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上游种猪市场:二元母猪价格步入长周期平稳轨道
在生猪产业链的上游领域,二元后备母猪的价格走势正开启全新的发展阶段。近三年来,其价格波动被严格限定在极为狭窄的区间范围内,犹如受到精准调控一般。此现象的根源在于规模化养殖主导下供需结构发生的深刻变革,以及中小散户逐步退出与养殖模式转变所产生的双重影响。
(一)规模化养殖主导下的供需结构剧烈变化
大型养殖集团在行业中的地位日益关键,其产能占比持续稳步上升,已然成为决定市场格局的核心力量。凭借雄厚的资金实力与先进的养殖技术,这些集团纷纷构建起自身独立的种猪繁育体系,实现了种猪的自给自足。以牧原股份为例,其在全国广泛布局多个种猪养殖基地,自繁自养的种猪不仅充分满足内部庞大的养殖需求,还具备对外销售的能力。2025 年上半年,其种猪外销数量达到 [X] 万头,进一步巩固了市场优势地位。
根据卓创资讯数据显示,近三年国内二元后备母猪价格波动幅度收窄至 5% 以内,2025 年上半年均价稳定在 1641 元 / 头,与 2024 年同期基本持平。大型养殖集团依靠自建种猪体系,产能占比提升至 45%,自身种猪存栏量充足,对外购二元母猪的依赖度降至 20% 以下,致使市场需求端缺乏核心拉动因素。以往能够引发价格大幅波动的大规模补栏行为,如今已难以在市场上引发显著波动,价格自然被稳定在相对稳定的区间内。
(二)中小散户退场与养殖模式转向的双重抑制
除大型养殖集团的影响外,中小散户在生猪市场的变化同样不容忽视。近年来,生猪价格低位震荡成为常态,每一次价格下跌都对中小养殖户的信心造成沉重打击。与此同时,疫病的反复爆发让他们防不胜防,一头病猪带来的不仅是直接经济损失,还可能引发整批猪群感染,大幅增加养殖风险。在多重压力之下,大量中小散户无奈选择离场,2025 年中小散户存栏量较 2023 年下降 30%,曾经遍布乡村的小型养猪场,如今不少已人去猪空。
而留存下来的中小型养殖场,也不得不重新审视自身养殖模式。由于在疫病防控技术上难以与大型集团相抗衡,简陋的养殖设施无法提供稳定的养殖环境,人力成本的持续攀升进一步压缩利润空间,加之对未来生猪行情的迷茫,他们不再愿意将资金和精力投入到周期漫长的二元后备母猪饲养中。数据显示,选择二元母猪补栏的中小场占比已从 2022 年的 40% 降至 2025 年的 18%,市场交易活跃度同比下滑 25%,价格弹性空间被大幅压缩。
这些中小型养殖场转而投身二次育肥、仔猪补栏等短线操作,期望在短期内获取利润。在行情波动时,他们迅速买入仔猪,待育肥后快速出栏,避开了漫长的母猪繁育周期,降低了市场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但这也导致二元后备母猪市场需求急剧萎缩,曾经热闹的交易市场如今门可罗雀,价格缺乏上涨动力,只能在低位徘徊,维持平稳偏弱的运行态势。
二、仔猪市场:年内呈现独立行情的 “过山车” 轨迹
在 2025 年的生猪市场中,仔猪价格走势犹如一部情节跌宕起伏的惊险大片,与生猪价格的震荡下行态势截然不同,走出了一条引人注目的独立行情轨迹。上半年的逆势上扬与下半年的急转直下形成鲜明对比,深刻反映出养殖行业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
(一)上半年逆势上行:成活率与预期驱动的补栏热潮
2025 年春季,随着春节喜庆氛围逐渐消散,生猪市场却迎来了仔猪价格的大幅上涨。3 - 5 月,仔猪价格迅猛攀升,7 公斤仔猪均价从 387 元 / 头大幅跃升至 540 元 / 头,涨幅高达 39.5%,这样的涨势在低迷的生猪市场中格外引人注目。
这波上涨行情背后,是养殖环境改善与市场预期共同作用的结果。春节过后,气温逐渐回暖,原本寒冷且易滋生疫病的养殖环境得到极大改善。仔猪在温暖舒适的环境中,成活率大幅提升,从之前的 88% 跃升至 92%。对于养殖户而言,仔猪成活率的提高意味着养殖风险降低,为后续养殖计划注入了强大动力。
与此同时,市场预期也在悄然发生变化。4 - 5 月,养殖户普遍对四季度的生猪行情充满期待,坚信随着传统消费旺季的到来,猪肉需求将大幅增加,从而带动生猪价格上涨。基于这种乐观预期,养殖户纷纷加大仔猪补栏力度,期望在未来行情中获取收益。据统计,4 - 5 月仔猪补栏量同比增加 22%,大量的补栏需求迅速将仔猪价格推向高位,5 月,仔猪价格成功创下年内高点,成为上半年生猪市场中最耀眼的亮点。
(二)下半年急转直下:盈利恶化引发的需求崩塌
然而,市场变化往往难以预测。进入三季度,曾经一路上涨的仔猪价格突然遭遇 “滑铁卢”,急剧下跌。肥猪价格持续低迷,始终徘徊在成本线以下,让养殖户苦不堪言。养殖行业的亏损面迅速扩大至 60%,这意味着大部分养殖户不仅无法盈利,还在不断亏损。在这种情况下,仔猪补栏的积极性瞬间降至冰点。
7 月,仔猪价格环比下跌 4.1%,降至 35.73 元 / 公斤,与 5 月的高点相比,已回落 33%。此时,新生仔猪数量却因前期能繁母猪存栏量处于高位而仍在持续增长。能繁母猪存栏量的增加,使得仔猪供应源源不断地涌入市场。但市场需求却因养殖行业的亏损而大幅萎缩,供需失衡的矛盾愈发突出。
在供过于求的市场环境下,仔猪价格只能无奈地随生猪行情同步下行。养殖户面对不断下跌的价格,只能被动接受 “量增价跌” 的残酷现实,曾经对仔猪市场的美好憧憬如今已化为泡影。下半年的仔猪市场,仿佛从繁荣的巅峰跌入冰冷的谷底,曾经的热闹景象不再,取而代之的是一片惨淡。
三、价格相关性分化:产业链不同环节的供需密码
在 2025 年的生猪市场中,上游产品价格与生猪价格之间的相关性呈现出明显的分化态势。这种分化背后隐藏着产业链不同环节独特的供需特征和市场逻辑,深入剖析其中奥秘,能够让我们更清晰地洞察生猪市场的运行规律。
(一)二元母猪:从 “猪价晴雨表” 到 “逆势稳压器”
在过去,二元母猪价格堪称生猪价格的 “晴雨表”,二者走势紧密相连,生猪价格的涨跌往往能在二元母猪价格上迅速且直观地体现出来。一旦生猪价格上涨,养殖户预期未来养殖利润丰厚,便会积极补栏二元母猪,推动其价格随之攀升;反之,生猪价格下跌时,养殖户补栏意愿受挫,二元母猪价格也会应声而下,这种强正相关关系曾是生猪市场的常态。
然而在 2025 年,这一传统关联被打破,二者相关性转负至 - 0.35,呈现出截然不同的走势。即便生猪价格在年内一路下跌,累计跌幅达到 21.6%,市场一片低迷,但部分区域的优质二元母猪价格却悄然逆势上涨,涨幅在 3%-5% 之间。
出现这一现象的背后,是规模化养殖主体基于长远发展的战略考量。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实现降本增效的目标,这些养殖主体将目光聚焦在种猪质量的提升上,力求将 PSY(每头母猪年提供断奶仔猪数)提升至 28 以上。为此,他们主动淘汰生产性能低下的母猪,积极引进优质二元母猪,从而形成了阶段性的刚性补栏需求。
以温氏股份为例,2025 年上半年,该企业淘汰了低产母猪 50 万头,同时引进优质二元母猪 30 万头,用于优化种群结构。这一操作使得企业的 PSY 从之前的 25 提升至 26.5,生产效率显著提高。在这种刚性需求的支撑下,二元母猪价格在生猪价格下行的背景下,依然保持了相对的稳定和上涨,成为了生猪产业链中的 “逆势稳压器”,展现出种猪改良在生猪养殖中的战略刚性。
(二)仔猪市场:从 “独立周期” 回归 “价格镜像”
2025 年,仔猪市场与生猪价格之间的相关性也发生了显著变化,其相关性系数从 2023 年的 0.65 大幅提升至 0.82,二者走势愈发趋同,仔猪价格仿佛成为了生猪价格的 “镜像”。
回顾 2025 年上半年,仔猪价格走出了一段令人瞩目的独立行情,与生猪价格的震荡下行背道而驰。然而,进入下半年后,仔猪市场却发生了戏剧性的转变,从上半年的 “预期驱动” 回归到下半年的 “供需驱动”。
前期能繁母猪存栏量处于高位,使得年内新生仔猪数量持续增加,同比增长 9.59%。大量的仔猪涌入市场,本就对价格形成了下行压力。而此时肥猪行情的持续低迷,更是让养殖户的补栏意愿降至冰点,创下近五年的最低水平。在供过于求的市场格局下,仔猪价格只能无奈地跟随生猪价格同步下行,市场上充斥着仔猪和生猪价格双双下跌的惨淡景象。
10 月,生猪价格环比下跌 3.2%,仔猪价格也随之环比下跌 3.8%,二者的价格波动趋势高度一致,反映出市场供需关系对价格的强大影响力,以及养殖户在短期市场波动下养殖信心的同步波动。曾经在上半年凭借养殖环境改善和后市盈利预期而走出独立行情的仔猪市场,在下半年不得不回归到与生猪价格紧密相连的轨道上,深刻诠释了生猪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紧密依存关系。
四、行业启示:从价格分化看产业链价值重构
(一)养殖主体策略分化
面对 2025 年生猪产业链价格的复杂分化态势,不同规模的养殖主体需依据自身优势与市场特性,制定差异化的发展策略,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
大型养殖集团凭借雄厚的资金实力、先进的技术以及完善的种猪自育体系,在市场中占据优势地位。以牧原股份为例,其自育种猪存栏量庞大,2025 年上半年达到 [X] 万头,自给率高达 90%。在当前市场环境下,这类大型集团应聚焦于 PSY(每头母猪年提供断奶仔猪数)的提升与种群结构的优化。通过持续投入研发,引进先进的育种技术,如基因组选择技术、胚胎移植技术等,进一步提高母猪的繁殖性能,将 PSY 稳定在 28 以上,降低仔猪的生产成本。同时,在二元母猪价格出现阶段性低位时,适当逢低补充优质二元母猪,扩充优质种猪资源,为长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强化自身在成本控制和产品质量上的核心竞争力。
而中小散户在资金、技术和抗风险能力上相对薄弱,盲目进入二元母猪育种领域往往会面临巨大风险。在 2025 年生猪价格低位震荡、疫病风险频发的背景下,中小散户应优先选择仔猪补栏或二次育肥等短线操作。在仔猪补栏时,密切关注市场行情和仔猪质量,选择健康、生长性能良好的仔猪,降低养殖风险。在二次育肥方面,精准把握市场时机,在生猪价格低谷期购入合适体重的架子猪,经过短期育肥后,在价格回升时及时出栏,实现快速盈利。同时,中小散户要高度重视疫病防控,定期对猪舍进行消毒,严格执行疫苗接种计划,提高猪群的免疫力。合理安排出栏节奏,避免集中出栏导致价格竞争加剧,确保养殖收益的稳定。
(二)市场逻辑深层转变
2025 年生猪产业链上二元母猪价格的 “稳” 与仔猪价格的 “变”,并非偶然现象,而是生猪产业从传统的 “周期驱动” 向 “效率驱动” 深刻转型的外在体现。
二元母猪价格的长期平稳,背后是规模化养殖集团的战略定力在支撑。这些集团通过多年的布局和发展,建立起了稳定的种猪繁育体系,不再依赖市场波动进行短期的产能调整。他们着眼于长期的生产效率提升和成本控制,以稳定的种猪供应保障自身的养殖规模和产品质量,这是规模化养殖走向成熟的标志,反映出产业头部力量对长期价值的坚守和对市场的深度掌控。
仔猪价格的独立行情则暴露了中小散户在市场波动下的风险偏好变化。他们在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时,缺乏足够的抗风险能力,只能根据短期的市场预期和价格波动来调整养殖策略。这种从长期养殖向短线操作的转变,虽然是中小散户在当前市场环境下的无奈之举,但也加剧了仔猪市场的供需失衡和价格波动。
这一市场分化警示着每一位生猪从业者,在产能过剩的大背景下,单纯依赖市场周期的红利已经难以在行业中立足。只有精准把握产业链不同环节的供需节奏,深入理解市场逻辑的转变,才能实现差异化生存。无论是大型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和资源整合来提升效率,还是中小散户凭借灵活的市场策略来规避风险,都需要紧密围绕市场需求和自身优势,构建起适应新时代的养殖模式。
结语:在结构裂变中寻找确定性
回首 2025 年的生猪市场,价格分化犹如一把锐利的手术刀,剖析出产业深处的结构变革。在产能过剩的阴霾下,二元母猪价格的长周期平稳,如同平静湖面,预示着种猪市场告别野蛮生长,步入存量优化的深水区,规模化养殖集团成为主导力量,在种群质量提升的道路上稳步迈进。
仔猪价格的独立行情则像湖面下涌动的暗流,折射出养殖主体面对周期波动时复杂而微妙的心态。中小散户在风险与机遇间徘徊,凭借短期市场预期调整养殖策略,其背后是对生存与盈利的急切渴望。
对于整个生猪行业而言,要想在这震荡起伏的市场中找准前行方向,就必须跳出单一价格维度的局限,深入探究产业链各环节独特的供需特性。大型企业应将目光聚焦在效率革命上,持续加大在育种技术、养殖管理智能化等领域的投入,深挖成本潜力,提升产品品质,以绝对的实力引领行业走向高质量发展。中小散户则需发挥自身灵活应变的优势,紧跟市场节奏,合理安排养殖计划,强化疫病防控,在夹缝中寻得生机。
在这充满挑战与机遇的产业升级浪潮中,生猪行业正站在变革的十字路口,唯有顺应趋势,积极求变,大型企业与中小散户携手共进,才能共同推动生猪产业跨越重重障碍,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周期,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主动,实现整个产业的繁荣与复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