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猪价大幅下跌:21 省价格跌破 5 元,养殖户面临严重亏损
10 月 7 日,全国生猪均价降至 5.95 元 / 斤,达到年内次低水平。广西、云南、贵州等 21 个省份的猪价已跌破 5 元 / 斤,其中华南地区的广西猪价更是低至 5.3 - 5.5 元 / 斤,成为全国价格最低点。在自繁自养模式下,每头猪亏损达到 54 元;而外购仔猪育肥户的单头亏损则扩大至 128 元。同时,仔猪价格同比暴跌 26%,繁育环节全面陷入亏损状态。更为严峻的是,生猪出栏均重飙升至 128.55 公斤,创下五年来的新高。养殖户压栏惜售的行为加剧了市场供应过剩的压力,形成了 “越压越跌” 的恶性循环。
二、产能过剩问题:集团抛售与能繁母猪高存栏的双重影响
(一)集团猪场集中出栏引发价格暴跌
中秋、国庆双节前后,牧原、温氏等龙头企业的日均出栏量较平时激增 20%-30%。9 月,全国生猪定点屠宰量达到 3350 万头,同比增长 29.6%,创下历史同期新高。据某养殖企业负责人透露,月底集中抛售主要是为了完成月度出栏计划,避免因压栏导致成本进一步增加。然而,这种短期行为严重冲击了市场信心,引发散户跟风出栏,导致价格出现 “螺旋式” 下跌。
(二)能繁母猪存栏量超出警戒线,未来供应压力难以缓解
截至 8 月末,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仍高达 4038 万头,超出正常保有量(3500 万头)15.4%。按照 PSY(每头母猪年提供断奶仔猪数)28 头计算,未来 10 个月生猪供应量将超过 6800 万吨,而 2026 年预计需求仅为 5250 万吨,供需缺口接近全国 3 个月的消费量。卓创资讯指出,即便现在停止补栏,过剩产能也需要 12-18 个月才能完全消化。
三、成本控制困境:龙头企业微利运营,中小散户加速退出市场
(一)头部企业通过极限降本维持保本运营
牧原股份、温氏股份凭借规模化优势成功守住成本线。牧原生猪养殖成本降至 12.2 元 / 公斤,温氏综合成本控制在 12 - 12.2 元 / 公斤,在当前猪价下仅能维持微利状态。然而,行业平均成本仍高达 14 元 / 公斤,70% 的中小养殖户深陷深度亏损。河南一位拥有 500 头规模猪场的负责人表示,仔猪售价为 240 元 / 头,而饲料成本就高达 280 元,目前只能依靠借贷维持运营。
(二)散户大量退出市场,行业加速洗牌
山东、河南等地散户存栏量同比下降 35%,河北、四川等地出现 “清栏退养” 现象。有散户表示,去年的盈利已全部赔光,现在每养殖一天就多亏损 8 元,不如尽早转行。中国畜牧业协会数据显示,2025 年三季度散户退出率达到 18%,而龙头企业出栏量逆势增长 15%,行业规模化率突破 75%。
四、期货市场预警:资本看淡市场前景,2026 年猪价或进一步下跌
(一)生猪期货价格创三年新低,空头情绪主导市场
大商所生猪主力合约 2511 已跌至 12295 元 / 吨,较 8 月高点下跌 18%。持仓数据显示,前 20 席位净空单增加 3200 手。光大期货指出,当前核心问题在于供给过剩压制价格,节前备货未能有效提振市场信心,建议投资者轻仓过节。这种悲观预期已传导至现货市场,屠企普遍压价收购,白条肉成交价较上周再次下降 0.5 元 / 斤。
(二)2026 年猪价或跌破 5 元,去产能压力倒逼市场出清
业内普遍认为,猪价需跌至 5 - 5.5 元 / 斤才能触发 “实质性去产能”。当前集团化猪场成本约为 6 元 / 斤,只有连续 3-5 个月处于深度亏损状态,才能迫使中小散户和低效产能退出市场。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若能繁母猪存栏量降至 3900 万头以下,供需格局可能在 2026 年下半年有所改善。但若去产能不及预期,猪价可能下探至 4.5 元 / 斤,重演 2018 年非洲猪瘟前的极端行情。
五、破局策略探讨:从短期应对到长期规划,行业如何度过周期困境
(一)养殖户:以止损减亏为首要目标
及时出栏:建议养殖户尽快出售 120 公斤以上的大猪,以避免日均 15 元的压栏亏损。
优化结构:淘汰年产仔低于 20 头的低效母猪,补栏时选择抗病性强的品种,以提高养殖效益。
降本增效:通过集中采购饲料、引入智能化设备等方式,将成本控制在 13 元 / 公斤以下。
(二)行业层面:政策支持与市场化调整双管齐下
农业农村部已启动冻猪肉收储工作,9 月累计收购 8.5 万吨,但效果有限。业内呼吁建立 “产能预警 + 动态补贴” 机制,对存栏 500 头以下的散户提供去产能补贴,同时引导龙头企业向食品加工领域转型,以消化过剩猪肉。
(三)长期规划:重构供需平衡,降低 “猪周期” 影响
数据显示,美国、欧盟通过 “规模化养殖 + 期货对冲” 等手段,将猪价波动幅度控制在 10% 以内。我国可借鉴相关经验,建立生猪产能大数据监测平台,引导养殖户合理安排生产。同时,发展猪肉深加工产业,如预制菜、低温肉等,提升产品附加值,降低对生猪价格的过度依赖。
结语:猪价下跌背后的产业变革机遇
2025 年的生猪市场寒冬,既是产能过剩的必然调整,也是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契机。对于散户而言,盲目跟风扩产的时代已经过去,精细化管理和风险意识将成为生存的关键。对于龙头企业来说,成本优势和全产业链布局将决定其抗周期能力。对于整个行业而言,唯有打破 “价涨扩产、价跌杀跌” 的恶性循环,才能实现从 “量的扩张” 到 “质的提升” 的转变。在猪价跌至 5 元的当下,消费者是选择囤肉还是减少猪肉消费?养殖户是该果断止损还是坚守等待?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