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政策 “组合拳” 发力:生猪产能迎来史上最严调控
(一)百万母猪调减目标落地,产能 “总开关” 拧紧
近期,生猪市场波动频繁,一系列密集的政策调控 “组合拳” 对产能形成强力约束。自 5 月至 7 月,农业农村部多次就生猪产能调整进行研讨与规划。5 月底,相关部门要求多家头部猪企暂停能繁母猪扩能及二次育肥;6 月上旬,明确提出调减 100 万头能繁母猪,使存栏量降至 3950 万头;7 月 23 日,农业农村部再次强调合理淘汰能繁母猪,严格控制新增产能。此次是《生猪产能调控实施方案》修订后,首次采用 “行政引导 + 市场调节” 方式,精准解决产能过剩这一长期难题。
从数据层面分析,全国能繁母猪存栏正常保有量设定为 3900 万头,在正常保有量的 92% - 105% 区间内波动视为产能正常。然而,自 2024 年 6 月起,能繁母猪存栏量持续高于 4000 万头,至 2025 年 6 月底,达到 4043 万头,连续 12 个月超出正常保有量,逼近绿色产能区间上限,产能过剩风险加剧,调控迫在眉睫。
(二)头部企业集体响应:从 “跑马圈地” 到 “主动瘦身”
政策发布后,牧原股份、温氏股份、新希望等头部企业迅速响应,积极调整发展策略,从扩张型发展转向产能优化。
牧原股份在 2025 年半年报交流会上表示,计划调减能繁母猪存栏规模,预计年底降至 330 万头。二季度末其能繁母猪数量为 343 万头,后续数月需再减少 13 万头。
温氏股份于 6 月上旬发布通知,严格控制能繁母猪存栏数量,逐步降低现有规模。同时下调出栏均重,6 月份目标环比下降 3 斤,中期目标降至 240 斤(约 120 公斤),并禁止向二次育肥客户销售生猪。
新希望则表示旗下猪产业维持现有规模,专注于提质增效,不再盲目扩张。规范生猪销售,保持均衡出栏节奏,维持头均出栏体重 120 公斤左右,明确禁止商品猪流入二次育肥市场。
神农集团和巨星农牧也暂停或延长定增扩产项目。神农集团终止向特定对象发行 A 股股票事项,巨星农牧延长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相关决议及授权有效期,二者原本募资用途均为扩大产能。行业内企业集体调整,表明整个行业已达成共识,主动放缓产能扩张步伐。
二、产能调控背后:三大深层矛盾倒逼变革
(一)产能高位运行,猪价陷入 “越涨越扩、越扩越跌” 怪圈
过去三年,能繁母猪存栏量持续处于高位,长期维持在 4000 万头以上,远超 3900 万头的绿色区间上限,导致生猪市场供应严重过剩,价格大幅下跌。2025 年 8 月,生猪均价仅为 14.3 元 / 公斤,同比跌幅达 31.4%,养殖户面临巨大经营压力。
这一现象主要源于散户和企业的非理性决策。猪价上涨时,散户 “压栏赌涨”,企业 “跑马圈地” 式扩张产能,致使市场供应迅速增加,价格随之下降;价格下跌后,又不得不被动去产能,形成 “供给过剩 - 价格低迷 - 被动去化” 的恶性循环,严重影响行业的健康发展。
(二)政策导向剧变:从 “保供给” 到 “调结构”
随着市场形势变化,政策导向发生重大转变,从以往的 “保供给” 转变为 “调结构”。农业农村部明确指出,未来行业竞争重点在于质量而非规模,这意味着传统的盲目扩张发展模式已不可持续,行业需向集约化、高效化方向转型。
与此同时,环保政策不断升级,江苏、云南等地加强养殖场备案管理,提高环保要求。据统计,500 头以下散户中,环保不达标率超 30%,面临整顿或退出市场的风险。这些政策推动行业摆脱粗放式发展模式,进入全新发展周期,适应政策变化、注重质量和效率的企业将迎来发展机遇,反之则被市场淘汰。
(三)成本压力下的行业洗牌:散户加速退出,CR10 突破 25%
在产能调控和行业变革过程中,成本成为决定企业生存的关键因素。中小散户因缺乏规模优势和先进养殖技术,养殖成本普遍较高,约为 6.8 元 / 斤,而当前猪价连续 2 个月低于成本价,仅为 6.91 元 / 斤,导致散户每出栏一头猪均处于亏损状态。
相比之下,牧原、温氏等头部企业凭借饲料集采、智能化养殖等优势,成功将成本降至 6 元 / 斤以下。巨大的成本差距压缩了中小散户的生存空间,2025 年上半年,500 头以下散户存栏量同比下降 15%,越来越多散户选择退出市场。
头部企业在行业洗牌中不断壮大,市场份额持续提升。2025 年,行业前十企业市场份额首次突破 25%,“大进小退” 的格局基本形成,预示着未来生猪市场将由少数大型企业主导,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对于坚守的散户和中小企业而言,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是首要任务;头部企业则需抓住机遇,巩固市场地位,引领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三、行业剧变进行时:从 “量” 的扩张到 “质” 的突围
(一)头部企业的三大转型动作
在政策驱动的行业变革中,头部企业率先调整发展策略,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主要采取以下三大转型举措:
一是淘汰低产母猪,提升繁殖效率。牧原股份率先淘汰 5 胎以上低产母猪,将 PSY(每头母猪年提供断奶仔猪数)提升至 28 头,比行业平均水平高出 12%,有效提高仔猪产出数量和质量,为育肥阶段奠定良好基础。
二是严控二次育肥,稳定市场供应。温氏股份和新希望利用 GPS 轨迹追踪技术,切断商品猪流向二次育肥渠道。牧原股份将二次育肥销售占比从 2024 年的 12% 降至零,从源头消除二次育肥对市场的干扰,稳定市场价格。
三是降本增效靠硬科技,提升核心竞争力。新希望加大育种技术投入,自主研发的 “猪芯片” 达到行业先进水平,通过精准育种提高种猪品质和繁殖性能。牧原股份在智能化养殖领域领先,智能巡检机器人的应用使疫病预警效率提升 3 倍,饲料利用率提高 15%,有效降低养殖成本,提高养殖安全性和效率。
(二)散户生存之道:从 “跟风扩产” 到 “差异化突围”
头部企业转型的同时,散户也在探索新的生存路径,部分散户走差异化路线,不再盲目跟风扩产,而是专注打造特色产品。
在四川、云南等地,一些散户转向生态养殖,通过有机认证、打造土猪品牌等方式实现产品溢价,其猪肉售价高达 20 元 / 公斤,比普通猪肉高出 40%,满足了市场对特色猪肉的需求。
还有部分散户选择转型 “代养模式”,与龙头企业签订订单,按照企业标准和要求养殖,企业提供猪苗、饲料、技术指导和销售渠道。这种模式虽限制了部分自主性,但保障了收入稳定性,有效规避市场波动风险。例如,正安县新州镇龙岗村养殖户夏洪飞与贵州日泉农牧有限公司以 “代养” 模式合作,一年出栏两次,共出栏 8000 多头,总产值约 2000 多万,利润预计在 200 - 300 万,经济效益稳定。
四、后市展望:短期阵痛与长期价值重估
(一)短期:2026 年猪价波动收窄,产能周期 “软着陆”
从短期来看,能繁母猪调减政策将在 2026 年逐步发挥成效,生猪市场供需关系有望改善。按一头能繁母猪年均提供 9 头商品猪计算,调减 100 万头能繁母猪,预计 2026 年二季度生猪供应将减少约 900 万头,有效缓解市场过剩压力,猪价下跌风险降低约 30%。
卓创资讯预计,2026 年生猪均价有望回升至 15 - 16 元 / 公斤,行业盈利中枢将上移。2026 年上半年,受生猪供应减少和春节前消费旺季影响,猪价有望上涨,突破 16 元 / 公斤关口;下半年,随着产能逐步恢复,猪价可能回调,但整体将维持在成本线以上,保障行业盈利空间。养殖户需把握市场行情变化,合理安排出栏计划,以实现盈利目标。
(二)长期:养殖理念重构,开启 “效率革命” 时代
从长期视角分析,此次产能调控政策将推动我国生猪养殖行业发生深刻变革,开启 “效率革命” 时代。行业从单纯的 “规模竞争” 转向 “全链条比拼”,上游育种、中游养殖和下游屠宰加工各环节均面临洗牌和升级。
上游育种环节,企业将加大研发投入,突破 “卡脖子” 技术,提升种猪品质和繁殖性能。目前我国种猪对外依存度较高,每年需进口大量种猪,预计到 2028 年,我国种猪自主繁育率将提升至 85% 以上,逐步实现种猪自主可控。
中游养殖环节,低蛋白日粮技术将得到广泛推广,豆粕替代率有望达到 30%,有效降低饲料成本。智能化养殖设备应用将更加普及,实现精准饲喂、疫病预警等功能,进一步提高养殖效率和质量。
下游屠宰加工环节,头部企业将加速布局,提升屠宰产能利用率。以牧原股份为例,其屠宰产能利用率已从 2023 年的 60% 提升至目前的 78%,未来仍有提升空间。整合上下游产业链,实现养殖、屠宰、加工一体化发展将成为行业发展新趋势。
在这场变革中,头部企业凭借资金、技术和规模优势,将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预计未来三年,头部企业市占率有望达到 35%,行业成本方差进一步拉大,低效率产能将加速出清。适应市场变化、注重效率和质量的企业将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行业领军者,推动我国生猪产业向健康、可持续方向发展,为消费者提供更优质、安全的猪肉产品。
五、互动话题:产能调控下,谁是真正的赢家?
当 “猪周期” 与 “政策市” 相互交织,生猪行业变革波澜壮阔。有人认为头部企业凭借资金、技术和规模优势,将在变革中巩固市场地位,甚至形成垄断;也有人觉得特色养殖散户凭借灵活经营模式和独特产品定位,有望实现逆袭,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那么,生猪行业的 “反内卷” 变革能否终结价格大幅波动?是头部企业持续领先,还是特色养殖散户成功突围?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观点,共同探讨这场生猪行业变革的未来走向! (数据来源:农业农村部、卓创资讯、企业财报,具体政策以官方发布为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