40 万吨生猪延迟至 9 月出栏,叠加 9 月本应出栏的 2200 万吨,理论供应量同比增长 10%,市场供应大幅增加,价格下行压力增大。
二是企业提前 “逃顶”。部分养殖企业担忧四季度集中出栏导致价格暴跌,选择 9 月提前出栏,9 月计划出栏量较原计划增加 15%。河南、河北等地规模场已提前与屠宰厂签订低价保量协议,进一步增加市场供应,加剧市场竞争,抑制价格上涨。
三是生猪调运政策收紧。9 月 1 日起,《道路运输动物指定通道检查站管理指引》正式实施。湖南、湖北等产区生猪出省需经指定通道检疫,预计跨省调运量减少 20%,导致产区短期供应过剩加剧。如湖北生猪均价预计还将下跌 0.2 元 / 公斤,因调运受限,本地市场供大于求,价格随之下降。
(二)需求端:双节备货难改 “弱提振” 格局
需求端虽有中秋、国庆双节备货,但仍难改 “弱提振” 格局。
一方面,中秋、国庆备货有限。食品加工厂五花肉采购量同比减少 10%,家庭腌制腊肉启动期推迟 15 天。消费者消费观念和习惯改变,对猪肉需求量下降,预计双节拉动需求增量仅 50 万吨,不足供应增量的 1/3,需求增长难以支撑价格。
另一方面,气温利好边际递减。9 月中上旬全国平均气温仍较常年高 1 - 2℃,高温影响消费者食欲,终端消费难以实质性改善。仅广东、四川等地火锅、卤味需求小幅回升,拉动价格最多 0.3 元 / 公斤。且饮食选择多样化分流猪肉消费需求,需求端在 9 月难以有效支撑生猪价格。
(三)政策托底效应待观察
政策方面,国家启动 2 万吨冻肉收储,但相对于 180 万吨的冻品库存,作用有限。多地出台的生猪调运补贴政策,仅能缓解产区短期压力,无法改变全国供过于求的局面。这些政策虽能在一定程度上稳定市场情绪、支撑价格,但长远来看,要改变生猪市场供过于求的状况,还需更多有效政策及市场自身调整优化。9 月生猪市场供应压力巨大,需求难以有效支撑,政策托底效应有待进一步观察。
四、产业链应对策略:短期防跌,长期看产能
面对当前生猪市场复杂形势,产业链各环节需采取相应应对策略。养殖户应灵活调整出栏计划,合理控制养殖规模;屠宰企业需优化采购和销售策略,降低成本;消费者可利用价格波动,合理安排猪肉采购。
(一)养殖户:以 “快出栏、控体重” 应对波动
在当前市场环境下,养殖户应采取 “快出栏、控体重” 策略应对价格波动。市场行情显示,110 - 120 公斤标猪应逢涨出栏,避免压栏至 130 公斤以上。行业数据表明,每超重 10 公斤,一头猪亏损约增加 50 元。8 月小体重猪集中出栏拉低价格,若养殖户继续压栏养大猪,亏损将加剧。例如,山东某养殖户因压栏,猪体重超标,每头少盈利数百元。
此外,中小散户应观望 9 月能繁母猪存栏数据,若环比下降 1% 以上,预示 10 个月后供应可能收缩,届时再考虑补栏。养殖户需依据市场数据谨慎决策,以减少损失并把握盈利机会。
(二)屠宰企业:“产区囤货 + 销区控量” 双策略
屠宰企业可采取 “产区囤货 + 销区控量” 双策略。在河南、山东等生猪产区,猪价较低,屠宰企业可低价收购小体重猪,加工成肉馅、香肠等调理品。此类调理品保质期长、市场需求稳定,有助于企业降低成本、提高利润。如双汇等大型屠宰企业在产区设立多个收购点,大量收购低价生猪,加工调理品后取得良好收益。
在广东、福建等销区,屠宰企业应将鲜品库存控制在 3 天以内,避免库存积压。同时,可通过分割品如排骨、猪蹄等对接中秋礼盒市场。中秋期间,礼盒市场需求大、价格较高。如广州部分大型超市中秋期间排骨、猪蹄等分割品礼盒销量较平时增长 30% 以上,屠宰企业借此减少库存压力,提高产品附加值和收入。
(三)消费者:趁低价 “囤肉窗口期” 到来
当前生猪价格已低于养殖成本线,约 13.5 元 / 公斤。预计 9 月鲜猪肉零售均价在 18 - 20 元 / 公斤,较 7 月下降 15% 左右,此时消费者迎来 “囤肉窗口期”。建议消费者选择冷鲜肉,其口感优于冻肉,营养成分保留更好。
消费者还应关注商超 “开学季” 促销活动,一般折扣可达 10% - 15%。沃尔玛、家乐福等大型商超开学季常推出猪肉促销活动,消费者可借此机会多购买。如有人在开学季促销时一次性购买 20 斤冷鲜肉,节省了数十元。消费者应把握低价囤肉时机,满足饮食需求并节省开支。
结语:猪价 “深蹲” 背后,是产能去化的必经之路
回顾 8 月生猪价格震荡下行及展望 9 月充满不确定性的市场,此轮猪价大幅下跌本质是 2024 - 2025 年产能过度扩张的滞后反应。能繁母猪存栏量连续 12 个月超 4100 万头警戒线,供应过剩局面形成,当前价格下跌是必然结果。
养殖户应认清 “9 月难反转” 的现实,摒弃侥幸心理,采取 “现金为王” 策略,及时出栏、合理控本,以度过艰难周期。对于消费者而言,猪价低位运行期是实现 “猪肉自由” 的黄金时段,可享受较高的 “吃肉性价比”。
未来,10 月能繁母猪存栏数据将成为关键指标。若存栏量加速去化,表明市场供需关系逐步修复,猪价筑底反弹可期;反之,若产能去化缓慢,猪价可能继续低位徘徊。这不仅关系到养殖户的收益,也与消费者的生活息息相关。需持续关注生猪市场动态,共同见证市场变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