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白羽肉鸡:量增价跌,全产业链陷入 “冰火两重天”
(一)供应过剩压制价格,养殖端盈利 “腰斩”
2025 年 1-9 月期间,白羽肉鸡出栏量较去年同期大幅增长 6.6%,累计屠宰量达到 68.6 亿只,产量同比增幅为 9.2%。然而,终端市场需求疲软,致使价格持续下行。9 月,白羽肉鸡均价为 7.17 元 / 公斤,同比下降 4.1%,养殖端单只收益仅为 0.16 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减少 1.29 元,亏损比例攀升至 19.9%。从上游种鸡情况来看,父母代种鸡存栏量持续扩张,9 月环比增长 2.4%,这预示着未来 6 个月商品代鸡苗供应将维持在较高水平。但鸡苗市场呈现出 “量价齐跌” 的态势,9 月销售均价为 2.68 元 / 只,同比暴跌 20.3%,充分反映出市场对后市供应过剩的深切担忧。
(二)屠宰与加工环节分化,头部企业逆市突围
屠宰企业开工率较之前提升 2.6 个百分点,冻品库存率上升至 71%。不过,以圣农发展为代表的头部企业,通过深加工转型有效对冲风险。9 月,其深加工肉制品收入同比大幅增长 36.19%,占总营收的 53%,推动鸡肉产品毛利率提升至 18.7%。反观中小屠宰厂,受冻品积压和现金流压力影响,平均利润率不足 3%。从上市公司数据来看,益生股份 9 月白羽鸡苗销量增长 6.89%,但收入同比下降 6.82%,凸显出行业 “量增价跌” 的困境;民和股份凭借种鸡存栏优势,商品代鸡苗销量同比上涨 36.97%,通过规模化降低单位成本,勉强维持微利状态。
(三)未来展望:巴西复关加剧压力,短期难破 “震荡下行” 格局预计 10 月毛鸡出栏量将继续增长,再加上巴西鸡肉可能复关,爪翅类产品价格将承受压力。尽管双节过后经销商有短期补库行为,但终端消费缺乏实质性利好因素。预计白羽肉鸡价格将在 6.5 - 7.2 元 / 公斤区间震荡,养殖端盈利状况难以得到明显改善,行业去产能周期或延长至 2026 年一季度。
二、黄羽肉鸡:量价齐升,差异化竞争打开增长空间
(一)价格逆势上涨,养殖端盈利领跑行业
9 月,黄羽肉鸡均价达到 15.21 元 / 公斤,环比上涨 5.7%,单只收益为 5.65 元。虽然同比减少 0.25 元,但环比增加 0.86 元,养殖户亏损比例降至 23.2%。1 - 9 月累计出栏量同比增长 5.9%,其中温氏股份、立华股份等头部企业出栏量增速超过 9%,带动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升。从消费端来看,南方宴席需求回暖拉动价格上行,广东、福建地区黄羽鸡均价突破 16 元 / 公斤,较白羽肉鸡溢价超过 100%。企业通过品种优化(如中速型黄羽鸡占比提升至 45%)和品牌建设(如 “清远麻鸡”“文昌鸡” 地理标志),实现终端溢价 20% - 30%。
(二)种鸡产能稳定,补栏谨慎下的供需紧平衡
父母代种鸡存栏量环比微降 0.7%,但年内更新总量增长 13.4%,单套种鸡月供应鸡苗量达到 8.4 只,处于近一年高位。然而,养殖户对后市预期分歧加大,9 月鸡苗销量环比减少 3.1%,反映出中小散户补栏趋于谨慎,仅规模化企业按计划补栏,确保产能有序释放。从市场新趋势来看,黄羽肉鸡因 “肉质鲜美、高蛋白低脂肪” 特性,在家庭烹饪和高端餐饮场景渗透率提升。9 月,商超冰鲜黄羽鸡销量同比增长 18%,预制菜企业采购量环比增长 25%,带动产业链附加值提升。
(三)后市研判:产量低位支撑价格,旺季行情有望延续
10 - 11 月为南方传统消费旺季,叠加腌腊需求,预计黄羽肉鸡价格将保持在 15 - 16 元 / 公斤的高位。尽管理论供应量稳中有增,但当前产量仍处于历史低位(较 2023 年同期减少 12%),再加上经济形势好转刺激餐饮消费,行业有望实现 “量稳价强”,头部企业市场份额或提升至 65%。
三、产业深层矛盾与破局路径
(一)白羽肉鸡:降本增效与产能出清双管齐下
短期策略:养殖户应避免盲目压栏,加快淘汰低效产能;屠宰企业需优化库存结构,加大分割品深加工力度(如鸡胸肉调理品、鸡皮胶原蛋白提取),提升单品附加值。
长期战略:推进 “引种 + 选育” 双轮驱动模式,降低对国外品种的依赖(当前国产白羽鸡品种市场占比已达 25%),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将养殖周期缩短至 42 天以内,料肉比降至 1.6:1 以下。
(二)黄羽肉鸡:文化赋能与全链升级打造差异化
品牌突围:深入挖掘 “一鸡一故事” 地域文化(如云南茶花鸡、浙江仙居鸡),开发 “非遗美食 + 黄羽鸡” 联名产品,借助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介触达年轻消费者群体。
模式创新:推广 “公司 + 农户 + 基地” 生态养殖模式,建立无抗养殖标准(如益生菌饲喂占比超 60%),获取高端市场认证(如欧盟有机认证、中国绿色食品认证),实现产品 “优质优价”。
结语:分化行情下,谁能抓住下一个增长极?
2025 年的肉鸡市场,呈现出 “白羽承压寻底、黄羽回暖向上” 的分化态势。白羽肉鸡需直面产能过剩带来的阵痛,在成本管控与技术升级方面寻求突破;黄羽肉鸡则借助消费升级的东风,以品质差异化打开增长空间。对于整个行业而言,无论处于哪条赛道,“精准预判周期、强化全链韧性、拥抱消费变化” 始终是穿越周期的核心要素。当市场波动过后,唯有深耕价值的企业,才能在新一轮竞争中抢占先机。 (数据支持:农业农村部、卓创资讯、上市公司公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