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二育热潮退去:从短期利多到中长期利空的转折点
(一)二育补栏高峰已过,市场影响悄然转向
在生猪市场复杂的运行体系中,二次育肥始终是影响价格走势的关键因素。此前,二次育肥补栏热潮曾为低迷的猪价带来积极影响,给众多养殖户带来市场回暖的预期。截至 10 月第四周,样本企业二次育肥销量数据表现突出,较 9 月最后一周增加 31406 头,涨幅达 196%,迅速形成 3 - 4 月过后年内的第二轮补栏高峰期 。这一补栏潮使得市场生猪流通格局产生变化,大量生猪被二次育肥户购入栏中,短期内减少了市场有效供给。在供需关系重新平衡的作用下,猪价逐渐企稳并出现一定幅度的反弹。
然而,市场变化迅速。随着时间推移,二次育肥的影响正发生转变。根据当前补栏体重和生猪增重周期精确推算,压栏至 150 公斤的生猪,预计出栏节点在 11 月下旬;压栏至 160 - 170 公斤的大猪,大概率会在 12 月中旬集中上市。这表明,曾经支撑猪价上涨的二次育肥力量,正逐渐转变为增加市场供应的潜在压力。卓创资讯通过深入的社会多方调研数据表明,目前部分规模较大的二次育肥户已完成补栏操作,仅有部分中小规模育肥户仍在市场观望。这些完成补栏的大户后续操作将以出栏为主,这无疑会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给市场带来较为集中的生猪供应。
从市场心态来看,前期二育补栏时的乐观情绪逐渐消退。养殖户开始意识到,随着补栏高峰过去,市场供需关系正朝着不利于价格上涨的方向发展。这种心态转变会进一步影响他们的出栏决策,加快生猪出栏节奏。并且,随着补栏动力减弱,市场上的资金和资源开始寻找新的投资方向,这使得二次育肥对市场的关注度和影响力不断下降。
二、供应端压力攀升:理论出栏量与屠宰量的双重增长预期
(一)生猪理论供应量连续两个月环比增加
在生猪市场中,供应端的变化始终是影响市场走向的核心要素之一。依据农业农村部监测的全国能繁母猪存栏数据,以及卓创资讯对能繁母猪存栏量在 200 头以上规模企业能繁母猪数据的深入推算,11 - 12 月生猪理论供应量的增长态势逐渐明晰。从能繁母猪这一生猪供应的源头来看,前期母猪存栏数据直接决定未来出栏量。由于之前能繁母猪存栏量处于相对高位,按照生猪生长周期,11 - 12 月生猪理论供应量呈现连续增加态势。
回顾近 7 年屠宰量季节性走势,为预测未来提供了重要参考。数据显示,11 - 12 月生猪屠宰量呈现逐步增量的稳定走势。其中,11 月处于消费旺季前期,市场需求虽有上升,但增幅相对较小,屠宰量环比增幅大约在 5% - 8% 之间 。这一增幅虽不大,但预示着市场供应即将发生更大变化。而到 12 月,随着传统腌腊旺季全面到来,市场对大猪需求呈井喷式增长,屠宰量环比增幅显著扩大,预计将达到 15% - 20% 。这一数据体现了消费者对腊肉、腊肠等腌腊制品的需求,也是市场供需关系在季节性因素影响下的直观反映。
10 月的市场动态对 11 - 12 月的供应格局产生深远影响。10 月,规模场前期放量出栏,使得猪价与散户价差较小,出栏压力得到一定缓解,月度出栏进度较快。下旬,部分养殖场出于对市场行情判断或自身养殖计划调整,选择将下月出栏计划提前至 10 月出栏。这一操作导致 11 月上旬养殖端出栏节奏偏慢,市场生猪供应量相对减少。然而,这种放缓只是短暂的。从 11 月中旬开始,随着市场需求逐渐上升,以及养殖端对利润的追求,出栏节奏逐步加快。特别是 12 月,作为腌腊旺季、大猪需求高峰期,养殖端纷纷选择在此期间集中出栏大体重猪源。据相关数据预测,12 月供应量增幅或超过 11 月,成为年内生猪供应的一个高峰。
(二)养殖端出栏策略调整加剧供应压力
除整体理论供应量和屠宰量变化外,养殖端自身出栏策略调整也在无形中加剧市场供应压力。按照历史规律,9 月往往是养殖端提前开始压栏的时期,随着气温逐渐降低,生猪生长环境更适宜,养殖户期望通过压栏增加生猪体重,以在未来获得更高收益。到 10 月,这种趋势延续,生猪均重延续小幅上涨走势。截至目前,全国生猪交易均重为 124.75 公斤,较 9 月初上涨了 0.82 公斤 。这一数据表明,近两月随着气温降低,生猪增重速度加快,养殖端存在适当压栏增重行为。
与 2024 年同期相比,当前压栏增重相对谨慎。从当前交易猪源均重水平推算,规模场对于大猪压栏意向并不强。这背后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市场行情不确定性增加,养殖户担心压栏时间过长面临猪价下跌风险,导致利润受损。另一方面,2026 年春节时间在 2 月中旬,相对较晚,使得养殖端出栏策略发生变化。为避免春节前集中出栏导致价格竞争激烈、利润压缩,他们倾向于在 12 月腌腊旺季提前释放产能。预计 12 月生猪出栏均重或达 128 - 130 公斤,单头生猪猪肉供给量同比增加 3% - 5% 。这看似微小的增长比例,在庞大的生猪出栏基数下,将进一步放大市场供应压力,给本就复杂的市场供需关系带来更多变数。
三、需求端支撑存疑:消费旺季能否接住供应 “增量”?
(一)春节滞后抑制终端备货需求
在生猪市场供需博弈中,需求端表现一直是决定猪价走势的重要力量。2026 年春节时间较晚这一特殊因素,对需求端产生显著影响 。回顾过去几年,对比 2021 - 2024 年同期数据,春节在 1 月上中旬时,12 月屠宰量环比增幅平均高达 25% 。这一数据背后,是春节临近时,居民积极筹备年货,对猪肉需求呈现爆发式增长,屠宰企业相应加大屠宰量以满足市场需求。然而,当春节推迟至 2 月中旬时,情况发生明显变化。备货周期缩短,使得居民采购节奏放缓,对未来猪肉价格波动预期更为理性,不再像春节较早时那样提前大量采购。屠宰量增幅也随之降至 15% 以下,市场需求热度明显降低。
2026 年春节在 2 月中旬,这一较晚时间节点使得终端居民提前备货意愿明显下降。据相关市场调研机构预测,预计 12 月家庭腌腊需求同比减少 8% - 10% 。这一减少幅度虽看似不大,但在庞大的猪肉消费市场基数下,对市场需求影响不容小觑。不过,市场具有复杂性,当前猪价处于 6.0 - 7.0 元 / 斤的低位,这一价格水平为屠宰企业带来新利润空间。由于猪价较低,屠宰企业在进行分割肉加工时,利润空间得以扩大。10 月企业日均屠宰量已同比增长 18.73% ,这一显著增长数据显示出猪价低位对屠宰量的刺激作用。
若猪价维持在 6.0 - 6.5 元 / 斤区间内,按照市场供需规律和企业成本利润考量,11 - 12 月屠宰量环比增幅或达 8% 和 20% 。这是因为在这一价格区间内,分割肉利润相对可观,企业有足够动力增加屠宰量以获取更多利润。而一旦猪价突破 6.5 元 / 斤,情况则会逆转。随着猪价上涨,分割肉利润收窄,企业利润空间被压缩。为控制成本、保证利润,屠宰企业将因分割利润收窄而控制宰量,增幅回落至持平或 15% 。这种根据猪价变化而动态调整的屠宰量策略,充分体现了市场供需关系和企业经营决策之间的紧密联系。
(二)供需比持续攀升,价格或现 “先涨后跌” 节奏
将供应端与需求端数据综合分析,11 - 12 月生猪市场价格走势逐渐清晰。综合理论出栏量与屠宰量模型测算,11 月上旬,由于阶段性供应偏紧,市场生猪供应量相对减少,而需求端保持相对稳定态势。在这种供需关系作用下,猪价或短暂反弹至 6.5 元 / 斤 。这一价格反弹给养殖户和市场参与者带来短暂希望。
但好景不长。随着 11 月中旬后二育猪源及规模场出栏加速,市场生猪供应量开始大幅增加。叠加 12 月上市公司年底冲量,预计出栏量环比增加 20% ,使得市场供应压力进一步增大。而需求端增长速度难以跟上供应端步伐。供需比将从 11 月的 1.2:1 攀升至 12 月的 1.5:1 ,这一数据变化直观反映出市场供需关系失衡。在这种情况下,猪价受到供应压力影响,将推动月度均价呈现 “上旬冲高、中旬回落、下旬趋稳” 的走势 。其中 12 月均价或较 11 月下跌 0.3 - 0.5 元 / 斤 ,市场价格走势逐渐回归供需关系基本面。
四、后市展望:猪价年内新高难现,区间震荡成主基调
(一)突破新高缺乏硬支撑,价格顶部空间有限
尽管 11-12 月是传统消费旺季,但供应端利空因素(二育集中出栏、理论出栏量增加、上市公司冲量)显著超过需求端利多(屠宰企业阶段性提量、腌腊刚需)。从历史数据看,春节在 2 月中旬的年份,生猪均价最高点普遍出现在 11 月上旬,且较年内次高点仅高 5%-8%。结合当前能繁母猪存栏仍高于正常保有量 3%,以及养殖端压栏谨慎的现状,预计 11-12 月猪价难以突破 12.5 元 / 公斤(6.25 元 / 斤),月均价运行区间为 11.5-12.5 元 / 公斤,较 10 月均价(约 11 元 / 公斤)仅小幅上涨 4.5%-13.6%。
(二)养殖户如何应对 “旺季不旺” 行情?
建议规模场合理规划出栏节奏,避免 12 月集中抛售导致价格踩踏;中小散户可抓住 11 月上旬价格反弹窗口,适时出栏 120 公斤以上适重猪源,减少大猪压栏风险。同时,密切关注屠宰企业收购价格波动,当猪价涨至 6.5 元 / 斤以上时,可分批出售部分二育猪,锁定养殖利润。11-12 月生猪市场将上演 “供应放量” 与 “消费托底” 的激烈博弈,尽管短期价格存在反弹契机,但中期供应过剩压力不减,叠加春节备货周期延迟,猪价刷新年内新高的可能性较低。行业需理性看待季节性波动,以市场化思维优化产能结构,为 2026 年春季行情积蓄动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