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蛋鸡养殖行业长期深耕的从业者,近期必然高度关注市场动态。尤其是即将到来的 9 月,蛋鸡存栏量和鸡蛋价格走势,如同高悬于他们心头的 “达摩克利斯之剑”,直接关系到全年收益。从当前种种迹象判断,9 月在产蛋鸡存栏量预计将出现小幅下降,然而鸡蛋价格却难以实现大幅反弹,这背后蕴含着复杂的市场逻辑,以下将进行深入分析。
一、供应端双重调整:新开产减少与淘汰加速的 “冰火两重天”
(一)新开产蛋鸡量现 “拐点”:5 月补栏低迷传导至 9 月
蛋鸡养殖产业具有紧密的时间链条,前期鸡苗补栏情况直接影响后续新开产蛋鸡数量。Mysteel 数据显示,2025 年 5 月,蛋价受终端需求疲软影响,均价环比下跌 5.76%,降至 2.80 元 / 斤 。在蛋价持续下行的情况下,养殖户补栏热情受挫,补栏情绪急剧下降。这种情绪直接体现在鸡苗销量上,当月鸡苗销量环比下降 3.65%,至 4327 万羽。如今进入 9 月,5 月补栏低迷的效应开始显现,新开产蛋鸡数量同比减少约 120 万只,这是 2025 年以来首次出现新开产规模收缩的情况。山东某孵化场负责人表示:“5 月养殖户鉴于持续下跌的蛋价,补栏订单取消率超过 20%,现在 9 月的小鸡存栏明显少于预期。” 这一系列连锁反应,充分体现了市场供需之间的微妙联系。
(二)淘汰鸡出栏迎 “中秋冲刺”:主动去产能加速启动
随着中秋佳节临近,老母鸡需求迎来阶段性回暖。对于养殖户而言,这是一个难得的机遇。加之蛋价持续低迷,养殖处于亏损状态,养殖户承受较大压力,这促使他们加速淘汰低效产能。从实际数据来看,8 月全国淘汰鸡出栏量达 220.41 万只,环比增长 2.65% 。在河南、山东等主要产区,400 日龄以上老鸡淘汰率提升至 15%。河北某养殖合作社透露:“目前每只老鸡每天亏损 0.3 元,趁中秋前屠宰场加价收鸡,我们提前淘汰了 30% 的 500 日龄以上母鸡,止损效果显著。” 这种主动去产能的行为,既是养殖户应对市场困境的无奈选择,也是市场自我调节的体现。
二、存栏量 “由增转降”:13 亿只高位迎来首次环比回落
(一)存栏结构生变:中小码蛋供应压力或缓解
综合新开产减少与淘汰增加这两个关键因素,可对 9 月在产蛋鸡存栏量进行大致估算。预计 9 月新增 1800 万只新开产蛋鸡,而淘汰鸡出栏量预计达到 2500 万只 。在此一增一减之间,9 月在产蛋鸡存栏量预计降至 13.05 亿只,环比下降 0.9%,终结了连续 8 个月的增长趋势。值得注意的是,5 月补栏的鸡苗多为抗病力强但产蛋高峰期较短的品种。基于这一品种特性,预计 9 月中小码蛋(45 - 55g / 枚)占比将下降 3%。对于商超渠道而言,这或许是一个积极信号,中小码蛋供应压力的缓解,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低价竞争压力,使市场竞争环境更加健康。
(二)产蛋率 “逆势回血”:天气转凉催生 “隐形增量”
当关注点从存栏量转移至产蛋率时,会发现天气是影响鸡蛋市场供应的重要因素。随着华北、华东地区气温回落至 25℃以下,蛋鸡产蛋率从 8 月的 88% 恢复至 92% ,单只蛋鸡日均产蛋量增加 5g。卓创资讯监测显示,山东、江苏等地规模场日产蛋量环比增长 2.5%,这意味着每月额外释放 1.2 万吨鲜蛋。这部分因产蛋率提升而增加的产量,抵消了部分存栏下降带来的供应收缩,形成了 “存栏降、产量稳” 的微妙平衡,也使鸡蛋市场的供应格局更为复杂。
三、需求端 “旺季不旺”:冷库蛋与消费疲软的双重绞杀
(一)中秋备货 “量增价不增”:终端采购谨慎度升级
按照常理,学校开学与中秋礼盒备货会拉动鸡蛋短期需求,实际情况也是如此。8 月下旬食品厂采购量环比增长 15% ,然而市场表现却不尽人意。贸易商普遍采取 “随采随销” 策略,使得全国流通环节库存可用天数升至 1.12 天,创近三年同期新高。广州某蛋品经销商表示:“去年中秋前囤了 500 吨蛋,最后亏损 80 万,今年只敢按订单量的 70% 备货,宁可少赚也不冒风险。” 这种谨慎的采购态度,反映出贸易商对市场的担忧,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鸡蛋价格的上涨空间。
(二)冷库蛋 “堰塞湖” 未解:3.0 - 3.3 元 / 斤成本线成压制关键
在鸡蛋市场,冷库蛋一直是影响价格的重要因素。当前全国冷库蛋库存仍高达 8 - 10 万吨 ,存储成本均价在 3.0 - 3.3 元 / 斤 ,与现货价格(3.15 元 / 斤)形成 “倒挂”。随着 9 月鲜蛋供应趋紧,部分贸易商选择 “抛冷库蛋、囤鲜蛋”,导致冷库蛋出库量环比增长 20%。在山东、河北等地现货市场,多次出现 “早间涨价、午后回落” 的价格波动情况。这种价格不稳定,使市场参与者无所适从,市场信心修复受阻,鸡蛋价格想要大幅反弹难度较大。
四、价格走势预判:反弹如 “昙花一现”,底部震荡成主基调
(一)短期:中秋前或现 “脉冲式” 反弹,难破 3.5 元 / 斤关口
从短期来看,9 月上旬受中秋备货提振,主产区蛋价可能迎来一波短暂冲高,有望达到 3.3 - 3.4 元 / 斤 。然而,这种上涨行情可能较为短暂。随着 25 日之后备货结束,叠加冷库蛋集中出库,价格将迅速回落至 3.1 - 3.2 元 / 斤 。卓创资讯分析师指出:“除非出现极端天气导致产蛋率骤降,否则中秋行情最多维持 10 天,反弹高度有限。” 这也提醒养殖户,不要对中秋短期行情抱有过高期望。
(二)中长期:产能去化进入 “马拉松”,2026 年或迎真正拐点
从长期来看,当前 400 日龄以上老鸡占比仍不足 20% ,产能去化速度(月均 0.9%)远低于 2017 年周期低谷期的 5%。业内预计,若 9 月蛋价持续低于 3 元 / 斤 ,10 月中小散户淘汰率将突破 25%。但整体存栏回归合理区间(12.5 亿只以下)至少需要 3 - 5 个月 。银河期货研报指出:“冷库蛋去化 + 新开产低位 + 消费回暖,真正的价格反转可能出现在 2026 年春节后。” 这意味着,养殖户需要做好长期应对市场低迷的准备,在漫长的产能去化过程中,如何生存并保持竞争力,是他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五、养殖户生存指南:三招应对 “温水煮青蛙” 式困境面对当前市场困境,养殖户需积极采取措施应对。以下是三招应对策略:
精准淘汰 “两步走”:优先淘汰产蛋率低于 80%、病弱鸡(占比约 15%) ,这部分鸡不仅产蛋量低,还会消耗饲料和养殖资源。中秋后观察蛋价走势,若反弹不及预期,果断淘汰 450 日龄以上母鸡,避免 “越养越亏”。通过精准淘汰,优化鸡群结构,降低养殖成本。
饲料配方 “动态调”:利用玉米价格低位(2317 元 / 吨) ,将玉米替代比例从 20% 提升至 30% ,搭配酶解豆粕降低蛋白成本。通过合理调整饲料配方,单吨饲料成本可降低 50 - 80 元 ,有效减轻养殖成本压力。
开拓 “非标蛋” 渠道:将小码蛋(42 - 45g / 枚)对接电商平台做 “初生蛋” 概念(溢价 15%) ,利用电商平台的流量和消费者对特色产品的需求,提高小码蛋的附加值。破壳蛋卖给食品厂加工卤蛋(回收价 2.5 元 / 斤) ,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减少鲜蛋市场竞争。
结语:在 “黎明前的黑暗” 中修炼内功
9 月的蛋鸡市场处于复杂的博弈阶段。供应端的收缩与产量的回升相互交织,需求端的提振与库存的压制相互对抗。对于养殖户而言,与其盲目期待短期价格反弹,不如抓住存栏调整契机,从优化鸡群结构、提升养殖效率等方面入手,提升自身实力。毕竟,在行业进入深度去产能周期时,能够存活并发展壮大的,往往不是单纯 “赌行情” 的投机者,而是那些能在市场寒冬中精准控本、灵活应变的从业者。或许,这一轮的 “至暗时刻”,正是蛋鸡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经阶段。 (数据支持:Mysteel、卓创资讯、我的农产品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