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猪价持续下行,规模化养殖面临发展困境
(一)生猪价格大幅下跌,养殖端信心受到冲击
近期,生猪价格走势不容乐观。根据猪场动力网 11 月 4 日数据,全国标准体重生猪平均价格为每公斤 12.01 元,单日跌幅达 0.24 元 / 公斤 ,与 2024 年同期相比,下跌幅度达 29.97%,已逼近 6 元 / 斤的关键价位。自 10 月末起,猪价短暂回升后再度回落。这一现象背后,是养殖户出栏量的不断增加。散户因担忧价格进一步下跌,急于抛售生猪;集团养殖场也加大抛售力度,致使市场弥漫悲观情绪。东北某养殖户表示:“当前每出栏一头猪亏损 200 元,若继续养殖,担心价格跌幅更大;若现在出售,又心有不甘 。” 此类价格波动不仅影响养殖户收入,也对整个养殖行业的信心造成打击。
(二)规模化率突破 70%,产能调控遭遇集中化难题
中国畜牧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当前年出栏 500 头以上规模养殖场的生猪出栏比重已超 70%,创历史新高。规模化养殖在养殖技术应用和成本控制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提升了行业效率。然而,在市场行情不佳、需要调控产能时,规模化养殖的集中化特征暴露出弊端。由于大部分生猪集中于规模养殖场,一旦同步释放产能,市场生猪供应量将大幅增加。以 2025 年三季度末为例,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为 4035 万头,与二季度末相比仅减少 8 万头,去化幅度仅 0.2% 。加之养殖技术不断进步,母猪生产效率提升,实际生猪供应量远超表面数据,已超出市场承载能力。整个行业陷入 “一哄而上、一跌俱伤” 的困境,低价竞争使得各方利益受损。
二、政策组合拳发力:调减 100 万头能繁母猪,严禁投机性育肥行为
(一)顶层设计明确,产能调控多管齐下
面对生猪市场的严峻形势,自今年 6 月起,国家迅速出台一系列政策组合拳,从多个关键环节全面调控生猪产能。
首先,明确清晰的目标导向。国家计划调减 100 万头能繁母猪,将能繁母猪存栏量从当时水平压减至 3950 万头的合理区间。这一数字是综合考量市场供需、养殖成本、消费趋势等多方面因素后确定的,为产能调控提供了精准指引。
在过程管控方面,国家采取有力措施。严禁二次育肥行为,并要求头部企业禁止向二次育肥客户售猪。二次育肥作为短期投机行为,常扰乱市场正常价格秩序。以往曾出现二次育肥户大量补栏导致市场生猪供应减少、价格虚高,集中出栏时又造成供应过剩、价格暴跌的情况。禁止二次育肥旨在使市场回归正常供需状态。同时,将出栏体重控制在 120 公斤以内,防止养殖户过度压栏,避免 “大猪压市” 现象。
国家还着重强调,牧原、温氏等头部企业应带头减产。这些头部企业在行业中影响力巨大,其行为对市场影响深远。引导其带头减产,旨在形成 “大船领航、小船跟随” 的良好去化节奏,推动整个行业有序开展产能调控。
(二)政策逻辑清晰,打破恶性循环
农业农村部明确指出,当前生猪产能过剩主要源于 2022 - 2023 年期间众多养殖户和企业盲目扩张产能。当时市场行情较好,各方纷纷扩大养殖规模,导致能繁母猪存栏量长期高于正常保有量 10% 以上 。这一盲目扩张行为如同无序的 “竞赛”,未充分考虑市场实际消化能力。
此次政策调控采用 “行政引导 + 市场倒逼” 双轮驱动模式。行政引导通过明确政策要求和规范,为行业发展指明方向;市场倒逼则借助市场价格波动和竞争压力,促使企业和养殖户主动调整。此举目的在于避免产能快速下降引发的 “硬着陆”,防止未来猪肉供应短缺和价格大幅上涨;同时避免企业和养殖户对政策消极应对,拖延产能去化周期,使行业摆脱产能过剩和亏损困境。国家通过该方式为生猪行业争取 “软着陆” 窗口期,推动行业平稳调整产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头部企业积极行动:减产策略各异,去产能力度不一
面对行业困境,牧原、温氏、扬翔、新希望等头部企业积极响应政策号召,制定减产计划,全力推进产能去化。然而,各企业减产策略和执行力度存在较大差异,宛如一场激烈的 “去产能竞赛”,究竟哪家企业能率先突破困境,引领行业走出低迷,备受关注。
(一)牧原股份:龙头果断行动,提前完成母猪调减目标
作为行业龙头,牧原股份在产能调控中展现出强大执行力和果断决策力。母猪存栏量从最高的 362.1 万头降至 9 月末的 330.5 万头,累计调减 32 万头,提前完成年初制定目标。这一成绩背后,是牧原对市场趋势的精准判断和对行业责任的担当。
在调减母猪过程中,牧原针对性淘汰低效产能。养猪生产负责人李彦朋透露,淘汰母猪中 3 胎以上占比超 40%,此类母猪产仔率低、养殖成本高,淘汰后优化了种群结构,提升整体养殖效率。同时,牧原在销售端严格管控,全面停止向二次育肥客户售猪,确保育肥猪流向屠宰厂,稳定市场供应。8 月末,牧原生猪出栏均重降至 120kg,严格符合政策要求,有效避免 “大猪压市” 情况。
(二)温氏股份:关停部分猪场,构建 “减产 + 转型” 双重防线
温氏股份同样积极落实产能调控政策。总裁黎少松宣布,温氏已关停全国七个猪场,包括韶关地区及丹霞山风景区周边养殖基地。这些猪场多位于环境敏感区或存在环保隐患,关停有助于温氏优化产能布局,降低运营成本。
除直接减产外,温氏从流通环节入手,禁止向二次育肥客户销售生猪,并禁止开具饲养检疫票(仔猪、种猪除外),彻底阻断二次育肥途径。黎少松强调,产能调控是行业共同责任,温氏作为龙头企业应发挥带头作用。在减产同时,温氏积极探索转型,通过 “公司 + 农户” 模式引导合作户控产,降低行业整体产能。此外,温氏发力黑猪养殖和数智化升级,引入华为、美的等技术推进数智化养殖,目标是将单头生猪成本降低 50 元,提升自身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三)扬翔股份:主动调整规模,连续下调出栏目标
扬翔股份对调控节奏有清晰认识,常务副总裁张从林表示,目前调控取得一定效果,但今年难以达到预期,预计明年底才能完成。基于此,扬翔主动 “瘦身”,将今年出栏目标设定为 565 万头,明年进一步降至 530 万头,累计调减 35 万头。
张从林认为,持续亏损虽会使产能自然下降,但企业不能被动等待,需主动作为。扬翔在减产同时关注长期发展,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培育抗病猪种,致力于提升养殖效率和质量。未来 3 年,扬翔计划将 PSY(每头母猪年供仔猪数)提升至 30 头,若目标实现,将大幅增强其市场竞争力。尽管减产短期内会影响企业营收,但从长远看,优化产能结构、提升养殖效率将为扬翔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四)新希望:以稳定为主,深度优化产能结构
新希望在产能调控中采取 “维稳” 策略,目前能繁母猪存栏 76 万头,预计 2025 年底维持当前生产规模。今年出栏量保持在 1600 - 1700 万头之间,与去年基本持平。表面看新希望减产幅度不大,但在产能结构优化方面成效显著。
新希望通过种猪更新换代、提升生产效率,实现产能 “内涵式增长”。内部人士透露,新希望借助 “精准饲喂 + 智能环控” 技术,将料肉比降至 2.8:1,有效降低养殖成本。在销售规范方面,新希望自 6 月起严格遵循国家政策,向客户发送相关通知,杜绝市场投机行为。尽管新希望减产幅度相对较小,但通过优化产能结构、提升养殖效率,同样为行业稳定发展贡献力量。未来,随着种猪更新换代持续推进,新希望有望在不增加产能前提下,实现出栏量稳步增长 。
四、去化进度存在问题:数据存在偏差,挑战隐藏于细节之中
(一)表面数据显示,能繁母猪去化严重滞后
从现有数据来看,产能去化进度不理想。截至三季度末,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为 4035 万头,与二季度末相比仅减少 8 万头 ,下降幅度仅 0.2%。而政策目标是将能繁母猪存栏量调至 3950 万头,当前存栏量仍超出目标 85 万头。这一情况犹如跑步比赛临近规定时间,选手却仍有较大差距未完成赛程。
更令人担忧的是,部分企业存在 “明降暗增” 现象,玩起 “数字游戏”。一些企业在淘汰母猪时,未真正使其退出市场,而是通过 “移库” 方式将其转移至合作场。在统计数据中,这些母猪看似已被淘汰,但实际仍在产能体系内,随时可能重新投入生产。据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称:“真实去化数量可能超 30 万头,但因统计口径差异,导致市场对产能去化力度判断失误 。” 这种数据偏差如同给市场蒙上一层迷雾,使真实产能状况难以看清,增加了政策精准调控的难度。
(二)深层矛盾凸显,规模化企业面临两难
抉择产能去化进度缓慢背后,隐藏着规模化企业面临的一系列深层矛盾。
市场份额与政策执行的矛盾:对于头部企业而言,市场份额至关重要,是其在激烈市场竞争中掌握话语权和获取资源的关键。因此,在面临减产要求时,众多企业心存顾虑,担心减产会导致市场份额被竞争对手抢占。有企业私下表示 “宁亏利润不亏市场”,这种心态致使其在执行减产政策时力度不足。以 2024 年市场竞争为例,部分企业为保住市场份额,即便处于亏损状态也不愿轻易减产,导致市场生猪供应持续高位,价格持续低迷。这种只关注眼前市场份额、忽视行业整体利益的行为,如同 “囚徒困境”,各方均难以获益。
短期阵痛与长期布局的矛盾:除头部企业外,中小散户在产能去化过程中也面临困境。他们大多缺乏有效退出渠道,依赖政策补贴维持经营。在猪价低迷、亏损严重的情况下,只能勉强支撑,期待市场行情好转。大型企业虽实力相对雄厚,但产能调整并非易事。它们需平衡股东利益与行业责任,同时考虑转型带来的高额成本。例如,淘汰低效产能意味着前期大量资金投入可能无法收回;进行产业升级则需投入更多资金和人力。这些现实难题阻碍了产能去化进程。
五、未来展望:产能去化任重道远,行业格局将发生变化
(一)短期来看,猪价下行压力大,6 元 / 斤价位面临考验
从当前市场形势分析,未来两个月(11 - 12 月),生猪市场压力依旧较大。根据农业农村部监测的全国能繁母猪存栏数据推算,这两个月理论出栏量同比增长 14% 。此外,前期二次育肥补栏的生猪将集中出栏,进一步增加市场供应。参考 2024 年同期情况,当时市场生猪供应充足,价格持续低位。今年形势可能更为严峻,猪价有望下探至 11.5 元 / 公斤。对于养殖户而言,当前是关键时期,需警惕 “踩踏式出栏” 情况。即一旦价格下跌,养殖户急于抛售生猪,可能导致价格进一步下跌。建议养殖户在生猪体重达到 120 公斤以上、符合适重标准时,若价格出现反弹,应及时出栏,避免过度压栏。因为压栏时间越长,风险越大,不仅增加养殖成本,还可能因市场价格波动遭受更大损失。
(二)中期预测,产能去化成效显现,2026 年有望迎来转机
尽管当前产能去化进度不理想,但若政策持续发挥作用,未来仍有转机。预计到 2026 年二季度,能繁母猪存栏量有望降至 3950 万头,届时生猪供应压力将得到缓解。同时,消费市场逐渐回暖,如节假日期间人们对猪肉需求增加,猪价有望回升至 15 元 / 公斤的合理区间。在此过程中,积极进行 “减产 + 提效” 的企业,如温氏、牧原等,将率先实现业绩修复。它们通过优化产能结构、提升养殖效率降低成本,在市场竞争中更具优势。一旦市场行情好转,这些企业能迅速恢复盈利,抢占市场先机。以温氏为例,通过关停猪场和数智化升级,不仅降低产能,还提高生产效率,当市场需求增加时,可快速调整生产以满足市场需求,实现业绩增长 。
(三)长期趋势,行业竞争模式转变,从规模竞赛转向价值竞争
中国畜牧业协会会长蔡辉益指出,70% 的规模化率并非终点,而是高质量发展的起点。未来,生猪养殖行业竞争模式将发生重大转变,从单纯规模扩张转向价值竞争。例如,牧原的 “牧原猪” 品种在种源上优势明显,生长速度快、抗病能力强,能为养殖户带来更高收益;温氏通过数智化养殖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增强市场竞争力;扬翔的 “公司 + 基地” 模式整合资源、实现优势互补,为企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具备种源优势、成本优势和模式优势的企业,在产能去化过程中将抢占先机,发展前景广阔。而仅依赖规模扩张、忽视核心竞争力提升的企业,将被市场加速淘汰。这如同长跑比赛,仅靠一时冲刺难以取胜,唯有具备持久耐力和强大实力,才能笑到最后。未来生猪养殖行业将呈现强者恒强的局面 。
结语:产能调控意义重大,是挑战也是机遇
当猪价逼近 6 元 / 斤,且 70% 的生猪来自规模养殖场时,中国生猪产业正经历关键转型期的阵痛。牧原的母猪调减、温氏的猪场关停、扬翔的目标下压等举措,不仅是对政策的积极响应,更是对行业周期的深刻理解与尊重。这场产能调控攻坚战,既是痛苦的 “去泡沫” 过程,也是难得的 “换赛道” 机遇。那些在减产过程中修炼内功、坚守价值的企业,终将在新一轮上行周期中获得 “反周期” 红利。行业未来发展充满变数,头部企业的减产行动能否有效带动行业走出低谷,值得持续关注与深入探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