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饲料产量逆势创纪录:2.16 亿吨背后的增长密码
(一)刚需驱动下的 “量增价稳” 新常态
2025 年,饲料行业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表现突出,呈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2025 年 1 - 8 月,全国饲料产量累计达 2.16 亿吨,同比增长 6.7%,这一数据不仅体现了产量的增长,更反映出行业良好的发展趋势。单月产量连续 8 个月刷新历史纪录,8 月产量 2936 万吨,环比增长 3.7%,如此稳健的增长,彰显了行业的蓬勃活力。
在这一增长过程中,生猪饲料发挥了关键作用。由于生猪存栏量持续维持在高位,稳定在 4.24 亿头左右,生猪饲料需求呈现刚性。生猪饲料需求在禽畜饲料市场中占比达 70%,成为行业增长的重要支撑因素。无论市场如何变化,生猪饲料凭借稳定的生猪存栏量,始终保持强劲需求,为饲料行业的增长奠定了坚实基础。
肉禽饲料虽面临产能过剩挑战,增速收窄至 5.2%,但通过推广低蛋白日粮技术,成功实现 “量增本减” 的良性循环。在保障肉禽营养需求的前提下,豆粕用量下降 12%,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这一技术创新使得肉禽饲料在产能过剩困境中仍保持增长,为饲料行业的繁荣做出贡献。
(二)原料替代改写行业格局
饲料企业在原料使用方面的创新对行业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通过实施 “小麦替玉米”“杂粕替豆粕” 策略,企业成功将进口玉米依赖度压降至 1%。这一转变不仅降低了企业对进口玉米的依赖,还增强了应对国际粮价波动的能力。
2025 年 1 - 8 月,玉米进口量暴跌 93% 至 88 万吨,创近 10 年最低,充分证明了企业原料替代策略的成功。以新希望六和为例,其低蛋白配方已覆盖 85% 的生猪饲料产品,在保障营养的同时,单吨成本下降 80 元。这不仅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还推动全行业毛利率提升 2.3 个百分点,为行业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引领行业朝着高效、可持续方向发展。
二、生猪养殖深陷 “量增价跌” 困局:压栏惜售加剧供应过剩
(一)亏损扩大与压栏悖论
当饲料行业在创新与需求驱动下蓬勃发展时,生猪养殖行业却面临严峻困境。截至 9 月 25 日,行业亏损数据显著,自繁自养模式下头均亏损达 34.71 元,5000 头以上规模场亏损 53.99 元,外购仔猪育肥亏损更是高达 307.23 元 / 头,较上周扩大 60 元。养殖户面临较大亏损压力。
在亏损危机下,养殖户采取 “压栏惜售” 策略以期减少损失、等待猪价回升,但这一策略带来了负面效应。生猪出栏均重飙升至 128.55 公斤,创历史新高,每头因压栏多产出 15 公斤猪肉,导致市场猪肉供过于求,价格持续下跌,养殖户亏损进一步加剧,形成恶性循环。
(二)产能去化 “慢半拍” 的隐患
能繁母猪存栏量是反映行业未来走向的重要指标。虽能繁母猪存栏量已连续 3 个月环比下降,但降幅仅 1.2%,远低于 2018 年非洲猪瘟时期月均 5% 的去化速度,致使行业产能过剩问题难以有效解决。8 月末,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 4038 万头,仍为正常保有量的 103.5%,产能过剩局面依旧存在。
当前母猪 PSY(每头母猪每年提供的断奶仔猪数)已从过去的 24 头提升至 26 头左右,龙头企业甚至达到 32 头。生产效率提升在产能过剩背景下成为双刃剑,即便母猪数量不变,实际出栏量仍以每年 2% 的速度增长,导致产能过剩周期延长,行业复苏难度增加。
三、政策组合拳直击 “产能顽疾”:短期阵痛与长期出清
(一)行政干预加速产能出清
针对生猪养殖行业产能过剩困境,政策层面迅速采取行动。9 月 16 日,农业农村部联合国家发改委召开生猪产能调控座谈会,对行业产生重大影响。会议明确要求大型养殖集团年底前减少 100 万头生猪产能,重点压降低效母猪存栏,精准针对产能过剩关键问题。
同时,全国统一实施《畜禽养殖场备案管理新规》,将年出栏 500 头以上生猪的养殖场纳入严格监管,抬高行业准入门槛,预计将倒逼 15% 的中小散户退出市场,促进市场优胜劣汰,为行业健康发展创造条件。
(二)市场机制与政策协同发力
政策实施短期内导致猪价下行压力增大,大量生猪集中出栏,市场猪肉供应增加,而需求增长相对缓慢,猪价出现一定幅度下跌。但从长期来看,政策有利于行业重构与健康发展。
牧原、温氏等龙头企业率先响应政策号召,积极行动。牧原计划年底前调减 32 万头能繁母猪,淘汰低产能母猪,优化产能结构,并凭借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将育肥成本控制在 13 元 / 公斤以下。相比之下,中小养殖户因技术和资金限制,成本普遍在 15 元 / 公斤以上,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加速市场分化。市场机制与政策协同作用,推动生猪养殖行业朝着高效、可持续方向发展。
四、从 “量的扩张” 到 “质的重构”:养殖业的破局之路
(一)饲料行业:从 “原料商” 到 “方案提供商”
在行业变革进程中,饲料行业积极转型,从传统的 “原料商” 向综合 “方案提供商” 转变。新希望、大北农等行业巨头敏锐把握市场需求变化,拓展业务领域,整合资源,为养殖户提供全方位、一站式服务。
以新希望为例,其推出的 “智能饲喂系统” 运用先进物联网技术,实时监测猪群生长状况,依据猪的体重、生长阶段、采食习惯等数据精准调整饲料投喂量和营养配方,提高饲料利用率,帮助养殖户降低料肉比 10% 以上,提升养殖效益。
针对生猪养殖亏损困境,大北农研发 “低蛋白 + 酶制剂” 创新配方,在保障生猪生长效率的同时,调整饲料营养结构,降低蛋白含量,添加特殊酶制剂促进营养吸收,单头猪全程饲料成本降低 120 元,减轻养殖户经济负担。
这些创新举措为养殖户带来实际利益,也为饲料企业开拓新的利润增长点,增强了与养殖户的粘性,提升了品牌竞争力。
(二)养殖端:从 “规模至上” 到 “效率为王”
在生猪养殖行业,“规模至上” 理念逐渐被 “效率为王” 取代。温氏股份和牧原股份作为行业领先者,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优化,实现从追求规模扩张到注重效率提升的转变。
温氏股份采用 “家庭农场 + 数字化管理” 创新模式,发挥家庭农场灵活性和积极性,利用数字化技术实现养殖过程精准管控。为每个家庭农场配备智能设备,实时收集猪舍环境数据,通过大数据分析提供科学养殖建议,降低养殖成本,提高养殖效率。温氏股份肉猪养殖综合成本降至 14.4 元 / 公斤,较 2024 年下降 2.4 元。
牧原股份依托智能化猪场,充分发挥科技力量。利用猪脸识别系统、智能环控系统、自动化饲喂设备等先进技术,实现养殖过程智能化、自动化。猪脸识别系统准确识别每头猪身份,记录生长数据,为精准养殖提供依据;智能环控系统根据猪的需求自动调节猪舍环境。在这些技术支持下,牧原股份的 PSY 提升至 32 头,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这些企业通过技术升级,将成本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力,在产能去化周期中抢占先机,为行业发展树立典范。
(三)产业链协同:构建 “养殖 - 加工 - 消费” 闭环
为应对市场挑战,天邦食品、正邦科技等企业积极探索产业链协同发展新模式,加速布局食品深加工领域,构建 “养殖 - 加工 - 消费” 完整闭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天邦食品旗下 “拾分味道” 品牌在预制菜领域成绩显著。2025 年上半年,“拾分味道” 预制菜营收增长 17.93%,成为公司新的利润增长点。将过剩生猪转化为红烧肉、糖醋排骨等预制菜,产品方便美味,深受消费者喜爱,有效对冲生鲜猪肉价格波动风险,实现 “养殖亏损加工补” 目标。
正邦科技与多家肉联厂和食品加工厂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对肥猪产品进行深加工,生产火腿肠、培根等多种肉制品,产品附加值高,市场需求大,带来可观利润。同时,积极拓展销售渠道,与电商平台、超市等合作,将产品推向更广阔市场。
这种产业链协同发展模式提高了企业抗风险能力,促进产业升级优化,通过整合养殖、加工、消费环节,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提高产品附加值,实现可持续发展。
结语:在调整中孕育新周期
饲料产量的 “逆势增长” 与生猪养殖的 “深度亏损”,是行业从 “量的扩张” 向 “质的重构” 过程中必然经历的阶段。随着政策调控加速低效产能出清、技术创新重塑成本曲线、产业链协同打破单一盈利依赖,中国养殖业正于周期底部积蓄转型力量。对于从业者而言,当前困境是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从注重规模转向注重效率,从销售原料转向提供解决方案,方能在新一轮周期中占据优势。每一次行业震荡,都是优质产能脱颖而出的重要机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