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市场迷局:旺季不旺与双底特征交织
2025 年第三季度,国内生猪市场呈现出 “旺季不旺” 的反常态势。截至第三季度末,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达 4035 万头,超出正常保有量 3.5%,行业亏损面接近 70%。尽管传统腌腊旺季渐近,猪价却在 10 月中旬降至 12.3 元 / 公斤的年内低点,部分区域标猪价格跌破 11 元 / 公斤,期货市场更是创下上市以来新低。
国投期货研究指出,历史猪周期底部多呈双底 “W” 型特征。当前 10 月低点或为首次情绪性筑底,2026 年上半年,在供应压力与需求淡季的双重作用下,猪价仍存在二次探底的可能性。这种 “旺季不旺、底部震荡” 的格局,本质上是产能过剩与消费疲软之间的深度博弈。
二、供需失衡:产能高位与替代压力的双重绞杀
(一)供给端:产能去化缓慢,惯性扩张未止
国家明确 100 万头能繁母猪调减目标,但前三季度仅完成 6.5%。头部企业如牧原、温氏通过关停低效猪场、优化种群结构实现渐进式去化(牧原能繁母猪从 362 万头降至 330.5 万头)。然而,部分中小企业存在 “搭便车” 心态,甚至逆势扩产。2025 年前三季度全国生猪出栏量达 52992 万头,同比增长 1.8%,加之 PSY(每头母猪年提供仔猪数)提升至 28 头,实际生猪供应能力并未显著收缩。
(二)需求端:替代消费压制,旺季效应失灵
禽肉、鸡蛋等替代品价格处于历史低位(前三季度鸡肉价格同比下跌 3.3%,鸡蛋下跌 10.6%),分流了猪肉消费需求。南方高温、北方降雨致使传统 “金九银十” 消费旺季提振效果有限,屠宰企业开机率仅小幅回升,终端采购多以刚需为主,难以改变 “供强需弱” 的格局。
三、企业分化:龙头承压与中小散户的生存之战(一)上市猪企:成本优势下的韧性与隐忧
牧原、温氏、新希望等龙头企业凭借规模化与智能化优势维持微利(牧原生猪养殖完全成本降至 11.6 元 / 公斤),但第三季度净利润同比均大幅下滑(牧原下降 55.98%,温氏下降 65.02%)。企业普遍采取 “控体重、停二育、调结构” 策略:牧原停售二次育肥生猪,温氏出栏均重降至 240 斤以下,新希望将 2026 年出栏目标调减 30 万头。
(二)中小散户:亏损加剧下的被动出清
养殖成本高企与资金链紧张,致使散户抗风险能力极弱。山东调研显示,专业育肥户头均亏损超 200 元,部分散户被迫提前抛售未达标生猪,引发恐慌性出栏。行业结构加速分化,小散户市场份额已不足 30%,而集团企业市场份额接近 40%,“大户扩产、小户退出” 的马太效应加剧。
四、周期展望:政策托底与市场出清的拉锯战
(一)短期:腌腊旺季或催生阶段性反弹
11 - 12 月传统腌腊灌肠需求启动,预计带动猪肉消费提升 15% - 20%,支撑猪价温和反弹(预计下旬均价 11 - 12 元 / 公斤)。但集团场滞后出栏与二育压栏集中释放,叠加生猪体重仍处于高位(部分地区达 130 公斤以上),反弹高度可能受到压制。
(二)中长期:产能去化决定反转节奏
历史经验表明,养殖端持续亏损 6 - 12 个月才能驱动有效去产能。当前淘母价格 / 生猪均价比值仍达 77%(历史有效去化阈值为 50% - 60%),产能去化仅处于初期。若 2026 年上半年能繁母猪存栏加速调减,叠加饲料成本下行,猪价或在下半年迎来二次探底后的周期反转。
五、破局之道:从规模博弈到效率竞争
养殖户:避免盲目压栏,依据成本线适时出栏,运用期货工具对冲风险。
企业端:加速淘汰低效能母猪,探索全产业链布局(如屠宰、深加工),提升附加值。
政策面:强化产能监测预警,打击 “逆势扩产” 行为,引导行业从 “量” 的扩张向 “质” 的升级转变。
结语:在磨底中等待产能出清的黎明
2025 年的生猪市场,正经受 “去产能缓慢” 与 “周期底部复杂” 的双重考验。对于养殖户而言,这是一场比拼成本管控与现金流的生存之战;对于行业而言,更是一次从 “内卷式扩张” 向 “高质量发展” 的关键转型。当能繁母猪存栏真正跌破绿色区间,当市场在二次探底中完成彻底出清,猪周期的新一轮上行通道才会真正开启。在此之前,唯有理性应对、积极求变,才能在震荡磨底中守住希望。(数据支持:国家统计局、农业农村部、国投期货、卓创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