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猪价格止涨回落:供需失衡下的市场调整
(一)价格走势:高位回落,同比跌幅超 30%
近期,生猪市场价格波动备受关注。此前持续上涨的生猪价格,现呈止涨回落态势。依据农业农村部监测数据,8 月第 4 周,全国生猪平均价格为每公斤 14.22 元,环比下跌 0.6%,同比下跌幅度达 30.1%,较 7 月阶段性价格高点回落 0.87 元。全国猪肉平均价格为 24.81 元 / 公斤,较前一周下跌 0.6%,同比下跌 22.0%。北京新发地市场宣传部部长童伟表示,8 月初至月底,新发地市场每日生猪上市量约 1800 头,猪肉平均每斤 8.5 元,价格持续偏弱运行。上述数据及市场反馈表明,生猪价格正处于下行通道,且下跌幅度与速度较为显著。
(二)市场表现:供给充裕 vs 消费疲软
供给端:从供给端分析,当前市场生猪货源充足。以北京新发地市场为例,日均上市量达 1800 头,直观体现市场生猪供应量较大。此外,生猪出栏均重亦在攀升,虽 8 月第 3 周降至 128.3 公斤 / 头,但仍处于较高水平,意味着每头猪可提供更多猪肉,进一步增加市场猪肉供给量。高存栏量与高出栏均重致使市场隐性库存压力显现。养殖户持有大量生猪待售,而市场消化能力有限,供给远超需求,价格上涨动力匮乏。
消费端:与供给端充裕形成鲜明反差的是,消费端表现疲软。夏季高温天气是抑制猪肉消费需求的重要因素之一。炎热天气下,人们食欲普遍下降,肉类摄入需求随之减少。相关调查显示,夏季高温时,南方地区烧腊、卤味销量下降约 8%,直接反映猪肉在夏季消费遇冷。家庭采购频次减少,消费者更倾向选择清淡、易消化食物,而非油腻猪肉。学校放假导致食堂订单大幅减少,作为猪肉消费重要渠道,食堂采购量下降致使下游市场白条走货困难,猪肉分割品销量同步下滑。终端采购量仅增长 5%,与供给端大幅增加相比,远不及预期,进一步加剧市场供需不平衡。
二、三大核心因素解析:盈利周期与产能调控的博弈
(一)超长盈利周期埋下调整伏笔
自 2024 年 5 月起,生猪养殖行业迎来罕见超长盈利周期,截至目前已连续 15 个月保持盈利状态。今年前 7 个月,出栏生猪头均盈利达 108 元。可观盈利数据极大激发养殖户积极性。众多散户见养猪有利可图,纷纷扩大养殖规模,甚至出现压栏惜售现象,期望获取更高收益。二次育肥行为盛行,部分养殖户购入已达出栏标准生猪再次育肥,进一步减少市场生猪供应量,导致短期内市场生猪存栏量大幅增加。
这种过度乐观的市场行为使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迅速攀升。截至二季度末,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达 4043 万头,已超过产能调控绿色合理区域 105% 上限。能繁母猪存栏量过高,预示未来生猪供应量将持续增加,市场产能过剩风险逐渐加大。为应对潜在危机,农业农村部自去年 9 月起持续发布产能过剩预警信息,提前为行业预警,引导养殖户理性看待市场,避免盲目扩产。但在巨大利益诱惑下,部分养殖户仍选择继续扩大养殖规模,为后续市场调整埋下隐患。
(二)政策引导与市场自发调整共振
逆周期调控:面对生猪产能过剩潜在风险,农业农村部积极实施逆周期调控措施。今年以来,农业农村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持续发布产能过剩预警信息,并对养猪大省和头部企业进行深入指导提醒,有效抑制养殖场(户)在盈利期大幅扩产冲动。近期,农业农村部明确提出,利用半年左右时间调减 100 万头能繁母猪,积极防范生产大起大落、价格大涨大跌风险。
在政策引导下,牧原、温氏等行业龙头企业积极响应。牧原集团作为生猪养殖行业领军企业,能繁母猪存栏量已从今年初 362 万头降至目前 343 万头,减少 19 万头。且牧原今年计划再减少 13 万头能繁母猪,预计年底降至 330 万头,总共减少 32 万头母猪。按每头母猪平均每年繁育约 28 头仔猪计算,相当于减少约 900 万头生猪潜在出栏量。大规模产能调减体现牧原对国家政策积极响应,为整个行业产能调控起到良好示范作用。
效率提升:除政策引导下的产能调控,行业自身也在积极调整升级,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目前,我国生猪行业 PSY(母猪年提供断奶仔猪数量)平均水平已达 29 头,优秀水平可达 35 头。这一数据提升意味着每头母猪每年能提供更多断奶仔猪,大幅提高生猪繁殖效率。饲料价格低位运行也为行业降低成本创造有利条件。玉米、豆粕等主要饲料原料价格持续走低,养殖场(户)饲料成本大幅下降。据了解,规模场养殖成本已控制在 12 - 12.5 元 / 公斤,行业面对价格波动时抗跌能力明显增强。
部分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优化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例如,采用智能化养殖设备,实现对猪舍环境精准控制,提高生猪生长速度和健康水平;加强员工培训,提高养殖管理水平,减少养殖过程中的浪费和损失。这些措施实施,不仅提高企业竞争力,也为整个行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供需错配引发价格回调
短期失衡:从短期视角分析,生猪市场供需错配问题较为突出。以 8 月为例,根据能繁母猪存栏量和生猪生长周期推算,理论上生猪出栏量将增加 4.11%。然而,终端消费市场表现欠佳。夏季高温天气使居民饮食偏好改变,更倾向清淡、易消化食物,猪肉消费需求受到抑制。鸡蛋、鸡肉等替代品价格相对较低,吸引部分消费者,进一步分流猪肉消费市场。
餐饮行业作为猪肉消费重要渠道,虽在暑期旅游旺季等因素带动下采购量有所增加,但增幅仅 10%,远无法消化市场大幅增加的生猪供应量。这种供强需弱格局使生猪价格短期内面临较大下行压力。养殖户为尽快出售生猪,不得不降低价格,导致市场价格持续走低。
存栏结构:当前生猪存栏结构对未来市场价格产生重要影响。据了解,目前约有 400 万头低效母猪需集中淘汰。这些低效母猪繁殖效率低、养殖成本高,对整个行业效益产生负面影响。在市场和政策双重作用下,养殖户加快淘汰低效母猪步伐。但淘汰过程中,导致短期内生猪供应量进一步增加。
今年 2 月至 7 月,全国新生仔猪数量比上年同期增长 9.3%。按生猪 6 个月育肥周期计算,未来 6 个月内,生猪供应量仍将维持较高水平。这给市场带来巨大供应压力,生猪价格短期内难以明显回升。即便在传统消费旺季,如中秋、国庆等节日期间,市场需求增加可能也无法完全抵消供应过剩影响,生猪价格仍面临较大不确定性。
三、养殖企业应对策略:主动去化与效率突围
面对生猪价格波动和市场供需变化,养殖企业积极调整策略,通过产能调减、成本管控和产业链延伸等方式,努力在市场竞争中寻求突破,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产能调减:从 “规模扩张” 到 “结构优化”
龙头示范:在国家产能调控政策引导下,牧原等龙头企业发挥带头作用。牧原计划年底将能繁母猪存栏量降至 330 万头,较年初减少 32 万头 ,相当于减少约 900 万头生猪潜在出栏量。这一举措既是对政策积极响应,也是对市场供需关系深刻洞察。通过主动调减产能,牧原旨在缓解市场供应压力,稳定生猪价格,为行业健康发展贡献力量。
温氏、新希望等企业同步行动,淘汰低产母猪,调减幅度达 5%-8%。温氏通过优化母猪结构,提高母猪繁殖效率,降低养殖成本。新希望则加强养殖环节精细化管理,提高养殖效益。这些企业行动为整个行业产能调减提供示范和借鉴。
出栏策略:除调减能繁母猪存栏量,养殖企业还调整出栏策略。牧原、温氏将出栏均重从 130 公斤降至 120 公斤,减少单头猪肉产量 2%。这一调整有助于缓解短期市场供应压力,避免因猪肉供应过剩导致价格进一步下跌。通过降低出栏均重,企业可更快将生猪推向市场,减少养殖成本和风险,还有助于提高生猪品质和市场竞争力,满足消费者对优质猪肉需求。
(二)成本管控:精细化养殖成生存关键
技术升级:技术升级是养殖企业降低成本重要手段之一。推广低蛋白日粮是关键技术创新。通过科学配方调整,将豆粕比例降至 18%,在保证生猪营养需求前提下,有效降低饲料成本。低蛋白日粮还能减少氮排放,利于环境保护。
PSY(母猪年提供断奶仔猪数量)提升至 35 头(优秀水平),意味着每头母猪每年能提供更多断奶仔猪,提高养殖效率。这背后离不开企业在种猪选育、养殖管理等方面持续投入和创新。通过引入先进育种技术和管理经验,企业能够培育更优质种猪,提高母猪繁殖性能和仔猪成活率。智能化养殖设备应用也大幅提高养殖效率。智能温控系统可根据生猪生长需求,自动调节猪舍温度和湿度,为生猪提供舒适生长环境。精准饲喂设备能根据生猪体重、生长阶段等因素,精确控制饲料投喂量,避免饲料浪费,降低养殖成本。
政策借力:河南、山东等地积极申请产能调控补贴,为养殖企业提供有力支持。淘汰母猪每头获 100-200 元补助,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企业去化损失。政策支持不仅减轻企业经济负担,还增强企业信心和积极性。企业可利用补贴资金进行技术升级、设备更新和人才培养,提高自身竞争力。
部分地方政府还出台其他扶持政策,如提供贷款贴息、税收优惠等,帮助企业解决资金难题,降低运营成本。这些政策出台为养殖企业发展创造良好政策环境,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三)产业链延伸:从 “卖生猪” 到 “卖猪肉”
牧原、温氏等企业加速布局屠宰加工环节,实现从 “卖生猪” 到 “卖猪肉” 转变。通过自建冷链物流,企业能够将 25% 的生猪转化为冷鲜肉直供商超,附加值提升 10%-15%。这一举措不仅提高产品附加值,还能更好满足消费者对新鲜、安全猪肉需求。
通过延伸产业链,企业能更好控制产品质量和价格。在屠宰加工环节,企业可严格把控猪肉品质,确保产品符合食品安全标准。企业还可根据市场需求,开发多样化猪肉产品,如分割肉、肉制品等,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产业链延伸还能降低企业市场风险。在生猪价格波动较大时,企业可通过屠宰加工和销售环节利润,对冲生猪价格下跌带来的损失,实现稳定经营和发展。
四、后市展望:产能去化与消费回暖的时间赛跑
(一)短期(9-10 月):双节备货或促阶段性反弹
需求提振:随着 9 月开学季到来,学校食堂采购量显著增加。据相关数据统计,开学季食堂采购量较平日增长 20%,为猪肉市场注入活力。中秋、国庆双节临近,将进一步刺激消费需求。双节期间,家庭聚餐、宴请活动增多,猪肉需求大幅提升。尤其南方地区腌腊需求,预计将带动猪肉销量增长 15% 左右 。在需求端强劲拉动下,预计生猪价格有望回升至 14.5 - 15 元 / 公斤 ,实现阶段性反弹。
供应压力:虽需求端有明显提振,但供应端压力仍不容忽视。7 月新生仔猪数量增加,按生猪生长周期推算,将对应 12 月生猪出栏量增加。这意味着短期内,市场生猪供应量仍将处于较高水平。不过,若能繁母猪去化能达到农业农村部提出的 100 万头目标,将有效缓解明年 1 月供应峰值压力。通过合理调控产能,使市场供需关系逐渐趋于平衡,为生猪价格稳定提供有力支撑。
(二)中长期:产能 “软着陆” 下的周期
重构产能目标:农业农村部正积极推动能繁母猪存栏量降至 4000 万头以下 ,这一目标实现将有助于优化市场产能结构。随着行业规模化率不断提升,预计将达到 75% ,规模化养殖企业在市场中主导地位将更加凸显。这些企业具有更强抗风险能力和市场调控能力,能更好应对市场波动,减少价格大幅波动,实现生猪产业稳定发展。
价格中枢:随着 PSY(母猪年提供断奶仔猪数量)持续提升和成本管控措施不断加强,生猪价格中枢有望稳定在 13 - 15 元 / 公斤 。这一价格区间既能保证养殖户合理利润,又能满足市场消费需求,避免价格 “大起大落”,告别传统猪周期剧烈波动。行业将进入相对稳定发展阶段,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给养殖户的实操建议
顺势出栏:对于养殖户而言,应密切关注市场动态,把握出栏时机。目前,130 公斤以上大猪应逢高出栏,避免过度压栏。春节前后通常是猪肉消费淡季,市场需求相对较弱,若此时大量大猪集中出栏,将进一步压低价格,导致养殖户利润受损。因此,养殖户应根据市场价格和生猪生长情况,合理安排出栏计划,实现收益最大化。
优化结构:淘汰低效母猪是提高养殖效益关键措施之一。产仔数低于 10 头的母猪,养殖成本高且产出效益低,应及时淘汰。养殖户应补栏优质二元母猪,这些母猪具有繁殖性能好、生长速度快等优点,能提高养殖效率,增加养殖收益。通过优化母猪结构,提高养殖效益,增强市场竞争力。
政策跟进:各地政府为推动产能调减,出台一系列补贴政策。以河南为例,每头淘汰母猪可获 100 元补贴 。养殖户应密切关注当地政策动态,积极申请补贴。这不仅能降低去化成本,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因淘汰母猪带来的经济损失,为养殖户产能调整提供有力支持。
结语:在调整中迈向高质量发展
当前生猪价格阶段性下跌,既是产能过剩必然释放,也是行业从 “规模扩张” 转向 “价值竞争” 关键节点。对于养殖户而言,盲目压栏或恐慌抛售均非明智之举,需结合政策导向与成本数据,理性调整出栏节奏;对于行业而言,唯有通过产能优化、效率提升、产业链延伸,才能真正实现 “稳产稳价” 的高质量发展。生猪价格何时能止跌回升?面对价格波动,养殖户该选择 “去产能” 还是 “赌行情”?欢迎在留言区分享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