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行情频道
价格播报  行情分析  
当前位置:首页行情分析价格分析 → 文章内容

双节临近生猪市场大考:供强需弱下的价格突围战


现代畜牧网 http://www.cvonet.com 2025/9/24 12:27:19 关注:25 评论: 我要投稿

  一、供需博弈白热化:南北差异下的 “冰火两重天”
  随着中秋、国庆双节临近,生猪市场进入关键的供需博弈期。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市场格局中,南北地区生猪市场呈现出显著差异,供应端与需求端力量对比的变化正重塑市场走向。
  (一)供应端:多重压力催生 “出栏潮”
  供应端方面,南方和北方市场各自面临独特挑战,在多重压力下,“出栏潮” 汹涌而至。
  1. 南方:环保升级与资金链倒逼加速出栏
  9 月,南方市场遭遇环保升级与资金链紧张的双重困境。在江西、广西等地,9 月集中推进养殖场环保设施改造,虽有利于行业绿色发展,但代养户面临巨大成本压力与紧迫时间要求。为降低设施升级期间养殖成本,代养户加快生猪出栏。
  部分中小型猪场处境艰难,仔猪销售受阻,饲料欠款压力沉重,只能提前抛售生猪以解燃眉之急。相关数据显示,南方市场生猪周度出栏量环比增长 12%,标猪均价较 8 月下跌 1.2 元 / 公斤,充分体现市场供应过剩。
  2. 北方:调运受限叠加 “标肥倒挂” 压垮大猪市场

  北方市场则受到调运受限和 “标肥倒挂” 的双重冲击,大猪市场几近崩溃。东北、华北地区实施道路检疫新规后,生猪跨区域调运效率大幅下降 40%,导致河北、山东等地大猪积压严重。
  同时,市场出现 “标猪 12.5 元 / 公斤、大猪 12.3 元 / 公斤” 的 “标肥倒挂” 现象,二次育肥户为避免亏损扩大,集中抛售 150 公斤以上大猪。北方屠宰场日均收购量激增 25%,但大猪消化周期延长至 30 天以上,表明市场对大猪的消化能力已达极限。
  (二)需求端:旺季不旺,消费回暖 “肌无力”
  与供应端的活跃形成鲜明对比,需求端表现冷清。尽管双节临近,但市场未出现预期消费热潮,需求回暖缓慢。
  开学季本应是猪肉消费小高峰,全国学校食堂周采购量环比增长 8%,在一定程度上拉动猪肉需求。然而,终端零售市场表现平淡,在北京、上海等地商超,猪肉销量周增幅仅 3.5%,与往年双节前期 15% 的增长水平差距巨大。
  屠企反馈,当前白条肉日均走货量较 7 月仅增加 5%,且多为低价促销品,高端分割肉需求疲软,显示居民消费能力受收入预期压制,在传统消费旺季购买猪肉时仍对价格敏感。
  二、政策托市 VS 市场悲观:短期稳价难破供需僵局

  在生猪市场博弈中,政策托市与市场预期的互动是影响猪价走势的关键因素。政策层面积极采取措施稳定市场情绪,但市场悲观预期仍存,供需基本面矛盾未得到根本解决。
  (一)政策组合拳缓解恐慌情绪
  面对生猪市场严峻形势,国家迅速推出政策 “组合拳”。启动年内第二批中央储备肉收储,计划收购 30 万吨冻猪肉,江西、河南等生猪主产区同步开展省级收储,累计收储规模达 12 万吨。这些政策信号稳定了养殖端情绪,“恐慌性出栏” 现象暂时得到遏制。
  河南、湖北等地散户出栏量周环比下降 18%,反映出养殖户对政策的信任与对市场的重新审视,生猪价格在政策托底作用下短暂止跌于 12.6 元 / 公斤,虽仍处低位,但给养殖户带来市场回暖的希望。
  (二)屠宰数据 “虚火” 难掩深层矛盾
  9 月首周全国屠宰量同比激增 26.4%,但深入分析发现,屠企趁低价扩大采购是屠宰量激增主因,实际终端消化量仅增 9%,表明市场真实需求未跟上屠宰量增长。
  卓创资讯指出,当前冻品库存已达 98 万吨,相当于正常月份 2 倍消费量,屠企库容率逼近 80%,采购能力受限。后续大规模采购生猪屠宰将加大库存压力,甚至可能引发资金链断裂风险。
  市场主体普遍预期,国庆前生猪价格反弹空间不超过 0.5 元 / 公斤,“政策托市不托价” 成为共识,反映出市场对当前供需格局的深刻认识,也表明仅依靠政策托市难以从根本上改变生猪市场现状。
  三、养殖端策略分化:抗价惜售与被动去化并存

  在生猪市场变化中,养殖端策略分化成为影响市场供应结构和价格走势的关键变量。集团场与散户的 “心理博弈”,以及二次育肥的谨慎态度,对市场产生重要影响。
  (一)集团场与散户的 “心理博弈”
  以牧原、温氏为代表的集团场在 9 月采取谨慎态度,主动放缓出栏节奏,截至 9 月 23 日,出栏计划完成率仅 65%。作为行业龙头企业,它们凭借较强抗风险能力和市场洞察力,通过控制出栏量观察市场反应,等待更有利市场时机。
  中小散户情况则截然不同。在山东、安徽等地,散户抗价情绪强烈,压栏比例高达 40%,对双节备货寄予厚望,期望价格在双节期间上涨以获取更高利润。
  然而,东北部分地区散户因仔猪销售亏损严重,每头仔猪亏损 30 - 50 元,只能低价抛售 200 斤以下标猪。这种 “两极分化” 的出栏格局加剧了市场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二)二次育肥:抄底信号未明,入场意愿低迷当前,全国外三元生猪均价已跌至 12.56 元 / 公斤,接近部分规模场成本线。但据 Mysteel 调研数据,仅有 15% 的二育主体进行试探性补栏,且平均补栏量较去年同期减少 60%,表明二次育肥户对当前市场形势持谨慎态度,未因价格下跌盲目入场。
  与部分二次育肥户交流得知,他们普遍认为猪价需进一步下跌至 12 元 / 公斤以下,且调运政策放宽才会考虑大规模入场。在这两个信号明确前,他们更倾向于持币观望。
  四、节后走势预判:弱势震荡下的三大变量
  展望国庆后生猪市场,供给、需求和价格方面的多空博弈将成为市场走向的关键。供给端压栏大猪、需求端腌腊预期与消费分层,以及价格走势的不确定性,是影响市场的主要变量。
  (一)供给端:压栏大猪或成 “定时炸弹”
  据农业农村部数据,9 月能繁母猪存栏量仍维持在 4100 万头以上,预示未来生猪产能高位运行。按正常生长周期推算,国庆后预计有超 200 万吨节前压栏大猪集中出栏,对市场形成潜在冲击。
  在山东,部分养殖户为等高价压栏大猪,节后猪价不升反降,使其陷入两难。若继续压栏,养殖成本增加;若此时出栏,则面临亏损,无奈只能抛售,加剧市场供应压力。
  同时,集团场为完成月度出栏计划,节后加快出栏节奏,温氏、正邦等集团场 10 月出栏计划环比增长 15%,进一步增加市场生猪供应量,供过于求局面凸显,猪价承受巨大下行压力。
  若二次育肥始终不入市,市场生猪需求难以有效补充,标猪价格可能下探至 12 元 / 公斤,导致部分低效产能加速淘汰,小型养殖场和散户或因亏损被迫退出市场。
  (二)需求端:腌腊预期与消费分层博弈
  随着北方气温转凉,10 月中旬后,华北、西北等地腌腊需求将逐步启动,理论上可拉动猪肉消费增长 15%。在陕西,腌腊季节家家户户购买大量猪肉制作传统美食,是猪肉消费重要节点。
  然而,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城镇居民肉类消费预算中,猪肉占比已从 2023 年的 45% 降至 38%,反映居民消费结构调整,牛羊肉、禽肉等替代品分流效应显著。
  在大城市超市和农贸市场,牛羊肉和禽肉销售区域顾客众多,猪肉销售区域相对冷清,商家需促销吸引顾客,显示当前猪肉消费需求回暖强度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三)价格走势:12 - 13 元 / 公斤区间震荡为主

  卓创资讯模型显示,若能繁母猪存栏维持 4042 万头(7 月数据),2026 年春节前生猪供给过剩压力难以缓解,猪价中枢将下移至 12.2 元 / 公斤。这一预测基于对市场供需关系的深入分析。
  未来一段时间,生猪市场供给持续高位,需求增长相对缓慢,猪价难大幅上涨。仅在出现极端天气(如提前降雪影响出栏,导致生猪运输受阻,市场供应减少)或突发疫情(如非洲猪瘟等,导致局部产能去化)时,才可能触发猪价阶段性反弹,但反弹幅度难超 1 元 / 公斤。
  猪价走势还受市场情绪、政策调控等因素影响。市场情绪乐观时,养殖户和二次育肥户补栏积极性提高,对猪价形成支撑;市场情绪悲观时,抛售生猪将导致猪价下跌。政策调控方面,政府可能通过收储、放储等手段调节市场供需关系、稳定猪价,但政策效果存在不确定性,需依据市场实际情况判断。
  五、破局之道:短期止损与长期产能优化
  在当前生猪市场严峻形势下,养殖主体和政策端需积极探索破局方法。通过短期止损和长期产能优化的双重努力,实现生猪产业可持续发展。
  (一)养殖主体:以 “质” 换 “量” 应对周期低谷

  养殖主体为在当前市场环境生存,需采取以 “质” 换 “量” 策略,优化种群结构,提升养殖效率。
  业内公认,三元杂母猪生产效率较二元母猪低 20%。在当前行情下,许多养殖场优先淘汰三元杂母猪,引进优质二元母猪,可将能繁母猪 PSY(每头母猪年提供断奶仔猪数)提升至 26 头以上,提高养殖效益。
  优化出栏节奏也很关键。将 220 - 240 斤标猪占比控制在 70%,可避免过度压栏导致饲料转化率恶化。300 斤以上大猪料肉比超 4:1,养殖成本大幅增加。合理控制出栏体重,既能降低成本,又能提高市场竞争力。
  (二)政策端:构建 “数据 + 市场” 双轨调控体系

  政策端在稳定生猪市场中责任重大。为实现这一目标,需构建 “数据 + 市场” 双轨调控体系,通过科学数据监测和灵活市场机制,稳定市场供应和价格。
  加快建立全国生猪产能大数据平台迫在眉睫。实时监测能繁母猪存栏、仔猪补栏等核心指标,使政策制定者及时掌握市场动态,避免 “亡羊补牢” 式调控。通过大数据分析,还能提前预测市场趋势,为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试点 “生猪价格保险 + 期货” 联动机制,是引导养殖主体利用衍生品工具对冲价格风险的重要举措。如皋市 2024 年生猪 “保险 + 期货” 项目试点工作圆满结束,成功利用金融工具稳定生猪产业发展。通过这一机制,养殖户可在一定程度上规避市场价格波动风险,缓解 “追涨杀跌” 的市场非理性行为。
  结语:双节只是 “中转站”,产能去化才是 “核心战”
  当养殖户在中秋团圆饭讨论生猪存栏,屠企在国庆促销中计算盈亏平衡时,这场源于产能过剩的深度调整,已超越节日供需短期博弈。对行业而言,只有直面 “能繁母猪超量、养殖成本高企、消费升级滞后” 的三重挑战,才能在 “猪周期” 新一轮洗牌中找到生存之道。对于消费者,或许需要做好准备,低价猪肉时代的回归可能比预期更为漫长。

  声明:本网刊登的文章以信息传播为目的,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如果转载文章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或者转载出处出现错误,请及时联系进行删除,电话:13520072067。本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感谢您的支持和理解!
文章来源:现代畜牧网     文章作者:豆包     文章编辑:一米优讯     
进入社区】【进入专栏】【推荐朋友】【收藏此页】【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信息
量增价跌:23家上市猪企8月销售数据透视——仔猪价格逼近成本线,行业陷入“卖越多2025/9/24 12:18:34
广东:猪粮比价进入过度下跌三级预警区间2025/9/24 11:39:10
统计局:9月中旬生猪(外三元)价格环比下降5.1%2025/9/24 11:37:24
关于五河县2024年度屠宰环节病害生猪无害化处理补贴资金的公示2025/9/24 11:31:00
关于拟拨付五河县2024年度养殖环节病死生猪无害化处理补助资金的公示2025/9/24 11:30:24
猪价腰斩、负债3720亿!上市猪企换帅潮背后的产能突围战2025/9/24 9:44:33
 发表评论   (当前没有登录 [点击登录])
  
信息发布注意事项:
  为维护网上公共秩序和社会稳定,请您自觉遵守以下条款:
  一、不得利用本站危害国家安全、泄露国家秘密,不得侵犯国家社会集体的和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得利用本站制作、复制和传播下列信息:[查看详细]
  二、互相尊重,对自己的言论和行为负责。
  三、本网站不允许发布以下信息,网站编辑有权直接删除:[查看详细]
  四、本网站有权删除或锁定违反以上条款的会员账号以及该账号发布的所有信息。对情节恶劣的,本网将向相关机构举报及追究其法律责任!
  五、对于违反上述条款的,本网将对该会员账号永久封禁。由此给该会员带来的损失由其全部承担!

您可能感兴趣的产品更多>>

版权所有 现代畜牧网 Copyright©2000-2025 cvo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00426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