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9 月存栏结构呈现 “两头减、中间增” 特征
(一)后备蛋鸡存栏占比连续压缩
2025 年 9 月,全国主产区 120 日龄以下后备蛋鸡存栏占比环比下降 0.26 个百分点,自 5 月以来的缩减趋势持续。据卓创资讯数据表明,9 月蛋鸡鸡苗销量环比跌幅超 1.5%。在 1 - 4 月补栏高峰之后,5 - 9 月鸡苗销量持续下行,致使后备蛋鸡新增量小于自然淘汰量,群体规模进入 “负增长” 阶段。这表明 4 个月后(即 2026 年初)的新增产蛋鸡规模将同步收缩,远期产能储备出现阶段性断层。
(二)主产蛋鸡(120 - 450 日龄)占比再创新高
作为产蛋主力的 120 - 450 日龄蛋鸡存栏占比环比提升 0.42 个百分点,成为唯一增长的结构板块。此变化源于 “一增一减” 的双重驱动:一方面,2025 年 5 月补栏的鸡苗(对应 9 月新开产蛋鸡)数量虽略有下降,但仍高于 2024 年 6 月补栏的待淘汰蛋鸡数量;另一方面,2024 年上半年的高补栏量进入产蛋高峰期,主产蛋鸡群体持续扩容。数据显示,当前主产蛋鸡占比已达 68.7%,创 2023 年以来新高,预示短期鸡蛋供应能力显著增强。
(三)待出栏淘汰鸡存栏占比加速下滑
450 日龄以上待出栏淘汰鸡存栏占比环比减少 0.16 个百分点,主要受出栏节奏加快影响。9 月作为传统淘汰高峰期,养殖户惜售情绪减弱,淘汰鸡出栏量环比增幅超 10%,叠加 2024 年 6 月补栏量同比减少,450 日龄以上蛋鸡新增量有限,共同导致待出栏群体规模收缩。值得注意的是,淘汰鸡均价在 9 月下旬环比下跌 5.2%,反映出市场对老鸡产能去化的迫切性。
二、三大核心因素驱动存栏结构调整
(一)鸡苗销量 “前高后低” 重塑后备产能
2025 年蛋鸡鸡苗销量呈现明显的阶段性分化:1 - 4 月因养殖盈利可观,补栏积极性高涨,销量同比增幅达 8.5%;5 月后鸡蛋价格涨幅不及预期,养殖户观望情绪升温,5 - 9 月销量连续 5 个月环比下滑,累计跌幅达 7.3%。这种 “前高后低” 的补栏节奏,直接导致后备蛋鸡存栏在三季度进入 “青黄不接” 期,120 日龄以下群体占比从年初的 18.2% 降至 9 月的 16.8%。
(二)淘汰鸡出栏 “量价齐增” 加速老鸡去化
在中秋前后的集中出栏周期中,淘汰鸡出栏量同比增加 12.6%,推动待出栏蛋鸡存栏占比连续 3 个月下降。价格方面,9 月淘汰鸡均价 5.8 元 / 斤,虽环比下跌但仍高于成本线,养殖户倾向于 “见好就收”,尤其是 450 日龄以上蛋鸡产蛋率下降至 80% 以下,加速了主动淘汰进程。卓创资讯指出,当前淘汰日龄已从年初的 530 天缩短至 515 天,反映出养殖端对产能结构的主动优化。
(三)新开产与待淘汰蛋鸡 “代际差” 扩大
9 月新开产蛋鸡(对应 2025 年 5 月鸡苗)与待淘汰蛋鸡(对应 2024 年 6 月鸡苗)的数量差扩大至 15%,是主产蛋鸡占比提升的关键。2024 年二季度的高补栏量(同比 + 11.2%)在 2025 年三季度集中进入产蛋期,而 2025 年同期补栏量的减少,使得待淘汰群体规模相对较小,形成 “新老交替” 的代际不平衡,短期内推高主产蛋鸡的市场占比。
三、10 月存栏结构或延续 “中间强化” 趋势
展望 10 月,蛋鸡存栏结构将延续 “中间强化、两端收缩” 的态势,背后是鸡苗补栏、淘汰节奏与市场预期的深度博弈,这不仅决定短期鸡蛋供应格局,更预示着行业产能周期的关键转向。
(一)主产蛋鸡占比有望进一步提升
从鸡苗补栏与淘汰节奏推算,2025 年 6 月补栏鸡苗(对应 10 月新开产蛋鸡)数量虽环比减少,但仍高于 2024 年 7 月补栏的待淘汰蛋鸡数量。卓创资讯预计,10 月主产蛋鸡存栏占比将突破 69%,这意味着当月鸡蛋供应能力将达到年内峰值。尤其在北方产区,主产蛋鸡占比已超 72%,产能高度集中,或对现货价格形成持续压制,市场供过于求的格局短期内难以扭转。
(二)后备蛋鸡存栏收缩趋势加剧
9 月鸡蛋价格旺季不旺,主产区均价 4.5 元 / 斤,环比下跌 3.2%,严重挫伤养殖户补栏信心。数据显示,10 月鸡苗订单量同比减少 15%,预计后备蛋鸡存栏占比将降至 16.5%。这一收缩并非短期波动,2025 年三季度鸡苗销量同比下降 4.8%,预示着 2026 年上半年新增产蛋鸡规模将同步减少,远期产能或出现 “断层式” 调整,为市场供应埋下隐忧 。
(三)待出栏淘汰鸡存栏占比继续下滑
随着 10 月鸡蛋价格预期回落,养殖端惜售情绪进一步转淡,淘汰鸡出栏量有望环比增加 8%-10%,待出栏蛋鸡存栏占比或降至 14.5%。值得关注的是,部分产区已出现 “提前淘汰” 现象,420-450 日龄蛋鸡出栏占比提升至 35%,反映出养殖户对后市价格的悲观预期,试图通过加速老鸡去化缓解现金流压力,这也将加快行业产能出清的进程。
四、产业影响与前瞻建议
(一)短期供应充足压制蛋价反弹空间
主产蛋鸡占比的持续提升,意味着 10-11 月鸡蛋市场将面临 “量增价跌” 压力。据卓创资讯监测显示,9 月在产蛋鸡存栏量达 12.9 亿只,结合主产蛋鸡占比提升带来的产蛋率优化(当前高峰期产蛋率 92.3%),预计 10 月全国鸡蛋产量将达 280 万吨,同比增加 3.5%。而需求端受南方腌腊季延迟影响,短期难有显著提振,蛋价或在 4.3-4.5 元 / 斤区间震荡。这对于养殖户而言,短期的利润空间将受到一定挤压,需密切关注市场动态,合理安排销售节奏,避免在价格低谷期集中出货。
(二)远期产能结构埋下 “供需错配” 伏笔
后备蛋鸡存栏的持续收缩(占比月均降 0.25 个百分点),可能在 2026 年二季度引发 “新增产能断档”。若 2025 年四季度鸡苗销量不能有效回升,2026 年下半年在产蛋鸡存栏量或提前进入去产能周期,形成 “2025 年供应过剩、2026 年供应偏紧” 的阶段性错配。这种错配将导致鸡蛋价格在未来一年内出现大幅波动,给行业带来不稳定因素。建议养殖企业提前布局优质鸡苗储备,避免产能大起大落,从源头上稳定鸡蛋供应。
(三)养殖户需把握 “结构调整” 窗口期
当前存栏结构向主产阶段集中,意味着短期养殖效益依赖产蛋效率提升。建议:①优化饲料配方,针对主产蛋鸡增加豆粕、维生素摄入,提升单产水平(当前主产蛋鸡日均产蛋量 48.5 克,尚有 3% 提升空间);②关注淘汰鸡市场动态,在 10 月中旬价格反弹期(预计环比 + 2%)集中出栏 450 日龄以上老鸡,改善存栏质量;③谨慎补栏,优先选择抗病性强、产蛋高峰期长的品种(如京粉 6 号、海兰褐),为远期产能储备奠定基础。通过这些措施,养殖户可以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中,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结语:在结构变迁中寻找平衡支点
2025 年秋冬的蛋鸡存栏结构变化,本质是产能周期与市场预期的深度博弈。主产蛋鸡的 “单极扩张” 虽带来短期供应压力,但也为行业提供了优化产能结构的窗口期。对于养殖端而言,需在短期效率提升与远期产能布局间寻求平衡;对于产业链上下游而言,密切跟踪后备与淘汰鸡的动态变化,才能在 “量增价跌” 与 “产能断档” 的交替中抢占先机。毕竟,蛋鸡产业的健康发展,始终依赖于 “后备 - 主产 - 淘汰” 的良性循环,而这正是穿越周期波动的核心密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