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猪价格持续下探,自繁自养陷入深度亏损image
(一)生猪价格断崖式下跌,创近三年同期新低
进入三季度,全国外三元生猪价格呈现单边下行态势,自 7 月 1 日的 15.10 元 / 公斤持续下跌至 10 月 13 日的 10.72 元 / 公斤,累计降幅达 29.01%。截至 10 月 30 日,生猪均价为 12.48 元 / 公斤,三季度均价为 13.78 元 / 公斤,较 2024 年同期大幅下跌 29.03%,价格水平已逼近 2021 年周期底部。据卓创资讯分析,此轮价格下跌主要受产能集中释放与消费淡季叠加因素影响,市场呈现明显的供强需弱格局。
(二)养殖利润腰斩式缩水,规模企业承压明显
低迷的猪价致使自繁自养盈利状况迅速恶化。行业自 7 月初每头盈利 245.68 元,短短三个月便转变为 10 月中旬每头亏损 311.81 元,亏损幅度创下年内新高。三季度盈利均值为 68.84 元 / 头,同比大幅下降 90.31%;10 月单月亏损均值达 - 216.67 元 / 头,同比降幅为 140.88%,超九成养殖户处于亏损状态。头部企业同样未能幸免,牧原股份 2025 年三季度净利润为 42.49 亿元,同比暴跌 55.98%,营收增速同步放缓,这充分反映出规模养殖利润受到严重挤压。
二、仔猪价格击穿成本线,补栏信心降至冰点
(一)仔猪价格暴跌六成,养殖环节全面亏损
在生猪价格持续走低的大环境下,仔猪市场亦遭受严重冲击。受下游补栏需求低迷影响,7 公斤仔猪均价从 7 月 1 日的 436.67 元 / 头急剧下跌至 10 月 17 日的 165.67 元 / 头,累计降幅达 62.06%,如此跌幅在近年来极为少见,近乎 “腰斩式” 下跌。10 月均价为 170.83 元 / 头,环比下降 39.15%,同比下降 46.59%,价格已降至近三年最低水平。经测算,当前仔猪养殖成本约为 275 元 / 头,10 月每头亏损达 104.17 元,这是自 2022 年以来首次出现全月亏损情况。这意味着仔猪养殖户不仅无法获取盈利,每售出一头仔猪还要承受上百元的损失。
为减少损失,部分企业提高自留育肥比例,但在季节性补栏淡季以及市场悲观预期的双重作用下,仔猪成交量同比萎缩 40%。即便部分企业采取降价促销等手段,仍难以激发市场的购买积极性,仔猪价格创下三年最低,市场陷入 “价量双杀” 的困境。
(二)供需失衡加剧价格下行,产能去化信号显现
仔猪价格暴跌的根本原因在于供需失衡。从供给端来看,上半年能繁母猪存栏量仍处于高位,如同源头的 “水龙头” 开启过大。7-9 月新生仔猪数量同比增加 12%,大量仔猪涌入市场,导致市场供应过剩,就如同超市中某种商品突然大量到货,供大于求,价格自然下跌。
从需求端来看,养殖户鉴于生猪亏损普遍推迟补栏,二次育肥规模较往年缩减 60%。养殖户经核算发现,当前补栏仔猪,待养大出栏时仍可能处于亏损状态,因而均持谨慎观望态度。这种 “买涨不买跌” 的心理,进一步加剧了仔猪市场 “价跌量缩” 的恶性循环。
卓创资讯认为,仔猪价格跌破成本线将加速中小散户退出市场。对于资金实力较弱、抗风险能力较差的中小养殖户而言,持续亏损使其难以为继,只能选择缩减养殖规模甚至退出市场。这意味着行业产能去化进程或被动启动,如同大自然的 “优胜劣汰” 机制,行业将进入调整期,为未来市场平衡和价格回升奠定基础。
三、短期亏损格局难改,中长期拐点初现
(一)11-12 月供需压力犹存,亏损周期延续
展望 11-12 月,生猪市场仍将在供需双重压力下艰难运行。供应层面,上半年新生仔猪数量的持续增长以及 6 月仔猪的高成活率,将在 11 月集中转化为出栏量,同比增幅预计达 15%,市场 “货多为患” 的局面难以改变。同时,10 月补栏的二次育肥猪经过增重后,也将在 11 月集中涌入市场,进一步填补大体重生猪供应缺口,使短期内生猪供给达到年内峰值。
需求端虽有南方腌腊季启动以及元旦、春节等消费旺季预期,但难以扭转市场颓势。一方面,受居民消费习惯转变与宏观经济环境影响,猪肉消费增长乏力,终端需求提振有限;另一方面,当前市场猪肉库存处于高位,也对价格上涨形成抑制。综合判断,预计 11-12 月猪价将在 11-12 元 / 公斤区间低位震荡,行业单月亏损幅度或维持在 150-200 元 / 头,全年自繁自养盈利同比缩水超 80%,养殖户仍将面临严峻的生存挑战。
(二)产能去化与需求回暖共振,2026 年或迎修复窗口
尽管短期前景不容乐观,但从中长期视角分析,行业积极因素正在逐步积累,有望在 2026 年迎来转机。持续亏损将成为产能去化的 “催化剂”,促使能繁母猪存栏量加速下降。据行业预计,2025 年底能繁母猪产能较峰值下降 8%-10%,这将有效缓解未来市场供应压力,为 2026 年行情复苏奠定基础。随着季节性补栏淡季结束,2026 年一季度仔猪需求有望逐步回升,价格或逐步回归成本线,仔猪市场有望率先走出困境。
值得关注的是,在本轮周期调整中,具备成本优势的头部企业(如牧原成本降至 11.6 元 / 公斤)将崭露头角。它们凭借高效的养殖技术、完善的产业链布局和强大的资金实力,不仅能在亏损周期中维持运营,还将通过低价扩张、并购整合等方式扩大市场份额,推动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未来,生猪养殖行业将在阵痛中完成转型升级,强者恒强格局将愈发显著,待市场供需重新平衡,新一轮猪周期上行阶段或将开启。
结语:穿越周期寒冬,养殖行业亟待破局
三季度生猪市场的深度调整,是行业周期波动的一次集中体现,也为整个生猪养殖行业敲响了警钟。持续的价格下跌与亏损,不仅考验着养殖户的耐心与韧性,也推动着行业格局加速变革。
对于广大养殖户而言,理性看待周期、科学调整存栏结构是当务之急。一方面,需摒弃盲目跟风的投机心态,依据市场供需变化与自身成本承受能力,合理控制养殖规模,避免在价格低谷期过度扩张导致亏损加剧;另一方面,要将重点聚焦于成本管控与养殖效率提升,通过引进先进养殖技术、优化饲料配方、加强疫病防控等手段,降低单位养殖成本,增强抗风险能力。
从行业发展的宏观视角来看,加速规模化转型与构建全产业链抗风险能力已刻不容缓。规模化养殖企业凭借其资金、技术与管理优势,在应对周期波动时往往具有更强的韧性,能够在市场逆境中实现逆势扩张与资源整合,推动行业集中度不断提升。与此同时,延伸产业链条,从单一养殖环节向饲料生产、屠宰加工、冷链物流乃至终端销售等上下游领域拓展,实现产业协同发展,有助于企业在不同环节间平衡利润,有效抵御市场价格波动风险。
展望未来,尽管 11-12 月生猪养殖仍将面临亏损考验,但仔猪价格的阶段性触底与产能去化的逐步推进,正为下一轮周期复苏积蓄力量。在这一过程中,唯有坚守品质、精耕细作,持续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市场主体,才能在行业洗牌中脱颖而出,抢占先机。生猪养殖行业正处于变革的十字路口,唯有积极拥抱变化、主动求新求变,才能穿越周期寒冬,迎来新一轮的发展机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