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业核心矛盾:产能高位僵持与盈利困境交织
(一)产能过剩成首要痛点
依据农业农村部数据,当前生猪产能过剩态势严峻。截至 2025 年 8 月末,能繁母猪存栏量达 4038 万头,超出正常保有量 3.5%,持续处于绿色安全线上沿,对市场形成沉重压力。自 2024 年四季度起,政策层面多次警示产能偏高问题,但 2025 年上半年能繁母猪去化幅度仅 1.2%。与非洲猪瘟时期月均 5% 的去化速度相比,当前去化进程极为缓慢,市场呈现 “政策催调、市场观望” 的僵持局面,养猪户对政策响应迟疑,产能调整进展艰难。
从 6 - 7 月数据来看,能繁母猪数量基本稳定在 4042 万 - 4043 万头。同时,头部企业养殖技术取得突破,PSY(母猪年提供断奶仔猪数)大幅提升至 28 - 29 头。这一技术进步虽具有积极意义,但在当前市场环境下,无形中增加了大量产能,相当于隐性增加 300 万头生猪产能,进一步加剧了生猪市场供需矛盾。
(二)全行业陷入 “温水煮青蛙” 式亏损
进入 9 月,生猪市场行情愈发低迷,生猪均价跌破 12 元 / 公斤。在此价格水平下,自繁自养头均亏损达 116 元,仔猪育肥亏损更是高达 263 元 / 头,养殖户经济效益显著下滑。与 2018 年急性亏损不同,此次亏损呈缓慢 “失血” 态势。规模企业凭借先进养殖模式和成本控制能力,将成本稳定在 12 - 12.5 元 / 公斤,尚可维持微利;而中小散户成本普遍在 14 - 15 元 / 公斤,面对低迷猪价,陷入 “抗价死扛 - 压栏增重 - 亏损扩大” 的恶性循环。
为挽回损失,不少中小散户选择压栏增重,导致生猪出栏均重攀升至 128.55 公斤,创历史新高。每头猪多出栏 15 公斤猪肉,仅 9 月就额外供应 19.98 万吨猪肉。大量猪肉涌入市场,进一步加重供需矛盾,猪价下跌压力增大,养殖户经营处境更为艰难。
二、政策调控 “组合拳”:短期止痛与长效机制构建
(一)行政干预精准发力
面对严峻的产能过剩问题,政府迅速采取一系列精准行政干预措施。2025 年 9 月 16 日,农业农村部联合发改委紧急召开产能调控会议,对生猪养殖行业产生重大影响。会议明确要求大型养殖集团在年底前调减 100 万头能繁母猪,为产能调控设定明确目标;同时,将出栏体重严格控制在 120 公斤以内,从源头减少市场猪肉供应量。
政策实施效果显著,6 - 7 月,生猪出栏体重下降 2.6 公斤,意味着每头猪少供应 2.6 公斤猪肉,有效缓解市场供应压力;二次育肥比例从 15% 降至 8%,有效稳定市场供应节奏。头部企业如牧原、温氏等积极响应政策,率先停止向二次育肥户售猪,切断短期投机链条,为稳定市场价格发挥示范作用。
为进一步推动产能去化,政策通过 “降体重、去低效、控二育” 三重手段协同推进。降体重减少单头猪猪肉产出,去低效淘汰生产效率低下产能,控二育稳定市场供应节奏。通过这些措施,力争在半年内将能繁母猪存栏压降至 3900 万头合理区间,促使生猪市场恢复供需平衡。
(二)市场机制与政策协同
除行政干预外,政策注重与市场机制协同配合。全国统一实施《畜禽养殖场备案管理新规》,要求年出栏 500 头以下散户强制备案,监管部门得以全面、准确掌握生猪养殖情况,为产能调控提供有力数据支持。同时,金融机构收紧中小养殖户信贷,三季度养殖贷款环比下降 22%,对中小养殖户形成资金压力。双重压力下,预计将倒逼 15% 的低效产能退出市场,优化市场竞争格局。
冻肉收储政策也在积极推进,拟启动 50 万吨收储计划。该政策通过 “政策底” 稳定市场信心,在市场供大于求时收储猪肉,减少市场流通量,稳定猪价;市场供应不足时投放收储猪肉,调节供需平衡。
我国积极借鉴美国 “产能调控 + 期货对冲” 先进模式,探索建立生猪产能大数据监测平台。该平台实时追踪能繁母猪存栏、饲料消耗、屠宰量等 12 项核心指标,监管部门通过数据分析及时掌握市场动态,为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提升产能调控精准度和效率。
三、后市展望:产能周期决定价格走向
(一)短期:反弹难改磨底趋势
中秋国庆双节期间,本应是猪肉消费旺季,但市场消费热潮未达预期。尽管节日对消费有一定刺激作用,但屠宰企业开工率仅 34.54%,反映市场需求增长有限。冻品库存持续攀升至 85 万吨,对猪价形成巨大下行压力。
供应端方面,据格林大华期货预测,10 月生猪出栏量预计达 1350 万头,市场供大于求局面加剧,猪价持续走低,可能下探至 11.5 - 12 元 / 公斤,对养殖户信心和行业发展带来挑战。
中金公司研究从产能角度分析猪价长期走势,若能繁母猪存栏量在年底前降至 3950 万头,按照生猪生长周期,2026 年上半年商品猪出栏量才可能见顶。在此之前,市场供应将持续过剩,猪价仅能出现阶段性反弹,难以实现根本性反转。这表明未来一段时间内,生猪行业仍将处于低谷期,养殖户需做好长期应对准备。
(二)长期:消费转型倒逼产业升级
从长远发展看,我国人口结构变化和消费观念转变深刻影响生猪产业。少子化、老龄化趋势导致猪肉消费总量逐渐见顶,稳定在 5500 万 - 5600 万吨左右;同时,消费者对健康饮食的追求促使禽肉、牛羊肉等替代品消费占比不断提升,已达 45%。这些变化促使生猪产业必须从 “量的扩张” 向 “质的竞争” 转变。
温氏、牧原等龙头企业率先进行产业调整。积极探索无抗养殖技术,认证规模达 15.2 万头,生产的猪肉更健康、安全,受到市场青睐;在产品加工方面,大力发展预制菜业务,食品业务营收增长 17.93%。通过将猪肉加工成预制菜,提高产品附加值,为消费者提供便捷选择,探索出 “养殖亏损加工补” 的发展路径。
我国还积极借鉴丹麦 “精细化育种 + 全产业链追溯” 先进模式。丹麦生猪产业在品种改良、疫病净化和数字养殖等方面成果显著。我国正努力提升养殖效率和质量,目标在 2026 年将 PSY 提升至 30 头,料肉比降至 2.6:1,降低生产成本,增强我国生猪产业国际竞争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四、三大不确定性因素考验行业韧性
(一)产能去化执行力存疑
在产能调控关键阶段,部分养殖主体的博弈心态成为主要阻碍。尽管政策持续施压,6 - 7 月能繁母猪存栏量在高压政策下仅微降 0.1%,去化幅度极小。若四季度去化幅度仍未达预期,按照当前市场形势,行业低迷期可能延长至 18 个月以上,对生猪产业造成长期不利影响。
部分大型养殖集团虽口头响应政策,但实际行动迟缓,担心产能去化影响自身市场份额,错失市场反弹机会。这种短视行为违背政策调控初衷,使行业陷入更深困境。据业内消息,一些企业存在虚报能繁母猪数量等违规行为,严重影响政策执行效果。
(二)疫病风险暗藏玄机
非洲猪瘟变异株在河南、山东等地零星出现,给生猪产业带来巨大潜在风险。行业持续亏损导致中小散户防疫投入受限,无法像大型企业那样投入大量资金升级防疫设施,养殖场防疫能力严重不足,潜在疫病爆发风险相比以往上升 30%。
一旦疫病大规模爆发,将导致大量生猪死亡,市场供应被动减少,这并非健康的产能去化,而是灾难性的冲击。不仅会给养殖户造成巨大经济损失,还会扰乱市场秩序,导致猪价剧烈波动。回顾 2018 - 2019 年非洲猪瘟疫情,曾使我国生猪产业遭受重创,猪价大幅波动,如今类似风险再次引起行业高度警惕。
(三)市场情绪加剧波动
期货市场中,“多空博弈” 激烈,8 月生猪期货持仓量激增 25%,反映市场情绪极不稳定。大量资金涌入导致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背离,市场投机行为增多。部分投资者为追求短期利益,通过资金炒作操纵市场价格,进一步放大价格波动。
这种资金炒作行为可能掩盖真实供需矛盾,在政策利好刺激下,市场可能出现 “技术性反弹”,但并非基于供需关系改善,而是资金炒作结果。一旦资金撤离,猪价很可能再次下跌,给养殖户带来更大损失。因此,必须警惕虚假市场繁荣,保持理性判断,推动市场回归健康稳定发展轨道。
结语:穿越周期需要 “双向奔赴”
王祖力指出,生猪产业实现真正反转,需要政策引导与市场自律共同作用。政策层面,政府应建立 “能繁母猪存栏 - 价格波动 - 储备调节” 动态响应机制,避免 “运动式去产能”,确保产能调控科学稳定,防止政策过度干预引发市场剧烈波动。
企业应转变发展思路,摒弃规模扩张惯性,将重点转向成本管控与效率提升。全行业应将成本降至 13 元 / 公斤以下作为目标,通过技术创新、精细化管理等方式优化养殖流程,降低生产成本。温氏、牧原等企业已在这方面做出示范,积极探索新养殖技术和管理模式,提高生产效率,为行业发展树立榜样。
当前行业困境既是产能过剩的必然调整,也是产业升级的重要机遇。回顾 2018 年非洲猪瘟疫情虽给生猪产业带来巨大冲击,但也推动规模化养殖加速发展,提升行业整体水平。如今,2025 年的调控压力正促使产业生态更加健康。当能繁母猪存栏回归合理区间,“降本增效” 成为行业共识,生猪产业才能穿越周期,实现 “价稳利稳” 的高质量发展。
对于养殖户而言,现阶段理性出栏、优化结构是为下一轮周期积蓄力量的关键举措。在市场波动时期,养殖户应保持冷静理性,从长远角度合理调整养殖策略,为生猪产业健康发展贡献力量。只有各方共同努力,生猪产业才能在未来市场竞争中持续发展,实现可持续增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