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双节备货推高蛋价,短期冲高后急转直下
(一)节前需求集中释放,蛋价半月上涨超 24%
进入 9 月,受中秋月饼制作及学校开学集中采购的拉动,鸡蛋价格呈现出阶段性上涨态势。监测数据表明,截至 9 月 16 日,全国主要养殖区蛋鸡养殖场鸡蛋出场价格达到 7.4 元 / 公斤,相较于 8 月初的低位上涨了 1.8 元 / 公斤,涨幅达 32%。北京、广东等主销区的批发价亦同步攀升,其中广州粉蛋批发价一度突破 8 元 / 公斤,创下今年 6 月以来的新高。
(二)需求透支叠加供应回暖,价格一周暴跌超 35%
然而,随着中秋节临近,月饼厂备货基本完成,同时天气转凉使得在产蛋鸡产蛋率回升,鸡蛋市场的供需格局迅速发生逆转。在不到一周的时间内,鸡蛋价格开启回调模式,部分地区跌幅超过 2.6 元 / 公斤,华北、华东地区现货价回落至 4.8 - 5.2 元 / 公斤,较峰值下跌 35%,呈现出 “旺季不旺” 的戏剧性反转局面。
二、价格波动背后的供需博弈
(一)上涨动力:节日效应与短期供应紧张共振
节日刚需集中爆发:中秋佳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月饼是不可或缺的节庆食品,而蛋黄作为众多月饼馅料中的关键原料,需求在节前呈现井喷式增长。仅华南地区,月饼企业在节前两周的蛋黄采购量就达到了 30 万吨,这一数量相当于该地区日常月均消费量的 1.5 倍,充分体现了节日效应下月饼制作对鸡蛋需求的强劲拉动作用。与此同时,全国 12 万所中小学开学,学校食堂为满足师生日常饮食需求,开启集中采购模式,推动终端鸡蛋需求环比提升 20%。从校园餐桌到家庭厨房,从食品加工到零售终端,鸡蛋成为连接各方需求的关键商品,在节日和开学季的双重刺激下,市场热度持续攀升。
阶段性供应缺口显现:8 月,全国多地遭受高温侵袭,鸡舍环境温度升高。蛋鸡产蛋的适宜温度一般在 13 - 23℃,当超过 30℃时,蛋鸡就会出现热应激反应,产蛋率大幅下降。据行业数据统计,8 月产蛋率下降至 88%,不少养殖场出现鸡蛋减产情况。部分养殖户为优化鸡群结构、降低养殖成本,提前淘汰老鸡,导致 8 月末在产蛋鸡存栏量虽仍处于历史高位,达 12.88 亿只,但短期内新鲜蛋供应偏紧。为缓解供应压力,冷库蛋出库量占比一度达 30%,然而冷库蛋在口感、新鲜度上与鲜蛋存在差距,无法完全满足市场对高品质鸡蛋的需求,进一步凸显了阶段性供应缺口,推动蛋价上行。
(二)回调主因:供应过剩与需求断层双重压制存栏高位叠加
产蛋率恢复:随着 9 月气温逐渐回落,鸡舍环境得到改善,蛋鸡产蛋率显著回升。9 月上半月,产蛋率回升至 91.18%,单日产蛋量增加 500 万公斤,鸡蛋供应愈发充足。从长远视角来看,卓创数据显示,8 月鸡苗补栏量高达 4395 万羽,为过去十年同期最高水平。按照蛋鸡生长周期,这批鸡苗将在未来 4 个月陆续进入产蛋期,预示着新开产蛋鸡数量将持续增加,市场供应压力逐步显性化。即便当前市场需求尚可,但随着供应不断增多,供大于求的局面愈发明显,价格回调在所难免。
需求端呈现 “双降” 格局:中秋节过后,月饼厂完成备货,采购量较节前减少 60%,原材料采购生产线活跃度大幅降低。贸易商面对市场上大量供应的鸡蛋,观望情绪升温,流通环节库存从 0.85 天升至 0.99 天,他们担忧高价囤货后鸡蛋价格下跌造成损失,纷纷减少采购量。居民家庭在前期经历鸡蛋价格上涨后,消费行为也发生改变,采购量下降 15%,转而选择禽肉、蔬菜等性价比更高的食材作为日常饮食补充,鸡蛋在家庭消费中的占比降低。需求端的双重下降,与供应端的持续增加形成鲜明对比,成为鸡蛋价格回调的重要驱动力。
三、养殖盈利昙花一现,成本与周期矛盾凸显
(一)短暂盈利期背后的风险累积
中秋前鸡蛋价格的强势上涨,使蛋鸡养殖行业迎来了短暂的盈利期。自春节后便深陷亏损泥沼的养殖户,终于实现扭亏为盈,单斤盈利一度达到 1.85 元 / 斤,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养殖户的经营压力。然而,这一盈利局面具有明显的短期性和不稳定性。从市场供需结构来看,这种盈利建立在短期供需错配的基础之上,根基并不牢固。8 月末,全国冻库蛋库存仍高达 120 万吨,这一数量相当于日均消费量的 40 倍,对市场价格构成潜在威胁。一旦市场供需关系出现变化,这些冻库蛋将大量涌入市场,对现货价格形成巨大冲击。
(二)长期成本与产能的双重桎梏
饲料成本刚性支撑减弱:饲料成本作为蛋鸡养殖的主要支出项目,其价格波动对养殖利润产生直接影响。近期,豆粕、玉米价格虽高位回落,单斤鸡蛋饲料成本降至 2.98 元 / 斤,表面上减轻了养殖户的成本负担。但从产能角度分析,8 月蛋鸡存栏量同比增加 7.7%,庞大的存栏基数使得市场供应过剩压力未得到根本缓解。即便饲料成本有所下降,节省下来的成本也被过剩的供应所抵消,难以转化为实际的利润增长。
补栏热情高涨埋下隐患:8 月鸡苗价格 3.59 元 / 羽,持续处于历史高位,种蛋利用率更是高达 98%,这一系列数据表明养殖户对后市预期过于乐观。他们大量补栏鸡苗,期望获取更多收益。但农业农村部的预警显示,当前存栏结构中 450 日龄以上老鸡占比仅 9.2%,淘汰节奏的放缓意味着四季度产蛋量将进一步释放。这种盲目补栏行为,无疑将加剧未来市场的供应过剩,使蛋鸡养殖行业面临更大的经营困境。
四、后市展望:供需宽松下的震荡寻底
(一)短期:节日效应消退,价格或继续小幅下调
随着中秋佳节的结束,市场迅速从节日消费的高峰期进入传统的消费淡季。从供应端来看,9 月底前,在产蛋鸡存栏量预计将突破 13 亿只,庞大的存栏基数确保了鸡蛋供应的充足性。而在需求端,若无突发的利好因素刺激,消费者对鸡蛋的购买热情已随着节日的结束而降温,家庭采购回归日常水平,餐饮行业也减少了对鸡蛋的批量采购。据卓创资讯分析,在当前的供需格局下,现货价格可能会进一步回落至 4.5 - 5.0 元 / 公斤,部分产区甚至可能逼近成本线,蛋价在短期内仍将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
(二)中期:产能去化与需求回暖的时间赛跑
尽管当前鸡蛋市场供应过剩压力显著,但四季度仍存在一些关键变量,这些变量将对市场供需格局产生重要影响。天气转凉后,人们对猪肉的消费热情通常会有所回升,作为蛋白质的重要来源,猪肉消费的增加可能会分流部分原本属于鸡蛋的需求,对鸡蛋市场形成一定冲击。若 10 月淘汰鸡数量能较预期增加 20%,这将有助于阶段性缓解存栏压力,减少鸡蛋供应量。但从目前情况来看,养殖户淘汰鸡的积极性仍有待提高,淘汰进度较为缓慢。业内普遍认为,鸡蛋市场要实现供需再平衡,需经历 3 - 4 个月的产能去化,在此期间,市场将在供应过剩与需求逐渐回暖的矛盾中艰难寻底。
(三)养殖端建议:理性看待周期,强化成本管控
对于规模养殖场而言,应抓住当前盈利的窗口期,有序淘汰低产蛋鸡,优化鸡群结构,将 450 日龄以上老鸡占比提升至 15% 以上,降低养殖成本,提高养殖效益。中小散户则需保持理性,避免盲目跟风补栏,以免加剧市场供应过剩。通过优化饲料配方,合理搭配玉米、豆粕等原料,提高饲料利用率;加强鸡舍管理,改善养殖环境,提升蛋鸡产蛋率,从多方面降低成本,增强自身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从容应对即将到来的价格震荡期。
结语
2025 年中秋前后的鸡蛋价格波动,本质上是短期供需错配与长期产能过剩的集中体现。对于从业者而言,需清醒认识到当前市场已从 “量价齐升” 转向 “量增价跌” 的新周期,唯有加快产能去化、提升养殖效率,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对于消费者而言,短期内可逢低储备,但需注意选择新鲜蛋品,避免购买长期储存的冷库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