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行情回顾:旺季不旺,猪价陷入 “低温震荡”
自 11 月起,生猪市场持续呈现 “供强需弱” 态势,猪价呈偏弱震荡走势。截至 11 月 12 日,全国生猪出栏均价为 11.7 元 / 公斤,较上周环比下跌 0.23 元 / 公斤,标肥价差扩大至 - 0.72 元 / 公斤,这一数据清晰表明大猪需求疲弱。尽管气温转凉使得终端消费出现边际改善,但规模场出栏节奏加快,加之二次育肥猪源集中释放,市场整体呈现出 “出栏量增加、价格下跌” 的背离局面。
二、供应端压力:产能去化 “雷声大、雨点小”,出栏洪峰持续来袭
(一)能繁母猪存栏高位 “堰塞湖” 未解
根据农业农村部数据,9 月末能繁母猪存栏量达 4035 万头,虽同比下降 0.7%,但仍高于正常保有量合理区间上限(4100 万头为上限)。样本规模场能繁母猪存栏量为 504.21 万头,环比微降 0.28%,然而生产效率的提升抵消了去化效果。每头母猪年提供断奶仔猪数(PSY)达到 28 头,较去年提升 5%,从理论上推断,生猪产能至 2026 年二季度仍将维持在高位。
(二)规模场年末冲刺,出栏意愿强烈
为达成年度目标,头部企业 10 月出栏量同比激增 23.49%,牧原、温氏等集团场 11 月计划出栏量环比再增 8%。与此同时,前期压栏大猪(均重 123.25 公斤)及二育猪源集中出栏,生猪供应有进一步放大的预期。预计 11 月生猪出栏均重或突破 125 公斤,创下近三年同期新高。
(三)生猪存栏结构失衡,中小散户加速退出
样本规模场商品猪存栏量为 3684.99 万头,同比增长 5.29%,而中小散户存栏量下降 15%,行业集中度快速提升。这种 “散户退、规模进” 的结构变化,致使市场供应节奏更易受到大型企业调控,进而加剧了短期供应过剩的压力。
三、需求端困境:腌腊推迟 + 消费分级,短期难改 “旺季不旺”
(一)传统消费回暖迟滞,腌腊需求 “姗姗来迟”
受春节较晚影响,四川、湖南等主销区腌腊启动时间较往年推迟 15 天,目前开工率仅 33.95%,同比低 5 个百分点。终端市场呈现出 “两极分化” 态势:家庭消费因猪价低廉小幅提升(环比 + 8%),但学校、食堂等集团消费同比下降 12%,餐饮企业因蔬菜价格低位替代,猪肉采购量减少 20%。
(二)冻品库存高企,压制鲜肉价格弹性
截至 11 月 7 日,全国冻肉库容率为 18.23%,被动入库现象显著。猪价低迷时,屠企低价分割入库;猪价回暖时,则抛储冲击鲜肉市场。这种 “双向挤压” 导致生猪市场陷入 “涨难跌易” 的困境,期货市场生猪 2601 合约承压于 12500 元 / 吨。
(三)消费升级催生 “品质分化”,低价猪难破 “性价比陷阱”
高端市场对冷鲜黑猪肉、有机猪肉需求增长 15%,但普通生猪均价仍低于成本线(34.91 元 / 头自繁自养亏损),这反映出消费者对 “低价猪” 的品质顾虑。这种 “需求分级” 使得普通生猪陷入 “降价难促销、提价无市场” 的尴尬处境。
四、后市展望:供需宽松延续,猪价难改 “震荡磨底”
(一)短期:供需博弈下的 “技术性反弹” 空间有限
尽管 11 月下旬低温或刺激大猪需求,标肥价差有望缩窄至 - 0.5 元 / 公斤,但规模场集中出栏、冻品库存高企仍将对价格形成压制。预计生猪 2601 合约运行区间为 11500 - 12500 元 / 吨,反弹高度高度依赖腌腊实际落地进度。
(二)中期:产能去化效果待验证,关注两大关键节点
春节前老鸡出栏潮:若 12 月能繁母猪存栏降至 4000 万头以下,叠加老猪集中出栏,2026 年一季度生猪供应压力或边际缓解。
饲料成本下行周期:在豆粕进口宽松预期下,若饲料成本下降 10%,可抵消猪价 11.5 元 / 公斤的成本线压力,养殖亏损面或收窄至 30%。
(三)长期:产业升级倒逼 “去产能”,散户与规模场的 “冰火两重天”
中小散户在亏损压力下加速退出,预计 2025 年散户存栏占比降至 40% 以下,而规模场凭借成本优势(头均成本较散户低 0.8 元 / 公斤)逆势扩张,行业集中度(CR10)有望突破 25%。这种结构性调整将重塑 “猪周期” 节奏,未来价格波动或趋于平缓。
给从业者的三剂 “定心丸”
养殖户:趁短期反弹加快低效母猪淘汰,避免过度压栏;关注能繁母猪存栏数据,若连续两月降幅超 1%,可逢低补栏仔猪。
屠宰企业:利用冻品库存调节市场,逢猪价回调加大分割入库,布局春节前鲜肉备货窗口。
投资者:短期规避纯养殖标的,关注全产业链企业(如牧原、温氏)及生猪期货对冲机会,长期布局生猪育种、智能养殖设备等高附加值环节。
结语:在 “去产能阵痛” 中寻找确定性
当前生猪市场的低迷,本质上是 “产能过剩 + 消费转型” 的必然调整。对于行业而言,唯有加速淘汰低效产能、积极拥抱规模化与智能化,才能穿越周期迷雾;对于消费者,猪价低位提供了优质蛋白的采购良机,但需警惕 “低价猪” 背后的品质风险。当产能去化真正触及 “实质拐点”,生猪市场才能迎来真正的 “艳阳天”—— 而这,需要全产业链在阵痛中保持耐心与韧性。(数据支持:农业农村部、Mysteel、卓创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