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全国牛肉价格整体走势:淡季稳中有升,区域分化彰显韧性
(一)均价小幅上扬,终止两周连续下跌态势
截至 2025 年 10 月 23 日 14:00,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牛肉平均价格为 66.41 元 / 公斤,较前一日上涨 0.3%,结束了自 10 月中旬以来的震荡回调趋势。近一周均价为 66.28 元 / 公斤,环比微涨 0.5%。尽管低于 2024 年同期(68.50 元 / 公斤),但在秋冬消费的提振作用下,价格展现出较强的抗跌性。
(二)区域价差扩大,南北市场呈现冷热不均态势
北方主产区以低价促进销量,北京新发地批发市场大宗价格为 62 元 / 公斤,天津韩家墅市场为 65 元 / 公斤,新疆兵团第五师三和市场因本地供应充足,均价低至 58 元 / 公斤;南方销区优质优价特征明显,上海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达 72 元 / 公斤,广西新柳邕市场因进口牛肉存在溢价,最高价突破 80 元 / 公斤,南北价差拉大至 22 元 / 公斤,充分反映出区域供需结构的差异。
二、区域市场深度解析:低价区价格补涨与高端市场价格坚挺并存
(一)北方产区:寒潮拉动刚性需求,低价牛肉销量增速加快
近日,一股强冷空气侵袭华北、东北地区,气温急剧下降,对当地居民生活产生显著影响,同时也为牛肉市场注入新的活力。在寒潮的推动下,北方产区牛肉市场呈现出繁荣景象。
在终端农贸市场,牛肉交易量大幅攀升。据相关数据显示,与上周相比,北京大洋路市场牛肉交易量周增长 10%。其中,牛腿肉成交价为 60 元 / 公斤,较上月低点上涨 3 元 / 公斤。价格上涨不仅反映市场供需关系变化,也体现消费者在寒冷天气下对牛肉需求的增强。家庭采购量增加 15%,许多家庭纷纷储备牛肉,用于制作炖牛肉、涮火锅等美食,以抵御严寒。
山东、河南等地屠宰企业敏锐捕捉到市场变化。随着 “火锅食材备货季” 的到来,这些企业纷纷抓住低价时机进行收储。育肥牛出栏价为 28 元 / 斤,虽然价格相对较低,但由于市场需求旺盛,企业备货量提升 12%。这些企业通过与养殖户合作,建立稳定供应渠道,确保牛肉品质和供应稳定性。
这种市场变化反映出消费者在面对天气变化时的消费选择。在寒冷天气里,牛肉作为营养丰富、能提供高热量的食材,受到消费者青睐。对于屠宰企业和养殖户而言,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他们需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合理调整生产和销售策略,以满足消费者需求。
(二)南方销区:餐饮升级支撑价格溢价,进口牛肉分流普通货物需求
在南方销区,随着 “秋冬滋补季” 的到来,餐饮市场对牛肉的需求呈现爆发式增长。广东、四川等地的潮汕牛肉火锅、灯影牛肉等细分品类订单量周增 20%,成为餐饮市场热门菜品。在深圳海吉星市场,雪花牛肉批发价高达 85 元 / 公斤,较普通牛肉溢价 40%。高品质牛肉的热销,不仅体现消费者对美食的追求,也反映餐饮市场对品质的不断提升。
在上海、杭州等地,进口牛肉市场份额不断扩大。据了解,这些地区商超中,进口牛肉(如澳洲和牛)占比提升至 30%,价格区间在 60 - 120 元 / 公斤。进口牛肉以其独特口感和品质,吸引众多消费者关注。然而,这也导致国产普通牛肉需求分流,40 - 50 元 / 公斤的平价牛肉成交量下降 8%。
面对这种市场变化,国产牛肉企业积极寻求突破。通过提升养殖技术,改善牛肉品质,加强品牌建设,提高市场竞争力。一些企业还与餐饮企业合作,推出特色菜品,以吸引消费者。
南方销区牛肉市场变化,反映消费者对品质和口味的追求,也为国产牛肉企业提供发展方向。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只有不断提升品质,满足消费者需求,才能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三、价格波动三大核心驱动因素
(一)供应端:产能去化加速,适重牛源阶段性紧缺
根据农业农村部数据,9 月全国能繁母牛存栏 3800 万头,环比减少 0.9%,连续 8 个月下降,预示 6 个月后肉牛出栏量将进入收缩期。当前市场 1200 斤以上适重肉牛占比降至 55%,内蒙古、河北等地因前期集中淘汰母牛,600 斤以下犊牛占比达 30%,导致短期优质牛肉供应偏紧,支撑价格微涨。
(二)需求端:秋冬旺季启动,高端消费逆势增长
全国气温骤降推动牛肉火锅、酱牛肉等热食需求升温,美团数据显示,10 月第三周牛肉主题餐饮订单量周增 18%,带动牛里脊、牛腱子等精分割产品价格上涨 1.2%。同时,食品加工企业提前启动元旦礼盒备货,山东、河南等地牛肉干、卤味原料采购量增加 15%,工业需求阶段性回暖。
(三)成本端:饲料价格回落,养殖利润边际修复
玉米、豆粕价格较三季度高点回落 7%,肉牛养殖成本降至 63 元 / 公斤,与现货均价形成 3.41 元 / 公斤的利润空间,自繁自养户头均利润转正至 200 元。但规模化养殖场与散户分化显著,前者利润达 300 元 / 头,后者因补栏成本高企,利润仅 80 元 / 头,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
四、后市展望:短期稳中有涨,中长期看供需再平衡
(一)短期走势:供需错配支撑价格,预计窄幅震荡上行
未来 1 - 2 周,牛肉市场将呈现供需错配局面,支撑价格继续上行。随着北方寒潮持续,人们对牛肉需求将进一步增加,以满足 “贴秋膘” 传统需求。南方餐饮旺季深化,也将带动牛肉消费增长,特别是在火锅、烧烤等餐饮场景中,牛肉需求量将大幅提升。
受此影响,全国牛肉均价有望突破 67 元 / 公斤,创下近期新高。北方低价区牛肉价格也将迎来补涨,预计回升至 60 元 / 公斤,有助于缩小南北价差,促进市场平衡发展。南方高端市场,由于对高品质牛肉需求持续旺盛,预计维持 75 元 / 公斤以上高价。
屠宰企业库存周转天数也将受到影响,预计从 18 天缩短至 15 天。意味着企业需更频繁补货,以满足市场需求。因此,屠宰企业逢低补库需求将增加,进一步推动牛肉价格上涨。
然而,11 月进口牛肉到港量预计增加 10%,可能对牛肉价格涨幅形成一定压制。进口牛肉增加,将增加市场供应,缓解国内牛肉供应紧张局面,从而抑制价格快速上涨。市场将在供需之间寻求新的平衡,价格走势将更加复杂。
(二)中长期拐点:产能去化与周期共振,关注春节备货契机
从更长远角度看,牛肉市场走势将取决于产能去化与周期的共振。若 11 月能繁母牛存栏加速下降,将进一步减少未来肉牛出栏量,加剧市场供应紧张局面。叠加元旦、春节前礼品牛肉的集中采购,牛肉价格有望在 12 月迎来季节性高点,突破 70 元 / 公斤,创下年内新高。
对于养殖户而言,当前是抓住利润窗口的良好时机。应适时出栏适重肉牛,以获取最大经济效益。养殖户还应关注市场动态,合理调整养殖规模,以应对市场变化。
加工企业需密切关注进口牛肉到港节奏,合理安排采购计划。还应积极布局中高端产品,提升产品附加值,以满足消费者对高品质牛肉的需求。
消费者在面对牛肉价格波动时,也可采取相应策略。当前价格相对较低,消费者可趁此机会储备冷冻牛肉,以应对节日期间需求。不仅可节省开支,还能确保在节日期间享受到美味牛肉。(数据支持: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行情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