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8 月屠宰量创纪录:旺季不旺背后的供应 “堰塞湖”
(一)量增利减:数据背后的市场背离
在猪肉市场的动态变化中,2025 年 8 月成为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关键节点。农业农村部发布的权威数据显示,当月全国生猪定点屠宰量攀升至 3350 万头,环比增长 5.8%,同比增长幅度高达 29.6%,创下自 2018 年非洲猪瘟导致行业格局重大调整以来的历史新高。从数据层面分析,这一成绩较为突出,似乎预示着猪肉市场迎来繁荣发展态势。然而,实际情况却与数据表象形成鲜明反差,养殖户并未收获预期收益,反而陷入亏损困境。散养生猪每出栏一头,亏损达 109 元;规模养殖同样面临利润微薄的局面,每头利润仅为 - 57 元。这种屠宰量增加与养殖利润减少的背离现象,反映出市场运行中的深层次矛盾。
回顾 7 月,屠宰量 3166 万头已处于较高水平,而 8 月不仅未按传统市场规律出现下降,反而继续增长。这一情况打破了 “淡季屠宰量下降” 的传统认知,其背后反映出养殖端面临巨大的 “被动出栏” 压力。7 月猪价跌破成本线,养殖户为减少损失,加快生猪出栏速度,大量生猪涌入市场。受此影响,屠宰厂开机率飙升至 42.3%,达到年内次高水平。从市场运行逻辑来看,养殖户原本期望在旺季获得较好收益,但市场实际表现却与预期相悖,旺季并未带来预期的盈利,反而导致亏损加剧。
(二)产能滞后效应:未来 4 个月供应 “更上一层楼”
如果将 8 月屠宰量视为生猪供应变化的开端,那么未来几个月生猪供应形势将更为严峻。从能繁母猪存栏量这一关键指标的滞后周期分析,2024 年 10 月 - 2025 年 2 月期间,存栏量持续高于 4060 万头,其中 10 月达到 4073 万头,11 月更是触及 4080 万头的高位。按照生猪养殖 10 个月的传导周期计算,2025 年 8 月 - 12 月正是这些能繁母猪产能集中释放的时期。农业农村部专家王祖力指出,当前能繁母猪存栏量与滞后 10 个月的猪价呈显著负相关。这意味着,四季度每个月的生猪供应量极有可能超过 8 月,形成 “供应洪峰”。
在生猪产能的传导过程中,前期能繁母猪存栏量高位运行所产生的影响,如同多米诺骨牌效应逐渐显现。随着时间推移,这些潜在产能陆续转化为实际供应,生猪源源不断涌入市场。养殖户在面对供应大幅增加的情况下,缺乏有效应对手段,只能目睹猪价持续下行,利润空间被不断压缩。这不仅对养殖户资金链造成严峻考验,也对整个生猪产业链的稳定性构成挑战。从市场运行机制来看,养殖户在产能滞后的影响下,难以准确把握市场节奏,处于被动应对状态。
二、供应端三大压力源:存栏高企 + 体重超标 + 二育退潮
(一)能繁母猪:去化缓慢的 “产能定时炸弹”
在生猪市场的复杂体系中,能繁母猪存栏量是影响未来生猪供应的核心因素。截至 2025 年 8 月末,能繁母猪存栏量环比微降 0.1%,看似变动幅度较小,但 4038 万头的存栏量仍超出正常保有量 3900 万头的 3.5%,表明产能过剩问题依然存在。
从时间序列角度回顾,2024 年四季度是能繁母猪存栏量的高峰期,11 月达到 4080 万头的高位。按照生猪 10 个月的生长周期推算,2025 年 9 月 - 12 月是这批能繁母猪产能集中兑现的时期,预计每月生猪出栏量将增加 150 万 - 200 万头。这将进一步加大市场供应压力,如同在本已饱和的市场中增加新的供应源。
更为关键的是,头部企业母猪生产效率(PSY)大幅提升,目前已达到 28 - 29 头,相较于以往有显著进步。这一提升虽体现企业技术实力,但从市场供需角度看,相当于隐性增加了 300 万头的产能。在存栏数量下降幅度有限与生产效率提升的双重作用下,实际供应压力并未得到有效缓解,反而进一步加剧,导致市场供需失衡状况更为突出。
(二)出栏体重:压栏悖论下的 “增重危机”
在生猪养殖的决策过程中,出栏体重是一个重要考量因素,但其决策存在复杂性与风险性。尽管在 7 - 8 月相关政策多次引导养殖户降低出栏体重,但实际效果不佳。8 月生猪出栏均重仍高达 127.3 公斤,较 2024 年同期增加 4.8 公斤。这一增重虽看似微小,但从总量角度分析,单头猪多出栏 10 公斤猪肉,8 月相当于额外供应了 33.5 万吨猪肉,对供过于求的市场格局产生更大冲击。
以河南一位养殖户的经历为例,其在 6 月因预期猪价上涨而选择压栏,希望通过延长养殖时间获取更高收益。但实际情况是,每头猪多消耗 200 元饲料成本,且随着猪价下跌,出栏面临亏损,最终只能选择 “割肉止损”。这一案例反映出众多养殖户在面对市场价格波动时的决策困境,即受市场价格预期影响,忽视市场供需基本规律,盲目采取压栏策略,最终导致经济损失。
这种 “压栏增重” 现象背后,是养殖户对市场短期价格波动的过度关注与盲目乐观,缺乏对市场供需长期趋势的理性判断。一旦市场发展与预期不符,压栏不仅增加饲料成本,还使养殖户错过最佳出栏时机,造成经济损失。
(三)二次育肥:投机退潮加剧短期抛售
在生猪市场价格波动过程中,二次育肥曾是影响市场供需的重要因素,但当前已发生转变。2025 年 8 月,二次育肥入场量环比下降 18%,这一数据变化反映出投机资本的撤离以及市场供需关系的调整。前期被压栏的 50 公斤以下仔猪集中出栏,导致标猪(100 - 120 公斤)占比从 70% 大幅降至 55%,市场生猪结构发生显著变化。
面对这一情况,屠宰厂采取 “大猪折价、小猪补贴” 的收购策略以平衡市场供需,但这一策略引发连锁反应,进一步压低生猪均价。9 月猪价从月初的 14 元 / 公斤降至 12.47 元 / 公斤 ,跌幅超过 10%,市场呈现低迷态势。二次育肥退潮使市场失去重要价格支撑,在供应过剩压力下,猪价持续走低。
从市场发展历程看,二次育肥曾凭借对市场价格波动的把握获取收益,成为部分养殖户的选择。但随着市场形势变化与政策调控,其风险增加,利润空间压缩。投机资本撤离使二次育肥回归理性,但短期内引发市场抛售压力,对脆弱的市场价格造成冲击。
三、政策组合拳:收储托底与产能调控双线发力
(一)冻肉收储:20 万吨规模提振市场信心
面对猪价持续低迷与市场不稳定局面,国家实施冻肉收储政策以稳定市场。截至 9 月 30 日,2025 年中央储备冻猪肉收储已累计开展 16 轮,总规模达 20.03 万吨。这一系列收储行动对市场产生积极影响,如 8 月 25 日和 10 月 10 日两次新增收储各 1 万吨,具有关键意义。8 月 25 日收储在猪粮比价跌破 6:1、触发三级预警时启动,向市场传递明确政策信号,稳定养殖户情绪,遏制市场过度抛售行为。
根据华储网数据,8 月 28 日轮换收储 1.61 万吨后,生猪均价短期内反弹 0.3 元 / 公斤 ,市场悲观情绪得到缓解。屠宰企业受收储影响,调整采购策略,开机率回升,带动市场活跃度提升。头部企业如牧原、温氏等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主动下调 9 月出栏计划,幅度达 5%。在龙头企业示范效应下,散户减少压栏量,压栏比例下降 10%。上下游企业协同合作,使收储政策有效落地,发挥稳定市场作用。
(二)产能调控:年底前调减 100 万头能繁母猪除冻肉收储外,产能调控成为稳定猪价的关键措施。9 月 16 日召开的产能调控会议对生猪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会议要求 25 家头部企业在年底前合计减产 100 万头能繁母猪,从源头解决产能过剩问题。
牧原、新希望等企业迅速响应政策。牧原能繁母猪存栏量从 6 月末的 431 万头压减至 9 月的 400 万头 ,淘汰低产母猪 31 万头,展现企业责任担当,为行业树立榜样。新希望通过优化养殖结构、提升养殖效率等方式稳步推进产能调减工作。在头部企业引领下,行业产能调控工作有序开展。
政策对出栏体重做出严格要求,控制在 120 公斤以内。从 6 - 8 月数据看,全国出栏体重下降 2.6 公斤 ,相当于减少 2.6% 的单猪供肉量。这一微小变化在庞大生猪市场中产生显著供需平衡效应,不仅减少市场猪肉供应量,还引导养殖户科学安排养殖计划,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四、四季度展望:供应决胜猪价,三大陷阱需警惕
(一)短期:收储托底难改 “磨底” 趋势
尽管 10 月 10 日国家启动 1.5 万吨收储计划,但在巨大供应压力下,难以根本扭转猪价颓势。从出栏量预测数据看,四季度生猪出栏量预计达 1.3 亿头 ,同比增长 12%,供强需弱格局明显。在此情况下,猪价大概率在 12 - 13 元 / 公斤区间持续震荡,处于漫长 “磨底” 阶段。
卓创资讯分析指出,9 月散户每头猪亏损超 200 元,10 月亏损可能加剧,这可能引发养殖户 “止损式出栏” 行为。一旦恐慌性出栏潮出现,市场生猪供应量将激增,猪价陷入 “螺旋式下跌” 恶性循环。养殖户在亏损压力下加快出栏,进一步压低猪价,使其陷入更深困境,市场不确定性增加。
(二)中期:产能去化进入 “攻坚期”
在生猪市场发展过程中,产能去化进程对未来走势起关键作用。按市场规律,若能繁母猪存栏量年底前降至 3950 万头 ,即正常保有量上线,2026 年上半年商品猪出栏量有望迎来拐点并逐渐回落。但实际情况是,中小散户心存侥幸,不愿轻易减产。6 - 7 月能繁母猪去化幅度仅 0.1% ,去化速度缓慢,无法满足市场去产能需求。
这种僵持局面使行业处于 “政策催调、市场观望” 的尴尬境地。政策不断推动产能调减,但市场反应冷淡。养殖户因对未来猪价抱有幻想或担心减产损失利益,未采取实质性减产行动。这可能导致猪价低迷期延长,甚至长达 18 个月 。在此期间,养殖户资金链面临考验,部分中小养殖户可能因不堪重负退出市场,行业将经历洗牌。
(三)长期:效率革命重塑行业格局
在生猪市场变革中,头部企业凭借成本优势改变行业格局。以牧原和温氏为代表的头部企业,通过先进养殖技术和精细化管理,将成本控制在 12 - 12.5 元 / 公斤 ,形成竞争优势。牧原南阳基地母猪生产效率(PSY)突破 32 头 ,提高养殖效益;温氏 “公司 + 农户” 模式成效显著,生猪成活率达 92% ,降低养殖风险。
相比之下,中小散户因缺乏技术和规模优势,成本普遍在 14 - 15 元 / 公斤 ,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猪价低迷时,中小散户承受更大亏损压力。预计四季度中小散户退出率达 15% ,随着其逐渐退出,行业集中度提升,前十大企业市场份额(CR10)有望从 35% 提升至 38% 。头部企业在市场中主导地位加强,引领行业向高效、规模化方向发展。
给养殖户的三点建议
在当前生猪市场严峻形势下,养殖户决策对养殖场生存发展至关重要。以下三点建议旨在帮助养殖户应对市场挑战。
(一)放弃压栏幻想,逢高出栏落袋为安
当前猪价持续低迷,猪粮比价降至 5.95:1 ,逼近一级预警线,市场形势严峻。据测算,120 公斤以上大猪每多饲养一天,亏损增加 5 元 。在此情况下,养殖户应保持理性,避免盲目等待猪价反弹。市场变化难以预测,错过最佳出栏时机将导致亏损扩大。建议养殖户密切关注市场动态,根据生猪实际情况,逢高出栏,实现收益落袋,减少损失。
(二)优化存栏结构,储备优质产能
在生猪养殖长期规划中,优化存栏结构是提升养殖效益的关键。目前国内母猪存栏结构不合理,胎次超过 6 胎的母猪占比达 18% ,这些高龄母猪生产性能下降,产仔数减少,仔猪质量难以保证。养殖户应淘汰高龄低产母猪,及时补栏优质二元母猪。二元母猪产仔数比普通母猪每窝多 1 - 2 头 ,生长速度快 15 - 20% ,能提升养殖效益。这也是为下一轮猪周期提前布局,储备优质产能,增强市场竞争力。
(三)关注政策红利,降低养殖成本
在生猪养殖过程中,政策红利为养殖户提供支持。各地政府出台扶持政策,如无抗养殖补贴,部分地区对采用无抗养殖技术的养殖场给予每头猪 300 元补贴 。无抗养殖符合绿色环保理念,生产的猪肉更健康,受市场欢迎,同时可获经济补贴。规模场环保补助也是重要政策福利,政府对环保设施完善、粪污处理达标的规模养殖场给予资金补助,用于环保设备升级改造,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养殖户应关注政策动态,积极申请补贴,利用政策红利降低养殖成本。
结语:穿越周期的关键是 “反直觉操作”
2025 年生猪市场呈现复杂矛盾局面,屠宰量暴增与养殖亏损并存,反映市场供需失衡。政策收储虽对市场情绪有短期稳定作用,但难以改变市场根本格局。养殖户需深刻认识到,猪价反转取决于能繁母猪存栏量实质性去化,这是市场核心规律。
在产能过剩背景下,养殖户决策关乎生存发展。“顺势出栏、理性减产” 策略蕴含市场智慧,违背市场规律的博弈将带来损失。未来,养殖户应保持警惕,以理性和智慧应对市场变化,在市场波动中寻找生存发展机会,平稳度过行业考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