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母仔猪价格 “断崖式” 下跌:数据背后的周期阵痛
(一)价格崩盘:母猪连跌 12 个月,仔猪单价腰斩
近期,猪市价格持续下行,母仔猪市场表现尤为明显,价格急剧下跌。据 2025 年 7 月数据,全国二元母猪均价为 1680 元 / 头,相较于 2024 年 8 月的高点,跌幅达 23%。在山东、河南等产能过剩地区,价格已跌破 1500 元 / 头,创下近年来新低。仔猪价格同样大幅下滑,10 公斤仔猪价格最低降至 200 - 240 元 / 头,与 2025 年 4 月高点相比,暴跌 48%。在东北、华北等地,仔猪市场出现 “有价无市” 情况,运输仔猪车辆闲置率超过 40%。
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二元母猪价格已连续 11 个月环比下跌,仔猪价格同比跌幅高达 18.6%,远超生猪价格 21.6% 的同比降幅。母仔猪价格的快速下跌,成为猪周期深化的 “先行指标”。
(二)产能高压下的供需失衡
母猪存栏量是影响猪市的关键因素。截至 2025 年 7 月末,能繁母猪存栏量为 4042 万头,超出正常保有量 3.6%。虽环比仅减少 1 万头,但影响不容忽视。回顾 2024 年 4 - 5 月,4704 万羽鸡苗集中开产,对猪市产生较大影响。加之大型企业逆周期扩张,如温氏 2025 年仔猪销量增长 25%,新生仔猪数量同比增长 12%,导致市场仔猪供给大幅增加。
然而,市场需求却出现逆转。中小散户补栏意愿降至冰点,7 月仔猪成交量同比下降 35%。供给大幅增加与需求急剧减少的双向挤压,致使母仔猪价格下跌。养殖户面临母仔猪价格下跌困境,对价格何时 “触底反弹” 充满担忧。
二、四大推手加速母仔猪市场 “入冬”
(一)猪周期下行:从 “预期见顶” 到 “信心崩塌”
猪周期对猪市价格波动起关键作用。2024 年 8 月,生猪价格达到阶段性顶点,月均价为 21.19 元 / 公斤 ,市场呈现繁荣景象。但此后价格开始持续下跌,规模猪场率先察觉周期反转信号,大幅减少母猪采购量。2024 年 9 月,二元母猪销量环比下降 15%,价格随之下跌。
进入 2025 年,猪价持续低于成本线,自繁自养养殖户每斤生猪亏损 0.43 元。养殖户心态发生转变,从期待价格回升转变为维持现金流与猪场运转。调查显示,50 头以下散户母猪存栏量下降 22%,大量散户退出市场,进一步加剧母猪价格下跌,形成恶性循环。
(二)规模化扩张与散户退出的 “冰火两重天”
在猪市困境中,规模化企业与散户表现迥异。以牧原、新希望为代表的行业龙头,凭借成本控制能力与先进养殖技术,在危机中把握机遇。牧原的 PSY(每头母猪年提供断奶仔猪数)超过 32 头,新希望通过优化养殖流程降低仔猪死亡率。2025 年上半年,这些企业仔猪外销量增长 20% 。
为扩大市场份额,规模化企业发起 “价格战”。某上市猪企将 7 公斤仔猪报价定为 380 元 / 头,低于中小场成本价 120 元 / 头,导致中小场生存空间压缩,许多选择退出市场。中小散户面临更大压力,环保政策收紧使 500 余户不达标的山区牧场关闭,资金链断裂更是雪上加霜。统计显示,中小散户退出速度同比增加 30%。
母猪市场 “买方垄断” 现象愈发严重,规模化企业主导市场,采购母猪时利用优势压低价格,成交价较市场价低 10%-15%,养殖户为减少损失只能接受。
(三)饲料成本下移延缓去产能,却成 “温水煮青蛙”
2025 年,玉米、豆粕等饲料原料价格明显下降,同比分别下跌 6.8%、5.7%。这虽降低养殖户成本,却延缓去产能进程。养殖盈亏平衡点从 3.5 元 / 斤降至 3.2 元 / 斤,60% 的养殖户心存侥幸继续养殖,甚至延长母猪淘汰日龄至 700 天以上,老鸡存栏占比超过 35%。
这种 “拖延战术” 使产能去化陷入困境,能繁母猪去化速度仅为 2.3%,远低于 2017 年周期低谷期的 5%。市场陷入 “价格下跌 - 惜售 - 供应过剩” 恶性循环,猪价回升难度加大。
(四)政策目标与市场惯性的博弈加剧
面对猪市困境,农业农村部提出 2026 年调减能繁母猪 100 万头的目标,要求市场加速去产能。若 12 个月内完成,每月需去化 8.3 万头。但 2025 年 7 月实际仅减少 1 万头,与目标差距较大。
在政策压力下,规模场暂停新增产能,通过淘汰低效母猪优化结构应对政策要求,淘汰率提升至 25%。虽母猪数量看似减少,但 PSY 提升至 28 头,生猪理论供给量反而增加 5%,进一步压低母仔猪市场预期,阻碍市场复苏。
三、行业影响:中小散户承压,规模化加速洗牌
(一)中小养殖户陷入 “两难困境”
在母仔猪价格暴跌中,中小养殖户面临严峻困境。山东一位存栏 5 万头母猪的养殖户表示,当前卖一头母猪亏损 300 元,继续养殖则每头每天多赔 5 元。淘汰 5000 头老母猪需承担 15 万元直接损失,这对许多中小养殖户而言是巨大开支,甚至超过 3 个月现金流。
数据显示,超 50% 的散户流动资金不足以维持 3 个月运营。40% 的散户选择大幅淘汰母猪 “割肉止损”,导致母猪淘汰率飙升;25% 的散户为维持猪场运转 “举债硬扛”,甚至抵押房产筹资。预计到 2025 年底,中小散户母猪存栏量将下降 15% - 20%,众多猪场经营艰难。
(二)大型企业 “抄底” 与行业集中度飙升
与中小养殖户困境不同,大型企业在危机中看到机遇,展开大规模 “抄底” 行动。温氏、牧原等行业巨头趁母仔猪价格低迷,大规模收购优质种猪。牧原 2025 年第二季度母猪存栏量增长 5%,扩充产能。
这些大型企业凭借技术实力与资金储备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通过优化养殖技术、提高生产效率扩大市场份额。行业 CR10(前十企业)的母猪存栏量占比已突破 35%,市场集中度大幅提升。
同时,龙头企业加速布局屠宰加工环节,构建 “育种 - 育肥 - 加工” 全产业链闭环。以牧原为例,其自建屠宰场产能利用率达 85%,整合上下游资源降低运营成本,抗周期能力提升 40%。中小猪场因缺乏全产业链支撑,在市场波动中亏损面超 70%,生存空间被压缩。
(三)饲料与屠宰数据印证 “供给堰塞湖”
从饲料生产和屠宰数据可看出当前生猪市场 “供给堰塞湖” 的严峻形势。2025 年 7 月,全国工业饲料产量达 2831 万吨,同比增长 5.5%,其中仔猪饲料产量增长 11.7%,表明生猪产能仍处高位,养殖户未因价格低迷大幅减少养殖量。
屠宰数据显示,全国屠宰量已连续 3 个月环比增长 20%,5 月达 3216 万头。大体重猪(150kg 以上)出栏占比超过 7%,养殖户为减少损失集中抛售大体重猪,进一步加剧市场供过于求,压制猪价反弹空间,形成 “母仔猪跌价 - 生猪抛售 - 价格低迷” 负向循环,行业面临巨大挑战。
四、抄底时机未至:周期筑底期的理性判断
(一)产能去化 “远未到位”,下跌周期仍将延续
尽管母仔猪价格大幅下跌,但目前并非抄底时机。从产能去化角度看,当前能繁母猪存栏量仍较高,为 4042 万头,与农业农村部设定的 3900 万头目标相比,高出 142 万头。若按 17 个月完成 100 万头去化目标计算,每月需去化 5.8 万头,预计到 2026 年 12 月才能达标。这意味着未来一段时间母猪市场去产能压力大,价格将持续受压制。
仔猪市场方面,2024 年 6 月以来,新生仔猪数量持续保持在 4000 万头 / 月以上 ,预示 2026 年上半年生猪供给压力大。即便在传统旺季,仔猪价格也难有明显起色,仍将维持 “旺季不旺” 态势。冬季仔猪价格可能因市场炒作短暂反弹,但预计 7kg 仔猪价格难以突破 400 元 / 头,主要原因是市场仔猪供应量过大,需求无明显增长,供大于求局面难以改变。
(二)成本支撑与政策托底下的 “双重约束”
从成本角度分析,母猪养殖成本线约为 1600 - 1700 元 / 头,当前母猪价格已逼近该成本线。但大型企业为争夺市场份额,仍有 10% - 15% 的降价空间。例如某龙头企业通过优化养殖流程和采购渠道,母猪养殖成本较行业平均水平低 150 元 / 头,在价格竞争中更具优势,可能进一步压低价格挤压中小养殖户生存空间。
政策方面,农业农村部虽加强产能调控,但在 “防非瘟” 与 “稳供给” 双重任务下,去化节奏较为平缓,旨在避免市场大幅波动,保障猪肉稳定供应。预计 2025 年四季度,母猪价格可能跌至 1500 - 1600 元 / 头,仔猪价格在 200 - 300 元 / 头(10kg)左右,市场将在 “政策底” 与 “市场底” 之间反复磨底,需时间消化过剩产能,价格在政策引导下逐步回归合理区间。
(三)不同主体的生存策略建议
面对当前市场形势,不同主体需采取不同生存策略。中小散户应坚持 “现金为王” 原则,及时淘汰产蛋率<80% 的老鸡,此类老鸡产蛋量低且养殖成本高,继续养殖将增加亏损。可考虑转向特色养殖,如养殖土猪、黑猪等,其市场需求相对稳定、价格较高,能提高养殖收益;或加盟龙头企业进行代养,每头代养费在 80 - 100 元左右,借助龙头企业技术和市场优势降低养殖风险,同时避免盲目补栏,以防市场价格下跌遭受更大损失。
规模猪场应利用母仔猪价格低迷时机,扩充优质种猪群,提高种猪质量和生产性能,将 PSY 提升至 30 头以上,增加仔猪产量、提高养殖效益。布局冻精育种也是可行选择,可降低引种成本 40%,提高种猪遗传性能。在原料采购方面,通过期货套保锁定 50% 以上的玉米、豆粕采购,有效对冲原料价格波动风险,保证养殖成本稳定。
投资者在市场环境下,应关注 “去产能 + 成本优势” 双主线。重点跟踪能繁母猪存栏周度变化,当能繁母猪存栏量跌破 4000 万头时,表明市场产能去化取得一定成效,猪价可能迎来反转。投资时应逢低布局一体化龙头企业,此类企业具有成本优势和全产业链布局,抗风险能力强;规避高负债的中小场,因其在市场波动中易出现资金链断裂风险,投资风险较大。
结语:在 “去产能” 剧痛中孕育行业新生
母仔猪价格的大幅下跌,是猪周期加速出清的必然结果,也是产业从 “规模扩张” 向 “质量竞争” 转变的转折点。中小养殖户应摒弃 “赌周期” 心态,以 “活下去” 为首要目标,优化养殖结构,寻求合作与技术升级,以应对市场困境。
对于行业而言,唯有通过产能去化(预计 2026 年能繁母猪降至 3900 万头)和效率提升(PSY 突破 30 头),才能打破 “大涨大跌” 的价格波动怪圈,实现从量到质的转变。
尽管当前市场处于寒冬期,但熬过此阶段的企业和养殖户,将在产能出清后的新周期中迎来发展机遇。在这一过程中,农业农村部、卓创资讯等权威机构的统计数据以及企业财报关键指标,将为行业变革提供数据支撑,指引行业走向新的发展阶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