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猪价格持续下行,行业面临严峻挑战
(一)价格持续走低,刷新年内低点
近期,生猪市场形势严峻,价格呈显著下降趋势。根据农业农村部监测数据,9 月第 3 周,全国生猪平均价格降至 13.85 元 / 公斤,较前一周下降 1.8%。至 9 月下旬,生猪期货加权指数更是创下年内新低。从区域分布来看,华南地区价格相对较高,为 15.20 元 / 公斤;东北地区价格较低,为 13.32 元 / 公斤。如此价格走势,给生猪养殖农户及相关企业带来极大经营压力,市场普遍对猪价回升预期表示关注。
以河南某村庄养殖户老李为例,其养殖规模达 50 余头生猪,原本预期良好收益,但当前猪价低迷,饲料成本降幅有限,导致经营面临成本回收困境。老李表示,从业多年来,从未遭遇如此低价行情。事实上,在此次价格大幅下跌过程中,众多养殖户均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经济损失。
(二)供应过剩主导下行,消费疲软加剧困境
生猪价格持续下跌,主要根源在于市场供应严重过剩。数据显示,今年 2 月至 7 月,全国新生仔猪数量同比增长 9.3%。按照 6 个月育肥周期推算,至明年 1 月,生猪出栏量将显著增加,预示着未来一段时间,市场猪肉供应量将维持高位。
从消费端分析,情况同样不容乐观。夏季作为猪肉消费淡季,受炎热天气影响,居民饮食偏好趋于清淡,对猪肉需求相应减少。即便在烧烤、夜市等消费场景中,海鲜、蔬菜、豆制品等食材更受消费者青睐,猪肉市场份额有所下降,消费增长动力不足。在城市某超市,工作人员反馈,近期猪肉销量明显下滑,促销活动效果不佳。各大农贸市场的猪肉销售情况亦不理想,摊主普遍反映经营难度增大。
二、多维调控协同推进,全力扭转市场颓势
(一)国家层面:启动收储与产能调控双重机制
针对生猪价格持续下跌态势,国家迅速采取多维调控措施,旨在稳定市场秩序。9 月 19 日,华储网发布通知,于 9 月 23 日启动 1.5 万吨中央储备冻猪肉收储工作,收储品种限定为国产 II 号、IV 号分割冻猪瘦肉,通过北京华商储备商品交易所有限责任公司电子交易系统,以 300 吨 / 标的进行竞价交易。此项举措为市场注入信心,收储旨在减少市场猪肉供应量,缓解供过于求局面,稳定价格预期。过往市场波动期间,收储政策实施在稳定市场情绪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尽管收储量占市场总量比例有限,但充分彰显了国家稳定市场的坚定决心。
同时,产能调控成为稳定市场的关键手段。9 月 16 日,农业农村部联合发改委召集 25 家头部猪企开展座谈,明确要求头部企业带头控制产能,具体措施包括调减能繁母猪数量、降低出栏量、将出栏体重控制在 120 公斤左右等。配套实施一系列财政金融措施,如严格控制生猪产能扩张信贷投放、减少刺激产能增长的各类补贴等,从源头遏制产能过剩问题。这些措施有效抑制了产能过度扩张,避免市场进一步失衡。头部企业在行业中具有重要引领作用,其积极响应将带动整个行业健康发展。
(二)地方层面:积极配合,切实落实产能调减目标
在国家政策引导下,地方政府积极协同推进调控工作。以河南省为例,将能繁母猪保有量目标从 400 万头下调至 370 万头,并每周发布价格预警,引导养殖户 “降体重、避压栏”。7 月,全省生猪规模场出栏量环比下降 12.3%,表明河南省正积极调整产能结构,以适应市场变化。通过降低能繁母猪保有量,减少未来生猪供应量,缓解市场压力;价格预警机制使养殖户能够及时掌握市场动态,合理安排生产;“降体重、避压栏” 措施有效避免了过度养殖导致的市场供应过剩。在河南部分农村地区,养殖户已开始按照政府引导,合理控制养殖规模,调整养殖策略。
青岛等地亦积极落实上级要求,引导能繁母猪存栏调减。通过加强监测与调控,确保产能调减目标顺利实现,为行业产能优化贡献力量。地方政府在行业调控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如同 “毛细血管”,将国家政策精准落实到基层,保障政策有效实施。通过地方与国家政策的协同配合,共同推动产能优化,助力生猪市场逐步恢复供需平衡。
三、短期面临调整阵痛,长期发展前景可期
(一)短期:供需博弈下的震荡调整阶段
业内专家普遍认为,生猪市场短期内将经历阵痛期。当前生猪供应量依然充足,部分低价区域已接近成本线,猪价下行空间有限。但在阶段性产能出清过程中,现货价格仍可能出现波动。中秋国庆双节临近,消费需求有望得到提振,猪价或将呈现季节性回升态势,以稳中有涨为主,养殖企业有望保持盈利。然而,国庆假期结束后,需求可能出现小幅回落,短期内市场仍将处于震荡调整阶段。
在此阶段,供需双方博弈激烈。供应端方面,尽管国家和地方积极调控产能,但前期积累的产能仍在逐步释放,短期内生猪出栏量难以大幅下降。部分养殖户因担忧后期价格下跌,加快出栏速度,导致市场生猪供应量维持高位。需求端方面,虽然双节带来一定消费提振,但整体消费需求增长较为缓慢。消费者消费观念和饮食习惯的变化,导致对猪肉需求减弱;同时,其他肉类替代品的竞争也分流了部分猪肉消费市场。
在这种供需博弈背景下,猪价走势存在不确定性。政策调控、疫情变化、饲料价格等多种因素均可能对猪价产生影响。养殖户和相关企业需密切关注市场动态,合理调整生产和经营策略,以应对市场变化。
(二)长期:产能去化加速,供需趋向紧平衡状态
从长期发展来看,农业农村部明确对产能过剩企业开展 “窗口指导”,确保 100 万头能繁母猪调减目标落实。在政策推动下,预计 2026 年中期供应同比下降,供需关系将从宽松逐步转向紧平衡。龙头企业带头降低出栏活重,减少二次育肥;中小养殖户淘汰低产母猪,灵活调整出栏节奏,市场行情有望实现实质性好转。成本控制能力强的规模企业将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行业集中度有望进一步提升。
在产能去化过程中,规模企业凭借资金、技术和管理优势,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变化,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通过优化养殖结构,淘汰低产母猪,提升母猪繁殖性能,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中小养殖户则需更加灵活地调整出栏节奏,根据市场价格和自身成本状况,合理安排养殖规模和出栏时间。部分中小养殖户尝试与规模企业合作,采用订单养殖等模式,降低市场风险,提高养殖收益。
随着产能逐步去化,市场供需关系将得到有效改善。当供需达到紧平衡状态时,猪价将趋于稳定,养殖行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在此过程中,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升,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将成为未来发展趋势,有助于提高养殖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保障猪肉质量和安全,满足消费者对高品质猪肉的需求。
四、不同主体应对策略
(一)龙头企业:聚焦降本增效,引领产能调控
在生猪市场调整过程中,大型企业承担着重要责任。中国畜牧业协会建议大型企业 “聚焦育种、营养等降本手段,带头减产能”。以牧原股份为例,积极响应生猪产能调控号召,采取一系列针对性措施。在母猪存栏方面,调减能繁母猪存栏规模,有序淘汰低产低效母猪,预计年底降至 330 万头,短期内不考虑新增母猪。在出栏体重管理上,近期持续降低均重,预计本月底降至 120kg。在销售端,全面停止向二次育肥客户销售育肥猪,并积极配合相关部门构建管控体系,确保育肥猪全部流向屠宰厂。通过这些举措,牧原股份切实发挥了产能调控带头作用,有力促进生猪价格平稳运行,推动生猪产业高质量稳定健康发展。
温氏股份等头部企业也积极行动。温氏在育种技术上持续创新,与华南农业大学开展产学研合作,创新建立五系杂交配套新模式,运用全基因组选择等技术,进一步提高生猪育种效率。全基因组选择技术在仔猪断奶前进行早期检测,可直接筛除至少 40% 性能欠佳的猪只,剩余 60% 进行持续生产性能测定,不仅减少测定工作量,还能降低种猪后期测定成本 30% 以上。通过培育瘦肉率高、饲料转化率高的配套系,有效降低养殖成本。同时,温氏合理控制产能,为稳定市场做出积极贡献。这些头部企业通过智能化养殖、优化饲料配方等方式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养殖成本,在产能调控中发挥引领作用,为行业树立良好榜样。
(二)中小养殖户:灵活调整策略,避免盲目跟风
对于中小养殖户而言,应 “淘汰低产母猪,灵活调整出栏节奏”。在市场波动中,中小养殖户需密切关注市场价格和政策导向,避免盲目压栏或补栏。例如,在价格下跌时,部分养殖户未盲目等待价格回升,而是依据市场情况及时调整出栏计划,有效避免了过度压栏导致的成本增加和市场风险。通过与当地收购商建立稳定合作关系,及时了解市场需求,合理安排养殖规模和出栏时间。部分中小养殖户还积极参加政府组织的培训,学习科学养殖技术和市场分析方法,提升自身养殖水平和市场判断能力。
以河南某村庄养殖户老张为例,其养殖规模为 20 余头生猪。在市场价格下跌时,老张通过学习市场分析知识,准确判断市场行情,及时将达到出栏标准的生猪出售,避免了后期价格进一步下跌带来的损失。同时,老张淘汰几头低产母猪,引进优良品种,提高了养殖效益。老张表示,过去因缺乏市场判断能力,盲目跟风导致经营受挫,如今学会自主分析市场,根据市场情况调整养殖策略,经营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像老张这样的中小养殖户,通过灵活调整养殖策略,在市场波动中实现生存发展,为行业稳定发展贡献力量。
生猪产业既关系到居民的 “菜篮子”,又涉及 1700 多万个养殖场户的切身利益。在国家多维调控和市场自身调节的共同作用下,尽管短期内面临调整阵痛,但从长期来看,随着产能逐步去化和消费回暖,生猪市场有望走出低谷,迈向稳定健康、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无论是大型企业还是中小养殖户,都在积极适应市场变革,共同推动生猪产业可持续发展,期待生猪市场早日迎来新的繁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