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猪价深跌反弹:短期情绪驱动下的 “过山车” 行情
(一)反弹力度超预期:从 10.6 元到 12.4 元的 V 型反转
10 月,国内生猪价格呈现出显著的 “V” 型走势,波动剧烈。上旬,市场标猪供应过量,外三元均价急剧下滑,最低触及 10.6 元 / 公斤,接近行业成本线,给养殖户带来较大压力。
中旬起,市场形势发生转变。二次育肥养殖户集中入场,抢购仔猪进行二次育肥。同时,随着天气转凉,南方腌腊季提前开启,肥猪需求迅速增长。在这两个利好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猪价快速反弹。截至 28 日,外三元均价回升至 12.4 元 / 公斤,在 21 天内涨幅达 17%,创下 2025 年单日涨幅最高纪录,反弹力度超出市场预期。
此次猪价反弹是市场情绪与季节性需求共同作用的结果。南方提前到来的腌腊季使大猪(140 公斤以上)需求旺盛,成交价较标猪溢价 0.82 元 / 公斤,激发了养殖端压栏增重的积极性,导致市场短期内供需错配,推动猪价上涨。
(二)标肥价差创年内新高:结构性分化加剧
10 月 21 日,标肥价差扩大至 0.82 元 / 公斤,环比增幅达 105%,刷新年内新高。这一现象的核心原因在于大猪存栏量急剧下降,而标猪供应严重过剩。据 Mysteel 数据,90 - 140 公斤的标猪存栏占比达 35.89%,占据市场较大份额;140 公斤以上大猪存栏量仅占 1.21%,创下五年以来最低纪录。
这种供需结构失衡使得屠宰企业为获取大猪用于腌腊加工,竞相抬高价格。而标猪由于供应充足,陷入 “价低难销” 的困境,市场出现 “大猪抢破头、标猪无人问” 的两极分化局面,生猪市场结构性矛盾进一步激化,行业面临较大压力。
二、供应端三重压力:产能释放期的 “明牌博弈”
在价格波动背后,供应端存在诸多压力,一场围绕产能、出栏计划和出栏体重的博弈正在进行。
(一)新生仔猪 “堰塞湖” 效应显现
2024 年是生猪养殖行业的 “产能修复元年”。在政策和市场的双重推动下,能繁母猪产能快速修复,PSY(每头母猪每年提供的断奶仔猪数)突破历史新高,达到 26 头,仔猪产量大幅增加。
进入 2025 年,新生仔猪量持续增长,同比增长 9.59%,截至 8 月末,累计增长 5.69%。按照生猪 6 个月育肥周期计算,10 月至春节前,商品猪供应将呈 “阶梯式增长”。以温氏股份为例,5 月新生仔猪量同比增长 12%,预示 11 月出栏量可能超出计划 15%。这种增长趋势一旦形成,难以逆转,预示节前毛猪供应峰值即将来临,市场压力将显著增大。
(二)规模场出栏进度滞后引发 “年末冲刺”
上市猪企 1 - 9 月出栏进度存在差异。温氏股份完成率达 85%,表现突出;而牧原、新希望等龙头企业完成率普遍在 75% - 80% 之间,较正常节奏慢 5% - 10%。
为实现年度目标,这些企业计划四季度出栏量环比增长 10% - 15%。牧原计划 10 - 12 月出栏 2000 万头,占前三季度总和的 40%。预计 12 月单月出栏量可能创历史新高,市场上 “散户压栏惜售、集团疯狂放量” 的博弈局面正在上演。
(三)出栏体重 “易涨难降” 暗藏供应增量
10 月中上旬,猪价大幅下跌,但出栏均重仅从 123.5 公斤微降至 123.2 公斤,降幅不足 0.3%,远低于历史同期 1 - 2 公斤的调整幅度。
原因在于当前标肥价差迅速扩大至 0.8 元 / 公斤,刺激养户压栏增重。散户期待大猪高价出售,规模场因前期二次育肥采购超计划,对标猪惜售,期望 “养大卖贵”。
据 Mysteel 调研,50% 的养殖户计划将出栏体重提升至 130 公斤以上。每头猪多贡献 10 公斤猪肉,节前潜在供应增量,这将对可达 50 万吨市场承受能力构成挑战,使后续价格走势更加不确定。
三、二育狂欢的 “双刃剑”:短期支撑与长期埋雷
(一)二育入场比例创三年新高
10 月猪价波动中,二次育肥成为市场焦点。截至 10 月 20 日,华东、华中地区养殖户二育入场比例达 25%-40%,西南部分区域更是突破 60%。据估算,这些地区累计囤积标猪数量超过 80 万吨。
二育户对春节前大猪行情充满信心,收购标猪时价格比市场价高出 0.3 - 0.5 元 / 公斤,抽离了市场 15% - 20% 的标猪供应,短期内推动猪价上涨,成为此次猪价反弹的关键因素。
然而,这种行为也存在隐患。二育猪需时间育肥,预计 12 月中旬后集中出栏,恰逢规模场冲刺年度出栏目标时期。届时 “双重供应洪峰” 形成,将对市场承受能力带来巨大考验,猪价稳定难度增大。
(二)节后压力前置:养殖端的 “囚徒困境”
2026 年春节较晚,在 2 月中旬。这导致生猪市场传统出栏周期压缩,养殖端面临两难局面。春节前是猪肉消费旺季,养殖户期望此时多售猪盈利,但今年春节延迟,节后市场需求将大幅下降。
因此,养殖户普遍计划在 1 月 15 日前完成出栏。据卓创资讯测算,若将二育猪和正常出栏猪源叠加,1 月生猪供应量可能同比增长 25%,而进入腌腊季需求增幅仅约 15%。供应大幅增加与需求小幅增长的失衡,使 “量增价跌” 风险增大,可能引发价格暴跌,给养殖户和整个行业带来挑战。
四、养殖端破局之道:从 “赌行情” 到 “算细账”
在猪价波动行情中,养殖端要实现稳健盈利,需转变 “赌行情” 心态,通过 “算细账” 精准把握出栏时机。
(一)标猪:分批出栏规避 “高点陷阱”
标猪出栏应摒弃对单一 “高价节点” 的依赖,实施分批出栏策略。110 - 120 公斤的标猪,价格稍有上涨即可出栏,此时利润约 80 元 / 头,落袋为安较为稳妥。若一味等待猪价涨至 12.5 元 / 公斤以上,可能错失良机。
对于 120 - 130 公斤的猪只,需核算饲料成本。当前增重成本约 12 元 / 公斤,猪价高于 12.5 元 / 公斤时可继续养殖以增加利润;低于此价格则应及时出栏,避免亏损。例如,河南一家百万头规模的猪场实施分批出栏策略后,综合售价每公斤提高 0.3 元 ,利润增厚 15%,体现了科学出栏的优势。
(二)牛猪:精准核算 “边际成本”
牛猪压栏决策需依靠科学的压栏收益模型。以 140 公斤牛猪为例,其每天增重 1.2 公斤,饲料成本约 15 元。若猪价达 13 元 / 公斤,每天增重收益为 15.6 元,有一定利润空间;若猪价降至 12.5 元 / 公斤 ,增重收益仅 15 元,刚好覆盖成本,此时应果断出栏。
养殖户需警惕非理性压栏行为,如 2024 年部分养殖户盲目压栏,导致春节后猪价暴跌亏损。应找准 “盈亏平衡点”,达到该点时及时出栏,避免因贪心受损。
(三)风险提示:警惕 “情绪市” 下的从众心理
当前市场对腌腊季需求预测存在较大差异,部分机构预测腌腊量同比增长 10%,但实际加工企业订单仅增加 5%。此外,9 月冷冻肉库存指数高达 90%,对市场形成潜在压力。
在这种 “情绪市” 中,养殖端应避免跟风。2023 年同期,跟风压栏的养殖户仅 30% 在高点成功出栏盈利,70% 因集中抛售导致价格下跌而亏损。因此,养殖户应保持独立判断,理性养殖,以实现稳定盈利。
结语:短期博弈难改周期本质
10 月猪价反弹是供需结构错配与市场情绪共同作用的短期现象。虽然短期内给市场带来积极影响,但从长期看,新生仔猪增长、规模场出栏压力、二育供应后移等因素使市场下行压力依然存在,节前行情为反弹而非反转。
对于养殖端而言,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把握反弹时机,优化出栏结构是实现稳健经营的关键。在产能过剩的大周期背景下,“活着” 比追求短期价差更重要,只有确保本金安全,才有发展机会。
真正的周期拐点出现需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能繁母猪去化超 10%,改善产能过剩状况,平衡市场供需;二是终端消费持续回暖,增加猪肉需求,支撑猪价上涨。在这两个信号明确之前,理性出栏、控制成本是养殖端应对市场变化的关键策略。养殖户应摒弃盲目跟风和赌行情的心态,运用科学方法和理性思维,在困境中寻求发展,实现可持续经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