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全国肉鸡市场核心走势:苗价毛鸡 “齐步走”,旺季前奏显现
(一)肉鸡苗:全国均价小幅上扬,北方产区领涨
2025 年 10 月 28 日肉鸡苗市场中,全国白羽肉鸡苗价格呈现积极变化。据监测数据表明,全国白羽肉鸡苗均价达 3.49 元 / 羽,较前一日环比上涨 0.58%。此涨幅虽看似微小,却意义重大,成功终结连续两周的盘整态势,为市场注入新活力。
从区域表现分析,北方主产区成为推动价格上涨的主要力量。辽宁铁岭鸡苗报价稳定在 3.85 元 / 羽,在市场整体波动背景下保持稳定,彰显其稳固的市场基础。山东烟台鸡苗价格同样持平于 3.70 元 / 羽,山东作为肉鸡养殖大省,其价格稳定对全国市场具有重要的风向标意义。河北石家庄鸡苗报价 3.60 元 / 羽,保持平稳。北方主产区价格坚挺的背后,存在深刻市场因素。一方面,种蛋供应趋紧,当前肉种蛋均价稳定在 2.05 元 / 枚,种蛋供应不足直接限制鸡苗产出数量;另一方面,规模化养殖场补栏需求回暖,随着市场对肉鸡需求预期增加,养殖场纷纷加大补栏力度,对优质鸡苗需求旺盛。在此供需关系下,30 日龄以下的优质苗源出现 0.3 元 / 羽的溢价,充分体现市场对优质鸡苗的追捧。
南方市场则呈现明显分化态势。江苏南通鸡苗价格为 3.70 元 / 羽,与昨日持平,维持相对稳定的市场价格。安徽蚌埠鸡苗报价 3.50 元 / 羽,同样持平。然而,传统品种苗价处于低位,例如 817 鸡苗价格仅在 0.5 - 0.6 元 / 羽之间。这一价格差异反映出市场对快大型品种的偏好正在加剧。随着消费者对鸡肉品质和生长速度要求不断提高,快大型品种凭借生长周期短、肉质好等优势,在市场竞争中逐渐占据上风,而传统品种则面临市场份额被挤压的困境。
(二)肉毛鸡:全国均价稳中有挺,社会鸡源偏紧支撑价格
全国肉毛鸡市场在 10 月 28 日亦有独特表现,全国肉毛鸡均价为 3.61 元 / 斤,与前一日环比持平,但市场内部呈现 “北强南稳” 格局。
在北方,山东地区作为肉毛鸡重要产区,其棚前价为 3.55 - 3.60 元 / 斤,较昨日上涨 0.02 元。山东地区肉毛鸡价格上涨主要归因于社会鸡源紧张,屠宰企业为保证生产正常进行,不得不加价收购。在青岛、潍坊等地,涨幅达 0.56%,引起市场广泛关注。辽宁沈阳、锦州等地肉毛鸡价格稳报 3.65 元 / 斤,本地深加工企业发挥重要托市作用。随着深加工企业对肉毛鸡需求量增加,市场上的冻品库存周转天数降至 28 天,低于正常的 35 天,表明市场流通速度加快,需求旺盛,有力支撑肉毛鸡价格。
南方销区市场表现相对平稳。江苏南通肉毛鸡价格为 4.85 元 / 斤,与昨日持平;浙江金华价格为 5.05 元 / 斤,同样持平。尽管终端消费目前处于淡季,但养殖户压栏惜售情绪升温,对市场价格产生重要影响。据统计,38 天以上的老鸡占比提升至 15%,养殖户期望通过压栏等待价格上涨,获取更高收益。这种压栏惜售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市场上的肉毛鸡供应量,从而稳定价格。
二、三大区域市场特征与价格驱动逻辑
(一)北方主产区:供应收缩与补栏共振,苗价毛鸡双强
辽宁、山东作为全国最大的白羽肉鸡产区,在肉鸡市场中占据关键地位。今年 7 - 8 月,这两个地区遭遇高温天气严峻考验。持续高温对雏鸡生存环境造成极大挑战,导致雏鸡成活率下降 10%。这一变化直接影响当前鸡源供应情况,40 天以下适龄出栏鸡源显著减少。与此同时,屠宰企业开工率提升至 85%,意味着对鸡源需求大幅增加。在供应减少而需求增加的双重作用下,鸡苗价格逆势上涨。在大连、烟台等地,大厂的鸡苗订单已排至 11 月中旬,显示出市场对鸡苗的强烈需求。中小散户补栏积极性提高 20%,他们看到市场潜在机会,纷纷加大补栏力度,进一步推动鸡苗价格上涨。
在河北、河南地区,市场同样呈现活跃态势。石家庄、鹤壁等地苗价在 3.5 - 3.6 元 / 羽之间,较上月上涨 0.1 元。这一价格上涨主要源于集团化养殖企业(如华裕、峪口)的集中补栏行为。这些大型企业凭借强大市场影响力和资金实力,在市场中发挥重要引导作用。它们的集中补栏增加市场对鸡苗的需求,推动价格上涨。本地淘汰老鸡量增加 12%,形成 “边淘边补” 的结构性需求。养殖户在淘汰老鸡的同时,及时补充新鸡苗,以维持养殖规模和生产效益。这种市场行为在一定程度上稳定市场供需关系,但也在短期内增加对鸡苗的需求,从而推动价格上涨。
(二)南方销区:消费淡季压制涨幅,品种差异扩大
广东、广西地区的肉鸡市场受多种因素影响,呈现独特市场特征。活禽市场管控措施实施,限制肉鸡交易和流通,对市场产生一定冲击。生猪价格处于低位,仅为 12.21 元 / 公斤,使得消费者在选择肉类产品时,更倾向于价格相对较低的猪肉,从而减少对鸡肉的需求。在这种市场环境下,三黄土鸡、麻黄鸡等传统品种的毛鸡价格在 3.8 - 4.2 元 / 斤之间,低于白羽鸡 0.5 元 / 斤。价格差异导致养殖户养殖策略发生变化,纷纷转向快大品种养殖,期望通过养殖快大品种提高经济效益。这种市场选择使得 817 等杂交苗需求低迷,市场份额进一步被压缩。
江苏、浙江地区的肉鸡市场则展现不同景象。南通、金华等地依托长三角高端消费市场,凭借强大消费能力和对高品质农产品的需求,优质肉鸡(如雪山鸡、青脚麻鸡)的溢价达到 1 元 / 斤,毛鸡价格突破 5 元 / 斤。高价格带动区域内鸡苗价格坚挺,养殖户为获取更高收益,纷纷选择养殖优质肉鸡品种,反映消费升级对品种结构的重塑作用。随着消费者生活水平提高,对鸡肉品质和口感要求也越来越高,优质肉鸡品种正好满足这一市场需求,从而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引领市场发展方向。
(三)西北产区:低价洼地与外销瓶颈并存
新疆、甘肃等地的肉毛鸡市场面临特殊挑战。本地消费能力有限,限制肉毛鸡在本地市场的销售规模和价格水平。长途运输成本高企,运费占成本的 8%,使得将肉毛鸡运往其他地区销售的成本大幅增加,进一步压缩利润空间。在这两种因素共同作用下,新疆、甘肃等地的肉毛鸡均价在 3.4 - 3.5 元 / 斤之间,低于全国均价 0.1 - 0.2 元,成为全国肉毛鸡市场的低价洼地。
然而,陕西榆林等地出现例外情况。由于煤改气政策推动,当地规模化养殖得到快速发展。政府通过政策引导和支持,鼓励养殖户采用清洁能源进行养殖,提高养殖效率和环保水平。这一政策实施,使得榆林等地规模化养殖企业数量增加,养殖规模扩大,对鸡苗需求也相应增加。在市场需求拉动下,鸡苗价格在 3.5 - 3.8 元 / 羽之间,成为西北少数涨价区域。这一现象充分体现政策对区域市场的强大拉动效应,政策引导和支持可以改变市场发展格局,为企业和养殖户带来新发展机遇。
三、影响当前价格的核心因素解析
(一)供应端:产能去化与结构调整同步推进
从种鸡源头分析,2025 年全国祖代种鸡存栏量呈现微妙变化。当前全国祖代种鸡存栏 120 万套,相较于去年同比下降 5%。这种存栏量下降并非偶然,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7 - 9 月新增父母代种鸡订单减少 8%,直接反映出市场对种鸡需求减弱。订单减少使得种鸡养殖企业在生产安排上做出调整,减少种鸡培育数量,进而导致 10 月优质鸡苗供应缩量 10%。在市场竞争中,种鸡养殖企业为维持自身生存和发展,不得不根据市场需求变化调整生产策略,这种调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鸡苗供应量。
在养殖结构方面,山东、河南等传统养殖大省的散户退养率达 15%,标志着养殖行业正在经历深刻变革。散户退养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随着环保要求日益严格,散户在养殖过程中面临更大环保压力,需要投入更多资金改善养殖环境以达到环保标准;另一方面,市场竞争加剧使得散户在价格、技术等方面处于劣势,难以与规模化养殖场竞争。规模化养殖占比提升至 65%,大厂凭借先进养殖技术、完善管理体系和强大资金实力,在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大厂控苗能力增强,使得鸡苗价格话语权向头部企业集中。例如,在山东一些地区,大型养殖企业通过与种鸡场建立长期稳定合作关系,确保优质鸡苗稳定供应,同时也能够对鸡苗价格进行有效控制。
肉毛鸡在栏量约 45 亿只,与去年同比持平,看似市场供应稳定,但深入分析存在结构性问题。40 天以上老鸡占比达 25%,意味着短期可出栏鸡源偏紧。老鸡生长周期较长,养殖成本相对较高,养殖户通常会选择在合适时机出栏。当老鸡占比较高时,短期内可出栏鸡源就会减少,对肉毛鸡价格形成支撑,使其在市场波动中保持抗跌性。
(二)需求端:终端疲软与加工托市博弈
终端消费市场目前面临一定困境。猪肉价格处于低位,仅为 12.21 元 / 公斤,使得消费者在选择肉类产品时,更倾向于价格相对较低的猪肉,导致农贸市场鸡肉销量周降 5%。在北京新发地市场,鸡肉批发价为 5.6 元 / 公斤,与前期持平。在这种市场环境下,鸡肉销售面临较大压力,消费者购买意愿不高。
然而,深加工领域出现积极信号,为肉鸡市场带来新活力。山东临沂、辽宁沈阳等地的羽绒服厂对鸭毛(肉鸡副产品)需求旺盛,鸭毛作为羽绒服重要填充材料,随着羽绒服市场发展,对其需求不断增加。这种对鸭毛的旺盛需求间接拉高毛鸡收购价 0.05 - 0.1 元 / 斤。在山东临沂,一些羽绒服厂为获取足够鸭毛,与肉鸡养殖企业和屠宰场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提高毛鸡收购价格,以确保鸭毛稳定供应。
南方卤制品企业提前备货 “双 11”,对肉鸡市场产生重要影响。江苏、浙江地区的冻品采购量增 10%,卤制品企业在 “双 11” 期间通常会加大生产和销售力度,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保证原材料供应,它们会提前进行备货,增加对冻品采购量。这种采购量增加形成阶段性需求支撑,在一定程度上稳定肉毛鸡价格。在江苏南京,一些卤制品企业在 “双 11” 前两个月就开始与肉毛鸡供应商洽谈合作,签订采购合同,确保在销售旺季有足够原材料供应。
(三)成本端:饲料回落缓解养殖压力,利润空间分化
玉米均价 2330 元 / 吨(+0.13%),豆粕 3095 元 / 吨(-1.04%),这两种主要饲料原料价格变化对肉鸡养殖成本产生重要影响。肉鸡饲料成本降至 2.8 元 / 斤,较 8 月降 0.2 元 / 斤。饲料成本降低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养殖企业成本压力,提高其盈利能力。
然而,不同规模养殖场在利润空间上存在明显分化。规模化养殖场凭借先进养殖技术和管理经验,在饲料利用率、鸡苗成活率等方面具有优势,单只利润可达 3 - 5 元。而散户由于养殖技术相对落后,在面对高温天气等不利因素时,雏鸡成活率低,料肉比高(达 1.8:1),导致其利润被压缩至 1 - 2 元。这种利润空间差异使得 “大厂挺价、散户快出” 的策略分化更加明显。大厂为维持市场价格和自身利润空间,会采取挺价策略,控制鸡苗和肉毛鸡供应量;而散户由于利润微薄,为尽快回笼资金,会选择快速出栏。这种策略分化进一步加剧市场价格分层,使得市场价格更加复杂多变。
四、后市展望:短期震荡偏强,中长期关注两大拐点
(一)短期(11 月上旬):苗价或再创新高,毛鸡迎阶段性反弹
短期来看,即 11 月上旬,肉鸡市场有望迎来积极行情。鸡苗价格预计将继续攀升,甚至可能再创新高。当前种蛋供应紧张局面在短期内难以有效缓解,而 11 月又是春节前最后一批肉鸡投放的补栏旺季,养殖户为抓住春节期间市场需求,纷纷加大补栏力度,使得市场对鸡苗需求极为旺盛。在此供需关系下,北方大厂凭借优质鸡苗和良好市场口碑,其苗价有望突破 3.8 元 / 羽。对于养殖户而言,在选择鸡苗时需格外谨慎。建议优先选择 45 日龄以上的高成活率品种,这类品种在生长过程中具有更强适应能力和抗病能力,能够有效降低养殖风险,提高养殖收益。同时,要注意规避低价杂苗风险,低价杂苗往往存在生长速度慢、成活率低等问题,虽然购买成本低,但在养殖过程中可能带来更多损失。
肉毛鸡市场也将迎来阶段性反弹。随着华北、东北地区气温下降,肉鸡生长环境发生变化,增重速度放缓,日均增重减少 5 克。这一变化导致短期内可出栏肉鸡数量减少,市场供应趋紧。屠宰企业为满足冬季市场需求,尤其是应对春节前消费高峰,会提前储备 15% 的冬储货源。在山东、辽宁等地,屠宰企业纷纷加大收购力度,将推动毛鸡价格上涨 0.1 - 0.2 元 / 斤。养殖户在关注价格上涨的同时,也要密切关注周度出栏量及冻品库存数据。当前全国冻品库存 80 万吨,处于相对较高水平,正常区间为 60 - 70 万吨。如果冻品库存持续下降,将进一步支撑毛鸡价格上涨;反之,如果库存出现反弹,可能对价格上涨形成一定压力。
(二)中长期(11 月中下旬 - 12 月):产能去化与消费旺季共振
从中长期视角分析,11 月中下旬至 12 月,肉鸡市场将呈现产能去化与消费旺季共振局面。从供应端来看,祖代种鸡补栏量是影响市场的关键因素。若 11 月祖代种鸡补栏量持续低于预期,当前周度订单 1.2 万套,正常水平为 1.5 万套,那么 2026 年 1 月鸡苗供应可能出现缺口。种鸡补栏量不足将导致后续鸡苗产出减少,市场供不应求,鸡苗价格有望突破 4 元 / 羽。这对于养殖户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需要提前做好养殖计划和准备。
在需求端,元旦、春节前的食品加工与家庭储备需求将成为拉动毛鸡价格上涨的重要动力。随着节日临近,食品加工企业会加大生产力度,增加对毛鸡采购量。家庭也会在节日期间储备一定量的肉类产品,这将使得市场对毛鸡需求大幅增加。预计毛鸡价格将被拉动至 3.8 - 4.0 元 / 斤。养殖企业在这一时期应抓住市场机会,逢高出售适龄毛鸡,以获取最大经济效益。同时,要密切关注饲料原料的进口到港节奏,尤其是豆粕。豆粕是肉鸡饲料重要组成部分,其价格波动会直接影响养殖成本。如果豆粕进口到港出现延迟或价格大幅上涨,将增加养殖成本,侵蚀利润空间。养殖企业需要提前做好采购计划,合理控制库存,以应对可能出现的成本上涨风险。
当前肉鸡市场处于 “供应紧平衡、需求弱复苏” 的关键期,苗价与毛鸡的 “双强” 格局本质是产能结构优化与阶段性供需错配的结果。养殖户需聚焦品种选择与出栏节奏,短期博弈寒潮带来的供应收缩窗口,中长期布局春节前的消费旺季。后续重点跟踪 11 月第三周的屠宰场开工率及种蛋价格传导效应,及时把握市场情绪拐点。(数据支持:博亚和讯、现代畜牧网、鸡病专业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