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猪市场现状:价格低迷逼近成本线
(一)价格持续下跌,创年内新低
2025 年伊始,生猪市场呈现出持续低迷态势,价格不断下行,部分低价区域已逼近成本线,给养殖户带来较大压力。依据国家统计局数据,9 月上旬,生猪(外三元)价格为 13.7 元 / 公斤 ,与 2024 年 9 月上旬的 19.8 元 / 公斤相比,降幅达 30.8%。
中国养猪网数据显示,9 月 24 日,生猪(外三元)价格为 12.59 元 / 公斤,较 9 月 3 日的月内高点下降 10.4%,较 2 月 2 日年内高点的 16.67 元 / 公斤更是大幅下降 24.4%,达年内最低水平 。仔猪与母猪价格亦未能幸免,同步走低。7 公斤仔猪价格已跌至 259 元 / 头,二元母猪销售均价降至 1590 元 / 头,均创年内新低 。仔猪和母猪价格的下滑,进一步加重了养殖户的困境。
(二)养殖利润承压,行业面临亏损
随着生猪价格持续下探,养殖利润空间不断收窄,部分养殖户已陷入亏损状态。据博亚和讯数据,9 月 19 日当周,外购仔猪养殖利润为 - 199.31 元 / 头,盈利周环比下滑 37.38 元 / 头;自繁自养养殖利润为 - 24.44 元 / 头,盈利周环比下滑 41.29 元 / 头 。这表明在经历超 16 个月盈利后,养殖端再次陷入全面亏损。
对于养殖户而言,养殖利润的亏损使得其前期投入难以获得相应回报。其投入大量资金用于仔猪购置、饲料采购、猪舍建设及猪群照料,期望在生猪价格上升时获取可观收益,改善经营状况。然而,现实情况是不仅要承受养殖成本压力,还要面对亏损局面。为减少损失,部分养殖户不得不提前出栏,甚至缩减养殖规模。但提前出栏可能导致售价降低,缩减规模则意味着未来收入减少。
二、供需失衡:猪价下跌的深层原因
生猪价格长期低迷,背后原因复杂,供需失衡是关键因素。供给端存在产能过剩压力,需求端消费疲软,市场行为中的恐慌性出栏进一步加剧了市场困境。以下将对这些因素进行深入剖析,探究猪价下跌的内在逻辑。
(一)供给端:产能过剩压力显著
供给端方面,产能过剩压力突出,这是猪价下跌的重要原因之一。受 2024 年头部企业产能扩张影响,2025 年同期生猪出栏量仍处于高位。公开数据显示,8 月份 18 家上市猪企出栏量同比增长 29.11% ,其中牧原、温氏等龙头企业出栏量均有显著增长。大型企业的大规模出栏,大幅增加了市场生猪供应量,对猪价形成巨大下行压力。例如牧原股份,作为生猪养殖行业巨头,8 月销售生猪 700.1 万头,同比增长 27.1% ,月销量达年内第二高,使得市场供给更为充裕。
尽管农业农村部监测数据显示,今年 6 月全国 5 月龄以上中大猪存栏环比下降 0.8%,预示近期出栏量将减少;8 月能繁母猪存栏出现拐点,意味着 10 个月后的远期供给开始收缩。但受生猪生长周期影响,当前规模猪场的总存栏量仍保持环比增长。目前存栏的中小猪只仍在持续育肥并形成供应,现阶段整体产能压力依然较大。即使能繁母猪存栏量出现下降趋势,由于生猪生长需要时间,之前存栏的中小猪只还在生长并将陆续进入市场,增加生猪供应量,导致短期内产能过剩压力难以有效缓解。
另外,2025 年 7 月末全国能繁母猪存栏为 4042 万头,环比减少 0.02%,同比增加 0.02%,相当于正常保有量的 103.6% ,产能过剩问题较为突出。能繁母猪作为生猪生产的基础,其存栏量直接影响未来生猪供应量。当能繁母猪存栏量超过正常保有量时,未来一段时间内生猪供应量可能持续增加,进一步加剧产能过剩压力。
(二)需求端:消费疲软难支撑价格
需求端呈现消费疲软态势,难以对猪价形成有效支撑。通常 6 月至 8 月为猪肉消费淡季,家庭及餐饮需求均有所下降。2025 年七、八月份,虽学生返校等因素带动餐饮消费有所回升,但受高温天气影响,猪肉消费仍处于淡季,终端消费回暖速度未达预期,对生猪价格支撑力度有限。夏季炎热,人们食欲受影响,对肉类消费需求减少。家庭烹饪倾向选择清淡食物,减少猪肉购买;餐饮行业也因消费者需求变化减少猪肉采购量。即便有学生返校带动餐饮消费回升,整体消费仍显疲软,无法有效拉动猪价上涨。
替代品分流需求也是导致猪肉消费疲软的重要因素。牛肉等替代品价格处于低位运行,在一定程度上分流了猪肉消费,加剧了猪肉市场供需失衡。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们肉类消费需求更加多样化。当牛肉等替代品价格较低时,消费者倾向选择替代品,减少猪肉消费。夏季烧烤季,牛肉串、烤牛排等受消费者喜爱,冲击了猪肉在餐饮渠道的消费。牛肉价格低位运行,使部分原本选择猪肉的消费者转向牛肉,导致猪肉市场份额被分流,需求进一步下降。
(三)市场行为:恐慌性出栏加剧短期过剩
七八月份未出现传统的猪价反弹趋势,前期压栏的大猪和二次育肥现象减少,部分养殖场户出现恐慌性出栏,加剧了短期供应过剩局面。正常情况下,七八月份气温升高,生猪生长速度放缓,出栏量减少,市场供应减少,猪价往往反弹。但 2025 年这一传统趋势未出现,猪价持续低迷。部分养殖场户见猪价未如预期上涨,担心价格进一步下跌,纷纷提前出栏,甚至恐慌性出栏,形成价钱越低、出栏越快,越卖价格越低的恶性循环。
为避免更大损失,一些养殖户在猪价下跌时不顾市场需求匆忙出栏。大量生猪集中涌入市场,瞬间增加市场生猪供应量,供过于求局面加剧,导致猪价进一步下跌。而猪价下跌又使养殖户更加恐慌,加快出栏速度,形成难以打破的恶性循环。不过,这种恐慌性出栏属短期内现象,随着政策调控推进,养殖户情绪将逐渐稳定,出栏节奏也会逐步恢复正常。
三、精准施策:多层次调控体系全面启动
面对生猪市场严峻形势,政府迅速行动,构建了多层次、全方位的调控体系。该体系从短期、中期、长期三个维度出发,运用多种政策工具,全面调节生猪市场供需关系,稳定市场价格,保障养殖户利益,推动生猪产业健康发展。
(一)短期调控:平衡市场供给
短期调控方面,减少二次育肥、适当降低生猪出栏体重是平衡市场供给的重要举措。二次育肥是指养殖户将已达出栏标准的生猪继续饲养,期望价格上涨获取更高收益。但此行为常导致生猪集中出栏,加剧市场供应过剩压力。市场价格波动时,大量二次育肥生猪集中进入市场,瞬间增加市场生猪供应量,促使价格进一步下跌。为避免此类情况,政府加强对二次育肥行为监管,引导养殖户理性养殖,避免盲目跟风二次育肥。通过宣传和政策引导,让养殖户了解二次育肥风险,依据市场需求和自身实际合理安排生猪出栏时间。
适当降低生猪出栏体重,可直接减少当前 1 - 2 个月内的猪肉供应量,缓解短期市场压力。一般而言,生猪体重越大,消耗饲料和养殖成本越高。市场价格低迷时,继续饲养大体重生猪不仅增加养殖成本,还可能面临价格进一步下跌风险。一些体重超过 130 公斤的大猪,日饲料消耗量大,生长速度却逐渐放缓,养殖效益明显下降。市场价格持续下跌时,养殖户应及时调整养殖策略,适当降低生猪出栏体重,降低养殖成本,同时缓解市场供应压力。
(二)中期调控:优化产能结构
合理淘汰低产能繁母猪是中期调控关键。低产能繁母猪生产效率低,养殖成本高,淘汰此类母猪可降低成本,减少市场风险。每头母猪每年提供的断奶仔猪数(PSY)是衡量养殖效率的重要指标,若 PSY 水平低于 20 头,养殖户应加大淘汰力度,争取将生产效率提升至 23 头左右的全国平均水平。例如某养殖户母猪 PSY 水平仅为 18 头,意味着每头母猪每年提供断奶仔猪数量少,养殖成本相对较高。通过淘汰低产能母猪,引进或培育 PSY 水平较高的母猪,该养殖户有望将生产效率提升至 23 头左右,降低养殖成本,提高养殖效益。
淘汰低产能繁母猪过程中,养殖户需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要全面评估母猪繁殖性能、健康状况、年龄等,确定低产能母猪;合理安排淘汰时间,避免集中淘汰对市场造成过大冲击;做好母猪更新工作,及时引进优良品种后备母猪,确保母猪群体质量和数量稳定。通过这些措施,逐步优化母猪群体结构,提高养殖效率,降低市场风险,实现生猪产业可持续发展。
(三)长期调控:调节能繁母猪存栏量
能繁母猪产能影响 10 个月后的商品猪出栏,因生猪生产周期包括 112 天妊娠期和 6 个月育肥期,共约 10 个月。当前调节能繁母猪存栏量,旨在保障未来市场供需平衡。有关部门计划将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在现有基础上调减 100 万头左右,降至约 3950 万头 。此调控目标基于对市场供需状况、养殖成本、行业发展趋势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考量。
能繁母猪存栏量稳定与否,直接关系生猪市场供应稳定性。存栏量过高,未来生猪供应量可能大幅增加,导致市场供过于求、价格下跌;存栏量过低,生猪供应量可能不足,价格上涨。精准调控能繁母猪存栏量,有助于有效避免生猪市场过度波动,切实保障市场供应均衡性。为实现调控目标,政府将采取系列措施,加强对能繁母猪存栏量监测和预警,及时掌握市场动态;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鼓励养殖户合理调整能繁母猪存栏量;加强对生猪养殖行业规范管理,防止盲目扩张或收缩产能。
(四)政策工具:冻猪肉收储稳定市场
8 月 25 日中央冻猪肉储备收储后,不到 1 个月,9 月 19 日国家再次启动 1.5 万吨的中央冻猪肉收储工作。收储政策在市场低迷时发挥关键作用。一方面可直接减轻当前生猪供给压力,短期内稳定生猪价格。市场生猪供应过剩、价格持续下跌时,通过收储冻猪肉,减少市场猪肉供应量,平衡供需关系,稳定生猪价格。
收储政策还具有重要信号意义,能提振市场信心,防止恐慌性抛售加剧价格下跌,传达积极市场信号,防止猪价过度下跌。养殖户看到国家启动收储工作,会意识到政府对市场的关注和支持,稳定情绪,避免恐慌性出栏。这种积极市场信号有助于稳定市场预期,促进市场平稳运行。如 2025 年生猪价格持续下跌,养殖户人心惶惶,国家及时启动收储工作,稳定了市场情绪,避免市场进一步恶化。
四、分类指导:差异化措施促产业升级
在生猪产能调控过程中,不同规模养殖主体角色不同,面临挑战各异,需采取不同应对策略。政策层面充分考虑这一点,针对散户及中小型养殖户、大型养殖企业制定差异化调控措施,推动整个生猪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一)散户及中小型养殖户:稳定情绪,理性应对散户及中小型养殖户
因自身规模小、资金有限、技术相对落后,抗风险能力较弱,更易受价格波动冲击。猪价下跌时,易出现 “恐慌性出栏” 等非理性行为,加剧市场不稳定。2025 年猪价持续低迷时,部分散户担心猪价继续下跌,不顾生猪生长周期匆忙出栏,导致市场生猪供应量瞬间增加,猪价进一步下跌。
为稳定市场情绪、引导理性预期,政策层面通过启动猪肉收储等措施向市场传递积极信号。市场价格过低时,政府收储猪肉,减少市场猪肉供应量,稳定猪价,让养殖户看到市场希望,避免恐慌性出栏。除收储政策外,政府还加强市场信息发布和解读,让养殖户及时了解市场动态和政策导向,增强市场信心。通过举办培训班、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向养殖户传授养殖技术和市场分析方法,帮助其提高养殖效益和应对市场风险能力。
对于养殖户,关注养殖效率至关重要。若生产成本高、PSY 水平低,应合理淘汰低产能繁母猪,提升生产效率。通过科学养殖管理,合理调整饲料配方,加强疫病防控,提高母猪繁殖性能和仔猪成活率,降低养殖成本,提高养殖效益。避免盲目跟风出栏,依据市场情况和自身养殖成本合理安排出栏节奏也十分重要。市场价格波动时,养殖户要保持冷静,分析市场供需关系和价格走势,选择合适出栏时机,实现养殖效益最大化。
(二)大型养殖企业:主动调整,发挥稳定市场功能
大型养殖企业凭借成熟生产管理体系、先进技术设备和充足资金储备,能保持相对稳定出栏节奏,按既定育种和出栏计划有序组织生产。市场波动时,其稳定生产对维持市场供应稳定起重要作用。2025 年猪价下跌期间,牧原股份等大型养殖企业未因市场价格波动大幅调整出栏计划,继续按既定节奏生产,为市场提供稳定生猪供应。
政策注重引导和督促这类企业从生产计划层面主动调整,更好发挥稳定市场功能。如调减能繁母猪数量,降低出栏量,将出栏体重控制在 120 公斤左右等。这些措施有助于减少市场供应量,缓解市场压力,稳定猪价。牧原股份计划年底前再减少 13 万头能繁母猪,通过有序淘汰低产低效母猪,优化母猪群体结构,提高养殖效率。温氏、新希望等企业同步将商品猪出栏均重从 130 公斤降至 120 公斤以下,并全面停止向二次育肥客户销售生猪,从源头抑制投机性需求,稳定市场价格。
大型养殖企业还应发挥技术和管理优势,加强与上下游企业合作,共同应对市场风险。与饲料企业合作降低饲料成本;与屠宰企业合作拓展销售渠道;与科研机构合作加强技术创新,提高养殖效益和产品质量。大型养殖企业还可通过产业扶贫、带动就业等方式履行社会责任,为地方经济发展做贡献。
五、未来展望:供需格局或迎转机
(一)短期:双节临近或现小幅反弹
四季度供需均会协同增长,节前猪价可能保持相对稳定。临近双节,随着国庆节及中秋节备货需求提振,消费需求有望阶段性回升,猪价在消费带动下可能出现小幅反弹。但当前供强需弱格局尚未根本扭转,反弹空间预计有限。
国庆和中秋双节期间,居民采购猪肉用于家庭聚餐、送礼等活动增加,餐饮行业也会加大猪肉采购量,一定程度拉动猪肉消费。2024 年双节期间,猪肉消费需求明显增加,带动猪价上涨。但 2025 年生猪市场供应过剩问题严重,市场生猪供应量充足,限制猪价反弹空间。
(二)中长期:产能去化,产业迈向良性循环
随着产能调控政策深入推进,能繁母猪存栏量逐步调减,预计到 2026 年中期,生猪供应同比将转为下降,供需格局有望从宽松转向紧平衡。随着能繁母猪存栏量减少,未来生猪供应量相应减少。供应量减少到一定程度时,市场供需关系将改善,猪价将逐渐趋于稳定。
行业竞争核心正从 “拼规模” 转向 “拼效率、拼成本、拼可持续”,成本控制能力强的规模企业将凭借产能调度优势,在周期波动中占据主动。过去,生猪养殖行业竞争主要靠扩大养殖规模,随着市场发展和竞争加剧,此模式暴露出成本高、效率低、抗风险能力弱等问题。如今,行业竞争核心转变,更注重效率、成本和可持续性。牧原股份通过不断优化养殖技术和管理模式,降低养殖成本,提高养殖效率,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
政策旨在构建长效调控机制,推动生猪产业实现良性循环发展,未来猪价有望逐步转向 “小波动、稳盈利” 的新周期。政府通过建立多层次调控体系,加强对生猪市场监测和预警,及时调整政策措施,保持市场稳定。通过调控能繁母猪存栏量、启动冻猪肉收储等措施,稳定市场价格,保障养殖户利益。在政府调控下,生猪产业将朝着更健康、可持续方向发展,猪价更稳定,养殖户能获得稳定收益。
生猪市场短期低迷是产业转型必经阶段,通过政府精准调控、不同规模养殖主体协同发力以及产业自身升级优化,生猪产业有望在挑战中迎来新发展机遇,实现供需平衡和良性循环。在此过程中,养殖户、企业和政府需共同努力,积极应对市场变化,推动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