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猪价持续下行:年内新低背后的市场困境
(一)价格大幅下跌:从预期旺季到市场遇冷的急剧转变
2025 年,原本被寄予厚望的 “金九” 行情,却成为养殖户面临的严峻挑战。9 月 28 日,全国生猪均价降至 12.26 元 / 公斤,相较于 8 月初的 13.85 元 / 公斤,环比跌幅达 11.5%。部分地区如河南、山东,生猪价格已跌破 12 元 / 公斤,创下 2024 年 5 月以来的最低价。与此同时,生猪期货主力合约同步下跌至 12240 元 / 吨,较 6 月高点下跌 26%,市场中 “旺季不旺” 的悲观情绪蔓延。
这样的价格走势,让养殖户始料未及。在以往的 9 月,随着中秋、国庆双节临近,消费市场活跃度提升,通常会带动猪价上涨,是养殖户期待的盈利关键时期。但今年的情况截然不同,猪价持续走低。根据卓创资讯数据,自繁自养头均亏损达到 116 元,仔猪育肥亏损扩大至 263 元 / 头,超过 40% 的中小散户深陷深度亏损,资金链紧张,部分甚至面临破产风险。
(二)供需失衡:产能过剩引发的连锁反应
农业农村部的数据揭示了当前市场的核心矛盾:8 月末能繁母猪存栏量为 4038 万头,超出正常保有量 3.5%。这意味着在未来 10 个月内,生猪出栏量将持续处于高位,市场生猪供应在短期内难以得到有效缓解。
Mysteel 预计,9 月生猪计划出栏量为 1331.95 万头,同比大幅增长 17.46%。加之台风天气导致两广地区生猪提前出栏,市场生猪日流通量较 8 月增加 12%,形成了 “供给洪峰”。而屠宰企业开工率仅为 34.54%,冻品库存攀升至 85 万吨,鲜销率降至 68%,供需关系严重失衡。屠宰企业面对庞大的生猪供应,无力全部消化,只能降低开工率,增加冻品库存,进一步压低了市场价格。
二、供应端面临多重压力:存栏高位与效率提升并存
(一)能繁母猪:去化缓慢导致的产能积压
能繁母猪存栏量是决定未来生猪供应的关键指标,目前却成为高悬于市场之上的潜在风险。尽管能繁母猪存栏量已连续 3 个月环比下降,但 1.2% 的降幅微乎其微,与 2018 年非洲猪瘟时期月均 5% 的去化速度相比,差距巨大。在非洲猪瘟时期,能繁母猪存栏量急剧减少,致使后续生猪供应大幅下降,猪价大幅上涨。而当前产能去化缓慢,使得市场供应持续过剩。
龙头企业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复杂作用。凭借强大的科研投入,它们将 PSY 提升至 28 - 29 头,即一头母猪每年能多提供 3 - 4 头断奶仔猪,隐性增加了约 300 万头产能。这加剧了产能竞争,使得市场形势更为严峻。
淘汰母猪价格是观察养殖户心态的重要指标。目前该价格仍维持在 5 元 / 斤,表明养殖户对未来猪价仍抱有一定期望,不愿轻易淘汰母猪,导致产能去化陷入困境,“产能堰塞湖” 不断加剧,随时可能引发供应端的不稳定。
(二)出栏均重:压栏惜售引发的增重困境
养殖户为减少亏损,普遍选择压栏惜售,期望市场价格回升后再出售。这一行为导致生猪出栏均重飙升至 128.55 公斤,创下历史新高。单头生猪多出栏 15 公斤猪肉,以 9 月出栏量计算,相当于额外供应了 19.98 万吨猪肉,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的供大于求局面,对市场价格形成更大压力。
压栏惜售看似是等待价格回升的策略,实际上却形成了 “越压越亏” 的恶性循环。随着养殖周期延长至 180 天,饲料成本大幅增加,每头猪增加 80 元。养殖户不仅要承受资金压力,还要面对市场价格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市场短期过剩压力进一步增大,猪价反弹愈发困难。
(三)规模养殖:效率提升带来的市场分化
在当前猪价低迷的市场环境下,牧原、温氏等龙头企业借助智能化养殖技术,成功将成本降至 12 - 12.5 元 / 公斤,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智能化养殖系统能够实时监测猪舍的温度、湿度、空气质量等环境参数,并根据生猪的生长阶段和健康状况精准投喂饲料,提高饲料利用率,减少疾病发生,从而降低养殖成本。
相比之下,中小散户由于资金和技术限制,成本普遍在 14 - 15 元 / 公斤。当猪价跌破 12 元 / 公斤时,中小散户每头亏损扩大至 200 元以上,而龙头企业仍能保持微利。这种成本上的显著差异,加速了市场份额向头部企业集中。预计四季度中小散户退出率将达 15%,市场格局将进一步重塑,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 “马太效应” 愈发显著。
三、需求端表现疲软:消费不振与替代竞争加剧
(一)季节性消费提振效果有限
中秋国庆双节通常是猪肉消费的重要节点,但今年的市场表现却不尽人意。屠宰企业订单仅增长 5%,远低于往年 15% 的增幅,对市场的刺激作用明显不足。北京新发地市场数据显示,节日期间冷鲜猪肉销量环比仅增长 8%,而鸡胸肉、牛肉销量分别增长 20% 和 15%,禽肉、牛羊肉对猪肉的替代效应显著增强。这表明在消费者追求 “吃肉自由” 的背后,猪肉市场份额正逐渐被其他肉类所侵蚀。
某连锁超市采购经理表示:“消费者更倾向于选择性价比高的替代品,猪肉在家庭肉类消费中的占比已降至 55%。” 曾经在餐桌占据主导地位的猪肉,如今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面临着被替代的困境。这一数据变化不仅反映了消费者消费观念的转变,也体现了市场供需关系的调整。
(二)腌腊预期未能有效支撑市场
尽管 12 月南方腌腊季临近,市场对此寄予厚望,但近年来腌腊消费增量持续低于预期,难以对市场形成实质性支撑。2024 年数据显示,四川、湖南等主产区腌腊猪肉销量同比下降 7%,主要原因是年轻一代饮食习惯发生变化,腌腊制品需求从 “家庭自制” 转向 “工厂预制”,且预制菜对原料肉的利用率提升 30%,实际新增猪肉需求有限。
卓创资讯预计,今年腌腊季对猪价的支撑幅度较 2019 年峰值期缩水 40%,以往的 “腌腊红利” 已逐渐消失,市场对腌腊季的期待也逐渐落空。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年轻一代更偏好便捷的预制菜,传统的腌腊制品制作方式逐渐被冷落。这不仅影响了猪肉的消费需求,也对整个猪肉市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政策组合拳助力市场调整:短期调整与长期优化
(一)产能调控力度加大
9 月 16 日,农业农村部联合国家发改委召开生猪产能调控座谈会,对生猪市场产生了重大影响。会议明确要求大型养殖集团年底前调减 100 万头能繁母猪,这一数量占目前能繁母猪存栏量的 2.5%,力度空前。同时,要求将出栏体重控制在 120 公斤以内,旨在从源头和终端两方面发力,遏制产能过剩和压栏惜售的恶性循环。
牧原、温氏等龙头企业迅速响应政策要求,成为政策落实的先行者。牧原计划四季度淘汰低产母猪 32 万头,占其总存栏量的 9%,预计将减少 224 万头潜在出栏量,相当于一个中等规模养殖省份的年出栏量。温氏将出栏均重从 125 公斤降至 120 公斤,按其月均出栏 100 万头计算,每月可减少 5000 吨猪肉供应,有效缓解了市场短期过剩压力。
(二)市场机制推动优胜劣汰
9 月 1 日正式施行的全国统一《畜禽养殖场备案管理新规》,提高了行业准入门槛,对中小养殖户产生了重要影响。年出栏 500 头以下散户需强制备案,这意味着以往粗放式、低门槛的养殖模式将成为历史。根据农业农村部数据,全国年出栏 500 头以下散户占比达 40%,新规实施后,预计将促使 15% 的低效产能退出,约 500 万户养殖户将面临转型或淘汰。
金融机构的信贷政策也在发生变化。2025 年三季度,生猪养殖贷款规模环比下降 22%,中小养殖户受到的影响较大。某农村信用社负责人表示:“我们收紧了对年出栏 1000 头以下养殖户的信贷额度,利率上浮 15%,主要是考虑到市场风险和养殖户还款能力。” 这使得许多依赖信贷资金周转的中小养殖户面临更大困难,加速了行业洗牌,市场份额进一步向头部企业集中。
(三)成本支撑稳定行业底线
饲料原料价格持续下降,为低迷的猪市带来一定利好。玉米、豆粕价格较年初分别下跌 15% 和 20%,这有助于养殖户降低成本。中小散户养殖成本从 15 元 / 公斤降至 14 元 / 公斤,每头猪可节省成本 100 元左右。
然而,市场仍存在担忧。行业普遍认为,若猪价跌破 12 元 / 公斤并持续 2 个月,将触发规模化企业 “止损出栏”。一旦这种情况发生,大量生猪集中涌入市场,价格将进一步下跌,形成 “螺旋式下跌” 的恶性循环。近期猪价已接近这一 “警戒线”,政策托底预期增强,市场期待政府出台更多保价稳供措施,以守住行业成本底线,避免全行业陷入深度亏损。
五、后市展望:市场调整期的多重博弈
(一)短期:供需失衡下的价格寻底
展望 10 月,生猪市场仍将面临供强需弱的局面。格林大华期货分析师张晓君预测,10 月生猪出栏量将达到 1350 万头,较 9 月增加 1.4%,这主要是由于前期压栏生猪的集中释放以及部分企业追赶出栏计划。而节后消费市场迅速降温,需求端支撑力大幅减弱,预计消费环比下降 10%。在此情况下,猪价可能继续下跌至 11.5 - 12 元 / 公斤,对行业心理防线形成挑战。
不过,市场也存在积极因素。冻肉收储政策即将实施,预计 10 月启动 50 万吨收储,这将有效减少市场流通量,稳定市场信心。短期内,收储政策可能推动猪价反弹至 12.5 元 / 公斤,为养殖户提供一定喘息机会。但政策效应通常较为短暂,一旦收储结束,猪价仍将回归供需主导的市场轨道。
(二)中期:产能去化的时间考验
从更长远角度看,能繁母猪存栏量的变化将主导未来市场走向。若能繁母猪存栏量按政策要求降至 3900 万头,其对商品猪供应的影响需要 10 个月时间传导,意味着 2026 年下半年才能迎来供需拐点。在此期间,行业将经历 “亏损 - 淘汰 - 减产” 的艰难过程。
预计 2025 年四季度能繁母猪存栏环比降幅扩大至 3%,加速产能出清。但这一过程存在不确定性,龙头企业的战略决策和中小养殖户的退出意愿都将影响去化速度。例如,若龙头企业为抢占市场份额而放缓母猪淘汰节奏,产能去化进程将被延迟,市场底部可能持续更长时间。
(三)长期:效率提升重塑行业格局
在当前猪周期的调整过程中,行业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龙头企业将成本优势转化为产能扩张动力,开启新一轮的市场布局。牧原南阳基地 PSY 突破 32 头,意味着每头母猪每年能多提供 3 - 4 头仔猪,产能优势明显。温氏 “公司 + 农户” 模式不断优化,仔猪成活率提升至 92%,有效降低了养殖风险。
未来三年,行业 CR10(前十大企业集中度)有望从 35% 提升至 45%,中小散户将逐步转型为家庭农场或退出市场。中国生猪产业正从 “分散养殖” 向 “集约化高效” 时代迈进,只有具备成本优势、技术实力和市场洞察力的企业,才能在这场变革中脱颖而出,引领行业走向新的发展阶段。
结语:在市场困境中寻求突破
当前生猪市场的价格下跌,本质上是产能过剩周期与行业效率变革相互作用的结果。对于养殖户而言,盲目压栏并非明智之举,顺应市场趋势、优化成本控制才是生存发展的关键。对于整个行业来说,政策引导下的产能去化与技术驱动的效率提升,正在为下一轮市场周期奠定基础。正如卓创资讯容志发所说:“猪价的‘低谷’,也是产业升级的起点,只有熬过当前的市场调整期,才能迎来行业真正的发展机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