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猪价 11 连涨:短期供需错配催生阶段性反弹
(一)反弹力度超预期,消费与情绪双重驱动
在过往时段,猪价走势成为市场重点关注对象。截至 10 月 30 日,全国生猪(中大猪)均价报 12.51 元 / 公斤 ,较 10 月中旬低点累计上涨 13.32%,实现 11 连涨,此反弹力度远超市场预期,背后驱动因素值得深入分析。
季节性消费回暖是推动猪价上涨的重要因素之一。伴随北方气温逐步降低,南方腌腊季提前开启,猪肉消费市场步入旺季。终端猪肉日均销量环比提升 15%,消费者对猪肉需求显著增加。屠宰企业开工率也从 52% 回升至 58%,这表明市场对生猪需求旺盛,带动标猪需求集中释放。历年冬季,随着气温下降,人们对猪肉消费热情逐渐高涨,尤其在南方地区,腌腊制品制作需大量猪肉,为猪价上涨提供有力支撑。
二次育肥情绪升温亦是猪价上涨关键因素。华福证券数据显示,10 月中旬以来全国二育补栏量周增 30%,部分地区 300 斤以上大猪溢价达 1.2 元 / 公斤。这表明养殖端对猪价上涨预期强烈,纷纷压栏惜售,致使适重猪源阶段性紧张。市场呈现 “价涨量缩” 的投机性反弹特征,进一步推动猪价上涨。当市场预期猪价上涨时,养殖户会选择将猪继续饲养,等待更高价格出售,从而减少市场上生猪供应量,推动价格上升。
(二)反弹不改长期低迷,企业盈利仍处困境
尽管猪价出现 11 连涨的反弹行情,但行业整体仍处于低迷状态,企业盈利依旧面临巨大压力。据测算,当前自繁自养头均亏损 185 元,外购仔猪育肥亏损扩大至 281 元。这意味着养殖户在当前猪价下,每养殖一头猪都要承受一定经济损失。
头部企业亦难以幸免,同步承压。以牧原股份为例,三季度净利润同比大幅下降,这表明即使是行业龙头,也难以在当前市场环境中保持良好盈利状况。新五丰等中型猪企同样面临现金流紧张的困境,为维持运营,不得不通过降本增效来应对。仔猪出栏成本较年初下降 25%,但即便如此,仍难抵御猪价重心下移带来的冲击。在市场竞争激烈、猪价持续低迷情况下,企业生存压力可想而知,需不断优化生产流程、降低成本,以提升自身竞争力。
二、仔猪价格跌穿 21 个月谷底:信心崩塌下的 “冰点交易”
(一)价格腰斩式下跌,区域分化显著
在中大猪市场较为活跃之际,仔猪市场却如同处于寒冬,价格出现腰斩式下跌,创下 21 个月以来新低。据农业农村部监测数据显示,10 月第 3 周全国仔猪平均价格为 25.13 元 / 公斤,这一价格不仅环比下跌 3.5%,同比跌幅更是高达 29.5%,与中大猪价格走势形成鲜明对比。
从区域表现来看,仔猪价格分化明显,呈现两极态势。仅内蒙古仔猪价格出现小幅上涨,为市场带来些许积极信号。但新疆、江西、上海、福建、河北等 28 个省份均出现下跌,其中华东地区价格最低,仅 24.11 元 / 公斤。在这些地区,仔猪市场交易冷清,养殖户面临价格下跌困境却难以改变。而华南地区仔猪价格相对较高,为 28.23 元 / 公斤,这主要得益于当地相对刚性的补栏需求,以及市场对该地区猪肉消费的良好预期。在华南地区,一些大型养殖场为满足未来生产需求,仍在有计划地补栏仔猪,使得该地区仔猪价格相对稳定。
(二)补栏信心降至冰点,产能去化信号强化
仔猪行情低迷背后,是养殖端对后市信心严重不足。现阶段补栏的仔猪,出栏时间将集中在春节后,而春节后往往是生猪消费淡季,市场行情存在较大不确定性。这使得养殖户补栏心态极为谨慎,仔猪交易持续清淡。正如一位养殖户所言:“现在补栏仔猪,等春节后出栏,价格肯定低,还不知道能否回本,所以不敢轻易补栏。”
从成本与盈利角度来看,当前养殖端压力仍存。数据显示,10 月第 3 周全国猪粮比价为 5.22,环比下跌 4.40%;全国猪料比价为 4.56,环比下跌 5.00%。按当前价格及成本推算,未来采用仔猪育肥模式的生猪养殖,头均亏损 281.88 元,亏损态势进一步凸显。在这种情况下,养殖户纷纷减少补栏量,甚至部分养殖户选择退出市场,进一步加剧仔猪市场低迷。据卓创资讯指出,仔猪成交量同比萎缩 40%,这一数据直观反映养殖户对未来 6 个月行情的极度悲观,也加速行业被动去产能进程。在一些地区,曾经热闹的仔猪交易市场如今变得冷冷清清,养殖户都在观望,等待市场行情好转。
三、政策调控加码:能繁母猪连续 3 月下降,行业进入 “精准去化” 期
(一)产能调控进入关键阶段,龙头企业率先响应
在生猪市场复杂格局中,政策调控始终发挥关键作用。近期,农业农村部发布的数据引发市场关注。数据显示,9 月底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降至 4035 万头,已连续 3 个月呈下降趋势,较 2024 年末高点减少 45 万头,去化幅度达到 1.1%。这一数据变化,标志着生猪产能调控已进入关键阶段,行业正在经历深刻变革。
作为行业龙头企业,牧原股份在这场产能调控中发挥表率作用。从 6 月末到 9 月末,短短 3 个月时间里,牧原股份能繁母猪存栏量从 343 万头降至 330.5 万头,调减幅度高达 12.5 万头。这一数字背后,是牧原股份对市场趋势的敏锐洞察和果断决策。按照每头能繁母猪每年提供约 28 头仔猪计算,牧原股份这 3 个月的调减,相当于减少 350 万头生猪的潜在供给。这不仅缓解市场供应压力,也为行业产能调控树立榜样,如同在行业变革浪潮中引领方向的灯塔。
从更宏观角度来看,整个行业正朝着《生猪产能调控实施方案》设定目标稳步迈进。根据方案,到 2025 年末,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力争降至 3950 万头。这意味着,与当前存栏量相比,还需进一步去化 85 万头,去化比例达到 2.1%。虽然这一过程充满挑战,但在政策引导和企业积极响应下,行业正逐步回归合理产能区间,为未来市场稳定奠定坚实基础。
(二)政策组合拳效果初显,长期猪价中枢有望上移
东兴证券分析揭示政策调控深层逻辑。当前,政策已形成 “短期调肥猪、长期调母猪” 的立体调控体系,如同精密组合拳,精准作用于生猪市场各环节。
在短期调控方面,政策主要通过限制二次育肥和引导压栏生猪适时出栏,来缓解年底供应压力。二次育肥在一定程度上扰乱市场正常供需关系,导致价格波动加剧。通过限制二次育肥,能够减少市场投机行为,使猪价更真实反映供需状况。引导压栏生猪适时出栏,则可避免生猪过度积压,确保市场供应稳定。春节前,市场对猪肉需求通常会增加,若大量生猪被压栏,可能导致市场供应不足,价格上涨。而政策引导可使养殖户合理安排出栏时间,满足市场需求。
长期调控则聚焦母猪产能优化。通过财政补贴淘汰低产母猪,能够提高母猪整体生产效率,减少无效产能。规范环保标准,也能促使一些不符合标准的养殖场退出市场,加速 10% 落后产能出清。这不仅有助于优化行业结构,还能提升行业整体竞争力。一些小型养殖场由于环保设施不完善,在环保标准提高情况下,难以继续经营,从而退出市场。如此,市场资源将向大型、规范的养殖场集中,提高行业生产效率。
虽然这些政策措施无法短期内逆转市场供需失衡,但从长远看,它们将推动 2026 年生猪市场从 “量增价跌” 困境转向 “量稳价升” 良性循环。随着落后产能逐步退出,优质产能盈利弹性将进一步凸显。那些在成本控制、技术创新等方面具有优势的企业,将在未来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迎来更好盈利机会。恰似在漫长市场竞争征程中,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才能笑到最后。
四、猪市困局何解?短期博弈与长期转型的双重考验
(一)养殖户:警惕反弹陷阱,理性安排出栏
虽然当前猪价出现反弹,但养殖户应保持理性判断,不可被短期上涨误导。目前 12.5 元 / 公斤的猪价,相较于 2023 年同期,仅达到 60% 水平,表明猪价仍处于相对低位。而且,随着 11 月来临,二次育肥生猪将集中出栏,会给市场带来巨大供应压力。据业内专家预测,在此情况下,猪价仍有 1 - 1.5 元 / 公斤的回调压力。
面对这样的市场形势,养殖户需审慎决策。建议把握当前猪价反弹时机,分批出栏体重超过 120 公斤的生猪。这样既可以避免春节前集中抛售可能引发的价格大幅下跌风险,又能在一定程度上锁定利润,减少损失。春节前,市场生猪供应量通常会大幅增加,若养殖户都选择此时集中出栏,很可能导致供过于求,猪价暴跌。通过分批出栏,可分散市场压力,降低价格波动带来的不利影响。
(二)行业:穿越周期需构建 “成本 + 技术” 双护城河
在当前市场环境下,猪企若要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穿越周期考验,必须构建 “成本 + 技术” 双护城河。新五丰等企业实践为行业提供有益借鉴。通过精细化管理,新五丰在多方面成效显著:仔猪成活率提升至 92%,为后续育肥提供充足猪源;料肉比降至 2.8:1,有效降低饲料成本,提高养殖效率;药品疫苗成本压缩 40% ,进一步减少养殖成本。这些措施使新五丰育肥成本较行业平均水平低 15%,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
未来,猪企核心竞争力将更多体现在基因育种和数字化养殖等关键领域。具备基因育种优势,能使 PSY(每头母猪年提供断奶仔猪数)超过 30 头的企业,将在种猪繁育方面占据领先地位,为市场提供更多优质仔猪。拥有数字化养殖能力,如利用 AI 疫病监测技术,能及时发现和预防疫病的企业,将在养殖过程中降低疫病风险,提高养殖效益。这些技术优势将助力企业在产能去化过程中抢占先机,实现可持续发展。如同在市场竞争长跑中,具备先进装备和强大实力的选手更易率先冲过终点。
(三)政策:从 “保供” 到 “稳价”,建立逆周期调节长效机制
当前,《生猪产能调控实施方案》在实施过程中面临一些挑战,需破解两大难题。
如何平衡规模场扩张与散户生存是关键问题。随着行业发展,规模场扩张速度加快,一定程度上挤压散户生存空间。若任由这种情况发展,可能导致产能过度集中,引发新的周期波动。因此,政策需在支持规模场发展的同时,关注散户利益,为其提供必要扶持和引导,促进规模场和散户协调发展。可通过提供技术培训、资金支持等方式,帮助散户提高养殖水平和抗风险能力,使其能在市场中立足。
如何建立猪肉储备与期货市场联动机制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猪肉价格大幅波动对产业链冲击巨大,建立有效联动机制可缓解这种冲击。通过猪肉储备调节,在市场供应过剩时收储猪肉,供应不足时投放猪肉,稳定市场价格。加强期货市场监管,发挥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和风险规避功能,也能引导市场预期,促进价格稳定。但目前,两者联动不够紧密,需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和机制,使其更好发挥作用。
结语:在复杂局势中寻求平衡
猪价反弹与仔猪价格暴跌,如同市场天平两端,一端是短期供需错配带来的阶段性波动,另一端是长期产能过剩引发的深度困境。这种 “冰火两重天” 局面,揭示猪市正处于关键转型期,机遇与挑战并存。
对于行业而言,这是一场必须直面的严峻考验。产能去化不彻底,使市场始终面临供应过剩压力;成本管控不到位,导致企业在价格竞争中处于劣势;消费提振乏力,让行业复苏之路充满艰辛。唯有以坚定决心,攻克这三大难关,才能在猪周期浪潮中实现从 “量的扩张” 到 “质的提升” 的跨越。每次价格剧烈波动,都是市场的深度调整,淘汰落后产能,重塑行业格局。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更是猪周期运行的内在规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