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区域分化显著:中大猪成价格分化核心引擎
(一)北方市场:中大猪短缺催生阶段性涨价潮
近期,北方生猪市场呈现出 “大猪领涨、标猪平稳” 的显著分化态势。东北地区标猪均价为 12.05 元 / 公斤,环比涨幅达 7.30%;而 150 公斤以上的中大猪价格突破 14 元 / 公斤,185-230 公斤的超大猪价格更是达到 15.40 元 / 公斤,体重每增加 30 公斤,单价溢价超 10%。此现象的根源在于前期低价周期中,养殖户集中抛售中大猪,致使当前 140 公斤以上大猪存栏量较去年同期减少 23%。华北、华东地区屠宰企业为满足腌腊季备货需求,不得不加价抢购,进而推动标肥价差扩大至 1.5-2 元 / 公斤。
(二)南方市场:标猪宽松与大猪紧俏并存
作为传统销区,广东、广西标猪均价在 10.00-10.70 元 / 公斤,较北方低 1.5-2 元 / 公斤,这充分反映出标猪供应过剩的压力。然而,江苏、浙江等地 150 公斤以上大猪价格达 14.90 元 / 公斤,较标猪溢价 18%,主要原因是二次育肥集中在华东地区补栏,导致大猪短期供需失衡。卓创资讯数据显示,9 月南方地区大猪占比仅 1.05%,创下五年同期最低纪录,进一步强化了大猪价格的抗跌性。
二、市场情绪降温:从快速拉涨到震荡调整
(一)北方情绪退烧,企业报价回归理性
北方生猪市场在经历前期的快速上涨后,市场情绪明显降温。以东北地区为例,辽宁标猪报价从上周的 11.6-12.0 元 / 公斤涨至 11.8-12.2 元 / 公斤后,本周趋于平稳。钢联数据显示,辽宁地区样本屠宰企业日度开工率回升至 27.5%,较上周增加 1.2 个百分点,但仍低于去年同期 2.5 个百分点。这表明终端消费对于高价猪肉的接受程度有限,屠宰厂在采购时也更为谨慎,不敢贸然大幅提价。
华北地区的河南市场同样出现价格调整,高价区从 12.3 元 / 公斤回落至 12.2 元 / 公斤,低价区则稳定在 12.0 元 / 公斤。当地屠宰企业反馈,近期白条肉走货速度放缓,贸易商补货意愿不强,主要是因为前期猪价上涨过快,下游市场需要时间来消化成本压力。同时,月底部分规模养殖场有缩量出栏的计划,也使得市场供应预期有所减少,抑制了猪价继续冲高的动力。
(二)南方稳价观望,供需博弈陷入僵持
南方市场在猪价走势上相对平稳,以华南地区的广东为例,温氏、牧原等龙头企业挂牌价稳定在 12.0 元 / 公斤。卓创监测数据显示,广东地区生猪库存天数为 1.2 天,较去年同期增加 0.3 天,这反映出市场上生猪供应相对充足。但由于养殖户惜售情绪依然存在,与屠宰厂之间的压价博弈陷入僵持状态。
在流通环节,观望情绪浓厚。广州某大型白条肉批发商表示,近期白条肉批发价为 17.72 元 / 公斤,仅较上周上涨 0.1%,涨幅微乎其微。这主要是因为消费端对毛猪价格上涨的传导存在滞后性,消费者对于猪肉价格的敏感度较高,一旦价格上涨,购买意愿就会下降,进而影响了猪价的进一步上涨空间。
三、二次育肥两难:窗口期收窄下的策略分歧
(一)补栏成本高企,盈利空间被压缩
在当前生猪市场环境下,二次育肥面临着补栏成本高企的困境,盈利空间被严重压缩。以东北市场为例,当前 110 公斤标猪购入价达到 12.5 元 / 公斤,若将其育肥至 140 公斤,考虑到饲料、人工、防疫等各项成本,每公斤成本高达 14.32 元 / 公斤。而同期市场上 140 公斤以上大猪的售价仅为 14.5 元 / 公斤,单头猪的盈利空间被压缩至 20 元左右,与上半年相比,盈利幅度缩窄了 80%。
若进一步将 125 公斤的生猪育肥至 150 公斤,成本更是攀升至 14.53 元 / 公斤。这意味着,若春节前生猪价格不能涨至 15 元 / 公斤以上,养殖户将面临亏损风险。这样的成本压力使得东北、山东等地的二次育肥养殖户补栏积极性大幅下降。据统计,近期这些地区二育户的补栏积极性较上月下降了 15%,栏舍利用率也从 33% 回落至 28%,不少养殖户选择持币观望,等待更合适的入场时机。
(二)产能去化缓慢,长期压力未解
从长期来看,生猪产能去化缓慢,仍然是制约二次育肥市场发展的关键因素。根据农业农村部数据,9 月能繁母猪存栏量为 4042 万头,虽然环比微降 0.33%,但仍高于正常保有量 400 万头。按照生猪的生长周期推算,未来一段时间内,理论生猪出栏量将维持在 4.3 亿头的高位,直至 2026 年一季度。这表明,标猪供应过剩的基本面在短期内难以得到根本性改变。
从产能去化的结构来看,呈现出 “散户快、规模稳” 的分化态势。卓创资讯数据显示,当前散户淘汰母猪的占比已经达到 18%,但规模养殖场的存栏量却环比增长了 0.28%。规模场凭借资金、技术和成本优势,在市场波动中更具韧性,去化速度缓慢。这种分化的产能去化格局,使得行业磨底周期延长,二次育肥的长期盈利预期也被进一步拉低,市场信心的恢复变得更加艰难。
四、后市展望:短期震荡为主,关注两大关键变量
(一)短期走势:大猪短缺支撑月初冲高,二育出栏或引发回调
预计 11 月初生猪价格将在 12.00-12.40 元 / 公斤区间内波动。当前北方地区大猪短缺的局面仍在持续,养殖端挺价情绪强烈,这将成为推动价格上涨的主要动力,短期内猪价有望冲高至 12.6 元 / 公斤左右。不过,11 月 10 日后,前期在高位入场的二次育肥户大概率会选择集中出栏。据市场调研机构预测,届时二育户的出栏量可能会较平时增加 20%,这将使得市场供应大幅增加。而此时腌腊需求尚未全面启动,终端消费对高价猪肉的承接能力有限,猪价可能会出现回调,回落至 12.2 元 / 公斤以下。
当标猪与大猪的价差收窄至 1 元 / 公斤以内时,养殖户的补栏情绪可能会发生逆转。一旦补栏热情下降,养殖户可能会加快出栏速度,以避免价格进一步下跌带来的损失,这将给市场带来较大的抛压,进一步加剧猪价的下跌风险。
(二)长期关键:产能去化进度与消费旺季兑现度
供应端:11 月能繁母猪存栏量是否跌破 4000 万头是关键指标。若散户淘汰加速,周度淘汰量超过 2200 万头,将有效缓解远期供应压力。当前部分散户已经意识到产能过剩问题,开始主动淘汰低产母猪。但规模养殖场出于成本和市场份额考虑,去产能意愿不强。只有当散户和规模场共同发力,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供应过剩的局面。
需求端:冬至前后屠企开工率若能达到 35% 以上(当前为 31.5%),且白条肉批发价突破 18.5 元 / 公斤,将确认消费回暖,为猪价提供有力支撑。从历史数据来看,冬至过后,南方腌腊需求进入高峰期,北方家庭也有储备猪肉的习惯,这将拉动猪肉消费大幅增长。但今年受消费降级、替代消费等因素影响,需求端的不确定性较大。若需求无法有效释放,猪价仍将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
五、操作建议与风险提示
(一)养殖端策略
中大猪养殖户:在当前市场环境下,中大猪养殖户应把握价格上涨的时机,逢涨出栏。当 150 公斤以上大猪价格达到 14.5 元 / 公斤以上时,可考虑分批出售,避免在春节前集中抛售。以河南某养殖户为例,其在 11 月初将体重 160 公斤的大猪以 14.8 元 / 公斤的价格出售,每头猪盈利达到 448 元,成功锁定了利润。若盲目等待高价,春节前集中出栏可能导致市场供过于求,价格大幅下跌。
标猪养殖户:控制存栏体重至关重要,建议将体重控制在 120 公斤以内,以适应市场需求。同时,利用期货套保工具锁定 12.5 元 / 公斤以上的利润,规避远期价格回落风险。山东某养殖企业通过在期货市场卖出生猪期货合约,成功将未来三个月的出栏价格锁定在 12.8 元 / 公斤,有效降低了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
(二)风险提示
疫病风险:冬季是口蹄疫、流感等疫病的高发期,一旦爆发,可能导致区域性生猪供应减量,推高局部猪价。据统计,2024 年冬季,北方部分地区因口蹄疫导致生猪存栏量减少了 10%,当地猪价短期内上涨了 15%。养殖户应加强疫病防控,定期做好疫苗接种和猪舍消毒工作。
政策干预:国家若启动冻肉收储,且收储量达到 50 万吨以上,将短期提振市场信心。但从长期来看,难以改变供强需弱的格局。2023 年国家启动冻肉收储,收储量为 30 万吨,猪价在收储消息发布后短期内上涨了 8%,但随着收储结束,猪价又逐渐回落。投资者和养殖户需密切关注政策动态,合理调整经营策略。
结语:在结构分化中寻找确定性机会
当前生猪市场的区域分化与情绪震荡,本质是短期供需错配与长期产能过剩的博弈。中大猪的阶段性短缺提供了交易性机会,但标猪的宽松供应与二次育肥的高成本,决定了行情难以突破震荡区间。对于从业者而言,需聚焦产能去化数据与消费旺季兑现度,在 12-12.5 元 / 公斤的价格箱体中,通过结构化操作(如多中大猪、空标猪)对冲风险,等待 2026 年二季度产能出清后的趋势性机会。数据来源:钢联数据、卓创资讯、农业农村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