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市场乐观预期:大猪需求升温,能否点燃价格反弹引擎?
(一)标肥价差创三年同期新高,大猪优势凸显
依据 Mysteel 农产品监测数据,截至本周,全国外三元生猪标肥价差为 - 0.71 元 / 公斤,与去年同期的 - 0.54 元 / 公斤相比,同比走扩 0.17 元 / 公斤,增幅达 31.48%。此数据表明,大体重生猪与标准体重生猪的价格差呈持续拉大态势,充分反映出市场对大猪的需求预期有显著提升。随着全国大范围降温,西南地区传统腌腊活动逐步开展,加之 2026 年春节推迟至 2 月,腌腊、灌肠周期延长近两周,在低价猪肉的刺激下,终端对大猪的采购需求有望集中释放。
从历史数据统计分析来看,标肥价差在冬季及年底时段通常会达到年内最大值。其主要原因在于消费端存在利好因素,年底南方市场对大体重肥猪的需求有所增加,这极大地刺激了养殖端压栏增重的信心,养殖户选择延长养殖周期,进而影响了短期的生猪出栏量,致使出栏量减少,最终推动大猪价格上涨。
(二)供应结构变化支撑大猪行情
2025 年,散户生猪存栏量同比减少 15%,而大体重猪源(140 公斤以上)在养殖端存栏占比提升至 22%。部分业内专业人士指出,在散户猪源减少的背景下,大猪作为传统腌腊制品的主要原料,其价格或将率先走高,进而带动标猪价格整体回升。例如,川渝地区 300 - 400 斤的大猪在当地屠宰企业采购量中占比已达 35%,较去年同期增加 8 个百分点,这清晰地显示出区域市场对大猪的旺盛需求。
我国养殖模式的转变亦是影响大猪行情的重要因素。经历非洲猪瘟后,规模场占比增加,散户去化速度加快。大体重肥猪的存栏原本以散户为主,散户的去化直接对大体重肥猪的存栏量产生影响。如今,市场上大猪供应相对减少,在需求旺季来临时,更容易出现供不应求的状况,从而为大猪价格提供有力支撑。
二、现实制约因素:供需博弈下利好落地艰难
(一)供应端压力未解,大猪出栏量
预计同比增长尽管标肥价差持续走扩,但供应端压力依然显著突出。本周标肥价差环比仅走扩 0.01 元 / 公斤,变化幅度极小,这反映出市场对大猪的实际承接力并未得到显著提升。从样本企业存栏结构分析来看,10 月份 90 - 140 公斤体重段存栏占比达 36.22%,同比增长 1.68%,这意味着 1 - 1.5 个月后将有大量标猪及中大猪集中出栏。此外,2025 年上半年二次育肥入场的大猪已进入出栏期,川渝地区二次育肥猪源占比达 25%,进一步加剧了大猪的供应压力。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11 月底至 12 月中旬,全国大猪出栏量同比增长概率超过 70%,供应过剩的局面或对价格反弹空间形成压制。
(二)需求端提振有限,区域分化明显
全国样本屠宰企业开工率环比微降 0.03 个百分点,鲜销情况下滑 0.09 个百分点,这表明终端消费对大猪的承接力不足。西南地区虽腌腊需求增量明显,如四川地区腌腊企业订单量同比增加 20%,但局部拉动难以对全国市场产生广泛辐射。以河南为例,当地屠宰企业大猪采购量仅占总量的 18%,较去年同期减少 5 个百分点,这充分反映出非传统腌腊区域对大猪的需求依旧疲软。此外,随着消费者对高价猪肉的接受度下降,部分地区出现大猪向标猪转化的现象,进一步削弱了大猪的价格优势。
(三)疫病影响可控,难改供需格局
冬季虽为疫病高发期,北方多地近期出现非瘟、蓝耳病散发病例,但规模企业凭借完善的防疫体系,生猪存活率维持在 95% 以上,疫病对整体供应格局影响有限。据农业农村部监测,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仍高于正常保有量 2%,生猪产能过剩的基本面未发生改变,短期内疫病难以成为改变市场供需的关键变量。
三、后市价格走势预判:短期震荡,中长期看产能去化
(一)短期:大猪供应过剩,价格难破低位震荡
从供应端分析,11 - 12 月大猪供应增量预计超过需求增量 15%。这主要是因为前期补栏的二次育肥猪源将集中上市,同时规模场为完成年度出栏目标,也会加大出栏力度。据 Mysteel 农产品数据显示,11 月规模企业出栏计划环比增加 10%,导致市场上大猪供应大幅增加。尽管大猪价格优势显著,标肥价差同比走扩,但这种价差扩大并未有效传导至整体猪价。市场陷入 “大猪涨、标猪稳、整体弱” 的分化格局,主要原因在于规模场加速出栏以及二次育肥集中抛售,使得市场供应压力骤增。
Mysteel 农产品分析师指出,11 月价格环比 10 月或呈略强态势,主流区间预计维持在 11 - 12 元 / 公斤。这是因为随着天气转冷,南方腌腊需求有所启动,对猪价有一定支撑。但春节前难现明显冲高,需警惕集中出栏引发的阶段性价格回调。一旦养殖端集中出栏,市场供应将瞬间过剩,猪价很可能再次承压下行。
(二)中长期:产能去化决定价格走向
当前能繁母猪产能调控效果有限,行业尚未进入主动去产能阶段。从淘汰母猪量和价格水平就可侧面印证这一点,淘汰母猪价格仍高于正常水平 10%,反映出养殖户观望情绪浓厚,不舍得大量淘汰母猪。在这种情况下,2026 年市场预期呈现 “前低后高” 态势。上半年受能繁母猪存栏高位影响,生猪供应压力不减,均价或维持在成本线(12 - 13 元 / 公斤)附近。因为能繁母猪存栏量大,意味着后续仔猪出生数量多,进而导致生猪供应充足,价格难有大幅上涨空间。
下半年随着产能去化加速(若能繁母猪存栏降至 3900 万头以下),叠加消费旺季支撑,行情或逐步好转。当能繁母猪存栏量下降,生猪供应减少,而消费旺季需求增加,供需关系将得到改善,猪价有望回升。值得关注的是,政策对二次育肥的管控及生猪调运政策的变化,将成为影响底部价格的关键变量。如果政策严格管控二次育肥,限制其盲目补栏和出栏,将有助于稳定市场供应,避免价格大幅波动。生猪调运政策的变化也会影响地区间的生猪流通和价格平衡 。
结语:理性看待大猪行情,产能去化才是破局关键
2025 年的生猪市场,标肥价差的走扩犹如一把双刃剑,既点燃了市场对大猪行情的乐观预期,也揭示了产能过剩与需求不振的深层矛盾。养殖户们怀揣着大猪带动价格上行的期待,却在现实的供需博弈中屡屡受挫。在这场市场的较量中,大猪虽有阶段性需求优势,但在供应过剩的大背景下,难以独自扛起价格反弹的大旗。
对于养殖户而言,理性判断市场节奏、避免盲目压栏大猪至关重要。他们可以借助期货工具对冲价格风险,通过套期保值锁定未来销售价格,从而在价格波动的市场中保障稳定收益。在行业层面,加速低效产能去化是推动生猪产业长远发展的必由之路。只有让产能回归合理区间,从 “量增” 转向 “质增”,才能打破当前的价格困境,在周期性震荡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透过标肥价差这一市场信号,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大猪价格的起伏,更是整个生猪产业在产能调整与需求博弈中的艰难探索。2025 年的生猪市场,正以其复杂多变的态势,向我们传递着行业变革的强烈信号。看懂这一逻辑,我们才能在市场的浪潮中找准方向,迎接生猪产业更加健康、稳定的明天 。
|