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祖代鸡引种 “冰火两重天”:全球禽流感下的种源之困
2025 年,白羽肉鸡产业正面临一场严峻的 “种源危机”。自 2024 年 12 月美国俄克拉荷马州、新西兰爆发高致病性禽流感以来,我国从美澳的引种通道全面关闭。这一状况直接致使 2025 年 1 - 8 月祖代鸡更新量仅为 73.3 万套,与去年同期相比大幅下降 26.9%(数据来源于博亚和讯)。其中,海外引种量急剧减少至 27.4 万套,且全部来源于法国 —— 这是我国近十年来未曾大规模引种的地区。由此,品种结构不得不从 “美澳主导” 转变为 “法国独供”。通过数据对比可知,2024 年同期海外引种占比达 68%,而 2025 年锐减至 37%;美国 AA+、罗斯 308 等主流品种更新量归零,法国哈伯德系列占比则飙升至 100%;国内自繁量占比提升至 63%,但圣泽 901 等国产品种的料肉比仍比进口品种高出 8% - 10%。
这种引种结构的重大变革带来了双重挑战。其一,法国种源在我国的适应性有待验证,2015 年禽流感曾致使其种鸡产蛋率下降 15%。其二,全球禽流感形势持续严峻,美国拟对华加征 25% 的种鸡关税,这使得引种成本面临翻倍的巨大压力。
二、鸡苗毛鸡 “稳价博弈”:养殖端议价情绪高涨的背后
截至 9 月 27 日,山东大厂商品代鸡苗报价为 3.6 元 / 羽(周环比持平),主流毛鸡均价为 3.35 元 / 斤(月环比微涨 0.8%)。表面上稳定的价格背后,实则是产业链各环节之间的激烈博弈。
从养殖端来看,散户补栏行为较为谨慎。当前毛鸡养殖成本为 3.5 元 / 斤,而售价仅 3.35 元 / 斤,单只亏损 0.75 元,因此在补栏时压价情绪强烈,中小散户的议价幅度达到 0.2 - 0.3 元 / 羽。与之相反,规模场则采取 “逆市扩产” 的策略,温氏、圣农等龙头企业按照年度计划进行补栏,9 月新增父母代种鸡 50 万套,这为种禽企业的现金流提供了支撑。山东益生、民和股份的苗价相较中小场高出 0.5 元 / 羽。
从供需基本面分析,供应端在产父母代种鸡存栏量为 1.2 亿套,同比增长 12%,但由于祖代引种断档,预计 11 月之后出苗量将下降 15%。需求端屠宰场开工率为 65%,分割品库存达 32 万吨(库容率 78%),终端消费受到低价猪肉(12.76 元 / 公斤)的压制,商超鸡胸肉销量下降 5%。
三、三大核心矛盾交织:周期底部的破局点在哪?
(一)种源卡脖子与产能过剩并存
一方面,祖代更新量创下 5 年新低,这预示着 2026 年商品代供应可能缩量 10%。另一方面,当前父母代存栏量处于高位运行状态,10 - 12 月仍有 3 亿羽商品鸡集中出栏,从而形成 “短期过剩 + 中期紧缺” 的时间差局面。
(二)成本支撑与消费疲软角力
玉米价格为 2380 元 / 吨、豆粕价格为 3063 元 / 吨,维持在高位水平,单羽鸡苗成本为 2.8 元 / 羽,种禽企业亏损面达到 40%,被迫缩减种蛋上孵量 15%。但终端农贸市场白条鸡售价为 10.5 元 / 公斤,同比下跌 12%,餐饮采购量下降 8%,价格传导受到阻碍。
(三)政策托底与市场出清共振
农业农村部启动 “白羽肉鸡种源替代计划”,对圣泽 901 等国产品种给予每羽 0.5 元的补贴,预计 2025 年推广量将达到 1.2 亿套。同时,中小散户加速退出市场,8 月全国 5 万羽以下养殖场数量下降 18%,行业集中度提升至 65%。
四、后市展望:三阶段行情推演与操作建议
(一)短期(1 - 2 个月)
鸡苗方面,规模场报价在 3.5 - 3.8 元 / 羽,中小场报价在 2.8 - 3.2 元 / 羽,国庆后补栏空窗期可能出现 0.1 - 0.2 元 / 羽的价格回调。毛鸡方面,屠宰场压价收购,均价可能跌至 3.2 - 3.3 元 / 斤,100 公斤以上大鸡出栏占比超过 20%,将加剧低价竞争态势。
(二)中期(3 - 6 个月)
祖代引种断档效应逐渐显现,父母代出苗量环比下降 10%,鸡苗价格可能反弹至 4.0 元 / 羽。冬季腊肉制作将拉动鸡胸肉需求,分割品价格可能上涨 3% - 5%,毛鸡盈利将转正(0.3 元 / 只)。
(三)长期(6 个月以上)
国产替代率将提升至 40%,圣泽 901 等品种的料肉比将优化至 1.65:1(当前为 1.72:1)。全球禽流感缓解后,可能重启从美国的引种,形成 “国产为主、进口补充” 的双轨制格局。
在操作建议上,养殖户可在价格低位时补栏优质国产品种(如圣泽 901),错峰布局,争取在 12 月元旦前出栏。种禽企业应加快对法国种鸡性能的驯化工作,同步推进国产配套系的选育,以降低单一引种带来的风险。屠宰加工企业可趁低价期储备冻品,开发即食鸡胸肉、鸡米花等预制菜产品,并对接社区团购等新兴渠道。
结语: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
当前白羽肉鸡市场正处于 “种源变革期 + 周期底部” 的双重考验阶段,短期价格的维稳并不能掩盖产能去化的必然趋势。对于行业从业者而言,需要密切关注两个关键变量:一是 10 月祖代鸡引种能否开拓新渠道(如南非、巴西等);二是 11 月商品代鸡苗供应拐点是否到来。当全球禽流感与种源博弈成为新常态时,唯有加速国产育种突破与优化产能结构,才能在周期震荡中掌握主动权。这既是行业面临的挑战,更是中国白羽肉鸡产业从 “引种依赖” 迈向 “自主可控” 的历史性机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