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核心数据解析:出栏与存栏双增彰显产能韧性
(一)出栏量稳步增长,下半年供应压力集中释放
2025 年,生猪市场的出栏数据引发行业广泛关注。前三季度,全国生猪累计出栏约 5.30 亿头,同比增长 1.8%。这一增长幅度虽看似平稳,但在市场供需结构中,实则悄然增加了供应端的权重。从全年预期来看,结合四季度供应量大概率持续上行的态势,2025 年全国生猪出栏量有望突破 7.1 亿头。回顾 2021-2024 年,全国生猪出栏量分别为 6.71 亿头、6.99 亿头、7.26 亿头、7.02 亿头 。尽管 2025 年难以超越 2023 年的高点,但上半年出栏量相对偏低,致使供应增量集中于下半年释放。
这种生产格局,在市场运行中表现为供应与需求节奏的失衡。下半年生猪出栏量的集中释放,使市场供应迅速进入高速增长阶段,而需求端难以在短期内实现同步增长。三、四季度作为传统的猪肉消费旺季,本应是猪价上行的重要时段,然而今年却因供应端的重压,猪价面临严峻挑战。养殖户期望旺季能够改善经营状况,但出栏量的大幅增长导致市场供过于求,猪价持续承压,盈利空间不断收窄。
(二)存栏量环比增速超同比,产能释放持续加速
出栏量反映市场当下供应情况,存栏量则是未来供应的重要指标。2025 年三季度末,生猪存栏量达 4.37 亿头,环比增长 2.9%、同比增长 2.3% ,其中环比增速首次超过同比增速。这一变化具有重要的市场信号意义,表明全国生猪产能增量仍在加速释放。
9 月生猪存栏量较 8 月显著增加,进入 10 月及后续月份,产能不仅未进入供应衰减期,且大概率仍将保持增长态势,进一步强化了 “供大于求” 的市场基本面。存栏量的持续攀升,意味着未来市场生猪供应量将持续增加。养殖户面对存栏量的增长,忧虑未来市场竞争加剧,猪价反弹面临更大阻力。
二、供应端持续 “蓄水”:仔猪与饲料数据预示后续压力
(一)新生仔猪与仔猪料产量环比增长,育肥猪存栏将提升
生猪市场供应体系是一条紧密相连的产业链,新生仔猪数量和仔猪料产量是产业链的源头关键环节。2025 年以来,国内新生仔猪数量与仔猪料产量已连续多月实现环比增长 。这一现象对市场供需结构产生重要影响。
新生仔猪数量的持续增加,预示着未来生猪市场供应将显著增长。按照生猪生长周期,这些新生仔猪经过育肥后将陆续进入市场,成为供应端的重要力量。仔猪料产量的同步增长,表明养殖端对育肥环节的投入持续加大,致力于为未来市场供应做准备。
然而,随着后续育肥猪存栏量的同步提升,市场供应压力将进一步加剧。2025 年四季度生猪出栏量或进一步攀升,即便进入 2026 年上半年,市场仍将面临较大供应压力。养殖户面对不断增长的仔猪数量和大量的仔猪料,担忧未来市场能否消化如此庞大的供应量,自身投入能否获得相应回报。
(二)能繁母猪存栏高基数,产能去化任重道远
在生猪养殖体系中,能繁母猪存栏量是决定未来生猪供应量的核心因素。2025 年 9 月底,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为 4035 万头,虽已连续 3 个月回落,较 2024 年末高点减少 45 万头 ,但从行业合理区间判断,这一存栏量仍处于较高水平。
能繁母猪的高存栏基数,给市场供应带来持续压力。在未来 6-8 个月的生猪育肥周期内,这些能繁母猪将持续孕育新仔猪,产能释放压力将持续存在。这意味着国内生猪市场供大于求的局面短期内难以改变,养殖户仍面临较大经营压力。
尽管能繁母猪存栏量已出现回落趋势,但产能去化过程将较为漫长。长期以来,养殖户已适应高产能生产环境,主动削减产能面临诸多困难。在市场行情不明朗的情况下,养殖户担心削减产能会错失未来市场转机。因此,产能去化任务艰巨,生猪市场供需平衡短期内难以实现。
三、市场表现:猪价承压与养殖亏损并存
(一)猪价反弹乏力,养殖户深陷亏损困境
市场是检验供需关系的重要标准,2025 年生猪市场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四季度作为猪肉消费旺季,生猪出栏量的进一步增长使猪价走势面临困境。据猪好多数据监测,10 月底猪价回升至 12.5 元 / 公斤 ,但这一价格仅与 9 月末的阶段性低点持平。
即便猪价已出现触底反弹迹象,养殖户仍深陷亏损困境。截至 10 月 24 日当周,自繁自养生猪养殖单头亏损 185.68 元 ,外购仔猪养殖单头亏损 289.07 元 ,虽亏损幅度有所收窄,但亏损局面仍未扭转。养殖户面临较大经济压力,投入大量资源却难以获得回报。
(二)成本端与利润端恶化,行业进入亏损区间
猪价低迷是养殖户面临的重要压力,成本端与利润端的恶化进一步加剧了困境。8 月浙江省散养生猪头均成本 2142.03 元 ,头均亏损达 57.74 元 ,外购仔猪养殖户因仔猪价格仍维持 30.78 元 / 公斤而承受更大压力 。在成本与收益的博弈中,养殖户处于明显劣势。
猪粮比作为衡量养猪行业盈亏的关键指标,2025 年跌破了 6:1 的盈亏平衡点 ,意味着行业正式进入亏损区间。猪粮比失衡表明市场供需结构和成本收益关系出现重大变化,养猪行业产能去化的必要性显著上升。养殖户需重新审视养殖策略,通过削减养殖规模、降低成本投入等方式应对市场压力,但市场整体压力依然较大。
四、后市展望:猪周期 “寒冬” 延长,行业调整加剧
(一)供需矛盾尖锐,行业调整周期或将延长
综合 2025 年生猪市场各项数据和现状,“供大于求” 的市场基本面已愈发稳固,成为市场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四季度出栏量的潜在增长使市场供应压力持续上升。养殖户面临大量生猪即将出栏,担忧猪价进一步下行,影响自身收益。2026 年上半年的充足供应预期,使市场前景面临较大不确定性。在此期间,市场生猪供应量将持续处于高位,需求端难以短期内大幅增长,供需矛盾将进一步激化。
能繁母猪存栏仍处高位,持续对市场供应施加压力。能繁母猪作为生猪供应的源头,其高存栏量意味着产能释放压力将长期存在,行业调整周期或将因此延长。
养殖户盈利修复面临较大困难,需承受猪价低迷和产能过剩的双重压力。在漫长的行业调整过程中,养殖户需不断优化养殖策略,降低成本,提高养殖效率,以增强市场竞争力。
(二)理性控产能与优化成本,成应对挑战关键
在当前严峻的市场形势下,理性控制产能与优化成本结构是市场参与者应对挑战的核心举措。
养殖端应避免恐慌性出栏和合理控制补栏节奏。恐慌性出栏将加剧市场供应过剩,导致猪价进一步下跌,形成恶性循环。合理控制补栏节奏可避免产能过度扩张,促进市场供需平衡。养殖户需依据市场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养殖计划,避免盲目跟风。
贸易与屠宰端可适度把握采购窗口期。在市场供大于求、价格波动较大的情况下,贸易与屠宰端可通过观察市场动态,在价格较低时进行采购,降低成本。同时,通过与养殖端建立长期稳定合作关系,共同应对市场风险。
投资者需关注市场波动中的阶段性机会。尽管生猪市场整体处于低迷状态,但市场波动中仍存在阶段性投资机会。投资者可通过深入研究市场数据,分析市场趋势,寻找具有潜力的投资标的,实现资产增值。
在产能去化缓慢、消费复苏乏力的背景下,行业各方需做好长期应对准备。这不仅是短期市场挑战,更是长期行业变革。只有不断优化经营策略,提高抗风险能力,才能在未来市场竞争中迎接猪周期的阶段性反转,实现可持续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