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全国均价小幅反弹,区域分化显著
(一)主产区普涨背后的 “虚火”
2025 年 10 月 24 日,鸡蛋市场呈现出引人关注的动态。全国鸡蛋均价报 5.86 元 / 公斤 ,较前一日上涨 0.12 元 / 公斤,成功结束连续 5 日的跌势。此反弹态势在山东、河北、广东等主产区表现得尤为突出。山东鸡蛋均价达 5.82 元 / 公斤,涨幅 3.2%;河北均价 5.61 元 / 公斤,涨幅 1.8%;广东均价 6.40 元 / 公斤,涨幅同样为 3.2%。与此同时,北京、上海等销区均价同步回升至 6.30 元 / 公斤以上,形成南北市场价格同时上涨的 “南北共振” 现象,乍看之下,鸡蛋市场似乎迎来新的繁荣局面。
(二)库存高压下的 “结构性上涨”
然而,在这看似乐观的价格反弹背后,实则隐藏着隐忧。从库存数据来看,全国养殖场库存已达 45 万吨,环比增长 5%,贸易商库存周转天数延长至 18 天,而正常情况仅为 12 天。在终端市场,超市销量仅增长 2%,这表明市场需求并未出现实质性大幅提升。
再观察不同品质鸡蛋的价格表现,分化现象极为显著。在桂林万禾市场,高价蛋价格为 12.32 元 / 公斤 ,虽价格较高,但环比仍下跌 0.4%;而在重庆毛线沟批发市场,低价蛋价格仅 4.00 元 / 公斤 ,环比跌幅达 4.76%,高低价差竟达 3 倍之多。这种巨大的价格差异,深刻反映出优质品牌蛋与普通蛋在市场上的不同境遇。优质品牌蛋凭借品质优势,在市场上仍能维持相对较高价格,但即便如此,也难以避免价格微幅下滑;而普通蛋因市场供应充足,在价格上处于明显劣势,价格持续走低,二者的分化趋势愈发显著。
二、三大短期因素驱动价格反弹
(一)节后补货周期与天气扰动叠加
国庆节后,市场进入常规补货周期。商超为满足消费者日常鸡蛋需求,开始积极补充库存;餐饮行业在假期火爆经营后,也需储备足够鸡蛋以应对后续订单。这一正常补货行为在河北、山东地区表现尤为明显,贸易商采购量相比节前增加 15%。与此同时,北方地区出现降温天气,给鸡蛋运输带来极大挑战。低温导致道路结冰、湿滑,运输车辆行驶速度降低,运输效率大幅下降。以某山东蛋企为例,其表示:“降雨导致短途运输成本增加 0.05 元 / 公斤,部分客户提前备货应对天气风险。” 这种天气因素不仅增加运输成本,还使鸡蛋供应出现延迟,部分地区甚至出现短暂缺货现象。补货需求增加与运输效率下降相互叠加,形成短期供需错配,进而推动鸡蛋价格上涨 。
(二)养殖户挺价惜售情绪升温
长期以来,蛋鸡养殖行业始终面临成本与收益的严峻考验。当前,养殖成本已达 6.2 元 / 公斤,而蛋价仅为 5.86 元 / 公斤,每公斤蛋价倒挂 0.34 元 / 公斤,这意味着养殖户每卖出一公斤鸡蛋,就要承受 0.34 元的亏损。在这种持续亏损压力下,养殖户心态发生变化。据统计,40% 的中小散户选择延迟淘汰 500 日龄以上的老鸡,期望通过这种方式减少市场上鲜蛋供应量,从而推动价格回升。这种做法直接导致单日可供鲜蛋量减少 8%。在河北、河南地区,这种 “惜售型涨价” 特征十分明显,部分企业通过控制出货量,实现涨价幅度达 0.2 元 / 公斤。养殖户的挺价惜售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市场供需关系,为鸡蛋价格上涨提供支撑 。
(三)期货市场短期投机资金入场
在金融市场中,期货市场对现货市场往往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在大连商品交易所,鸡蛋期货主力合约 2601 早盘出现 1.5% 的涨幅,这一变化迅速带动现货市场跟涨。从数据来看,10 月 24 日鸡蛋期货持仓量增加 3 万手,资金净流入达 5000 万元。这些数据背后,是大量投机性买盘涌入。这些投机资金看好鸡蛋期货价格短期上涨空间,纷纷买入期货合约,从而推动期货价格上升。而现货贸易商在看到期货价格上涨后,担心未来采购成本增加,也不得不被动提高收购价格,这进一步推动现货市场价格上涨。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之间的这种联动效应,在此次鸡蛋价格反弹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
三、四大长期压力压制反弹空间
(一)供应端:存栏高位下的产能过剩
从供应端来看,当前鸡蛋市场面临产能过剩的巨大压力。9 月在产蛋鸡存栏量达 11.2 亿只,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 4%,这一数据直观反映出市场上蛋鸡数量增加。进入 10 月,新开产蛋鸡数量超过 3000 万只,按照理论计算,日产蛋量可达 15 万吨。然而,当前市场日均消费量仅为 13 万吨,这就意味着每天有 2 万吨的鸡蛋供应过剩。这一数据对比,深刻揭示供应与需求之间的不平衡。
卓创资讯的数据显示,在 1 - 9 月期间,累计淘汰鸡量仅为 1.8 亿只,与去年同期相比减少 20%。老鸡存栏占比达 18%,这一比例增加,使得大码蛋的供应过剩压力进一步加剧。老鸡产蛋量相对较大,而市场需求有限,大量大码蛋充斥市场,必然会对价格产生下行压力 。
(二)需求端:消费疲软成 “心腹大患”
需求端的消费疲软,已成为鸡蛋市场的 “心腹大患”。在家庭消费方面,由于经济环境影响,同比下降 5%。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商超中,鸡蛋销量连续 3 个月下滑,这清晰表明家庭对鸡蛋的消费需求在减少。在餐饮端,团膳订单减少对鸡蛋采购量产生拖累,采购量下降 12%。以某连锁快餐企业为例,其鸡蛋用量较去年同期减少 20%,这一具体案例充分体现餐饮行业对鸡蛋需求的减弱。
与此同时,替代品的价格优势也对鸡蛋消费产生显著分流作用。白羽肉鸡均价为 9 元 / 公斤,相对较低的价格吸引部分消费者,使得鸡蛋的蛋白消费需求被分流 10%。消费者在购买食品时,往往会考虑价格因素,当替代品价格更具吸引力时,他们就会选择替代品,从而减少对鸡蛋的购买 。
(三)成本端:饲料降价削弱价格支撑
成本端的变化同样对鸡蛋价格产生重要影响。当前,玉米均价为 2337 元 / 吨,环比下跌 0.5%;豆粕均价为 3202 元 / 吨,环比下跌 0.2%。饲料价格下降,使得养殖成本每周降低 0.1 元 / 公斤。养殖成本降低,在一定程度上削弱鸡蛋价格的支撑。河北某养殖场表示:“成本下降让部分散户愿意低价出货,挺价联盟难以持续。” 这表明,当养殖成本降低时,养殖户的抗跌能力减弱,为尽快出货,他们愿意以更低价格出售鸡蛋,这无疑会对市场价格产生下行压力 。
(四)后市预期:悲观情绪主导市场
在市场预期方面,悲观情绪占据主导地位。超过 60% 的养殖户认为 “旺季不旺” 已成定局,这一观点反映出养殖户对市场前景的担忧。从需求来看,11 月腌腊季的需求增量预计仅为 5% - 8%,这样的需求增长幅度难以对冲当前的供应压力。机构预测,如果 11 月存栏去化速度不及预期,蛋价或再度下探至 5.5 元 / 公斤,重回成本线以下。这一预测结果,进一步加剧市场的悲观情绪,使得养殖户和市场参与者对未来的市场走势充满担忧 。
四、养殖户如何应对 “过山车” 行情?
面对鸡蛋价格的 “过山车” 行情,养殖户需积极采取有效应对策略,以降低市场风险,保障自身经济效益。以下是一些具有针对性的建议,旨在帮助养殖户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找到稳定发展的路径。
(一)短期策略:逢高减持,优化存栏结构
对于日均销量超过 50 吨的规模场而言,抓住市场反弹时机出货是一种明智选择。在当前市场价格出现反弹时,规模场应果断降低库存,将库存控制在 10 天以内。此举不仅可减少因库存积压带来的成本压力,还能及时锁定利润,避免价格再次下跌造成的损失。以某大型规模场为例,在此次价格反弹期间,其及时出货,成功将库存降低至 8 天,有效规避后续可能的价格风险。
而对于中小散户来说,优先淘汰 500 日龄以上的老鸡是当务之急。老鸡产蛋效率相对较低,且养殖成本较高,继续饲养会增加养殖成本,降低养殖效益。通过淘汰老鸡,中小散户可将存栏日龄结构控制在 450 天以下,减少低效产能的损耗。某中小散户在淘汰老鸡后,养殖成本降低 10%,养殖效益得到显著提升。
(二)中期布局:拓展渠道,开发高附加值产品
在中期布局方面,养殖户应积极拓展销售渠道,开发高附加值产品。对接社区团购、电商平台等新兴渠道,能够扩大鸡蛋的销售范围,提高销量。与社区团购平台合作,可直接将鸡蛋销售给消费者,减少中间环节,提高利润空间;入驻电商平台,则可借助互联网的力量,将鸡蛋推向全国市场。
打造 “无抗蛋”“富硒蛋” 等差异化产品也是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手段。这些具有特色的鸡蛋产品,能够满足消费者对健康、营养的需求,从而获得更高的市场溢价,溢价幅度可达 30%。某养殖户通过打造 “无抗蛋” 品牌,产品价格比普通鸡蛋高出 30%,且销量持续增长。
此外,与食品加工厂合作开发溏心蛋、蛋饺等预制菜原料,也是消化过剩产能、提升利润率的有效途径。这种合作模式不仅可解决鸡蛋过剩问题,还能通过产品深加工,提高鸡蛋的附加值,为养殖户带来更多利润。某养殖户与食品加工厂合作,将过剩的鸡蛋加工成预制菜原料,不仅消化了过剩产能,还使利润率提升 20% 。
(三)风险对冲:善用期货工具平滑波动
期货市场为养殖户提供了一种有效的风险对冲工具。养殖户可通过大连商品交易所的鸡蛋期货进行卖出套保,锁定 5.8 - 6.0 元 / 公斤的合理利润区间。具体而言,养殖户在期货市场上卖出与现货数量相当的期货合约,当现货价格下跌时,期货市场的盈利可弥补现货市场的损失;反之,当现货价格上涨时,虽然期货市场可能出现亏损,但现货市场的盈利可抵消这部分损失。这样,通过期货套保,养殖户可有效避免价格剧烈波动导致的现金流风险,保障养殖业务的稳定发展 。
结语:在震荡中寻找确定性机会
2025 年 10 月的鸡蛋价格反弹,更像是产能过剩周期中的 “技术性修正”,而非趋势反转。对养殖户而言,需认清 “供强需弱” 的本质,放弃盲目挺价幻想,转而通过降本增效、结构优化提升抗风险能力。随着四季度产能去化加速,鸡蛋市场或在 12 月迎来真正的供需平衡点 —— 但在此之前,理性应对短期波动,才是穿越周期的关键。(数据支持:和讯财经、中商情报网、卓创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