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8 月生猪市场回顾:震荡下行后现回暖信号
(一)全月弱势震荡,月末迎来 “反击”
8 月生猪市场价格走势呈现震荡下行后回暖态势。月初价格短暂上扬,随后进入下行通道,全月均价较上月环比下跌 5.15%,最低触及 13.59 元 / 公斤。市场供应阶段性过剩,需求相对疲弱,导致价格持续走低,养殖户面临较大经营压力。
然而,8 月末猪价出现反转,连续 4 天筑底回升,标猪报价触底后强势反弹至 13.71 元 / 公斤,随后进入震荡上涨阶段。这一价格变化主要源于养殖端压栏惜售情绪增强,以及双节临近市场对猪肉需求预期改善,供需关系发生短期调整。
(二)供应过剩与消费淡季 “双杀” 行情
上旬,生猪市场供应过剩局面显著,前期压栏的中大猪集中出栏,市场供应大幅增加。同时,南方地区高温天气抑制猪肉消费需求,屠宰企业压价收购,猪价快速下跌,养殖户盈利空间受到严重挤压。
中旬,中小散户联合挺价,减少出栏量,猪价跌幅收窄。但市场供需矛盾尚未根本解决,价格反弹动力不足。
下旬,生猪供应结构发生变化,标猪供应向中小体重转移,成本端支撑减弱,价格再度承压。据卓创资讯数据,8 月生猪交易均价 13.80 元 / 公斤,同比大跌 32.16%,养殖户普遍面临微利或亏损困境,部分养殖户采取缩减养殖成本等措施应对。
二、9 月猪价影响因素:供需博弈与政策新规交织
(一)供应端:产能释放期叠加出栏节奏调整
根据生猪繁育周期推算,9 月份仍处于产能释放期。前期能繁母猪存栏高峰期的产能在本月逐步兑现,大量生猪涌入市场。
据卓创资讯调研,8 月份养殖端出栏计划完成普遍偏慢,部分出栏任务延迟至 9 月,与 9 月新增适重猪源共同形成供应压力。预计全月生猪供应量环比增加 3%-5%,对猪价形成利空压制。
此外,部分养殖企业对四季度大猪行情存看涨预期,但当前养殖盈利处于微利态势,部分企业为避免四季度市场供应压力过大,选择在 9 月加快出栏节奏;而部分散户对中秋、国庆后大猪行情充满期待,选择压栏增重。这种策略分化导致标猪与大猪价差扩大至 0.5 元 / 公斤以上,市场供应结构短期错配。
(二)需求端:双节备货提振有限,消费淡季特征仍存
9 月中上旬,预计气温下降幅度有限,全国猪肉消费仍处于淡季。批发市场猪肉日均销量同比减少 12%,消费需求相对疲弱。
随着国庆节及中秋节备货启动,8 月下旬起需求端有所好转。食品厂、商超等加大猪肉采购量,屠宰企业开工率或从 28% 提升至 35%,对猪价形成阶段性支撑。但由于替代品价格低位运行,牛肉、鸡肉均价同比下跌 8%,以及居民肉类消费结构调整,猪肉在家庭膳食中的占比持续下降,预计 9 月整体需求同比增幅不超过 5%,难以对冲供应压力。
(三)政策端:“最严调运令” 落地,区域市场分化加剧根据农业农村部《道路运输动物指定通道检查站管理指引》通知,自 2025 年 9 月 1 日起,跨省生猪调运实施新规定,对生猪市场产生重要影响。
指定通道 “全覆盖”:各省设立并公布固定检查通道,严格监管运输路径,杜绝绕行逃避监管。这一措施有利于主销区如广东、福建等地猪价获得支撑,减少外省猪源流入;但对于湖南、湖北等产区而言,外销渠道收窄,面临一定压力。
24 小时 “逢车必检”:检查站配备消毒设施与轮班值守人员,对运输车辆进行全面查验,包括检疫证明、畜禽标识、车辆备案及生猪健康状况。运输效率或下降 15%-20%,物流成本上升,短期内压缩养殖户利润空间。
数据溯源 “全透明”:建立调运信息实时共享系统,实现运输信息全程可追溯。这一变革促使养殖端规范防疫流程,提高中小散户跨区调运门槛,部分防疫措施不到位的中小散户或面临退出市场风险。
三、新规深度解析:重构生猪流通格局的 “双刃剑”
(一)短期阵痛:区域价差或创年内新高
政策实施初期,主销区如广东等地因外省猪源流入受限,猪价上涨;产区如河南等地外销渠道收窄,屠宰企业压价收购,猪价下跌,区域价差迅速拉大。预计主销区价格较产区溢价 3 - 5 元 / 公斤,突破 2025 年以来最大价差。区域价差扩大可能导致局部市场出现 “产销两弱” 局面,产区生猪销售受阻,主销区屠宰企业开工率不足。
(二)长期利好:推动产业向 “运肉” 转型
从长期来看,新规实施推动主销区加速布局本地屠宰产能,促进 “生猪调运” 向 “冷鲜肉运输” 转型。企业加大在冷链物流方面的投入,建设现代化屠宰加工厂,提高白条肉生产和运输能力。预计未来 3 年,白条肉跨省流通占比将从 40% 提升至 65%,产业链一体化企业如牧原、温氏等竞争优势将进一步凸显。
(三)中小养殖户挑战:合规成本上升
新规对中小养殖户提出更高要求,调运需提前备案车辆、提供检疫证明,手续繁琐。单次运输时间增加 2 - 3 小时,运输效率降低,成本增加。无法满足合规要求的中小散户可能被迫退出跨区交易,加速行业集中度提升,市场份额向大型养殖企业集中。
四、后市展望:短期反弹难改中期承压格局
(一)价格走势:先扬后抑,区间波动为主
展望 9 月,生猪价格走势受双节备货与新规影响,上中旬标猪价格或因双节备货与短期供应错配涨至 14.5 - 15 元 / 公斤;中旬后随着备货结束,叠加理论供应增加,价格或回落至 13.8 - 14.2 元 / 公斤,全月价格呈 “倒 V 型” 走势。
(二)关键变量:政策执行力度与产能去化速度政策执行力度与产能去化速度是影响猪价走势的关键因素。若广东、福建等地严格落实调运限制,主销区价格将获得超预期支撑;反之,若产区通过增设临时通道等方式缓解运输压力,市场将回归供需主导。长期来看,能繁母猪存栏若在 9 月环比下降 1% 以上,将为四季度行情奠定去化基础。
(三)养殖端建议:把握节奏,灵活应对
规模场应充分利用双节行情,加快适重猪出栏,同步优化存栏结构,降低大猪压栏风险;中小散户需密切关注本地检疫政策,提前办理备案手续,避免因调运合规问题影响销售。全行业应持续跟踪屠宰企业开工率、批发市场成交数据及政策细则解读,及时调整养殖和销售策略,应对市场波动。
结语
8 月生猪市场在供需调整中出现回暖迹象,9 月市场处于供需与政策双重转折点。“最严调运令” 对行业防疫能力提出考验,同时为产业升级提供契机。短期内猪价或借双节东风小幅反弹,但中期供过于求格局未改,行业主体需把握政策红利,优化产能结构,以应对市场周期波动。 (数据支持:卓创资讯、农业农村部、Mysteel 农产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