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猪市低迷:标肥价差逆势收窄,旺季上涨动力衰竭
(一)价格走势:6 元警戒线失守,悲观情绪蔓延
2025 年 9 月,全国生猪均价跌破 13 元 / 公斤(6.5 元 / 斤),广西、新疆等地价格率先下探至 5.6 - 5.9 元 / 斤,创下 2023 年以来的新低。标肥价差(标猪 - 肥猪)从 8 月的 0.5 元 / 公斤急剧收缩至 0.3 元 / 公斤。北方地区,150 公斤以上大猪与 120 公斤标猪价格近乎持平;南方地区价差收窄至 0.4 - 0.7 元 / 公斤,打破了传统的 “旺季肥猪溢价” 规律。
(二)市场信号:需求回暖难抵供应压力
尽管气温下降对肥猪消费形成利好,但在中秋国庆备货期,屠宰企业开工率仅提升 3%,白条肉走货量同比减少 12%。规模养殖场出栏计划环比增加 1.3%,二次育肥户压栏大猪集中释放,150 公斤以上生猪占比达到 12%,远超往年同期 8% 的水平。市场承接能力严重不足,导致养殖户压栏心态松动,加速大猪出栏,形成负反馈机制。
二、供应端承压:大猪存栏攀升,产能去化滞后
(一)存栏结构失衡:大猪占比创阶段性新高
根据 Mysteel 监测数据,2025 年 8 月,90 - 140 公斤生猪存栏占比为 35.87%,140 公斤以上大猪占比 1.14%,环比分别提升 0.31% 和 6.18%。前期猪价低迷引发养殖户压栏增重行为,叠加对 “旺季需求” 的误判,140 公斤以上生猪日均增重 0.8 公斤,出栏均重突破 125 公斤,创下 2021 年以来同期最高水平,进一步加剧了短期供应过剩的局面。
(二)产能去化缓慢:能繁母猪存栏仍超警戒线
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2025 年 8 月能繁母猪存栏量为 4045 万头,虽环比微降 0.3%,但仍高于 3900 万头的绿色区间。预计 2025 年二季度新生仔猪量同比增长 7%,对应四季度生猪出栏量将达到 1.8 亿头。叠加头部企业(如牧原、温氏)出栏计划增加 15%,供应压力至少将持续至 2026 年一季度。
三、四季度展望:供应过剩 vs 消费疲软,底部磨底成常态
(一)需求端:节日效应透支,替代消费分流明显
双节备货结束后,终端需求将进入淡季,预计 2025 年 10 月猪肉消费量环比下降 8%。生猪价格与牛肉、禽肉价差扩大,15.57 元 / 公斤的猪肉均价较牛肉低 60%。受经济复苏缓慢影响,家庭消费采购量同比减少 10%。在饲料成本支撑下,猪价难以突破 “6 元魔咒”。
(二)政策与市场博弈:去产能路径分歧加剧
发改委要求 25 家头部企业在 2026 年 1 月底前合计调减 100 万头能繁母猪。然而,规模场凭借低成本优势(如牧原养殖成本 11.8 元 / 公斤)逆周期扩张,中小散户加速退出,产能去化呈现 “头部化” 特征。市场担忧供应过剩周期将延长至 2026 年下半年。
四、养殖端突围:短期止损与长期效率双提升
(一)短期策略:快出栏、降体重、防情绪杀
优先处理超重猪:建议立即出栏 150 公斤以上的牛猪,以避免日均亏损进一步扩大(每头日耗饲料成本增加 15 元)。
回归主流体重:110 - 125 公斤的标猪应按节奏出栏,杜绝 “赌行情” 的压栏行为,以降低资金占用成本。
关注政策窗口:当猪粮比跌破 5.5:1 时,应把握政府收储节点(预计 2025 年 10 月启动万吨级冻肉收储)。
(二)中期规划:效率为王,成本管控成核心
优化猪群结构:淘汰 PSY 低于 22 的低效母猪,通过基因育种技术提升繁殖效率(头部企业 PSY 已达 29)。
推广低蛋白日粮:将豆粕用量降至 5% 以下,每头猪饲料成本可减少 20 元,有效缓解原料价格压力。
对接屠宰加工:与加工厂签订 “随行就市” 收购协议,锁定 12 - 13 元 / 公斤成本线,规避价格波动风险。
(三)长期转型:从规模竞争到价值竞争
布局细分市场:发展地方品种(如黑猪、土猪),通过有机认证、冷鲜配送实现产品溢价(溢价空间达 30%)。
数字化升级:引入智能环控、疫病监测系统,将死亡率控制在 8% 以内(行业平均 12%),提升养殖稳定性。
参与期货套保:利用生猪期货锁定 14 元 / 公斤以上销售价格,对冲现货下跌风险,尤其适用于年出栏 5000 头以上的规模场。
结语:穿越周期寒冬,唯有主动出清
2025 年的 “金九” 猪市,标肥价差的收窄敲响了产能过剩的警钟。当价格跌破多数养殖户的现金成本线,被动去产能已不可避免。对于从业者而言,短期内需果断止损、降低存栏密度;中期内应将成本控制在 14 元 / 公斤以下;长期则要积极拥抱技术升级,摒弃 “赌周期” 思维。在猪周期的磨底阶段,只有那些既能精准把握出栏节奏,又能持续提升效率的理性参与者,才能最终存活下来。
(注:数据来源:Mysteel、农业农村部、卓创资讯,截至 2025 年 9 月 26 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