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进口牛肉量价齐升态势:2025 年市场格局剖析
(一)历史峰值背后的涨价预期驱动
2025 年 9 月,中国牛肉进口量呈现爆发式增长,单月进口量攀升至 31.82 万吨,创历史新高。与前一月相比,环比增长率达 22.47%;与去年同期相比,同比增长率高达 43.84%,此增速在近年牛肉进口数据中表现突出。从 1 - 9 月累计数据来看,牛肉进口量达 215.17 万吨,虽同比仅微增 0.82%,但 9 月单月的显著增长对整体趋势产生了重大影响。
市场对国产牛肉涨价的预期是这一现象的关键驱动因素。卓创资讯数据显示,截至 9 月,国内鲜牛肉月均交易价格为 61.88 元 / 公斤,与去年同期相比,涨幅达 27.33%。国产牛肉价格上涨主要源于国内肉牛产能去化,能繁母牛存栏量恢复缓慢是产能去化的重要体现。2025 年上半年,全国牛存栏量降至 9992 万头,同比减少 2.1%,导致国产牛肉供应偏紧,进而推动价格持续上涨。
反观进口牛肉,以八件套为例,同期价格为 49.63 元 / 公斤 ,不仅环比下降 2.24%,且整体价格水平显著低于国产牛肉。国产鲜牛肉与进口冻牛肉之间的价差不断扩大,截至 9 月底,价差已扩大至 12.26 元 / 公斤,环比上涨 14.13%,同比增幅达 72.61%,处于近两年来的最高水平。
巨大价差使进口牛肉在价格上具备极大竞争优势。巴西、阿根廷、乌拉圭等牛肉主产国凭借相对较低的生产成本,其生产的冷冻牛肉价格比国产牛肉低约 20%。在市场逐利性的驱动下,这些高性价比的冷冻牛肉大量涌入中国市场。2025 年 9 月单月,来自南美三国的进口量占比达 65%,有效填补了国内因产能不足产生的供给缺口。
(二)区域市场分化:上海逆势增长,东北价格承压
在全国牛肉市场受进口牛肉冲击的背景下,不同区域市场表现出明显的分化态势。上海作为中国经济发达城市之一,其进口牛肉市场呈现独特发展态势。2025 年 1 - 7 月,当全国进口牛肉量同比减少 6.1% 时,上海实现逆势增长,进口量同比显著增长,占全国比重提升至 18%。
上海进口牛肉量逆势增长,主要得益于其强大的消费能力以及完善的冷链物流体系。作为长三角地区核心城市,上海拥有庞大的中高端消费群体,对牛肉品质和种类需求较高。澳洲谷饲牛肉、巴西牛腩等中高端产品在上海市场销量增长 40%,这些产品凭借优质口感和丰富营养,满足了上海消费者对高品质牛肉的需求。
而东北作为我国重要的肉牛主产区,在进口牛肉冲击下,面临价格承压困境。辽宁、吉林等地育肥牛均价在 13.5 - 15 元 / 斤,与 2024 年同期相比,下跌 5%。价格下跌压缩了养殖户利润空间,部分养殖户为减少损失被迫提前出栏。据统计,9 月东北肉牛出栏量环比增长 30%,养殖户试图通过增加出栏量弥补价格下跌损失,但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加剧了市场供应压力,形成恶性循环。
二、供需双增格局:国产出栏与进口潮的正面交锋
(一)国内出栏 “突击补量”,短期供应显著改善
在国内肉牛市场,面对供应缺口压力,养殖户积极行动,开启 “短期育肥冲刺” 模式。卓创资讯监测数据显示,截至 9 月底,样本企业肉牛出栏量达 0.60 万头,与上月环比增加 56.25%,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幅高达 68.54%。
以河北、山东等地为例,当地养殖户充分利用市场资源,通过外购牛犊进行快速育肥。采用科学养殖方法,合理调配饲料,优化养殖环境,将原本较长的出栏周期成功压缩至 4 - 5 个月。这种高效养殖模式成效显著,1200 斤以上肉牛在出栏量中的占比提升至 35%,为市场提供了大量优质肉牛资源。
然而,这种 “突击式” 的供应增长虽在短期内缓解了市场供应压力,但存在隐忧。从能繁母牛存栏量来看,当前仍处于低位。2025 年上半年,全国能繁母牛存栏量仅 1000 万头左右,与 2023 年相比,下降 3%。能繁母牛作为肉牛产业的基础,其存栏量直接关系到未来肉牛的供应。按照肉牛繁殖周期,这意味着 2026 年上半年,肉牛供应可能出现断层,市场供应压力将再次凸显。
(二)进口商 “囤货赌市”,三重因素催生增量
进口端的疯狂备货成为当前牛肉市场的另一焦点。2025 年 1 - 9 月,海关累计数据显示,牛肉进口量达 215.17 万吨,同比微增 0.82%。这看似微小的增长背后,实则受三重因素驱动。
首先,是国内市场对进口牛肉的刚性依赖。2025 年 1 - 9 月,国产牛肉产量为 342 万吨,同比仅增长 4.5%,而国内牛肉消费量高达 1100 万吨左右,国产牛肉产量远无法满足国内消费需求。在这种情况下,215 万吨的进口牛肉成为填补国内需求缺口的重要力量,占国内总消费量的近 20%,有效缓解了国内市场的供需矛盾。
其次,价差套利驱动是进口量增长的重要因素。进口冻品与国产鲜牛肉之间的价差不断扩大,截至 9 月底,价差已扩大至 12 元 / 公斤以上。在巨大价差面前,贸易商看到商机,纷纷采用 “低价囤货 - 分割加工 - 高价分销” 的模式经营。通过从国外采购低价冷冻牛肉,在国内进行分割加工,然后以较高价格分销到市场上,贸易商获得可观利润,毛利率可达 15% - 20%。在高利润驱动下,进口商加大进口量,进一步推动了进口牛肉市场的发展。
最后,市场对后市价格的看涨预期也是进口商提前备货的重要原因。当前,饲料成本高企给国产牛肉养殖带来巨大压力。玉米价格同比上涨 10%,使得国产牛肉养殖成本攀升至 55 元 / 公斤以上。在成本推动下,进口商普遍预期冬季牛肉价格将突破 65 元 / 公斤。为抓住这一市场机遇,进口商提前 3 个月进行备货,备货量达到正常水平的 1.5 倍。他们希望通过提前布局,在未来市场价格上涨中获取更大利润 。
三、旺季不旺困局:进口替代与需求疲软的双重影响
(一)消费端 “用脚投票”:冻品替代率突破 40%
10 月传统消费旺季来临,牛肉市场却出现 “旺季不旺” 的异常现象。卓创资讯样本数据显示,10 月样本企业肉牛屠宰量预估为 3.81 万头,与上月环比下滑 6.39%,直观反映出国产牛肉市场的冷清。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进口冻牛肉消费量呈现强劲增长态势,同比增长达 25%,在餐饮与加工领域的替代率更是突破 40%。
在餐饮行业,成本控制是企业运营的关键因素之一。某连锁火锅品牌透露,为降低成本,其在食材采购上进行了精心考量。目前,其门店中 70% 的牛肉卷、50% 的牛腩食材已替换为进口冻品。这一举措带来显著成本下降,单均成本下降 12%,使企业在激烈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大价格优势。这种替代效应在下沉市场表现尤为明显。在河南、四川等地,预制菜企业为追求更高性价比,进口冻品使用比例超过 80%。“价格差就是生命线”,这句在行业内广泛流传的话语,深刻体现了进口冻品在价格上的巨大优势,也反映出市场在价格驱动下的选择倾向 。
(二)终端需求 “量价背离”:高价抑制消费热情
国产鲜牛肉的高价,对消费者购买热情产生明显抑制作用。在北京的商超市场,牛腱子零售均价已高达 68 元 / 公斤,与 2024 年相比,上涨 22%。如此价格涨幅,使许多家庭在购买牛肉时不得不谨慎考虑。数据显示,家庭购买牛肉的频次下降 15%,部分消费者甚至转向鸡胸肉、猪肉等价格更为亲民的替代品。
而进口冻品凭借相对较低的价格,在市场上获得更多青睐。进口冻品均价在 50 元 / 公斤左右,比国产鲜牛肉低近 30%。在电商平台上,进口冻品销量增长 30%,山姆、盒马等会员店的冷冻牛肉礼盒销量占比也提升至 25%。这些数据充分表明,在价格因素影响下,消费者购买选择正在发生变化。
在供需错配情况下,10 月国产牛肉价格出现环比下跌 2.3% 的情况,这种在旺季中罕见的 “被动降价” 现象,进一步反映出国产牛肉市场面临的困境。高价使消费者望而却步,进口冻品的低价竞争又不断挤压国产牛肉的市场份额,国产牛肉处于两难境地,如何在价格与品质之间找到平衡,成为国产牛肉产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破局之路:国产牛肉如何突破 “进口围城”
(一)短期:把握出栏节奏,避免 “踩踏式” 供应
当前肉牛养殖市场中,二育牛存栏量大幅增长不容忽视。据相关数据统计,目前二育牛存栏量已达 300 万头,这一庞大数量对市场供应具有潜在重大影响。若在 11 - 12 月这一时间段内,这些二育牛集中出栏,极有可能重现 2024 年价格暴跌的局面。
为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养殖端需采取科学合理的出栏策略。具体而言,可根据牛只体重和所在区域进行错峰出栏。对于体重在 1300 斤以下的牛只,因其生长潜力仍较大,可适度压栏至春节前出栏。春节期间,牛肉市场需求通常会迎来高峰,此时出栏可获得更好的价格收益。而对于体重在 1400 斤以上的大牛,则应抓住 11 月中旬的灌肠季窗口期。在此时期,市场对牛肉需求有所增加,尤其是适合制作灌肠的牛肉部位,价格相对可观。通过合理安排出栏时间,避免供应扎堆,能够有效稳定市场价格,保障养殖户利益 。
(二)中期:降本增效,构建标准化竞争力
面对进口牛肉在成本上的强大优势,国产牛肉产业必须寻求突破,打破传统 “散养低效” 的发展瓶颈,从品种改良、规模养殖和冷链升级三个关键方面入手,构建标准化的竞争力。
品种改良是提高肉牛养殖效益的核心环节。以 “圣泽 901” 等自主培育品种的推广为例,这些优良品种在生长性能上具有显著优势。通过科学选育和培育,“圣泽 901” 能将料肉比从传统的 1.8 降至 1.6,意味着养殖相同重量的肉牛,所需饲料量大幅减少。同时,其养殖周期可缩短 15 天左右,不仅提高了养殖效率,还降低了养殖过程中的各项成本,综合计算下来,成本可下降 8% 左右。这种品种优化为国产牛肉在市场竞争中赢得成本优势 。
规模化养殖是实现降本增效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 500 头以上规模化牧场占比仍有待提高,若能将这一比例提升至 40%,将对整个产业产生深远影响。规模化牧场可通过集中采购饲料,与供应商建立长期稳定合作关系,从而获得更优惠的价格,成本可降低 5% 左右。同时,规模化牧场在粪污资源化利用方面更具优势。通过将牛粪转化为有机肥料,不仅解决了环境污染问题,还能实现资源循环利用,亩均节约化肥成本 100 元左右,进一步降低养殖成本,提升经济效益 。
冷链升级对国产牛肉的品质保障和市场拓展至关重要。在东北、西北等肉牛主产区,建设 100 公里半径内的屠宰冷链中心,能有效缩短牛肉从屠宰到市场的时间。通过先进冷链技术,将冷鲜牛肉的损耗率从原来的 8% 降至 3%,大大减少了因损耗带来的成本增加。同时,配送时效压缩至 12 小时以内,确保牛肉能以最新鲜的状态送达消费者手中,提升了产品品质和市场竞争力 。
(三)长期:品牌化破局,抢占高端消费场景
进口牛肉的冲击,本质上是国产牛肉面临的 “产品同质化” 危机。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国产牛肉必须锚定差异化赛道,通过品牌化战略,抢占高端消费场景,实现可持续发展。
地域品牌的打造是提升国产牛肉附加值的有效方式。以 “内蒙古草原牛”“云南云岭牛” 等地理标志产品为例,这些品牌依托当地独特自然环境和养殖传统,生产出的牛肉具有独特风味和品质。通过有机认证、草饲标签等方式,进一步提升了产品品质形象,使其在市场上获得更高溢价。目前,科尔沁有机牛肉售价已达 80 元 / 公斤,较普通牛肉高出 30% 左右,充分体现了地域品牌的价值 。
场景定制是满足消费者多元化需求的重要手段。随着生活节奏加快和消费观念转变,消费者对牛肉产品的便捷性和个性化需求日益增加。国产牛肉企业应敏锐捕捉这一市场趋势,开发适合中式烹饪的火锅片、卤煮块、小炒肉等预切产品。同时,借助美团买菜、多多买菜等电商平台,推出 “30 分钟快烹” 套餐,将牛肉与配套的调料、配菜组合在一起,让消费者能在短时间内轻松制作出美味佳肴。2025 年,此类产品销量增速达 50%,显示出巨大的市场潜力 。
体验营销是增强消费者品牌粘性的创新方式。借鉴 “牧场直供” 模式,在一线城市开设 “牛肉体验馆”,为消费者提供全新的消费体验。在体验馆中,消费者可亲眼目睹牛肉的现切过程,了解牛肉的产地、养殖方式等信息,增强对产品的信任度。同时,体验馆还提供现切牛排、牛肉火锅等场景化体验,让消费者在品尝美食的过程中,感受品牌的文化内涵。这种体验式营销方式,有效提升了消费者的复购率,复购率提升了 40% 左右,为品牌的长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
结语:在冲击中重构产业价值
2025 年的牛肉市场,无疑经历了严峻考验。进口牛肉的大量涌入,既是对国产牛肉产业的挑战,也是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契机。当低价冻品凭借价格优势迅速占领大众市场,国产牛肉产业需深刻反思,在品质、效率、品牌等维度全面突破,实现从 “卖活牛” 到 “卖品牌”、从 “拼价格” 到 “拼价值” 的转变,这或许是穿越市场周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对于广大消费者而言,应理性看待 “鲜与冻” 的性价比,根据自身需求和消费场景做出合理选择。而对于牛肉产业的从业者来说,深入挖掘 “产与销” 的价值链,提升产品附加值,增强品牌影响力,是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
展望未来,中国牛肉产业唯有在全球化竞争的浪潮中,积极探索、勇于创新,走出一条 “高端有溢价、大众有市场” 的发展道路,才能在国际舞台上展现中国牛肉的独特魅力,实现从牛肉消费大国向牛肉产业强国的历史性跨越。 (数据支持:卓创资讯、海关总署、国家统计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