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价格曲线 “先抑后扬”:低温催生阶段性反弹
(一)10 月行情演绎 “冰与火之歌”
根据 Mysteel 数据,截至 10 月 27 日,全国白条猪肉均价为 15.54 元 / 公斤,较月初微降 3.36%,但自 10 月 19 日触底后回升 1.15 元 / 公斤,涨幅达 7.99%。这一 “深蹲式” 走势,背后是国庆后终端需求阶段性疲软与低温因素提振作用的双重博弈。北方地区降温带动火锅、炖菜等消费热度上升,南方地区提前备货腌腊,共同推动价格重心上移,打破了连续 10 周的单边下跌态势。
(二)区域分化凸显消费梯度启动
西南核心腌腊区率先发力,四川、重庆代表性屠企 10 月屠宰量较常温期分别增长 47.63%、54.89%,五花肉、二刀肉等腌腊专用部位订单量周增幅达 20%;华东、华中批发市场白条到货量环比提升 15%-20%,苏州南环桥、上海西郊国际等枢纽市场出现 “低价抢货” 现象,反映出批发商对后市旺季的积极预期。
二、消费端 “三驾马车” 轰鸣:腌腊季前置信号密集释放
(一)屠宰端:产能储备开启 “加速键”
传统腌腊季(11 月中下旬至次年 1 月)虽尚未正式启动,但西南屠企已进入 “热身期”。2024 年同期数据表明,四川腌腊高峰期日均屠宰量达 8443 头,较 10 月增长近 50%。今年受气温骤降影响,预计启动时间比去年提前 7-10 天,中小型屠企开工率提升至 75%,为近三年同期最高水平。
(二)加工端:低成本刺激 “囤货潮”
当前猪肉价格较 2024 年同期低 12%-15%,西南食品加工企业抓住低价窗口期,涪陵榨菜、眉山腌腊厂等集中采购五花肉,周度备货量超出正常水平 30%。家庭端也出现 “腌腊前置” 现象,重庆、成都农贸市场二刀肉销量周增幅为 25%,部分消费者表示 “趁价格较低多制作些腊肠,相比去年能节省 30% 的成本”。
(三)零售端:低温催化 “即时消费”
全国超市生鲜区数据显示,低温天气带动猪肉日均销量提升 18%,北京、山东等地促销装肉馅、排骨销量增长 35%。美团闪购、多多买菜等即时零售平台,猪肉订单量周增幅为 22%,“当日达” 冷鲜肉套餐成为秋冬爆款,反映出消费场景从 “家庭正餐” 向 “便捷化、多元化” 延伸。
三、供给端压力未解:产能周期与出栏博弈加剧(一)远期产能释放 “倒计时”
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9 月能繁母猪存栏量为 4035 万头,虽连续 3 个月小幅去化,但仍高于正常保有量 4.5%,对应 11-12 月生猪出栏量预计环比增长 8%-10%。卓创资讯监测显示,140 公斤以上大猪存栏占比仅 1.04%,标猪供应过剩与大猪稀缺的结构性矛盾,导致养殖端压栏增重意愿强烈,交易均重攀升至 124.75 公斤,潜在供给压力向远期转移。
(二)二次育肥与出栏节奏 “暗战”
10 月中旬猪价反弹后,二次育肥户入场积极性提高,华北、华东地区标猪截留率达 15%-20%,部分区域惜售情绪导致屠企收购价被迫上调 0.3-0.5 元 / 公斤。但历史经验表明,若腌腊季猪价突破 16 元 / 公斤,二次育肥户可能集中出栏,2024 年同期曾因集中抛售导致价格冲高回落 1.2 元 / 公斤,成为当前市场最大不确定性因素。
四、后市展望:温和反弹 VS 冲高回落,谁主沉浮?
(一)消费利好:三大支撑托底季末行情
低价刺激边际增量:当前猪肉价格较 2023 年腌腊季低 20%,预计家庭及加工端总消费量同比增长 10%-15%;时间窗口拉长:2026 年春节推迟至 2 月,腌腊消费周期延长 15 天,需求集中度下降,价格波动趋于平缓;政策情绪支撑:农业农村部启动冻猪肉收储,拟收购 3 万吨储备肉,短期内提振市场信心。
(二)供给压制:三重压力制约反弹空间
出栏洪峰在即:规模场 12 月出栏计划增长 12%,头部企业加速兑现年度目标,预计生猪周度出栏量突破 6000 万头;库存高位承压:北方屠宰场冻品库存消化率不足 60%,若价格反弹,库存肉抛压可能压制现货行情;国际价格倒挂:进口猪肉到岸价 13-14 元 / 公斤,低于国内现货 20%,企业倾向于采购低价进口品,分流本土需求。
(三)机构研判:分歧中寻找平衡区间
国金证券指出,若腌腊季需求顺利启动,猪价或反弹至 16-17 元 / 公斤,但受制于产能去化不彻底,价格高度难以超越 2024 年同期;卓创资讯则警示,若 11 月中旬后屠宰量增幅低于 30%,价格可能二次探底,建议养殖户逢高兑现标猪,规避大猪压栏风险。
结语:腌腊季是 “强心针” 还是 “止痛片”?
2025 年的腌腊季,注定是一场供需错配的深度博弈。消费端在低价刺激下释放韧性,但难以掩盖产能过剩的长期阴影;养殖端试图通过压栏博弈周期,却面临集中出栏的现实压力。对于消费者而言,当前低价窗口期正是储备腌腊的最佳时机;对于行业而言,这轮季节性反弹更像是周期底部的 “压力测试”。唯有加速产能去化、优化产业结构,才能真正迎来 “猪价春天”。 (数据支持:Mysteel 农产品、钢联数据、农业农村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