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前三季度生猪产能数据解析:存栏出栏双增,产能释放加速
(一)存栏量持续攀升,环比增速创年内新高
2025 年三季度末,全国生猪存栏量数据在畜牧行业引发关注。全国生猪存栏量达 4.37 亿头,其增长态势值得重视。环比增长 2.9%、同比增长 2.3%,且环比增速首次超越同比增速。这一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标志着全国生猪产能增量进入加速释放阶段,如同在稳定行驶过程中车辆突然加速,产能增长速度超出预期。
从月度数据来看,9 月存栏量较 8 月显著增加,这是产能加速释放的直观体现。依据行业数据监测与分析,10 月及后续月份预计仍将保持增长趋势。这种持续增长趋势,进一步强化了 “供大于求” 的市场基本面。在市场规律下,当供应持续增加而需求未同步大幅提升时,供大于求局面将更加明显,为后续市场行情带来影响。
(二)出栏规模稳步扩大,全年预计突破 7.1 亿头
前三季度累计出栏生猪 5.30 亿头,同比增长 1.8%。这一增长幅度看似平稳,却反映出整个生猪养殖行业的发展态势。结合四季度供应上行预期,2025 年全国生猪出栏量有望突破 7.1 亿头。回顾 2021 - 2024 年,全国生猪出栏量分别为 6.71 亿头、6.99 亿头、7.26 亿头、7.02 亿头。尽管 2025 年出栏量难以超越 2023 年高点,但供应增量集中于下半年的格局,给市场带来较大压力。
三、四季度是传统猪肉消费旺季,本应是猪价上涨时期
然而,2025 年上半年出栏量相对偏低,供应增量主要集中在下半年,大量生猪集中出栏,导致市场猪肉供应过剩,猪价面临巨大下行压力。这种供应格局变化,易使企业对行情判断出现偏差。企业制定生产和销售计划时,常参考以往市场规律,当市场格局发生较大变化时,原判断依据可能失效,进而导致企业决策失误,大幅延长猪周期调整时长,使整个行业陷入更为复杂的局面。
二、供需矛盾深化:供应 “蓄水” 与需求疲弱的双重挤压
(一)供应端:仔猪与饲料数据预示后续压力不减
2025 年国内新生仔猪数量连续多月环比增长,这一情况对未来生猪市场产生重大影响。每一头新生仔猪都意味着未来几个月后会有一头育肥猪进入市场,如同在水库上游持续注水,随着时间推移,水库水位不断升高,压力增大。
同时,仔猪料产量增加也是重要信号。养殖端对育肥环节投入持续加大,大量采购仔猪料喂养仔猪。但大规模投入将使未来市场育肥猪数量大幅增加。按照育肥周期推算,四季度生猪出栏量必然进一步攀升,且这种供应压力在 2025 年不会结束,2026 年上半年市场仍将面临充足供应。这种持续 “蓄水” 效应限制了猪价反弹空间。
(二)需求端:消费回暖乏力,替代效应加剧市场分化
尽管 10 月底猪价回升至 12.5 元 / 公斤,与 9 月阶段性低点持平,但终端消费提振效果有限。消费者对猪肉价格反应不积极,即使价格回升,购买热情依然不高。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居民消费意愿尚未完全恢复,经济环境不确定性使人们消费更加谨慎;二是禽肉等替代品价格低位运行,对猪肉市场造成冲击。鸡肉、鸭肉等禽肉价格相对较低,口感和营养价值各有特点,许多消费者购买肉类时更倾向于选择这些替代品。这种替代效应导致市场对高价猪肉接受度下降,在供应不断增加、需求受到抑制的情况下,供需失衡矛盾加剧,生猪市场形势更加严峻。
三、行业影响:亏损扩大与产能去化进程缓慢
(一)养殖亏损持续,中小散户承压明显
生猪养殖行业当前处于亏损状态。截至 10 月 24 日当周,自繁自养生猪养殖单头亏损 185.68 元,外购仔猪养殖单头亏损高达 289.07 元 。虽与前一周相比亏损幅度有所收窄,但亏损局面未得到根本扭转。
在亏损形势下,中小散户受到的冲击最为显著。与大型规模场相比,中小散户抗风险能力较弱,缺乏雄厚资金储备,难以享受规模效应带来的成本优势。在资金和成本双重压力下,许多中小散户经营困难。
以某地区生猪养殖散户为例,老张是有多年养殖经验的养殖户,靠养殖几头生猪维持生计。但今年猪价持续低迷,养殖成本不断上涨,饲料价格上涨使养殖成本大幅增加,猪价下跌导致收入锐减。为减少损失,他减少饲料投喂量,影响了生猪生长和品质,每卖出一头猪仍亏损几百元。老张的养殖热情受到极大打击,开始考虑放弃养殖。
事实上,类似情况在许多地区普遍存在。据不完全统计,在一些生猪养殖集中地区,已有相当一部分散户因无法承受亏损压力选择加速退出养殖行业,或出租猪舍,或转行从事其他工作。
而大型规模场凭借成本优势在亏损中勉强维持。以牧原股份为例,其生猪养殖完全成本已降至 11.6 元 / 公斤,在行业内处于领先水平。较低成本使牧原股份在猪价低迷时仍有一定盈利空间。规模场还可通过优化养殖技术、提高管理效率等方式进一步降低成本,增强竞争力。但即便如此,规模场也需谨慎对待当前市场形势,不敢轻易扩大产能。
(二)能繁母猪存栏高企,产能去化信号初显
能繁母猪存栏量是生猪市场的重要指标,预示着未来生猪供应情况。9 月底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为 4035 万头,虽已连续 3 个月回落,较 2024 年末高点减少 45 万头,但从行业合理区间判断,仍处于较高水平。
按照生猪养殖周期,能繁母猪存栏量高低直接决定未来 6 - 8 个月生猪供应量。当前能繁母猪高基数存栏意味着未来一段时间内,生猪供应压力依然较大。即使产能去化已经启动,由于前期积累的能繁母猪数量过多,去化效果短期内难以显现。
大型养殖企业面对当前市场形势,扩张步伐更加谨慎,不再盲目增加产能,而是重新审视市场,优化养殖结构。一些企业通过淘汰低效母猪、提高养殖技术等方式降低养殖成本,提高养殖效益。但这种调整需要时间,产能去化速度相对缓慢。
市场低迷状态仍在持续,持续供应压力使猪价难以回升,养殖户盈利修复面临困难。在这一关键时期,整个行业期待市场转机,希望早日走出困境 。
四、未来展望:短期承压与中长期结构调整
(一)11-12 月:供需博弈下的磨底行情
未来 11 - 12 月,生猪市场将持续处于供需博弈的紧张局势。供应端生猪供应仍处于峰值,大量生猪等待出栏;需求端虽南方腌腊季启动会带来阶段性需求提振,但难以对冲强大供应压力。预计此期间猪价将维持在 12 - 13 元 / 公斤的低位震荡。养殖户每卖出一头猪可能亏损 150 - 200 元 ,亏损周期大概率延续至年底。
(二)2026 年:产能去化与价格修复的关键窗口
从中长期看,2026 年将是生猪市场产能去化与价格修复的关键一年。持续亏损将倒逼能繁母猪存栏加速去化,预计到 2025 年底,产能较峰值将下降 8% - 10%,为 2026 年行情复苏奠定基础。
在此过程中,养殖端需保持理性,合理控制产能,降低养殖成本。具备技术与规模优势的企业将在周期底部扩大份额,迎来发展机遇。行业集中度有望进一步提升,整个行业将在调整中逐渐走向成熟 。在未来市场竞争中,只有适应市场变化、不断优化自身的企业,才能在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迎来生猪市场的复苏。
结语:穿越周期迷雾,行业亟待转型破局
2025 年前三季度生猪市场数据表明,行业 “供强需弱” 格局进一步深化。养殖端短期内承受亏损压力,长期面临艰难转型挑战。在这一充满挑战的时期,主动寻求变革是行业生存发展的关键。
规模化、精细化管理是破局关键。大型养殖企业凭借规模效应,在采购饲料、设备等方面可获得更优惠价格,降低成本。引入先进养殖技术和管理理念,如智能化养殖设备,可实时监测生猪生长状况,精准投喂饲料,提高养殖效率。精细化管理还体现在优化猪群结构,及时淘汰生产性能低下的母猪,提升猪群整体质量。
构建全产业链抗风险能力是行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从种猪繁育、生猪养殖到屠宰加工、肉制品销售,形成完整产业链条,不仅可降低中间环节成本,还能有效抵御市场价格波动风险。当养殖环节出现亏损时,加工和销售环节可能带来盈利,平衡企业运营。
对于从业者而言,保持对市场的理性判断能力至关重要。不能受短期市场波动影响,要依据市场长期趋势合理调整养殖规模和生产计划。优化成本结构,通过降低饲料成本、提高养殖效率等方式增强竞争力。只有如此,才能在产能去化与需求回暖的共同作用下,抓住下一轮周期机遇,实现行业可持续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