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国价格动态:均价 61.75 元 / 公斤,区域分化特征明显
(一)全国均价小幅下行,南北价差达 44 元 / 公斤
截至 2025 年 10 月 17 日 14:00,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羊肉平均价格为 61.75 元 / 公斤,较昨日下降 0.5%,近一周持续呈现窄幅震荡态势。从区域分布来看,价格呈现 “北稳南调、优质溢价” 的特征:
北方市场以低价促进销量:北京新发地大宗价为 48 元 / 公斤,天津何庄子为 50 元 / 公斤,低价货源多为绵羊肉,主要流向食品加工厂,用于制作绞馅、预制菜等产品。
南方市场价格稳中有升:上海农产品中心价格为 63.5 元 / 公斤,青岛城阳为 82 元 / 公斤(本地山羊)。广东、福建等地由于优质黑山羊、湖羊存栏量下降,溢价率达到 20%-30%。
极端价差显著:内蒙古保全庄批发市场最低价为 40.3 元 / 公斤,青岛城阳最高价为 82 元 / 公斤,价差达 41.7 元 / 公斤,这充分反映出品种、产地以及消费层级之间存在的显著差异。
(二)品种价差进一步扩大,山羊溢价率超过绵羊 35%
绵羊肉均价在 55-60 元 / 公斤之间,占据批发市场 70% 的份额。由于供应充足,且适合规模化加工,价格面临一定压力;山羊肉均价为 70-85 元 / 公斤,依托 “现杀鲜销” 模式以及地域品牌(如宁夏滩羊、内蒙古苏尼特羊),在高端餐饮和商超渠道保持较强韧性,环比跌幅仅为 0.3%,显著低于绵羊 0.6% 的跌幅。
二、价格微降背后的三大核心驱动因素
(一)供应端:产能释放与进口冲击双重压力
国内肉羊出栏量达到三年新高:根据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9 月全国肉羊出栏量同比增长 3.8%。山东、河南等主产区由于前期补栏积极性较高,45 公斤以上绵羊集中上市,屠宰企业库存周转天数达到 15 天,高于往年同期 10 天。
进口羊肉量增价跌:1-9 月羊肉进口量为 42 万吨,同比增长 10%。澳洲、新西兰冻羊肉到岸价为 58 元 / 公斤,较国产羊肉低 5%-8%。河北、山东等北方市场受到的冲击较为明显,终端走货速度放缓 12%。
(二)需求端:淡季效应与替代消费双重抑制
终端消费 “旺季不旺”:国庆之后餐饮需求出现回落,团体采购量下降 18%,北京、天津农贸市场羊肉销量周降幅达到 10%。同时,生猪均价为 11.34 元 / 公斤(约 5.67 元 / 斤),与羊肉(约 30.88 元 / 斤)价差较大,家庭消费更倾向于性价比更高的猪肉、鸡肉。
加工企业按需采购:大型食品加工厂维持 3-5 天的低库存水平,仅进行少量采购用于储备火锅肉片、卤味原料。而冬季腊味、酱肉加工尚未大规模启动,需求拉动作用有限。
(三)成本端:饲料价格下行缓解压力,养殖利润出现分化
玉米、豆粕价格较二季度下跌 12%,肉羊养殖综合成本降至 58 元 / 公斤。规模养殖场头均盈利缩至 50 元,中小散户由于羔羊补栏价格较高(30 斤湖羊公羔 700 元 / 只),亏损面达到 20%。部分散户选择提前出栏,导致市场短期内供强需弱。
三、产业链影响:养殖户面临压力,消费者迎来 “高性价比窗口期”
(一)养殖户:利润空间压缩,优质品种成为 “破局关键”
绵羊养殖户盈利减少:按照当前出栏价 55 元 / 公斤计算,头均盈利较 9 月减少 80 元。山东、河北部分散户补栏意愿下降 15%,15 公斤以下羔羊销量环比下降 10%。
山羊养殖户分化加剧:规模化养殖场凭借品种优势和电商渠道,毛利率维持在 18% 以上。而散户由于缺乏品牌溢价,优质山羊肉的溢价难以实现,部分转向养殖快大型肉羊,加剧了低端市场的竞争。
(二)消费者:淡季如何实现 “精明消费羊肉”?
家庭采购:优先选择高性价比部位,羊腿肉(60-65 元 / 公斤)、羊排(70-75 元 / 公斤)适合炖煮、烧烤,性价比优势突出。冷冻羊肉建议选择经过排酸处理的产品(保质期 6 个月),避免购买长期冻品(口感易流失)。
区域特色消费指南:北方地区可尝试内蒙古手把肉、宁夏盐池滩羊;南方地区推荐广东烤羊排、云南黑山羊火锅。部分电商平台推出 “现杀现切” 冷链配送服务,价格较商超低 10%-15%。
四、后市展望:短期震荡筑底,中期关注两大拐点
(一)短期走势(10 月底前):以低价震荡为主要基调
供应端暂无明显收缩迹象,终端需求难以得到有效提振。预计羊肉均价维持在 60-63 元 / 公斤区间,北方低价区可能下探至 55 元 / 公斤,南方优质山羊价格稳中小幅回落 1%-2%,整体呈现 “旺季不旺、淡季不淡” 的僵持状态。
(二)中期机会(11 月后):两大信号预示行情转折
消费旺季启动:随着气温下降,火锅、煲汤等热食需求回升。11 月下旬至 12 月,羊肉终端销量预计环比增长 15%-20%,加工企业备货可能拉动价格反弹 1%-2%。
产能去化进程:若 10 月肉羊存栏量环比下降 0.5% 以上,预示养殖户主动调减养殖规模。叠加春节前传统补栏周期,2026 年 1 月羊肉价格或迎来阶段性高点,优质品种涨幅有望达到 3%-5%。
五、给市场参与者的操作建议
养殖户:优化存栏结构,淘汰 50 公斤以上的老羊,扩大繁殖能力强的多胎羊(如湖羊、小尾寒羊)养殖比例;优质山羊加强地理标志认证,积极对接高端商超、电商平台。
经销商:北方冻品维持低库存水平,重点关注高性价比的羊绞肉、羊骨类产品;南方活禽市场开发 “现杀分割” 服务,推出小包装(500g / 份)以满足小家庭需求。
消费者:趁当前价格处于低位,通过社区团购、农产品批发市场进行囤货。冷冻羊肉建议在 3 个月内食用完毕,以避免营养成分流失。
结语
10 月中旬的羊肉市场,正经历 “产能释放” 与 “需求换挡” 的双重考验。短期价格微降是市场自我调节出清的必然过程,但却为消费者带来了难得的 “高性价比窗口期”。对于产业链而言,唯有加速品种优化、提升加工附加值,才能在周期性波动中掌握主动权。持续关注后续产能数据与消费回暖信号,方能准确把握市场转折机遇。(数据支持: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证券之星、惠农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